9.22.2009

十年律師九年等

"十年律師九年等",沒體會到這句話的,大概不配做律師。

十年律師九年等所謂的等,說的其實是說等開庭。我一直無法理解我國司法實務為什麼就是喜歡訂一些很唬爛的開庭時間,十分鐘二十分鐘一庭,請問是能了解些什麼。十分鐘二十分鐘能開完的,基本上你在法庭上說的都馬事被當屁話,主要還是看你在狀紙上爭奇鬥豔。開庭要能深入了解一些東西的,十分鐘二十分鐘一定開不完,問題是開庭一排就是好幾件,一件一件delay下去開最後一件的就倒超級大楣。

話說今天只不過是我第二次正式開庭,卻是最有臨場感的一次。正式上班後兩天開了一次庭,開庭前很認真準備,還順了好幾次要怎麼講,結果開庭時對方因為是由律師助理複代理開庭,而那位法官不允許律師助理複代理,馬上就被轟下去,然後視為對造未到法官馬上結束,結果我只庭呈了狀紙,那翻準備已久的陳述全部吞回去。

今天第二次開庭,遇到了某地院的delay king。開庭前所裡的前輩律師們再三叮嚀我要攜帶娛樂用品,讓我一度想帶相機去,不過後來作罷只帶了其他案件的東西去看。十點的庭我能回到所裡吃午餐他們已經說我今天實在是好狗運了。

本來以為今天是easy case,因為對方本來沒請律師,狀子裡請求權基礎亂寫錯得離譜,所以我信心滿滿也沒甚麼準備。結果一到場突然殺出一個老資歷的律師,據說該律師曾被本所所長相中想延攬進台中所主持大局,但該律師以喜好自由為由婉拒。我這小嫩逼踢到到老經歷這鐵板就算了,然後庭呈一個準備狀請求權大轉向,然本來覺得可以躺著打的case現在開花了,要重新回應完全不一樣的主張。靠,不到二十萬的簡易案件,雙方都請律師加起來就浪費了十萬,現在又開花了,真的是資源浪費....

還是覺得律師是很有趣的行業,尤其是可以接觸到很多社會內幕八卦。不過於此同時也越來越沒那種激情,還不到一個月我就已經開始回家都不會工作了。還記得前兩個禮拜回家沒事做都會待別的律師的案子回去研究,現在才不到一個月就算事情沒做完回家還是寧肯躺在床上看已經重播幾百遍的電影也不願翻開一頁卷。這樣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所以我重回攝影懷抱之日大概是指日可待了。還有一堆攝影集沒介紹,一堆照片沒掃沒整理。該是好好區分工作與生活了。

不過明天還有一個麻煩的國際貿易案要開,然後也會有一紙箱的契約抵達恬靜的台中所要我們審了....
這就是律師生活XD....




繼續閱讀...

9.13.2009

當了兩個禮拜律師有感

本來就打算今天上來扯扯屁話的,剛好Rice兄昨天有留言召喚小弟我^^"....

考上律師很久了,93年就考上,但到現在,也不過才當了兩個禮拜正式律師。話說這兩個禮拜也不是說忙到沒時間上來晃一晃,不過可能是一開始工作的新鮮感的關係,回家後連看卷都覺得是很有趣的事,所以不要說部落格,連RFF、LFC都很少很少上去。看到M9又要推出,除了為那些買了M8.2的人感到同情,連耍耍嘴皮罵罵徠卡的興致都沒有。說真的,一直說FF的RF技術還要一段期間,但推出M8.2沒多久就出現M9,不是M9表現可能會有問題,就是萊卡在耍那些買M8.2的人。不過這也不干我的事。

首先,從應徵開始說起。我最後選擇進去了一間當初完全沒想過我會進去的事務所。因為應徵之前聽到了這間事務所比較多負面的消息,甚至還有人建議我,這間當作墊著用的,當真的找不到再考慮去這間,所以一開始壓根根本沒想到我會選擇這間,反倒是一心要進號稱台中最有規模的那間。當初還在NYC考Bar時就很機即得丟出履歷應徵,還被回了一句等你考完回國再說。一回國也是馬上丟這間台中一,面試過程跟結果也很順利,甚至在面試後來去這間之前幾乎就已經決定要去台中一了。不過一去到現在去這間面試,感覺整個大逆轉,整個心就被拉過去。

嗯,現在應該是要叫本所,而不是叫他後來去的那間了。老實說為什麼忽然會選擇本所這樣的大逆轉我也不清楚,中間的曲折可能比我當初要買A4看了好幾遍最後都談到要送什麼贈品了,但路過SAAB兩個小時就開始準備簽93的約一樣離奇。事後回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本所,覺得最有可能的那個答案其實很好笑。

原因不是錢。雖然帳面上本所的數字好看了一點,但實際上兩間拿到的年薪最後應該都差不多。甚至,考慮將來可能自己開發案源,台中一可能還可以多賺一些。而且我一直認為,三十歲以前,錢應該不是我要注重的關鍵。應該也不是本所享有獨立辦公室辦公室裡還有沙發而台中一要坐AO,雖然有自己的辦公室感覺很爽,但應該也沒爽到讓我當成選擇工作的因素。

難道是名聲跟發展性?本所雖然是跨足北中南的大所,但台中這邊在經歷過一些變動之後,應該是屬於剛盤整完要重新開始發展。目前規模其實不大,而且很多時候有點像是輔助北高兩邊的角色。現階段來看,在中部名聲跟規模可能都稍遜於台中一。發展性呢?其實當初有在想,以本所以及台中目前的狀況看來,應該是有很多發展的潛力,如果能進去跟著一起慢慢發展起來,可能很有搞頭。不過現在越來越覺得台中這邊的市場似乎沒那麼樂觀。案源不多,獎金跟往上爬的發展性可能也不大。而去台中一感覺起來比較有機會跟可能累積自己的人脈將來跳出去開。

想想最後為什麼選擇本所,關鍵竟然是在於面試者。其實兩邊人都很好,而且反而是台中一那邊一直不斷說我背景很好很優秀,不過也透露釋放著以我的條件將來就是那種會自己跳出去發展的人,然後在台中一不會久留。本所這邊面試我的事務所大頭個性很有趣率直,然後因為她的一句話就讓我決定要去本所。在談到自己的弱點時,我表示目前可能是經歷方面不是那麼夠,面試的大頭馬上來了一句:你的經歷不是不夠,而是根本沒有。聽到第一秒我愣了一下,第二秒馬上感覺到我被電得大快我心。然後提到說什麼時候可以給我回覆,面試的大頭也是一句:我現在就可以跟你說,我們要你,但是你的學經歷很好只是證明了你過去的能力跟努力,不保證你的未來。一切都是那麼爽快,真的就是一個fu。而且過程中不像台中一釋放著我不會是久留之人那種訊息,而是一直強調你給我好好待上個幾年,我們要好好培養你。說實話搞不好去台中一然後長大了跳出去會比待著被培訓賺更多,但本所展現出了一種氣魄跟態度事還滿吸引我的。

結果到頭來也不是什麼理性的利益衡量思考,不過是一個fu。這樣子做選擇會不會有點好笑?或許吧。不過反正我是抱著三十歲之前不要care那麼多,先找個地方賺經歷,等三年後滿三十再重新思考打算一次就好。

其實過了兩個禮拜感覺還不錯啦。整個所是一個大所,其實能接觸到的客戶跟案件其實還算大還算廣。但身為大事務所中在台中的一個小所,案件工作量相對不會這麼大,是一個可以比較輕鬆沒壓力慢慢學習的地方,然後也可以比較有品質的處理案件。事實上,我覺得這邊的幾個律師,扣掉我這菜鳥,其實供力都很不錯。我雖然還很菜,但也已經有能力分辨狀子跟辦案好壞。台中這邊幾位律師的能力跟案件品質其實都不賴。台中這邊人少單純一些,雖然有時候覺得稍微不熱鬧一點,但人丁單純大家相處也都很融洽。而且因為事務所的大頭都在北高兩地,台中這邊有點天高皇帝遠的感覺,還滿自由自在的。總之目前在這是覺得還不錯,雖然會有點憂慮當我三十歲時發展跟賺錢的問題,但就賺取歷練這裡應該是兼顧學習跟一定生活品質還不錯的地方。至於那些憂慮等到我三十歲再另作考慮吧。

當了兩個禮拜律師,其實感想跟我之前當實習時差不多。律師這工作其實也沒甚麼好,賺很多錢這點在現在已經是笑話,換算成時薪其實也有點悽慘,發展性在現在這麼競爭的市場其實也有很多疑慮。有時候聽到有人在那說你們賺很多錢喔,出來一趟就不知道收多少其實心裡很不爽。那些人都碼自己事業做很大,賺到翻掉,但就覺得律師賺很多。花個好幾百買好車但根本沒能力發揮他們的性能他們不覺得浪費,花個幾萬塊買法律服務的保障就覺得被律師騙錢。薄薄的十頁狀子或契約背後的心血跟功力是什麼,一般人根本不知道。總覺得那只是十頁的紙。或許就事一直沒建立起購買法律服務的概念,律師這一行現在不好做,然後好律師壞律師的區別無法被分辨,這些問題才會產生。

扯遠了。律師這行吸引我在哪裡?就是他實在是一個接觸社會很多層面增加很多社會歷練的好方式。說真的,很難再找到什麼性質的工作會像律師這一行一樣可以接觸學習到很多東西。我相信當官官也是可以接觸很多東西的,但差別在他們有生殺大權,有權的話就會降低學習的動力,學來學去就是司法院法務部那一套封閉體系的價值觀要好好學而已。所以說這行有甚麼好我真的不知道,但其實挺有趣的。配合上我三十歲以前只是要多歷練社會的想法,律師這一行在我三十歲以前其實是很不錯的選擇。

這兩個禮拜大概是工作的熱戀期,所以都還滿投入的,即使事情做完了,還是會帶卷回家看覺得有趣。但現在應該是熱戀期結束了,所以我又開始寫起了部落格XD....而且,又忽然開始想拍照了....所以不久之後這個部落格又會恢復正常營運了吧^^"....也不是說開始倦怠,才兩個禮拜就倦怠也太可怕了。應該是說反而是進入了一個正常的關係才是,工作的歸工作,工作結束後的生活歸自己的生活。又該是重拾攝影資訊跟攝影集的時機了。當初玩攝影,不正是打算用來調劑律師工作用的。

昨天跑去王公吃吃喝喝,讓我想起了那句"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等工作再穩定上軌道一點,就來開始我記錄台灣各地漁村的構想好了。

不過我還是很想念NYC,每次看到電影影集裡有NYC的景色都好感傷....我還是很懷念在NYC的日子,深深覺得那才是我的家鄉....


繼續閱讀...

8.21.2009

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




圖片來源:http://www.kuan.cc/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64&blogId=1
蝦米?沒看錯吧?我竟然開始介紹起台灣的攝影師?

昨天跑去國立台中圖書館,主要是想借黑白攝影沖片的書來翻一下,因為之後要跟人家學沖片,所以想說有點基礎觀念比較好。跑了攝影櫃,以及外文書櫃的攝影集,發現跟我一年多前看的時候東西都幾乎一樣,我開始想念NYU的圖書館。在NYU圖書館,三不五時就能看到又有新攝影即悄悄上架任君挑選。回想一年多前,我到國中圖都是借一些構圖訣竅攝影技法什麼的,現在回過頭去翻看看,實在覺得可笑。好吧,至少這方面我從一般台灣人水準升級成紐約人了。

借了兩本教黑白攝影基礎的書,也隨手翻了翻這本柯錫杰的心的視界。會翻它只是想說柯錫杰在貴國好像很有名氣,想了解看看貴國的攝影大師究竟有何三頭六臂。如果有馬桶的信徒對於貴國一詞很感冒,請自行更改成貴區或貴島即可,對我來說都沒差。

介紹這本書可能有點可笑,因為看這部落格的人水準基本上都比我高很多,這本書一定早就拜讀過了,那還在看完全曝光決定試典這類書的現在應該也不會看我這無聊的部落格。會介紹這本書,就代表我肯定柯錫杰絕對是大師的水準,所以這證明了我絕對不是什麼不愛台灣之人。只要拿出實力跟功力,我都願意拜倒。所以要我愛台灣,請台灣做到讓我願意建立歸屬感就好,我這人很好說話的。

http://www.kosichi.com/
柯大師的網站。這網站設計得還滿炫的,值得去玩一玩。

柯錫杰的介紹網站上都介紹得很詳細了,在此簡介一下就好。柯錫杰在那個時代算是很叛逆的人,不喜歡跟人家一樣。跑到日本去學攝影,之後跑到紐約,還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在商業攝影闖出一些名氣。但他卻突然拋下一切關掉工作室開始流浪般的旅行,然後之後轉往藝術界發展。以上這些的點點滴滴,在本書當中都有介紹到。

這本書的定位其實有點有趣,它不是攝影集,但也不是什麼嚴格的理論觀唸書籍,比較像是一個個人分享的隨筆。書中分成很多小單元,字數不多,讀起來很輕鬆,就分享一些他對攝影藝術的心得想法以及一些跟攝影有關的小故事。這本書一個很棒的地方是,他的這些心得想法,是透過他一些有名的作品引出來或點出來的,也就是他透過他的作品來說明他想表達的觀念,但同時間這些文字又深入的闡釋了他作品的內涵。其實我覺得攝影者能將自己對自己作品的內涵表達出來的方式是很好的一種學習,不過這類的書好像不是那麼普遍。之前看過Bernice AbbotNYC的攝影集,裡面也有負上一些他對某張作品的說明,能看看拍攝者拍攝時的想法,或者至少是他事後合理化正當化的理由,其實很滿有趣滿有意義的。

柯錫杰的作品基本上應該算滿多元的,網站上有很多他的經典作品可以欣賞。雖然風景、靜物、以偏藝術類的作品為主,但也是有不少人文的作品。一開始放的那張觀海是我最愛的他的作品,偏藝術路線,不知道為什麼給我一種Gibson的感覺。但他有是一些觸動人心的人文記錄,像是以下這張盲母,背後有一個小故事。這兩張作品在書中都有詳盡介紹,我就不多說以免破壞閱讀的興致。

圖片來源:http://blog.roodo.com/cait/archives/4940371.html

總之是一本很輕鬆得分享溝通這位大師一些心得觀念的書,很好讀,也有很多好照片讓人細細品味。雖然他似乎有點比是攝影作為紀實的傾向,跟我鄙視攝影作為藝術剛好是不太一樣的路線,不過我覺得對我來說都是值得一看的一本書,也很好弄到手,然後很快就能看完。當然不太可能給人什麼震撼的觀念,但就很多小小的啟發。

最後還是要偷利用大師的話來正當化我的理論。柯錫杰也強調多方閱讀跟接觸的重要,這也是Salgado說過的,不只是閱讀攝影書籍而已。其次,柯錫杰也表示,他的器材非常簡單,出去常常都是一機兩鏡而已(雖然他好像是有用變焦)。希望透過大師的話讓大家響應器材精簡以及暫緩一年拜家幫災民重建新家的活動。

對了,我又有兩張奇怪的照片被一個韓國旅遊網站選中了XD....

http://www.flickr.com/photos/sixwingangel/2624004218/in/set-72157605889817896/
http://www.flickr.com/photos/sixwingangel/2624005700/in/set-72157605889817896/

繼續閱讀...

8.08.2009

I miss NYC & Andre Kertesz



圖片來源:http://www.bbc.co.uk/photography/genius/gallery/images/kertesz.jpg

終於還是得面對現實,離開NYC回到台灣。在踏出機場的那一瞬間,呼吸到那幾乎令人窒息的悶熱空氣,我就開始想念NYC。甚至,早在JFK登上飛機拿了一份台灣的報紙開始,我就開始想念NYC。隔了一年,台灣的新聞媒體還是一樣水準低落,翻了幾頁,覺得在看下去不用暈機我就會想吐,趕緊塞在座椅前的置物袋。

還記得不過十幾年前,當個台灣人是件很光榮的事。那時候台灣是個願意讓人認同有歸屬感的地方,因為她很可愛。當時出國玩人家問我哪裡來的,總覺得可以回答"I am from Taiwan"是件很興奮的事。從來沒想過,不過十幾年的光景,我會開始對台灣感到厭惡。不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問題,而是住在上面的居民。不是可愛的台灣島負了台灣人,而是蠢笨悲哀的台灣人負了可愛的台灣島。這跟對岸的鄰居強大了起來沒有關係,而是跟台灣人自己整個低落了起來有關係。我不是什麼國族主義者,也不是什麼極右派人士,對於什麼民族、國家這種可笑的意識型態大帽我一直嗤之以鼻。我不care生在弱小的國家,我只care那個地方的人民夠不夠可愛,會不會很蠢笨。十幾年前的台灣人夠可愛也不蠢笨,十幾年後的台灣人一點都不可愛也有夠蠢笨。先拜卒仔扁之賜,後有虛偽馬延續醜台大計。除了台灣的吃跟台灣的親朋好友,現在的台灣沒有任何一點值得我去懷念記錄的。看著台灣的街道,我聽見了我MP的哀鳴,料是MP也發現這不是個它最想馳騁的戰場。

好吧,回國本該是興奮之事,不應該講這些煞風景的話。就來一篇中斷已久的大師介紹吧。其實在此選擇Andre Kertesz是有點諷刺的事,因為Kertesz其實在NYC時並不得志,個人也不是對他在紐約時期的作品感到很印象深刻(除了他Washington Square對我有種特殊的情感外),紐約對Kertesz來說可能不是什麼好所在。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dr%C3%A9_Kert%C3%A9sz

Kertesz是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猶太人,後來搬到匈牙利的鄉下住。Kertesz一開始也不是搞攝影的,甚至連唸藝術的都不是,而是唸商業的,甚至畢業後一開始在家人介紹下還當過broker。不過事實上Kertesz對商業跟broker一點興趣都沒有,一直很嚮往能在匈牙利的鄉下當個快樂耕作的農夫。Kertesz是在居住鄉下期間開始慢慢接觸起攝影的,到後來甚至不顧家人反對放棄broker的工作踏入攝影界。一般將Kertesz的作品分成三個時期,三個時期分別是以他主要居住拍攝的地方做區分:匈牙利時期、巴黎時期、以及紐約時期。匈牙利時期主要都是拍攝一些匈牙利鄉居生活的照片,比較偏向紀實的風格。雖說匈牙利時期一般並不認為是Kertesz的成名的關鍵,但我個人卻最喜歡他這時期的照片。道也不是因為我偏愛紀實風格,而是因為這時期的照片可以發現Kertesz對於匈牙利鄉下比較有歸屬感跟參與感,也就是他比較融入匈牙利的鄉間生活。這時期的作品後來有集結成一本"Hungarian Memory",個人很喜歡這本攝影集。

不過讓Kertesz發光發熱的是他的巴黎時期。這段期間居住在巴黎的Kertesz,不但很量產,照片的質量也都很棒,最重要的是除了接案工作之外,他自己比較personal的攝影也開始從documentary的風格漸漸轉向發展出一種超現實主義的風格。雖然Kertesz從未宣稱自己是超現實主義的一員,但他的攝影作品卻常常被歸為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一。雖說這才是Kertesz真正的成名時期,不過小弟個人實在沒什麼藝術涵養,不太能領略他什麼超現實主義的重要意義,而因個人喜好之故,比較care一個攝影師是否傳神的表達出了一個城市或地方的精神,就這點而言,Kertesz的巴黎倒是沒有讓我印象深刻。其實這段期間也陸陸續續看了不少拍攝巴黎的作品,個人認為Robert Doisneau的巴黎街頭人文跟Brassai的巴黎之夜才是真正的一絕。

然後,又是因為納粹的關係,Kertesz猶太人的身分讓他在歐陸不好生存,於是,跟許多猶太人一樣,遷移到新大陸尋找新生活。不過,新大陸並沒有帶給Kertesz太多的American Dream,他很快的發現美國人不吃那套他在巴黎的成功之道。其實從匈牙利到巴黎,Kertesz已經有一種漸漸遠離街道生活的傾向,一部分可能是因為他漸漸發展出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個人風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提過他對巴黎來說有點像是一個陌生人。這樣的傾向到了NYC更明顯,而這點也是讓我有點失望的。當初一開始會去翻出Kertesz,是因為看到他有很多NYC的作品,又是大師級的人物。不過從他的NYC作品我個人是沒看到什麼我認為的NYC的精神。Kertesz在NYC時期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要馬窩在工作室裡拍照,要馬躲在住處遠方狙擊,感覺比其巴黎時期,更遠離人群。一方面可能是他的新風格更加定型,但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NYC讓他更沒有歸屬感跟融入感。Kertesz自己也表示,他早期喜歡深入人群去拍攝,但後來卻不太喜歡這種拍攝方式,而是越來越偏好離人群越來越遠。不過Kertesz在NYC的狙擊之作對我來說卻有一種特殊情感,因為他就住在Washington Square附近的公寓,從高處往下拍攝Wasington Square,而Washington Square基本上對NYU的人來說根本就像是學校的一部分。透過Kertesz的照片看看NYU周邊以及Washington Square以前的樣貌,還挺有趣的。雖然後來在MoMA又是那個什麼司機館長的運作下,Kertesz開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不過,他在美國一直沒有得到什麼太大廣泛的認同。

就我自己的喜好而言,我覺得Kertesz在NYC的作品是相對不出色的。匈牙利時期,Kertesz的作品有一種對於匈牙利的鄉間的一種歸屬感跟認同感,連帶使得他匈牙利的作品有一種生命力。雖然在巴黎時期Kertesz似乎是有點遠離了人群,但可以看得出巴黎時期他的藝術跟攝影功力比起匈牙利時期有著很大的進步。而在NYC時期的作品,卻讓我覺得他好像在實驗一些東西,卻又找不太到一個方向,就跟離開了NYC的Winogrand有點類似。或許,這是轉型的過程,而這個轉型一直沒有完成吧。

Kertesz的資訊之前提供的Master of Photography系列影片裡面有專門他的介紹了,一開頭選的那張照片,也是之前提供過的Genius of Photography裡一開始用來介紹攝影是frame的藝術實用來解說的照片。加上台灣天其實在悶熱到讓我快要窒息,能上網的書房冷氣又掛點,還有我媽跟我兩個妹妹在客廳看什麼日本禮儀師的感人影片看到哭聲連連讓我越寫越沒fu,所以就先如此草率作結。主要只是當個引子,如果對Kertesz有特別得興趣,他的資訊上網應該是很好找。最後,提供一句Kertesz的名言供大家思考:

"是影像跑來找我的,而不是我去選擇他們。"


繼續閱讀...

8.04.2009

Goodbye my love,我的紐約,再見~~~~

去年的八月三號晚上抵達紐約,今年的八月四號晚上即將離開,剛好是滿滿的一年。

還記得剛開始來紐約時,非常不喜歡這個地方。如今,我卻深深期望我能長住紐約,當然,這期望的基礎因為這一年我不用在這討生活可能會有點薄弱。

一開始不喜歡紐約的理由很簡單:它是一個威力加強版的台北市。對於台北,住了七年,還是很厭惡它。我不知道為何一開始我會對紐約有一種威力加強版台北市的印象,可能是上學期還在適應環境跟課業,而課程也比較重的關係,所以沒有心思好好去觀察這個城市。但從寒假開始,一方面有了時間,二方面也摸透了LLM要唸到什麼成度混得過去就好,所已開始會三不五時撥個時間,拎著相機,在這城市閒晃。

這城市並不偉大。比歷史傳統,稍嫌粗比的紐約不是優雅的歐洲城市的對手。比現代化,稍嫌破舊的紐約也不是很多亞洲新興國家城市的等級。

這城市並不完美。事實上我光只是悠悠哉哉得逛逛大街,就看到許多紐約令人擔憂甚至生畏的地方。

但這個城市卻是無可救藥的可愛。跟我女朋友一樣,不是什麼殷琪般的女強人,並不偉大。不是什麼姬賽兒般的名模,並不完美。但她許許多多的小地方、小舉動,讓他整個人就是無可救藥的可愛。

一般人對紐約的印象,都是認為它是世界之都,有著許多宏偉的高樓大廈,狀觀的人工景點,認為這是它的特色,它的魅力之所在。基本上會有這種印象的,等級大概都是死觀光客而已。如果在這住上一年半載,還是這樣的想法,我覺得這樣的人實在很悲哀。

紐約的魅力就跟它的心臟─中央公園─一樣,靠著累積點點滴滴的小品,形成它的迷死人不償命。或許,它是靠它那種世界之都的印象像個磁鐵般的吸引許許多多外來的移民或居民,以及死觀光客。但它的魅力,卻在於在它吸引過來形形色色多樣的元素以後,以城市為場域,讓每個人都能來在肆無忌憚貢獻它的可愛,即使只是死觀光客。

城市本身不會發光發熱的,而是城市裡的人讓城市發光發熱。而紐約讓我想不透的一個地方,就是世界上偉大的城市這麼多,為什麼它特別能讓人發揮自己的可愛。

如果我沒有玩攝影,或許我不會這麼喜歡紐約。並不是因為攝影本身的關係,而是攝影讓我時時刻刻抱著一顆好奇的觀察心,而這是發現紐約可愛之處的決定性關鍵。

既然紐約的特色是如此,有就不是我在這長篇大論能呈現它的可愛的。之後將推出"This is my NYC"陸陸續續分享一些心得感想,讓大家看看我的紐約市。

我不想做美國人,但我想做紐約人。或許在要求歸屬跟認同之前,該先思考歸屬認同是心悅誠服的,而你這個地方有足夠的魅力讓人附著上他的歸屬跟認同感嘛。現下的"台灣"或"中國",都沒有那種讓我想大聲說我是台灣人還是我是中國人的魅力。不管是台獨還是統一,請你們拿出你們的魅力來吸引我。

我永永遠遠都想大聲說我是紐約人,即使它只佔了我生命中非常短暫的一段時間,但它的魅力,讓他成為我一輩子最重要的城市。所以我買了很多I Love NY的T Shirt回去,想穿在身上,回台灣後大聲的跟別人宣布:我是紐約人!

考完以後本想趕很多行程,都最後卻只跑了幾個,優優閒閒的度過剩下的短短幾天。因為我知道,我一定會再回到紐約,而且希望能常常回去,因為它才是我的城市。

I Love New York!


繼續閱讀...

7.19.2009

原點 & Saul Leiter: Early Colors

14th


跟王建民一樣經歷過很掙扎的一段日子,現在感覺又回歸平靜。一開始考BAR,只是抱著都來了就考一下順便認識一下美國法,LLM那種可笑的東西根本無法讓人認識美國法。但隨著時間金錢青春的投注,加上我損失工作機會的成本,越來越覺得不考上實在很噢,嚥不下那口氣。所以當正確率很掙扎時心情會起起伏伏。現在正確率還是掙扎,但剩下的時間也只夠我保持手感不可能再提升正確率了,反而又回歸平靜,當成去考氣魄,去把一件事做完盡責任跟義務對自己負責。

攝影的路上也是一樣。一開始只是想說培養一個嗜好兼記錄生活而已(其實是迷上萊卡的虛榮XD),直殺萊卡,功力從近乎零開始,拍一些破爛芭樂旅遊照也覺得只要手握萊卡按快門就很爽,只要玩高級器材,上網扯扯蛋就很爽。後來旅遊照拍膩了,也看起了攝影集,開始拍一些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東西,發現自己進步了,很開心。但慢慢有了底子以後,又開始覺得,器材那麼好了,基本水準有了,該是要發展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的時候了。街拍的攝影集怎麼看都是那樣,看起了fine art,發現fine art每個畫面都超吸引人,開始矢志要練出很吸引人的照片。但亂中有序的街上跟井然有序的studio根本是兩個世界。連Bill Brandt都自承他是在Documentary跟Poetic之間轉變,而不敢宣稱自己集兩者大成。喜歡拍很documentary的東西,但又希望能是吸引人討喜的poetic,連大師都做不到的事,我又怎麼可能做到。中間產生的落差就是失落。

最近又看回去了街拍documentary風格的攝影集了。不是那些經典大師的,而是一些現代一點的街拍,然後是在一般城市裡的街拍。忽然發現,看經典大師的作品,一來他們功力世界頂級,但二來也是他跟我們身處不同的時空背景會給我們一種很新鮮陌生卻又懷舊的吸引力。而看看現代一點的街拍documentary作品,除了少數像森山這種個人風格很強烈的,會發現他們其實不是那麼"搶眼",比較平實。比如說我就覺得把Depardon的作品丟上flickr,受歡迎的程度一定遠遠不如稍有水準的玩家透過Noct拍的暗角Bokeh poetic街景照。除非是能深入去拍一些人文紀實的,或者能捕捉到什麼經典畫面,否則很documentary的東西實在是比較不討喜。就像我一直覺得Rally的車手須要的技術層面應該比F1高,但一但你選擇去看Rally,註定會受到比較少關注的目光。Documentary的東西不是主打視覺經驗的美感,只能訴諸觀賞者對影像內容的共鳴。除非是很深刻的人文紀實或者很經典的畫面,能產生廣泛的共鳴,否則一般來說頂多只是小小的共鳴。既然是共鳴,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還需要觀看者的頻率(就是生活經驗背景等等)能夠合調。紀實攝影要達到能產生廣泛共鳴的,說真的不是吃攝影這行飯的可能很難達到這境界。那一般選擇這條路的人事實上該做的變的很單純:多觀察接觸人生社會百態,尋找路上讓你共鳴的影像,技術練好能作最佳程度的捕捉下來呈現出來,剩下它會得到多少共鳴,就不是能決定的事了。

要努力的方向不是讓自己的照片更討喜更吸引人,而是要讓自己眼睛更亮,心胸更廣,能在路上感受更多到讓我共鳴的影像,按快門時只是直覺單純的回應共鳴,像是影像找到我而不是我而不是我在後面苦苦追求(Kertsz的名言)。然後技術練得更純熟能更佳更有效率的捕捉呈現,剩下的就不是我該關心在意的了。沒人關注,不是我太爛,只是別人沒有跟我一樣的經驗背景產生共鳴。

1 Av. & 15th‧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這是最近很喜歡的一張照片。美國是一個很多老人獨自生活的地方,現在住的社區Stuyvesant Town,就有很多老人,老人再一起常常有很多有趣的老人經可以聊。照片中對街那台長眼睛的貨車,是這附近很有趣的"景點"。幾乎都停在一大道跟十四五街上。一直想說要怎麼好好記錄那台車但都沒有看到什麼很有感覺的畫面。然後,有一天,Stuytown聊老人經的老人跟那台車的眼睛相遇了,直覺的按下快門,說真的拍了以後也都忘了有這張。有些照片你拍了會一直記得有拍過,有些拍了就忘了,但拍了會記得的往往看到結果都很失望,拍了就忘記的卻三不五時能撿到寶。這張我覺得很有趣,也很能呈現現在住的地方的一些感觸,但我知道這張一定不會很吸引人。因為多數的人沒有跟我相同的經驗產生共鳴。這是屬於這個社區的照片。

總之經歷過一陣子的自我批判現在又回到原點比較平靜了。不再去care照片吸不吸引人、討不討喜、多少人檢視的問題了。開始翻起了之前買的Elliott Erwitt的Snaps。這是我一開始看的幾本攝影集之一,也是我買的第一本攝影集。之前借來看的時候都只有看照片,沒有很認真看看裡面的文字。文字是EE請一位合作過的作家幫寫的。一開始就提到為何要取名叫Snaps。EE的說法很簡單,他十四歲就買了第一部相機,當時當然就是snap,而事實上他一生都一直在snap。他對於攝影"藝術"這概念一直不能認同,還出過一本叫anti photography的書。

終於我又回到原點了。重返原點不代表是浪費時間精力,因為每次重返都會有不同的經歷跟感受。
想說選一張照片來記錄回到原點,不知為什麼開頭那張讓我最有感覺。

最後介紹大家一本不錯的攝影集,Saul Leiter: Early Color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ul_Leiter
http://www.wretch.cc/blog/whale543/11001957
http://www.steidlville.com/books/145-Early-Color-Second-printing.html

這是一本很poetic風的彩色街拍攝影集。現在聽起來沒什麼,但當我看到照片幾乎都是3、40年帶我嚇了一跳。要知道那年代,一來主流還是很寫實的風格,二來彩色底片技術還是很不成熟專業攝影師很少人在用的。因為貴,品質不穩定,又只能交給photo lab處理,處理也很不穩定,充滿變數。但這剛好是Leiter的風格。雖然我是anti-photography的,但這本攝影集真的不錯。再想到這是三四零年代的作品,真的讓我很佩服Leiter。

下禮拜二三就要去貫徹我的氣魄了獲得我的解脫了。
要解脫了很高興,但要離開這城市很不捨。我覺得我已經愛上這城市了。加上台灣實在已經被搞得太爛,實在很不想當台灣人想當紐約人。還記得不過十幾年前覺得當台灣人是很驕傲光榮的事。現在....唉....但我也不想當美國人只想當紐約人就是了。之後會在用圖文緬懷這城市的點點滴滴,順邊很無奈得痛批一下蠢笨的台灣人。


繼續閱讀...

7.12.2009

Txema Salvans & The Dogs, The People #2

3 Av.‧The Dogs, The People #2A
3 Av.‧The Dogs, The People #2B


一般的印象都是,小女人會養很可愛的小小隻的玩賞狗,大男人就會養很壯碩的大狗。不過走在紐約街頭,卻常常看到很纖細的咩仔牽著一支,甚至數隻,大到走在台灣街頭會嚇跑一堆人的那種狗;或者很Man很酷的大男人,適合去跳Man Power那種,牽著甚至抱著金法尤物布魯斯跟布魯斯媽般大小的玩賞狗壓馬路。不是說沒有養小狗的咩仔或者牽大狗的牛仔,但就是比例沒有想像中高。

走在路上常常在想這個有趣的現象。咩仔養大狗一般人或許都大概能夠理解,可能就是追尋一種安全感、信賴感。但大男人養小狗呢?因為它們很可愛?這答案一般人就會覺得很不搭軋。可能是一種互補,就是心理上會去尋找一種跟自己形象不太一樣的來達到某層面滿足。可能是一種投射,就是將住在形象屋簷下被隱藏起來的內心的某些層面投射在一些事物上達到某層面的滿足。事實上,互補跟投射或許都是一樣的東西。

那造成互補跟投射之間語意跟概念上斷裂的原因是什麼?答案或許就是那條既是連結,又是區分的狗繩。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人與狗,我想到了傅柯的權力觀。權力不是誰掌握著什麼,而是一種關係。不管你是權力的擁有者還是被掌握者,我們都是權力關係的奴隸。

一直想拍這種小女人大狗,大男人小狗之間那種有趣的矛盾。但看來看去,總覺得大男人跟小狗的畫面比較有感覺。或許這種感受又是一種父權、人類中心主義權力關係下的產物吧。事實上拍攝這兩張照片時還有一個很細微的小地方,那就是黑人跟白狗,白人跟黑狗。但大概只有我覺得有意義吧XD....

最近翻到一些比較生活照的攝影集,看到一本很喜歡很有感覺的。攝影師是Txema Salvans,書名是"Nice to Meet You"。瞄過這本書皮好幾次,一直以為是跟德州有關的攝影集(我看成Texas XD....)。結果實上是西班牙攝影師,拍的照片多半也都是在西班牙。他的照片很一般生活場景,但卻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染力。這本攝影集其實拍的是各種不同的團體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互動,但攝影師想傳達的正是彼此之間都有一種大家都是家人的連結。他有個人網站有一些他的照片,推薦大家有興趣有機會可以看看。我想這本書台灣可能不好找,因為台灣攝影人只愛看什麼"風景全攻略"、"構圖決定一切"、"完全曝光手冊"那類的而已。

http://www.txemasalvans.com/eng/index.html
http://www.amazon.com/Txema-Salvans-Nice-Meet-Spanish/dp/8495951703

另外推薦Mi兄一本佐藤玲的"Sun",也是生活照,應該是您的風格。看完以後我一直猜不透書名為何要叫Sun,也不是拍太陽的書。有研究出來的話再跟我提點一下^^"....


繼續閱讀...

7.05.2009

Master Data & The Dogs, The People #1

Washington Square‧The Dogs #1

拍狗的人很多,但也因為這樣要拍得好很難,所以拍得有味道的人還真的不多。說到拍狗,攝影界最有名的人大概就是EE了。EE本身很愛狗,攝影功力很強,又很幽默,拍出來的照片當然不同反響。為什麼他的狗照片這麼好?一般人拍狗,就是看狗可愛就拍,拍得主題是狗,但也就只有狗而已。如果只是這樣,其實大家都會拍,用DC的也會拍,用相機手機的也會拍,搞到後來不就比誰的相機鏡頭好而已,搞不好小相機因為機動性還拍出更有意思的影像。EE的照片利害在於,他能拍出狗的個性,而狗的個性,其實就是人性。EE說過他喜歡狗的一個地方在於,狗的個性其實跟人性很像,表情也跟人很像。而EE最高境界的狗照片,則是讓人可以從主體的狗當中看見EE的個性。非常推薦愛狗的人看EE 2008出的那本它一生狗照片的集結之作。

不過EE有傳人了。這天看到一張大師級的作品。除了它是彩色以及用的是超廣角以外,跟我說是EE拍的我不會有懷疑:http://www.flickr.com/photos/datatw/3684318365/

暫且不論廣角效果的掌握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16mm能掌握利用成這樣實在沒話說),這張照片經妙之處一來在於很傳神的表達出狗的個性,而且不是只有主體那隻狗,右後方戴領巾那隻我覺得是成功的關鍵,兩隻表情個性的對比,剛好達到畫面的均衡。更成功的地方在於傳達出了拍攝者的個性。是一般玩家中拍狗少見的佳作。

其實這陣子陸陸續續都有目標的拍一些狗狗,不是一般那種看到可愛狗就開槍那種,而是想去強調人狗關係,尤其是跟主人間關係的那種。我一直有構想想把這個做為我一生的主題,慢慢收集人狗關係的照片。本來是打算晚一點才放的,但Master Data的照片讓我決定提前陸續慢慢放向拍狗大師們致敬。當然我沒有功力向大師們一樣圖一放就讓人看到狗跟人的個性,所以我會透過文字說明。

這是一支很醜,但也很可愛的狗。好像有矛盾,但其實不會。因為就跟小孩可不可愛,關鍵在於有沒有人愛,而不是他本身長得可不可愛。有人愛的狗,即使長得很醜,也是很可愛。這是一個很有趣開朗的主人,也很愛他的狗,不願讓他趴在地上睡覺,而是把他抱起來讓他睡。很多遊客路過都會去看看牠,這主人也會很熱情得跟大家開心的聊他的狗。在我前面的是一批亞洲妹在看這隻狗,主人還詳細的解說這隻狗喜歡這麼睡。我過去以後客氣的問說我可以拍照嘛,他也很大方的說Sure,還說了一句"Nice camera!"

這隻狗真的長得很醜,但也真的很可愛,尤其是睡得這麼爽的樣子,看起來更可愛。不是上帝厚愛牠讓牠長得很可愛,而是上帝厚愛牠給了牠一位愛牠的主人。可不可愛的關鍵在於有沒有人愛,有人愛的就會看起來可愛,看起來可愛的就會討人喜歡。所以,我們在喜歡可愛的事物的時候,其實是在追尋映射在它上面的愛。

此外還想強調一下Sonnar有多好。我覺得Sonnar的散景比相類的鏡頭都還要多散一個光圈,也就是說它光圈2.8散的程度是人家光圈2散的程度,所以它最大光圈時散的程度就是Noct了,很有生命力,卻又不會跑出coma或漩渦。我實在想不出不去擁有它的理由。

所以Sonnar也是可愛的鏡頭。

王建民又受傷了。我無言了。帶賽的人永遠都不可愛,所以馬桶一點都不可愛。當然這句話會得罪幾百萬人就是了。


繼續閱讀...

7.01.2009

Stuyvesant Town

"Hi, nice to meet you."

Multi-State Bar Exam答題正確率一直很低迷。NY Testing什麼都背不起來。
台中最大的事務所徵人透過104寄履歷過去兩個多禮拜了連一封客套的謝謝再聯絡信都沒有。
NYC街頭還是一樣有趣,但最近已經認清事實開始承認是我這人攝影觀點太無趣。
這輩子還有機會跟所有小朋友一樣,連看到鴿子都很好奇嘛?
很想知道透過這位底迪看到的世界是怎樣。
但這輩子大概都回不去那個時候了。

該是負責任的面對法律才是我的本業的時候了。
該是將相機跟鏡頭好好收起來保存等待二手市場回溫,然後回國買一台小DC的時候了。

繼續閱讀...

6.29.2009

夜之福鏡 & Ralph Gibson局部的藝術

大家引頸企盼的夜之福鏡更多討論出來了。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6156
RFF上的討論。
http://www.cosina.co.jp/gallery/akagi-50/index.html
Cosina網站上的作例。有趣的是,Cosina網站上Sonnar的作例也是同一位攝影師,同一位model。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

多數的意見是,是一支很穩的現代鏡。表現很好,連CV常被詬病的bokeh也表現得很穩。大小看起來好像也沒到龐然大物的程度。我想應該會是跟50/0.95A對打的鏡頭,跟老noct應該不是在一起比較的。可惜不會是我會想買的鏡頭。希望能很快就有多點途可以參考。

Ralph Gibson
http://www.ralphgibson.com/

我覺得他實在是一為妙人。身為一位攝影師,卻把自己弄得有點像EP,很愛吹捧萊卡,連他攝影集裡三不五時又要搬萊卡出來說一下,最好笑的是萊卡還為他出了Ralph Gibson紀念機,RG老兄也在自己網站上廣告,實在是讓我看了很不恥。但平心而論,我對Fine Art攝影的接受度很低,不過我卻滿喜歡他的作品的。

RG曾是Robert Frank的助手,他很愛說萊卡對他來說有多意義不凡。他一開始用rolleiflex TLR,說拍得很沒感覺,一改用徠卡,從此大徹大悟。不過,有趣的是,他賴以成名的風格,卻根本不是萊卡擅長之處。他一開始也是玩街拍,但後來開始玩Fine Art,他自己說關鍵在於熟悉DR的近攝功能之後,讓他看到了一個有發揮潛力的空間。他的風格從網站上照片的得很清楚,就是局部。

很多玩攝影的人都會下意識得想把東西全部塞進去。比如說拍人,就一定要整尊放進去,拍建築,就整棟放進去。我也不例外。所以之前會很不習慣50mm。不過RG的作品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小小的局部也會是大大的世界。當然這是老生常談了,但談的人多,聽的也多,不過還是要親眼接受過高層次的激發與啟發才能真正有感受。愛拍杯子小東西的人很多,但多半都是用整體的觀點去詮釋小東西。RG則是用小小的局部去呈現大大的世界,這就是水準差異之所在。

現在沒時間多說,RG的作品台灣應該不難接觸到,因為是響叮噹的"萊卡攝影師",台灣攝影人看到萊卡兩字就海綿體充血了,所以RG應該是滿夯的吧。推薦大家可以翻翻看感受一下不同的視覺經驗。


繼續閱讀...

6.21.2009

La Strada: Italian Street Photography

La Strada,義大利文,"The Street"的意思。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1053793
http://www.publishedart.com.au/bookshop.html?book_id=3512

也是偶然間翻到的書。我發現這種偶然間翻到的,往往都帶給我很大的驚奇。Gusov也是。

說到街拍,大家想來想去不是美國就是法國,不是紐約就是巴黎。當然,許多大師級的在兩地留下太多經典畫面當然是主因。這本書是集合一些義大利街拍的照片,看名字收集的應該也都是義大利攝影師。恕小弟見是不夠廣,名字多半都沒看過,應該也都不是什麼大師級的。但裡面的照片真的很棒。

我覺得好的街拍照片,就是要能傳神的表達那個地方或城市的風格跟精神。所以我不喜歡森山大道,因為他鏡頭下的紐約跟日本除了人種文字建築不一樣以外,看起來都差不多。我覺得這本書好在讓人看到一種義大利不同於法國跟美國的精神,一種均衡兩地風格的特色。法國過於優雅,美國過於躁動,義大利則是一種充滿著優雅的不羈的調調。EE果然是義大利裔的人,頗有義大利風。

我發現相較之下我最喜歡義大利風。不過感覺起來義大利的街拍似乎比較沉默,有點可惜。

提到街拍,
http://simonsawstreet.blogspot.com/
這是RFF上的member,亂強一把的。我覺得他對於廣角以及特殊角度的掌握真的是非常獨道。透過這兩種手法的運用,可以讓本來應該會很平凡的照片變得很有看頭。跟之前跟大家介紹過那位Flickr上ZJY算不同風格的強。ZJY的照片的內容比較有故事性,比較candid,這位老兄則是畫面很有視覺性。不過其實ZJY影像也有一種特色,請教過Mi兄,應該是後製上有經過局部加減光等特殊處理呈現出不一樣的質感。總之兩位高手都已經玩出了很強烈的個人風格。

這讓我想到,影像的生命力與否,後製暗房,醞釀出個人風格可能也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些也很可能是我的missing links。我想該是認真思考風格這件事的時候了。一直以來都想著說去追隨哪位喜歡的攝影師的腳步,但後來漸漸覺得,攝影風格這種東西,牽涉的層面太多了,歷史地理文化經歷背景個性等等的東西一些細微的地方都會造成很大的不同。等我snap到考完回國之後,該是回過頭去檢視一下自己這一年留下的照片中,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然後慢慢去思考摸索自己的風格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無頭蒼蠅般的亂按快門。

之前提過timeline、thematic connections的想法,現在發現自己漏掉了一個其實是最上位的主幹。等回國再思考吧,我最近已經開始認真唸書了,大概已經認真兩三天了XD....


繼續閱讀...

6.14.2009

我在NYC街上遇到平井堅!

這輩子過去都很討厭去圖書館唸書,但最近我超愛去圖書館唸書的,刮風下雨都風雨無阻。不是我太認真,而是走去圖書館的路上我可以獲得短暫的解放跟自由。

因為也不可能有時間可以讓我在街上可以慢慢觀察慢慢等,我只有辦法就是放慢一下腳步看看有什麼有趣的事物,所以不太可能發展出什麼timeline類型的decisive moment的照片。為了避免流於snaps,一來其實在路上逛時有特定去鎖定一些主題,希望至少達到thematic connections,對於thematic connections這點Gusov的攝影集讓我體會到很多。二來,目前也會要求自己,看到一個東西無法瞬間想到表象以外的意涵,就放掉這畫面,其實這跟thematic connections之間也有關連。雖然常常會造成遺憾,或者還是三不五十快門一按下去瞬間就暗罵:更,這是在拍三小....朋友....但大致上來說,至少不會流於看見黑影就開槍的street snaps。

這樣的遊戲,讓我想到當初為什麼決定要砸錢投入培養攝影嗜好的理由,現在看來這投資真的是正確的。這過程當中我可以得到一種讓玩性奔放馳騁的解脫跟自由,即使很短暫。畢業了其實很悶,不是因為考試,反正我也沒很認真準備。悶的是話這麼多錢出來唸書,會去不做商務為黑心企業服務感覺就很虧回不了本,然後地位也很低賤,當初為什麼我就不能乖乖去準備考試當官官呢?你沒有能力強到去改變這世界,就應該乖乖去服侍這世界。不管如何,法律這條路我已經徹底認清我就是這樣子高不成低不就了,真的是混口飯吃,混幾捲底片器材就好。人生的意義跟虛假的自由,只能寄望於光圈快門之間。所以我是很真心想把它練起來。

有沒有進步?自己最清楚。之前有想要整理一下來NYC以後的相片,想弄個my best of NYC相片集,但看了一下以前的照片,覺得好像只能用一個my less worse of NYC,所以放棄這念頭。這是好事,代表有在進步。之前有一位攝影老手朋友跟我說,說真的,以一個才玩沒多久的人來說,你真的已經很不錯了。雖然這很可能只是在安慰我這花大錢的傻子,或者騙我繼續傻傻買下去,但自己有沒有進步自己最知道。我自覺至少從Mi兄指引下看攝影集以來,有著很大的改變。所以器材真的不用買多,攝影集到是要給它用力看。

一開始都看一些街拍的攝影集,後來又接觸一些fine art的,最近又回歸街拍。個人覺得,對我來說,攝影師不應該是藝術家。要當藝術家,就去畫畫,那才是真的藝術。所以HCB晚年跑去畫畫了。攝影師應該是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旅遊專家、娛樂大家。過去曾經有攝影是不是藝術之爭,當時保守派是認為不是,但理由是攝影層次太低。我也認為不是,但理由是它境界應該更高。不管如何,總之看了攝影集學習到很多,也找到自己想要練習發展的方向。

或許是真的開竅了,或許是找到方向了,又或許只是單純終於把作業照照完可以開始拍自己想試試的,又或許只是單純運氣好,總之,最近看到自己照片的感覺跟過去相比真的是煥然一新,常常懷疑這是我的水準嘛。請不要誤會說我自認拍得很好,因為我比較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過去的自己,一個是高手。我只care有沒有比過去好,跟高手還差多少,並不care我在多數玩家當中的水準在哪裡。說真的,攝影這東西風格類型很多種,此外,說真的,大部分的玩家也就都是那種水準而以,差距也不大,去比這實在沒意思。像就街拍而言,我發現我就受到這篇影響很大,風格跟東方玩家不太一樣。西方的比較candid,強調畫面中人物物體街景的互動關係,而東方比較喜歡使用一些意涵或者純畫面藝術價值的東西,比較不強調互動。沒有甚麼誰好誰不好,就是有點不太一樣。而我也不想去改變,想把這套帶回台灣試看看,雖然結果可能很淒慘。總之,一方面我跟過去相比會覺得煥然一新,但另一方面跟高手相比還是覺得總是哪裡有很大的問題。

我知道攝影是很沒尊嚴的工作。拍個幾百張有一張很棒的就偷笑了。而且,最好的畫面,要磨,要等。而我現在也只是走在路上隨手拍拍,然後幾乎所有照片全都丟上去(反正錢都繳了XD),所以整體水準要多高多高我當然不會期待。這也不是我care的。我care的是,很多時候一開始看覺得很喜歡,睡一較起來又覺得很平庸,感覺少了些甚麼,所以生命力弱了些,但問題是我不太清楚到底少的是什麼。

目前想到的可能是角度的問題。我現在練到對50mm光圈八在街拍使用目的下可以不看就調整焦距,白天戶外不太需要靠測光了目測抓光,也就是說在我看見目標之時我多半都可以調整到只剩下按快門的動作,不過,接下來,我都是站著或稍微蹲低一點就拍,只想趕快抓住那瞬間,並不會去用什麼很不平凡的角度去拍。事實上,我對於很多人在說要多用不同角度讓畫面不一樣更可看這種說法很不以為然。如果你的畫面沒有內容,透過改變角度來吸引人,那不過只是玩弄花俏的手法來騙騙不懂的人而已。改變角度會有意義的情形是,你改變的角度會讓人看到不一樣的內容。我從前一陣子以來有特意研究很多攝影集拍攝角度的問題,發現事實上,很多經典照片,根本就只是用很平凡的角度拍出來的而已。所以關鍵真的是在於改變角度能不能看見不同故事才有意義。舉例來說:
2009 New Haven University Graduation
這張照片不醜,但也沒什麼特色跟故事性。事實上這大概就是一般玩家的水準而以吧。但我事後想想,反正是從背後偷拍也不會被發現,為什麼我當初步思考一下別的角度?比如說,坐下來跟她平行拍,然後欄杆剛好擋在會場內畢業生面前,像是畢業生被關著,不就更凸顯我想強調這畢業典禮guests可以很自在隨性遊走的特點?這樣畫面會不會更好些?這種時候改變角度就很有意義,因為內容不一樣了。

不過角度這問題要練起來實在很艱苦。因為你要再用平凡的角度看到的瞬間就能預想到哪樣的角度會有怎樣不平凡的內容,然後瞬間移到那個角度按下快門拍攝。我現在光抓住平凡中有趣的瞬間就差不多了,功力實在不到那。但有時候好像又不只是角度的問題。

Brooklyn‧:) & :(

Washington Square‧Big Splash & Small Splash

第一張我取名":) & :(",第二張"Big Splash & Small Splash"。這兩張是我這批新照片中應該算是前幾喜歡的。我剛看超愛的,但睡一覺起來看又覺得還是少些東西。不只是角度內容的問題,something is missing,削弱了它們的生命力,但我一時又參不透是哪裡有問題。

所以,說我在NYC上遇到平井堅只是片大家點進來而以XD是時上重點是我遇到瓶頸,知道自己少了些東西,不知道少的是什麼。所以希望大家能給我一些意見,只要是有基本rational basis的,再難聽我都愛聽,感謝大家了,請受小弟一拜m(_ _)m

不管攝影功力如何,其實這段期間以來我最欣慰的是,我敢堅定的說,我現在真的是玩攝影比玩器材多的多多了。我想光這點,搞不好就幹倒一狗票資歷比我深多的玩家們了。

最後,誠心希望大家給我建議,讓我在NYC僅剩的時光裡可以調整一下,回台灣我可能就要跟王建民一樣陷入很長的低潮了....


繼續閱讀...

6.11.2009

夜之佛鏡資訊

先抱怨一下。我對喜歡馬沒意見,我對支持統沒意見,我對大部分的人做總統都沒意見,反正很難比卒仔扁更爛了。但為什麼偏偏就要選一個姓馬的支持統,還是做總統?馬統馬統,大家難道不知道馬統帶賽嗎?他媽的在下去王建民真的要回來打中職了。台灣,或者中華民國要有救,很簡單,扁馬兩個趕快切腹自殺國力馬上進步兩百年!世界奇觀早就都已經蓋出來撐一百年獲得勝利了!

總之最近心情很差。BAR唸不下,攝影感覺遇到平井堅,畢業了卻覺得很空虛,未來的人生覺得很迷惘,王建民表現不好,扁馬都還不去死,人生說悶莫過於如此。只好來這發洩一下扯屁話。

http://dfarkas.blogspot.com/2009/05/shooting-with-new-noctilux-m-50mm-f095.html

http://fast-eddy.air-nifty.com/river/

夜之神鏡掛上ASPH升級了,變成夜之佛鏡。現在萊卡好像因為製造過程比想像徵繁複精細很多,出現這支鏡頭供貨速度的問題。不過有人已經拿到然後拍了一些測試照了,然後果然都只是光圈全開拍Bokeh照。總之給大家參考看看吧,看看有誰要當草泥馬第一個入手的好了。

老實說目前看起來我沒有很impressive。我覺得以前的Noct迷人多了。
期待Nokton的表現。雖然本人應該不是落在這個市場內。

心情很差,玻璃瓶的Guiness很小瓶一下就沒了喝得很不爽。
等下上B&H訂一支夜之佛鏡來洩恨好了....

繼續閱讀...

6.08.2009

欲介紹攝影集備忘

還是備忘用的。

1. Coney Island: Peter Cranser(蕭索,詭異) & Bruce Gilden(醜陋,粗魯,荒謬)
2. Álvarez Bravo
3. Alex Webb: Hot Light/Half-Made Worlds(善用正片的優點與缺點)
4. Martin Parr: A Small World(Tourism,英國,鄉鄙,荒謬)
5. David Bailey: Photo that Mark can do, Lady is a tramp (時尚攝影師)
6. Sasha Gusov: Locusts
7. Edward Weston
8. Jean Gaumy: Man at Sea
9. Bruce Davidson: Central Park
10 Andrea Gursky: 數大便是美,幾何線條
11 Ocean





繼續閱讀...

6.07.2009

Masters of Photography (增加606兄提供資訊的增補版)

一系列評價不錯的記錄片。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masters+of+photography&page=1

裡面很多大家比較不是耳熟能詳(就是非HCB之流的)的攝影師,可以慢慢逛看。
因為我現在也沒時間好好看,會趁休息時偶爾看看而已。
所以有誰如果看到其中有哪些攝影師介紹得很不錯的歡迎透過回應提供確切連結來分享一下。

RFF上有人已經整理出Andre Kertesz的: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497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0U_eI34kE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ORUDSv8T8&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XXdUYWocsc&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jAyLdztugo&feature=related

※補充:

感謝606兄提供的資訊,606兄找到BBC Master of Photography這系列紀錄片的原始來源,還可以下載,連結如下:
http://www.mytvblog.org/?p=3363

此外606也找到當初曾經介紹過也是BBC記錄片的Genius of Photography原始來源:
http://www.mytvblog.org/?p=55

比我之前提供那些Youtube的連結方便多了,再次感謝606兄的分享^^!




繼續閱讀...

6.02.2009

Wedding Photography Ideas

這也是一篇備忘用的,不過先講一件悲哀的事,我MP的計數器會秀逗,常常歸不了零,會停在第二張左右的地方,今天又發生了一次。對於徠卡現在的品質,我已經不想多說甚麼....

最近很多人結婚拍婚紗,我個人一直非常無法接受台灣婚紗拍出來的那種東西,看了一些網路上推薦所謂"大師"的作品,我很羨慕那些可以活在那種照片中享受的人。學校圖書館剛好有兩本(只有兩本)講wedding photography的書,加上陸陸續續以來看了很多攝影集,有一些idea。撇開技術層面不談,我覺得我的idea隨便都能打趴什麼sound還是health那些匠流。我決定以後結婚還是會拍婚紗,但那就是交作業而以,我想要自己想好idea跟畫面請認識的人來操刀,算是一本非正式的自己收藏製作的,然後一起擺在會場羞辱那本"作業"。也不用什麼燈光器材,純粹走自然風,重點不是把人拍的美的很假,而是那種生命力。商業就是商業,再怎麼美都還是市儈。

美國這邊其實沒有我們嚴格意義的婚紗攝影,他們的比較像是wedding journalism,記錄婚禮過程的。不過還是會穿插一下有pose的。而且,即使只是記錄,很多畫面的創意等等都比台灣可笑的婚紗好上一萬倍。看了一下激盪出我一些idea。

目前有兩個主軸,一個是向大師致敬系列,就是模仿一些經典情侶照,然後會放出AB照對照,算是好玩用的。另一個是看到一本攝影集給我的靈感,引用美國結婚時神父會講的那一串屁話,每一句話下面想一些象徵畫面或者相關生活照,弄成一本。目前是想看看能不能把跟大師致敬整合在一起用成一本就好。目前有想到幾個畫面,會繼續構思,確定下來後會陸陸續續寫上。礙於商業機密,我會使用簡略的代號我自己看懂就好。另誠徵壯士,看誰有興趣到時候幫我按快門,底片我會供應,idea我會先想好甚至畫簡圖出來,你也可以提供你的想法我們來討論。出外景我還會提供旅費。requirement就是喜愛RF就好,我是指真的有熱血的那種喜愛。

反正還有很多時間,我可以慢慢構思,狀是們也可以慢慢練功。


Do you take this person,

To be your lawfully wedded spouse,

To have,

And to hold,

To love,

And to Cherish,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From this day forth,

Till death do you part?

M: Yes I do.

F: Yes I do.

I now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 you may kiss the bride.


繼續閱讀...

6.01.2009

Sasha Gusov: Locusts

這是第二個我會想買他攝影集的人,這都是上天的旨意。

http://www.gusov.com/site/
個人網頁。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travel/travel_images/article4921140.ece
攝影集簡介。
http://www.amazon.co.uk/Locusts-Gusov/product-reviews/0500543674/ref=dp_db_cm_cr_acr_txt?ie=UTF8&showViewpoints=1
Amazon UK上的評價。

這本書在圖書館架上看到很多次了,但都沒一次拿來翻過。這一兩天剛好提到想要的個人風格而已,今天不知哪來的衝動竟然把它拿下來翻了一下....或許正是上天的指引吧....

Exactly the style I am looking for!!!!

他是一位俄國攝影師,主要是接一些雜誌的工作,其中包括Time(難怪覺得這名字很熟)。工作之故旅行各地,這幾年來有計畫的在旅行途中記錄下一些畫面。哪些畫面?就是靠盃好笑的諷刺大眾文化的畫面。EE的幽默比較溫馨,SG的幽默則是超諷刺超靠盃。書名Locusts,一開頭就引出埃及記講蝗災的句子,就是在說大眾文化像蝗蟲般過境蔓延世界各地。他的笑料太尖酸很多人可能不愛,但我愛死了。而且很多我想要記錄諷刺的題材(像是死觀光客、數位相機氾濫),他全部都酸了一遍。

不過台灣可能看不到吧,剛查了一下,連美國亞馬遜都沒賣他的書,要上UK的才有。我也是敝校圖書館第一位借的人,幫書後的日期章表格開了苞。沒時間說太多了,簡單介紹一下,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機會去弄這本書來看。

我應該會買,其實也不貴,回台灣可以再跟我借。


繼續閱讀...

5.30.2009

我找到我的風格了....

Battery Park‧#1 Love of Young Couple
Love of Young Couple: Two people's intimate world.
Battery Park‧#2 Love of Mid-Age Couple
Love of Mid-Age Couple: Two people + Children + Friend + Dog.
Battery Park‧#3 Love of Old Couple
Love of Old Couple: ZZZZzzzz............................

就是靠杯的幽默。





繼續閱讀...

5.25.2009

America in Photographers' Eyes (Outline)

以下僅為備忘outline供將來為文使用。
0. definition of America?
1. Walker Evans
a. herald
b. candid, against poetic, but indeed poetic to some degree
c. disadvntaged people (portrait)
d. house interior & decoration
2. Robert Franks
a. swiss
b. from clean to casual
c. experience with NYC (from excited to disappointed)
d. the Americans (jukebox, coffin, travel with family, hoover dam picture)
3. Robert Adams
a. the west (Hassy Award)
b. through scenery, house, seldom people
c. lines, shapes, contrast (what kind of west?)
3. Bernice Abbott
a. NYC street
b. architecture (delicate)
c. explanation by himself (kodak films story)
4. Bruce Davidson
a. black civil rights
b. life of blacks
5. Helen Levitt
a. kids on the street
b. graffitti
c. HCB's praise
6. Daido Moriyama
a. blurry, grainy, contrasty
b. casual, ordinary street snaps
c. distinguishable NYC's spirit? (Martin Parr loves his work)
6. Andre Kertesz
a. Hungary, Paris, NYC
b. broker, liked to be rural farmer
c. from close to far behind, high above
d. washington square


繼續閱讀...

5.20.2009

不知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CV Nokton 50/1.1

不管算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先像小林社長致敬!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4565&page=3
RFF上的討論。
http://www.flickr.com/photos/rapidwinder/sets/72157618400098667/
湯姆大叔的測試照。

今天早上就看到有人放出風聲,說根據可靠消息來源,CV即將推出Nokton 50/1.1。很多這種"可靠消息來源"最後往往證明是豪洨,而這是我最希望那只是rumor的一次。而下午湯姆大叔現身證明確實有這支鏡頭,早在今年三月中他就拍了測試照一直隱忍不說,朝日camera雜誌也即將要有相關報導,看來這一切都已成定局了....

好消息是,超大光圈標頭終於有新產品,而不再只是死納粹公司獨大的局面。根據湯姆大叔的說法,CV 50/1.1的表現非常不錯,最大光圈時有暗角,但情形比Noct 50/1輕微,flare情形也很輕微,整體來說最大光圈時銳利度跟對比表現都不錯。一縮光圈,表現就跟一般鏡頭沒有兩樣的好,總體來說,是之每檔光圈都很堪用的鏡頭。至於重量跟大小,比起Noct都稍稍tiny一點,但不是差很多,吃58mm的濾鏡。從湯姆大叔的測試照來看,這支50/1.1帶有35/1.2以及曼德勒鏡的調調。Bokeh似乎方面不像35/1.2那麼柔,比較像50/1.4preA的感覺。大家最關心的可能是價格,目前預估在1100USD左右。

這樣看來,似乎是一支值得試看看的鏡頭。只要它的組裝品質可以跟35/1.2那支一樣扎實就好。CV的QC一直不是很均質,只有少數像是35/1.2那支算是很堅固穩定。1100USD這價格要看相對什麼來說,相對35mm來說,標頭總是比較好做的,光圈差那一點點,還賣的比35/1.2貴,有點不是那麼合理。但CV現在已經打出它的身價了,加上相對其他超大光圈,不管是本來就已經貴的很驚人的noct,或者近來不斷在飆漲不知在跟人家漲什麼的canon或者konica超大光圈,這價格已經漂亮到不行了。

CV總是不斷帶來驚奇,看到價格又帶來驚喜。死納粹公司也是偶爾會帶來驚奇,像是21/1.4這種怪物,但看到價格更讓人驚奇。

不過對我來說,大支是一個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代表Sonnar 50超大光圈已經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了....這是我所謂的壞消息....




繼續閱讀...

5.08.2009

Revisiting Street Photography

剩一科國際人權take home考試,還在等待同學整理好筆記借我,趁機把這幾天思考的心得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吧!

先引一篇有趣的文章從street photography的反思談起。
http://colinpantall.blogspot.com/2009/04/how-not-to-photograph.html

這篇文章作者的blog有一些資訊或心讀可以看,還不錯,這篇文章也很有意思。作者本身也是所謂愛街拍的"street photographer",研究的也都是街拍大師,但他也對一般人的street photography提出了很深刻的反省,跟我這陣子在思考的想法很像,趁機引了過來我就可以偷懶XD....

很多人喜歡會者想要嘗試街拍,拿著台相機,走在路上、坐在車上,在行動中不斷去留意身邊的陌生人或街景,試圖尋找貌似值得記錄東西,嘗試把它捕捉下來,但事實是,在那必然不得已的電光火石的瞬間,問拍攝者為什麼要拍這個,一般程度的人心中的答案多半都是其實也不清楚,很模糊。拍這些東西的背後,其實沒有什麼想法,沒有甚麼意念想傳達,純粹就是看到這畫面好像可以拍就拍。這現象在一般拍街拍的玩家當中實在太普遍太普遍了,看看Flickr上眾多街拍社群,十之八九都是這樣玩。街拍玩家就像獵人一樣得在街上遊走,漫無目的的尋找獵物,看到貌似獵物的景象就開槍,捕捉所謂的人生百態,或者小品街景,但到頭來只是把他們當戰利品,在街拍高度不確定的基礎上計算自己的成功率。

從這層面來看,街拍一都不難,只要臉皮夠厚,技巧練好,然後在路上碰運氣抓影像,街拍反而變成攝影偷懶者的避風港。看看很多一般玩家的街拍照片,是很不錯啦,人的表情舉止是很有趣很生動啦,很多街景光影氣氛的處理是很有味道啦,但是,除此之外,然後勒?然後就沒有了。哪裡有什麼瑕疵,照片沒什麼想法,一句街拍很難完美嘛通通帶過。偏偏這種照片很好吸引人,不管是一般拍攝者觀賞者都很吃這味。你不用訓練出什麼想法或觀點,不用培養自己什麼攝影觀念,光靠這招就能走江湖還走的不錯。就像不用練內力單靠耍招式的劍訣,不用下太多的工夫劍耍起來就如花亂舞煞是好看,騙人騙自己都好用。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很多攝影師不是很承認street photography,甚至很多所謂的街拍大師對自己被叫成street photographer非常反感認為是侮辱,想要被稱作是紀實攝影師。可能會有人看過一種區分法,就是把那種有背後想法的叫street photography,沒想法的叫street snaps,但是看看flickr上那堆充斥著只是單純人類表情舉止紀錄等的street photography社群,然後EE一本攝影集取名叫snaps,就能發現這區分其實也不見得一致。所以我就直接分成有想法的跟沒想法的street photography。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布列松自己都說決定性的瞬間了,很多街拍影像就是發生在瞬間,哪有時間給你在那有什麼想法的。針對這種說法我個人有幾點回應。

第一,要不然攝影師們說街拍最難了是在說假的喔XD....

第二,決定性的瞬間不是說一切都發生在瞬間,而是說要抓住那瞬間,而誰說抓住瞬間的準備時間也是瞬間?事實上準備時間只有瞬間的瞬間多半都不是決定性的瞬間,大家都把"決定性的瞬間"解讀成一個點,這我個人是覺得很奇怪的說法。"決定性"一定是相對的,相對於什麼,是相對於在一個事件的timeline當中的其他時間點嘛,"決定性的瞬間"是要我們在一條timeline中找到一個"決定性"的"點"抓下來啊,不是在一堆仙女散花的瞬間點上隨手抓一個。舉個例子好了,很多人拍街拍就是在路上隨便看到一些好像比較特殊的人物景象就拍,比如說我在路上看到一個戴墨鏡的時尚乳溝辣妹走過來就想辦法把她拍下來,拍下來放flickr大家也都愛看,但這是什麼狗屁瞬間?相較於此,我看到一個在路邊等人的暴牙雀斑女,很心急的不時在看著她的手機,可能是在等男朋友,終於她在等的剛從工地下班全身還髒兮兮的禿頭男朋友出現了,她迎上去擁抱或者只是牽牽小手,那擁抱或牽手的瞬間就是這條timeline上"決定性的瞬間"。而一條timeline的組織跟出現,並不是憑空浮出的,而是拍攝者去找出來解讀的,這過程就是想法。決定性的瞬間跟有趣性、特殊性的瞬間是兩回事,但多數人都把有趣性特殊性的瞬間當成是決定性的瞬間了。

第三,從第二點可以得出,所為決定性的瞬間也不用要是什麼大事件,又不是每天都能拍到UFO還是飛機撞大樓,大樓就那麼幾棟飛機就那麼幾台哪有天天撞的(不過是希望哪天來一台撞掉醜不拉嘰的101),只要是在一條timeline上相對決定性的瞬間都是。Timeline,也就是想法,故事性可大可小,有比較精彩比較乏味的,timeline上決定性瞬間的點的選擇也是有比較精妙比較平庸的,但這些就真的只是天分、培養跟訓練。但不管如何,只要方向正確意思就到了。還記得聽過一位歌唱好手講過,每個人音色音感技巧都不同,但唱歌嘛,只要節拍對音準不要差太多,那意思就到了,其他就看先天還是後天隨緣了。

第四,有timeline這種直向式的發展線,當然也可以有thematic link這種橫向式的連結。回到戴墨鏡的時尚乳溝辣妹的例子,假如說我現在想要拍一個主題,是想表達現代女性的獨立自主(或者囂張跋扈),我在路上看到那位一臉酷酷的墨鏡時尚乳溝辣妹拍下來,雖然沒什麼timeline上決定性瞬間可言,但是在橫向的thematic link中,她也會是決定性的瞬間。Thematic link也是一種想法。

不過,雖然決定性的瞬間不是那麼瞬間,但我也不認為我們有時間在街上那發展些什麼timeline還是thematic link。先講一個打棒球的例子。一位我很敬佩的學長在詮釋後現代倫理學時舉了一個我覺得很棒的例子。比如說彭政閔打擊很好,隊友都向他請教,他也會教得頭頭是道,說要怎麼握棒怎麼釘球怎麼揮棒擊球等等,還可以分解動作一檔一檔教。但問題是,彭政閔上場打擊時,他腦中會想著他教人那些技巧以及分解動作嘛?會的話他打擊率就會是百分之三而不是三成。事實是,他上場打擊擊球時靠的真的其實就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但他打擊感覺好不是說他不用練,事實上他練習時都會照著他教人那套去操作,但他練得也不是那一個一個的動作,而是從操做那些動作去練習一種打擊的"感覺"。再換一個例子,張三豐教張無忌打太極,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教他,是要他練那些動作嗎?不是,事實上最好是他能忘記那些動作,那些動作的目的只是要幫助他練出太極的那種感覺跟精神而已。

一樣的道理,我不認為攝影大師按下快門那瞬間靠的是技巧跟經驗,而是從技巧跟經驗中生出來的"感覺",也就是說,他們拍照也是順著一種感覺。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他們那種感覺是天分、是訓練、是經驗慢慢累積出來的。天分是幫人拍出經典照片,但沒天分還是能拍出好照片。我們可以訓練、可以累積經驗,但問題是我們要清楚認知到拍照看的是經過訓練跟經驗淬鍊之後的"感覺",而不是訓練出來的技巧跟累積出來的經驗"本身"。所以說,想法本身需要訓練跟經驗累積,但拍照要有想法,是要把想法已經內化成一種"感覺"。這跟構圖曝光什麼的技巧是一樣的。看過很多說法,很多玩攝影的人一開始拍的東西反而還比較有意思,因為玩久了開始變得很匠氣。構圖非常和諧,曝光非常準確,整張照片非常的穩,但也很死。構圖跟曝光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是希望透過構圖的和諧、曝光的控制來傳達影像的生命力,關鍵在那個生命力,而不是為了構圖和諧而構圖,為了曝光準確而曝光。曝光構圖就是棒球擊球的每個動作技巧,就是太極拳的每個招式,而影像的生命力是擊球的那種感覺,是太極的那種精神。拍照要的是生命力的那種感覺,而不是你技巧動作的精確完美。

所以,至少就街拍而言,我不認為拍照當下在那想東想西想timeline想thematic link想構圖想曝光是正確的做法,拍照的當下,一切就交給感覺。看到一個景有拍的衝動就拍,想怎樣拍就拍沒關係,不要去汲汲營營想著timeline, thematic link, composition, exposure的問題,感覺到了就拍。但這也不是讓人偷懶的藉口,事實是,拍照當下以外的時間,你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很多知識跟資訊,好好檢討反省自己的影像,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別人拍得好,自己拍得爛,這張拍得好,那張拍得爛,為什麼我要選擇這個時間點這個景按下快門,這張怎樣拍會更好,等等等等的東西有帶你去研究,等等等等的問題有待你去尋找解答。我相信除非很有天分否則一般人一開始拍應該有一堆問題。這個過程很辛苦也很花時間,但這些就像是場下的訓練,盡量要求自己每個動作做到精確去慢慢培養出一種擊球的感覺。上場時,就憑著感覺揮棒就對了。打不好,就是訓練不夠,感覺沒培養出來,那就繼續往正確的方向訓練培養感覺。等到哪天即使打的不夠好但感覺對了自己也會知道,那時意思就到了。我們也不是靠這吃飯,意思到了就好。而且我相信一但意思到了,也夠打趴一堆連方向都不正確的人。

從這點要好好來勉勵一下咱們東亞國家的street photographer們。一直以來一般印象應該都是東亞社會比較單向性,不論是文化人種或者建築風景,可能只有中國某程度上稍微多元一些,所以相較於歐美這種文化很多元的地方,street photography更難討生活一點。但從flickr上東西方的玩家照片看來,我個人真的覺得某程度上東方玩家們有一種不同的特色。所為意境意境,或許因為我們的環境單調些,激發大家"意"方面的功力,多半意濃於境。相較於歐美國家,環境很適合街拍,隨便在路邊拍一隻小狗背景都是古色古香的磚道建築隨便拍都不難看,所以他們的照片多半都是意境交融,差一點的境壓於意。平心而論在東亞社會要練得好是更難一點的,所以造成整體印象來說歐美街拍比較好。但如果一但練起來,我覺得東亞玩家影像的深度應該是可以更容易超越歐美玩家。這五千多年的文明跟文化有值得很多很該死又狗屁的地方,過度單向性就是一個,但同時可以延續五千多年也有它深邃的一面,這是優勢,當五千多年的基礎跟西方現代文明碰撞擦出火花,又更是優勢。前幾天特別研究一下flickr上台灣街拍群組,討論區下方有很多精選照片,深白兄跟莉莉兄都有照片被選中,從那些照片我看到了很樂觀的希望,以及自己回台灣以後應該努力的方向。

說這麼多,我有什麼立場說這些話?其實沒有。我該練的地方可能比大家都多。只是我可能沒什麼攝影天份,但我不得不承認我有很強的出一張嘴的天分XD....總之這也不是什麼說教,我不是"前輩",也沒那個屁股吃這個瀉藥。這純粹只是個人近來的一些心得想法,哪裡有問題歡迎指正互相交流討論,個人不是很贊同各大網路上普遍的拍手部隊風氣,我是真的很希望有不同意見的交流。關於我flickr照片也是。那如果真的還是聽不下去看不下去笑笑就好^^"....

最後問一下,我回台灣後有沒有人有興趣共組街拍暴走團的XD....
我已經取好團名叫草泥馬街拍暴走團,象徵草泥馬堅忍不拔的精神,也找好專屬暗房師同樣有暴走傾向的黃官官。個人深信黃官官有一天會把起訴書還是判決書寫好後拍下來放相出來當正本然後被免職跟我合開事務所的....


繼續閱讀...

5.03.2009

50 is the MMan!!!!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來,一直以來我都錯怪50mm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標頭是50mm,主因是它的視角跟人的視角很相似(但其實好像是因為135底片對角線是47mm接近50mm之緣故),但在很多玩RF的人心中認為35mm才是標頭。我以前也是屬於35mm幫的。其實我覺得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我個人的心得是,以前可能分享過了,就是35mm比較像是人旅遊時一邊走一般看看四周風景的視角,因為這時候人的眼神會比較自由的四處飄移不會比較集中;而50mm比較像是人正常看前方時的視角,比較稍微集中一點。所以說這兩個焦段都是標頭也是沒錯,主要是看是人在怎樣的狀態下的視角而已。

因為這樣,很多RF新手入門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第一支鏡頭35mm好還是50mm好?常常有人分享的答案不外就是35mm廣一點一機一鏡比較方便,或者說50mm是標頭,先從標頭練起。我覺得這種答案根本是狗屁,會回答這答案的人代表根本沒有很用心去玩RF。層次高一點的,會表示說看你主要拍什麼題材,如果是旅遊趴趴走的,那35mm比較好,如果是比較一些生活小品的,那50mm比較集中。這答案某程度上是很合理的,但我覺得也不夠完全。要我還會在這答案上補充一點:看你的個性是什麼。

35mm簡單說就是小廣角,有一點廣角的變形效果,但也不會太誇張。拍風景建築雖然不是頂好用張利也稍嫌不足,但稍微退一下或橋一下角度或者框一點原則上都還能勝任。50mm如果要說針對旅遊目的真的就不是那麼方便。要入風景建築全景並不方便,也沒有廣角變形效果製造一些畫面張力,但這也是他"特色"之所在,一般來說50mm的鏡頭好設計,相較於其他焦段,可以以比較低的成本就製造出高品質的鏡頭。俗又大碗,正是很多人第一支會入手50mm的原因。尤其是像萊卡M鏡有著一支二手價兩萬多就有的超高素質50/2(雖然很多人早就指出更便宜的ZM Planar 50比50cron表現好),當然很吸引許多入門者。但事實是,這支會便宜好買也是因為很多人賣。因為很多人也是搞不清楚狀況就傻傻入手(嗯?好像在說誰啊XD....),發現不好用就賣....

總之,35mm跟50mm各有特色,該入哪支真的就是要先考量拍攝題材。主要目的是什麼?旅遊拍照用?那35mm就會比較方便合適一點。主要是拿來拍人文小品?那就還要在納入一項考量,你的個性。這點我幾乎沒看過什麼人提出來建議,但這次我自己從很多攝影師以及自己的心得來的看法。有些人個性比較敢跟人去正面接觸,或者,喜歡跟拍攝主體有一些互動然後擷取影像,那35mm會非常適合。只要敢靠得進,35mm有點廣但又不會太誇張的廣角效果剛好幫畫面提供一些張力,對於人文小品題材來說會更增加一些吸引力。而如果是個人比較害羞,不太敢去跟人直接接觸,但後覺得被人發現在拍很不好意思的人,那50mm提供的距離感,反而給你了幾分自在,幫助你勇於按下快門。不幸得是,很多人不見得體會到這些點,常常會有人用50mm在拍該35mm拍的東西,或者用35mm在拍該是50mm該做的工作。我就是最明顯後者的例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是35mm幫的人。這樣的認知其實也沒甚麼大錯,因為我之前真的就是拍旅遊照為主,相較於50mm,35mm真的好用很多很多。不過一直以來,我最想拍的也都不是旅遊照。因此之故,我常常都是拿著35mm玩耍,然後偶爾心血來潮就直接用35mm上玩個街拍,但又因為生性害羞不敢靠得很近,所以我35mm街拍真的拍的很糟糕。廣角效果是兩面刃:如果你靠得夠近,變形效果可以提供張力,但一但你距離稍微遠了,主體反而會比用50mm拍起來更沒力,形成反效果。偶爾想說50mm太少用來用一下,但又把它拿來主要拍旅遊照,變得也沒去好好感受體驗一下50mm真正的用法。

最近的一屘反省開始讓我真正做出一些committment,因為我認知道如果我在NYC這樣的一個地方都沒辦法練到一種程度,那回去台灣那種單調乏味的街道上我更不可能拍出什麼水準。搞到後來又淪為拍拍靜物這種我不是很愛的題材,那我花大錢買這些M鏡M機搞屁啊?還不如賣掉買台萬惡DSLR討生活就好。因為這樣的覺悟,前陣子常常會自發的上街去體會,先是用35mm,後來用50mm,然後就在上上禮拜周末冒著期末考將近但都還沒唸的生命危險,帶著sonnar去了lower manhattan晃了一個下午....我發現我好像終於醒了@@!我好像終於弄清楚自己喜歡拍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到原來我適合用50來拍我喜歡拍的東西,又或者說,用了50我才比較容易看到我喜歡拍的東西!

當天拍的感覺不錯,手風很順,回來難得很積極的把照片拿去洗。洗完以後,檢視底片,一開始只是抱著掃個幾張就好的想法,越掃越驚奇,又冒著期末考的生命危險把底片通通掃完了....掃完以後第一個想法是:我是不是拿錯拿到別人的底片了@@?這不太像是我的水準啊XD....並不是說像較於其他人水準多高啦,而是相較於自己過去的水準。當然也可能是當天有趣的景比較多,但問題是那些地方我也曾經去過,多少跟當天眼睛變得比較利有關。我一直相信,凡夫俗子會被器材所形塑。選對器材,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我還是一直玩DSLR,我根本不會找到對攝影的熱忱。如果我沒好好跟50mm對話,那我根本不會有醒的一天!

但50mm也不是那麼容易玩的。因為你的畫面真的真的要很有內容,一但沒什麼故事性,那真的就跟我現在的上海小馬哥室友煮的菜一樣,都不加鹽的。他煮的菜我都從來不偷吃的XD....50mm也不是那麼容易選的,我覺得選50mm的頭特別重要。以現在的光學水準,真的還找不到表現不行的50 RF頭。基本上所有50頭都在水準之上。但因為50頭沒什麼特色的特色,除非說你已經練到EE那種等級,光靠影像內容就豐富到爆炸,盡量挑一支有自己喜歡的味道來加味、以及順手的鏡頭。這點我是過來人啊,可以說50cron讓我睡得久了點,而sonnar讓我早醒了點。大家都知道我嫌它醜,但這不是我不愛用它的主因,而是它真的太重。當有了輕巧的35mm,我真的很懶的用它。此外,50cron給我的感覺就是除了利還是利,然後一切都很乖。如果這是一支旅遊鏡,這是好事,但就如同我說的,50mm不太應該是一支旅遊鏡。所以50之前最好要先弄清楚自己在意什麼點,喜歡什麼味。

在這又要大大推銷sonnar 50。請問現在市面上,有哪支50頭,價位合理,拍彩色讚,黑白也有韻味,要耍氣氛可以,要表現好也行,重點是,輕巧到只要250公克,光圈就能上到1.5,然後遮光罩只是裝好看的?真的只有sonnar了。50/1.4A光重量在該把它丟到大海裡了,更不用說那價格。除非你是北港六尺四,否則那種大支佬實在不是掃街利器,比較像是公子哥遊江南拍拍風花雪月的"品味"象徵。不過有機會我一定要進一支,然後一直數落他的不是再把它賣掉,這樣以後批評它,就可以說老子這神兵利器玩過了啦,變成"前輩"了啦,"前輩"講話,菜鳥們都給我跪著聽!

對不起,又不由自主想到太空搖滾者熱血沸騰了XD....總之,就是最近的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雖然可能只是野人獻曝,但對我自己倒是有很大的省思。總之,就在我要畢業離開NYC時,感覺自己好像有點醒了....不知該高興還難過....

另外,最近看我相簿的人可能會有是不是跑錯地方的錯覺....總之就是不太像是我過去會拍的題材跟風格。雖然可能還是很不怎樣,不過我想那些是我覺悟跟醒過來後的方向,以後就會朝那方向練習。雖然我也很擔心,回到台灣以後那種無聊的街道可能又會讓我睡著,但也可能因為這樣更艱難的環境有不同的覺悟,或者說其實台灣街道很有趣只是我過去沒醒所以都看不見....

最後說明一下,我現在相簿都只限定一天放五張,用大圖給大家看。很多照片有興趣可以的話點大圖看可能會比較知道我想幹嘛,因為經歷過之前crop的練習跟發現,我現在都是以flickr上大尺寸的角度去思考。此外,看了很多攝影集,發現其實哪些照片放在一起很多都有它的原因跟故事。我以前都是照底片順序放,我現在都打散挑出兩張三張我認為可以放在一起的做練習,練習思考影像跟影像間的連結看會不會有不同的體會。

好吧,因為今天幹掉一科所以才上來扯蛋。明天開始又要唸最後一科玄虛的國際人權了/_\....


繼續閱讀...

4.28.2009

學期總檢討

今天下午六點上完最後一堂死刑課,也是我在NYU的最後一堂課了....

八月剛來的時候總覺得時間很長,但轉眼間,就這樣結束了....

首先先來檢討輔修法律的部分。最大的感想就是:更!大把鈔票就這樣燒掉了!拿來買萊卡,我什麼神兵利器都收齊可以在LFC上當"前輩"嗆菜鳥了!雖說來之前就知道,但一唸之後更覺得真的就是買學位。但現在就是這樣競爭,唸了不見得吃香,不唸卻吃虧....越想越傷心,不提了....

再來是主修攝影部分,四個字,一蹋糊塗。來之前一直預期NYC會是很好的學習磨練機會,沒想到,一來輔修雖鳥但說真的也會吃掉很多時間,四處悠遊NYC的機會比想像中少很多很多,但關鍵還自於自己給自己的限制啦!真的想練的東西覺得很難上手有點逃避,就儘拍一些easy job,自己都為自己感到可恥。到最近才大徹大悟,都快畢業了....在這個孕育許多偉大街拍攝影師的搖籃待這麼久,我卻還是在爛泥中打滾,輔修鳥就算了,主修更鳥。只能期待畢業準備考BAR時每天來回圖書館的途中,在苦悶的激發下,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發了,唉....法律這條路我這輩子大概就這樣了,也不會有甚麼大成就,反正對我來說,就是找份工作混口飯吃而已。攝影是我唯一的寄託了,希望攝影路上我不要也落得跟法律一樣大概就是這樣的下場....黃官官,你當官當幾年培養人脈後退下來我們一起在台中合開事務所啦,利用事務所空間搞一個暗房,就這樣終了一生啦!

這一學年下來有什麼成就?想想就是部落格到訪人數破一萬,瀏覽頁面快三萬。唯一的成就只有這個還真的有點悲哀....更悲哀的是談攝影談到說的比拍的好....實在是無言以對....自我批判完了,來點有建設性的。

其實很多心得已經陸陸續續在部落格文章中跟大家分享了,在這只想提一些想法。

第一,器材靠緣分,有緣的你在怎樣拒卻它它還是會跑到你手上賴著不走,沒緣的怎麼求它就算求到了也留不住。什麼叫是和你的器材?其實也就是跟你有緣的器材而以。跟你有緣的器材,到你手上你就會慢慢知道它跟你有緣。緣分儘了,你也會慢慢知道。今天你在你手上的器材,就代表今天它跟你有緣。它今天跟你有緣,就代表他今天適合你。既然它今天適合你,那你也沒甚麼好想的,帶它上陣就是了。我不是很虛偽得像某些"前輩"在說器材無用論或者不要玩器材好好拍照然後自己卻玩器材玩的不亦樂乎。器材,是一定要玩的,一來玩器材也是一種樂趣,二來玩器材某程度可以幫人保持對攝影的熱忱,三來,玩器材也是一種探索攝影的過程。但是,也不要玩的走火入魔,我真的覺得玩器材,就抱著緣分的心態去跟手上的東西盡盡你們的緣分,你再不喜歡他或者在喜歡別的,只要它還在你手上一天,就是緣分未盡,你討厭他想丟棄他也沒辦法,那不如轉換心態當做大家好好相處把該盡的緣分盡完。反之,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亦然,抱著緣分看待。器材是一定要玩,但就抱著緣分的心態去玩。抱著緣分去玩器材,即使最後換掉手上東西,那也只是緣份盡了,而不是走了冤枉路。

第二,影像也是靠緣份。有些畫面該是你的,你那天閉著眼睛走路跌倒都會不小心按到快門拍下它。不該是你的,你在那千等萬等終於等到按下快門時也會剛好有一支鴿子大便滴在你鏡頭。吾輩凡夫俗子常常羨慕專業攝影師,事實是,我們有一點比他們幸福:我們玩攝影只是殺時間,或者放鬆休閒,不用靠它混口飯吃。什麼東西,一但你要靠它混口飯吃,它就變得不再是那麼快樂,至少對我這種一直有強烈不務正業傾向的人。今天要是我來唸攝影,我想我就可能會很熱衷於唸法律。總之,影像是靠緣份的。我發現當我越有目的想去拍照,都看不到好畫面。但當我拋開"老子今天就是要來拍照"的想法走在路上,在人群中流動,你就會看見緣分,即使它稍縱即逝。有緣的畫面,你看到自然而然不會多想什麼就會想去拍下它,無緣的畫面怎樣也是留不住,所以與其在那像是記錄擊落戰鬥機那樣還刻符號計算今天抓到幾個畫面錯過幾的,不讓就抱著一切隨緣的心態。現在想想,位什麼攝影會吸引我?不是因為我拍出讓我很有成就的照片,事實上我常常想燒掉我的底片。而是自從開始真的用心投入以後,我發現,在生活中我會更用心的觀察一些過去不會留意的人事物,發現這狗屁爛世界更多有趣的一面。留下影像,只不過是享受可以跟大家、跟以後的自己分享我現在看到的東西的喜悅而已。

但重點是,緣分是可以修的。修器材的緣分,就多吸收相關資訊,抱著緣分的心態去使用手上的器材,久了你就會知道什麼跟你有緣份,什麼跟你沒有緣份。修畫面的緣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多看攝影集!攝影師拍出好照片靠的不是什麼知識經驗的思考,而是知識跟經驗培養出來的直覺跟第六感,或者sense。拍出好照片靠的不是理性的計算思考,而是一種主觀感覺讓他們有衝動想要拍下它。培養這種sense,沒有比多看攝影集更好的方式了!我之前一直覺得是我玩攝影玩太晚所以技術沒練好來NYC才搞不出名堂,但事實其實是我看攝影集看太晚sense培養得太晚。或許我現在的照片給大家看到的還是一樣鳥,但我自己很清楚,只不過短短兩三個月的看攝影集,自己的sense已經差很多。攝影集也不是亂翻就好,而是要每張都花些時間看看。不要只是你覺得好看的才看得久一點,越是你覺得不好看的,越要仔細欣賞。人家靠這賣錢吃飯,還選出這張放在裡面騙你錢,一定有它的原因。為什麼他要這樣拍?位什麼他會選這張放在攝影集的這個地方?這些是培養sense最關鍵的所在。看十張大師攝影集的照片,比你上街掃一千張來的更有意義跟幫助。多看攝影集是培養跟影像緣分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就是練。練第一個是練技術,看到畫面也要有足夠能力抓下來。這種練重在質,不在量,否則mobile01那一堆炫耀自己快門破多少萬的DSLR玩家每個都比EE還是SS強了。質的關鍵在於好好去感受好好去想,只要認真感受過想過,即使最後沒按下快門,那也夠了。技術不是亂拍一堆東西能練出來的,但也要勇於嘗試。我就是因為一直不是很敢於勇於嘗試所以才搞到今天這步田地。如果我打從踏進NYC第一天起較開始試著對著人厚臉皮的去拍,那我今天也不會在這看不起自己。另一個要練的是sense,難攝影集只是幫你培養sense,但sense也是要練。練sense最方便了,即使不用拿著相機,上課發呆、通勤發呆、走在路上發呆時,都可以四處看看留意世界如何在你身邊運轉。你不用相機也可以練習如何看世界的sense。sense練得好了,技術再練好,就是跟很多影像的緣分修足了,等你手上有相機就修成正果了。

我沒資格教導大家什麼,以上只是小弟浪費了這麼多青春後的大徹大悟跟大家分享一下。明天去brooklyn botanic garden拍完櫻花之後就要開始唸期末考了,期末考玩到開始準備考bar前會有幾天假期,看看能不能再為大家整理一些攝影師,接下來到七月底我就要搞失蹤了XD....如果七月底之前現身,不是已經放棄,就是疫情太嚴重我已經躲回國XD....

最後再為大家分享三點E哥跟我說張乾琦講得剛好跟我想法很相似的。第一就是,多用景深。因為我這人超懶的,連對焦都懶,所以一直以來一直這樣搞。這樣的影像或許不是最銳利,但畫面絕對堪用。從瑞利又扯到第二點,其實銳利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大家看看攝影集多少很棒的照片從一般影像標準來說都是不及格的。甚至很多時後我覺得太銳利反而讓這些照片少了不少味道。從這又扯到第三點,至少對我而言我覺得只要成像有基本水準,小支很重要,張錢琦最常用的是M6加上光圈只有二的Summicron 35,他說小小支的,E哥在猜是六七八妹之一。這些很多我以前也提過,但我講沒公信力,現在張大師開示了,眾多萊卡迷也該醒醒了....不過從問他會不會用50/0.95A這個問題我的直覺是很多萊卡迷應該就像被冰凍住的猛瑪象萬年冬眠不會醒了XD....

最後感謝大家這一學年來對小弟部落格的支持!等我變萊卡CEO一定讓大家一人選一支當做給大家試用研究客戶反應評價的市場調查計畫!


繼續閱讀...

4.25.2009

What is photography

1. What is photography ─ frame & crop的藝術
2. What is photography ─ 享受RF的孤獨?
3. What is photography ─ 不是在網路上獵巫


1. What is photography ─ frame & crop的藝術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這系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節目一開始看門見山的就說:攝影就是framing的藝術,也就是把放眼望去的一切景物,巧妙的框起來。這句話真是越玩味越有道理。什麼時機要框,要怎麼框,都是一種很微妙的美感經驗。不過最近在高人提點下讓我想到,其實crop也是frame的一環或一種,甚至是比frame更高深的技術。

一直以來我都很無知的信仰一種沒有根據的事實,就是說拍下來以後都不用crop這才是王道,所以一直以來我對照片crop的處理都很隨便,就交給VueScan自動裁切然後微調一下,偶爾把雜物雜景裁掉一點點,盡量讓一個frame裡面塞越多東西越好。我這人一直有一種胡亂信仰誤以為這才叫本格熱血的傾向。但這禮拜感謝flickr上自己人in sympathy with you(好像也是本版板友,收到請回答,讓大家膜拜一下^^")的提點,讓我從新思考到crop的問題。

Philadelphia‧Old City Hall
這是一張在費城自由鐘老市政廳附近拍到的景色,個人是還滿喜歡的,就一輛停在路邊的馬車,然後看到遠方有一輛馬車要過來,當下趕緊橫越馬路到對面等,等到馬車一出現在VF按下快門。本來只是要拍這樣而已,結果停在路邊的馬很好女色,轉頭過去看看馬中辣妹,加了一些趣味,雖然,美國馬好女色,絕對比不上台灣馬好巧克力色有趣就是了XD....原始畫面只有稍稍裁掉一點邊邊,不過ISWY兄提到用50mm拍會更好的問題,讓我發現到這張畫面確實有沒什麼張力的問題,當下玩心四起,於是想說crop看看....

Re-crop
這張是第一crop,想強調的是兩隻馬的心靈交會,所以裁了以後讓它更集中一點。不過後來黃官官提出另一種建議,是xpan格是的裁切,讓畫面更徹底的集中....

Re-re-crop
這張是根據黃官官建議的第二crop,ISWY兄也比較建議這種裁切。不過個人感覺是張力很集中,但變得有點緊湊壓迫了。Mi提出第一crop當中色馬跟邊框之間太近,也有點緊湊壓迫,我也有這樣的感覺,於是根據Mi兄的建議裁第三版....

集各家智慧Re-crop版
這張算是相對個人覺得比較平衡一點的版本,但我相信還可以有更好的版本,可是我這人就是懶又沒耐心,所以就玩到這而已XD....

在這樣的crop嘗試中有幾點體會,我覺得這些體會可能比最後的成果更寶貴。第一,crop其實就是frame,frame其實就是crop,只是使用的時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名稱。像是在亞洲叫颱風,在美洲叫颶風,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東西。所以其實去區分兩者說一個比較高級一個比較低級好像也沒甚麼太大的意義。事實上,用RF要抓時機拍,先天框線就不准,後天又要搶時機,你也很難好好在那精美的frame,所以是必要常常運用到crop的技術來彌補。特意回去翻了一些攝影集,發現crop在大師手上也滿普遍的。所以只要能讓畫面更好的呈現,也沒必要矮化crop。當然有人會說crop過就變小張啦,放大時倍率要更大,所以會影像成像品質。這剛好要連結到第二個體會,就是你要用怎樣的大小去呈現也要納入思考。首先,其實如果不是拍那種風景氣勢照,其實真的沒必要放太大張,太大張反而怪怪的。最近得很多攝影集喜歡把照片放超大張的,這有點蠢,跨頁問題姑且不論,光觀賞上就會造成困擾,因為在閱讀的距離無法一眼望盡整個畫面。所以我反而喜歡很多早期攝影集的編排,不求大,不求多,一頁就放一張,大小在閱讀距離看起來剛剛好一眼望盡但畫面的細節也都能一覽無遺,真是是很愉悅的觀賞經驗。所以,一般來說照片真的也不用放太大張,而135底片適度的裁切其實要放到一般使用目的的大小其實畫面都不會很嚴重的劣化。其次,在思考frame跟crop時,其實畫面大小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比如說在原始畫面那張中,在flickr上用中等尺寸檢視,畫面張力不夠,但當用大尺寸檢視,雖然稱不上張力很足,卻也不至於像中等尺寸畫面有點鬆散。而中等尺寸檢視起來比較平衡的最後一版,用大尺寸檢視,就稍微壓迫一點。

這讓我也想到最近看大師級的Andre Kertesz的攝影集時的一些想法(巧合的是,Genius of Photography開頭介紹攝影就是frame的藝術時,就是用Kertesz的照片來說明)。Kertesz有時候喜歡躲在遠方高處拍下面的景物,甚至他到NYC以後更愛這樣搞(他住的地方就在敝學店附近,常常會拍到學校附近的景色,從他照片看到現在生活的這一塊地方幾十年前的樣貌還挺有趣的)。這樣搞當然主體佔畫面比例都小小的。但就算主體小,如果整張畫面夠大張,小主體大到夠pop出來,其實也是張力夠主體鮮明的好畫面。但同樣的畫面小小張的檢視,主體小到不夠pop出來,乍看之下就會很鳥。所以說,視覺經驗真是微妙的東西,連帶的攝影也是。

再來一個crop的演練。
Philadelphia‧Old City Hall
這張即使用大尺寸檢視,也是沒什麼力。
Re-crop
稍微crop一下改善一點。

最後來個有趣的討論時間。
東軍
b17a
西軍
Virginia‧Shenandoah Caverns
先不要看flickr上雙方的論述,ご注文は, どっち?

2. What is photography ─ 享受RF的孤獨?

一直以來都在思索,用RF到底是為了什麼?

最近因為照片很屎的被選中,被一些同學詢問是哪一張,然後也提到有位中國同學也有在玩攝影。這位同學用D40x,在中國同學間玩得很有口碑,有人給我看了他的部落格相片,拍得著實不錯,但也讓我再次思索這個問題,用RF所為何事?

我最近已經決定放棄任何跟沒玩RF的人解釋RF是什麼的意圖了。而且RF其實是一個很難討好人,也很難討好自己的系統。因為它好用的時候,都是符合人的視覺習慣跟經驗的時候,而不是人一般視覺習慣跟經驗的時候,大廣角、長望遠、微距等等,沒一樣是RF好用甚至還根本不能勝任的時候。單眼就不一樣了,它強大的功能性,讓它可以很方便的記錄下人一般視覺習慣跟經驗以外的影像。這是我對"大景"的定義,大景不一定要是壯闊的風景,超出人可以清楚辨識的望遠,或者微距,都是人一般視覺習慣跟經驗以外的影像,都是大景。大景因為不符合人一般的視覺習慣跟經驗,要吸引人比較事半功倍,加上功能強大方便使用的特性,也很容易討好自己。

RF就剛好相反。因為它的侷限,你也只能在一般視覺經驗範圍能去使用它,簡單的說,就是小景。小景看起來比較普通,很難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你只能靠小景裡的故事以及安排去讓畫面吸引人。要達到讓小景能吸引人,要眾多因素匯聚,拍攝者的觀點、技術等等,也要靠觀賞者的心領神會。我給我室友看過EE我覺得很精妙的照片,反應是....他在拍什麼小....朋友....

當然RF有它的優勢,不幸它的優勢就在幫你更方便抓住小景方面。小景的觀點敏銳度、技術挑戰等,難度都更高,更高就代表更難上手,更難上手就代表,非常長時間的摸索跟挫折,或者,開始選擇拍攝那種封印RF優勢的東西。這樣說太抽象了,以街拍人文來舉具體的例子。RF一般都認為適合街拍,因為這真正是它優勢所在,但他的優勢要你夠強到一定程度才能發揮出來。你怎麼很敏銳的狩獵到小景獵物?你怎麼抓住那瞬間即逝的小景剎那?更重要的是,你怎麼克服,你要跟你得拍攝主體面對面的議題,不管是使用偷拍技,還是練就跟人面對面拍她毫不恐懼毫不覺得不好意思的心理素質?我認為最後一點是最難的。結果就是,要馬一直嘗試一直失敗一直挫折,要馬縮回去拍一些建築風景,要馬兩者兼有。用單眼的,大可躲得遠遠的在街上用長一點的焦段狙擊克服這問題。雖然RF練成之後,那種離主體非常近拍出來的畫面那種魄力,跟長焦那種畫面魄力,實在是LP比雞腿,但在你非常辛苦練成之前,單眼更容易拍出好很多的照片。

我在說的其實就是我自己。不敢被人發現我在拍他,只好很孬得一直用廣角一點得盲拍賭看看,但也沒種離夠近,才會常常出現需要crop畫面很沒張力的結果。搞到後來,偷懶一直拍建築景物,因為雖然不會太好,也不會太糟,就靠這樣跟別人,最糟糕的是跟自己交差。當初是被RF的小景特色所吸引,結果搞到後來又盡是做一些單眼能做得更好的easy job,我堅持玩RF是為了什麼?

我相信每個人選擇RF的原因都不太一樣,有人就是習慣用RF拍大景,或者有人就是不喜歡街拍這種題材。但對我而言,玩RF是為了什麼?到頭來搞不好就是為了可樂標的虛榮,甚至我個人更在意的,老子就是不爽跟大家一樣的脾氣。那我用這樣的器材意義又何在?甚至,我也必須自白,或許到現在,我對攝影本身的committment,可能還不如對器材的committment。認識很多人,都是對攝影很有committment的,看得出來就是很喜歡拍照,質量兼具,尤其是那種即使工作很忙,都還能持續一直常常拍照的人。我老實承認,至少到很最近以前,我都不是那種人。如果要出去什麼地方玩,我會很喜歡拍照,但如果我沒出去玩,我就不會想拍,也很少為了想拍照所以出去玩。這種半調子的committment,實在是個笑話。好在最近進步一些,但開始工作後我會不會又以太忙什麼的為藉口?我一直認為,攝影其實是非常好利用時間從事的休閒,有心的話,上班途中多看看這世界,拍下一兩個frame,根本不花任何時間。會有藉口說很忙沒時間去玩去拍的,問題絕不出在時間,而在那顆心,因為攝影真的不需要花什麼時間。

所以我玩RF為了什麼?跟萊卡公司一樣無恥,不斷操弄的那種虛榮品味?或者自以為享受RF那種獨特性帶來的孤獨,在這孤獨中不斷意淫欺騙自己我跟別人不一樣?如果只是為了這樣我何必繼續玩下去?

所以該是我認真的做出對攝影的committment的時候了。而這committment最好的表現之一,就是敢厚著臉皮,去跟人面對面confront而不害羞恐懼。這是我接下來的課題。對我這種害羞的人(真的,在網路上越猖狂的人四下都越害羞的)這或許是很漫長的心理建設過程。盲拍練再好,也沒有直接contact來的有魄力。或許當我夜路走多了搞到被人揍或者被拖進警察局,就是我夠格去訂一台a la carte的時候了....

至於多少人能心領神會,就看造化了....前幾天上傳一些同學生日趴的照片,當我聽到壽星跟我說如果用彩色的拍更好,我只能呵呵乾笑。那些照片用彩色,就算不去論室內光源白平衡色偏的問題,也一定很鳥的....

或許有一天,我會很孬得背棄RF,或者淪為多數萊卡器材奴的一員吧。不過希望其他玩RF的朋友能繼續堅持下去守住這塊聖地XD....

最後,給堅持玩RF的朋友一個堅持下去的燈塔!
http://www.flickr.com/photos/mojokiss/sets/72157616873292565/
這是老米拍的ㄟ!我的媽啊!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服人器材不是想像中那般重要!
只有像我這種蠢蛋才會怪他老了!老米我對不起你>_<....

3. What is photography ─ 不是在網路上獵巫

LFC又開戰了....壞年冬,出一個陳水扁就夠受了,沒想到大家還是特別容易血液沸騰。先是RFF,後是LFC....

我認為RF博大精深,RF的路上能有前輩分享經驗我覺得很好也很有幫助,事實上也真的有很多前輩都很熱心很願意幫人解惑分享經驗,但不管是哪個論壇,總是會有一些所謂的"前輩",擺一種姿態去對很多他認為道行不夠的人"說教"。這些所謂的"前輩"中有一種類型很愛獵巫,專獵器材巫。反正他們眼中,很多嫩咖就是器材控,有一點關於器材的疑問或動靜,他們全部都很敏感,認為誰又著了器材魔道,他們就一定要挺身而出,厲言以正視聽。白話文就是,態度很差的嗆你們這些嫩咖。

說穿了,不管是LFC、RFF等,都是器材為主的討論區,有些人很清楚的認清這點,有些人卻總是無來由的一種使命感驅使他們停不住的要去獵巫。我不是說提醒大家不要只注意器材不好,事實上個人認為副站長的發文很得體。首先輕輕的點出兩造對於事件的發生都有責任,但很快的轉而很和氣得提醒大家可以多多注意器材以外的資訊,淡化被批為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之嫌,也轉移議題到一個不錯的省思。不過,無奈的是LFC一位skywalker天行者的胞弟太空搖滾者還是堅持他的jihad聖戰。

殊不知這類在器材板打這聖戰的,剛好跟中世紀歐洲獵巫行動那些神職人員的問題是一樣的。在器材板獵器材巫,代表這些人在器材板的參與不會少的,這樣的人自認是在器材板行天道?我只能搖頭....再次強調,不是說不能在器材板適時釋放一些GAS(Gear Acquisition Syndrome)的中和劑言論,我覺得能像副站長一樣,一方面有著副站長的權能,一方面也有前輩的身分,很客氣得去提醒大家是很不錯的。但像太空搖滾者那種姿態,我真的覺得很有趣....就算人家真是器材控,甚至靠器材謀利,這種人我也看得很不爽,但是誰有立場跟資格在公開的器材討論區以那種口氣跟態度去擺那種姿態?我還真的沒辦法那樣理直氣壯的擺出來....

不過這串討論最爽的是看到一位francowang2002板友一句話點出真正深層的問題,萊卡這品牌的問題與危機。
如果,再看看溫心溫暖而富有人性的蔡司迷板,或許也可以發現到LFC的一些問題跟危機。

本來還想在說說台灣萊卡器材殺價文化的問題,因為之前跟E哥有聊到這話題有些感觸,但想想還是算了吧。


繼續閱讀...

4.18.2009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咦?為什麼我今天突然心血來潮介紹起幾百年前去玩的大瀑布?其實沒為什麼,因為剛好這張照片被旅遊網站選中而以,事實上我對這張照片甚至我的大瀑布系列都很不impressive。但就像律師放榜,放榜前一天跟後一天明明都是同一個人,但只因為放榜後你過了,自己就有信心了起來,學弟妹也開始會問你怎麼考準備得啊什麼的。又或者唸LLM,唸過的都知道擺明就是花錢買學位的笑話,但你拿個LLM回去好像就不一樣,連黑心商務事務所都比較想僱你。

回到正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很有名的尼加拉瓜大瀑布。要我簡單說這景點,我會說,其實沒有電視上照片上看到的這麼壯觀,玩相機以後讓我知道那都是廣角的效果,真得其實沒有想像中那樣壯觀。不過,這已經是世界最大的了,而且其實也還不錯啦,所以是有機會一定要來參觀看看的景點。

我跟的是NYC中國城旅行團,不為什麼,就因為他便宜,兩天一夜包車包住(這得還不差)但不包吃不包小費不包門票,100幾十多USD,然後買二送一,整趟玩下來一個人應該是200USD有找。大瀑布是跟縱橫旅行社,波士頓跟DC是跟天馬旅行社,相較之下,縱橫比較爛,我比較推天馬,反正中國城旅行社每間價格都一樣。不過有兩點要說明一下,第一,我去的時候已經快十月,已經很冷了,我覺得夏天去比較好,因為坐船時他會故意開進大瀑布讓你"沖涼"一下,但我這季節還讓我們沖涼,船長絕對被暴民丟下船。第二,我是坐車去的,要有心理準備,會做到你想殺人。兩天坐車加上塞車坐了二十個小時,玩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五個小時。坐飛機當然快很多,但貴多了。這是去之前要先知道的。

原則上中國城旅行團去大瀑布有兩種路線,一種是第一天去參觀千島湖(不是那個死一堆台灣人的),然後隔天去大瀑布;第二種是第一天去參觀康寧玻璃博物館,第二天去大瀑布。感覺起來第一種好像有趣一點,不幸的是我是第二種。不過其實玻璃廠也算OK啦,特別是你喜歡買一些玻璃製品的話,不過,實際上能參觀得時間很短很不爽....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中午吃飯的休息站,吃的都是速食。出了NYC就好像到了另一個國家....

下午到達康寧玻璃博物館(Corning Museum of Glass)。Corning是一個小鎮,造啟發展起玻璃工業,沒想到弄得有聲有色遠近馳名,搞到後來家家戶戶都是做玻璃的,甚至還有一間玻璃大學。就順勢發展成觀光景點,也算小有規模。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外觀。Summarit 35顏色實在是不錯。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內裝。

裡面比較值得一看的是帥哥示範做玻璃秀,由兩位年輕帥哥做玻璃給你看(很怪的介紹詞XD....)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發爐啦!以發爐做結祝大家生意興隆旺旺旺,器材買到爽爽爽。不要小看解說的那位老杯杯,他可是全程用流利的華文介紹!還有,野人包走天涯總是要硬扯到器材,帥哥做玻璃是由Sonnar擔當記錄工作,請看看它迷人的調性!

接下來是裡面的一些展示品。有一區在講解鏡頭鏡片的製作的,可惜沒時間好好參觀。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這片玻璃有趣,詳細成因請點照片觀看Flickr上的說明。這張用蠢笨的自動對焦應該是抓不到焦的。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這張用蠢笨的數位系統是拍不出晶瑩剔透的立體感的。

結束了玻璃博物館的參觀行程,又是痛苦的坐到屁股疼形成....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遊覽車要吃飯,人要尿尿,中間停一下休息站。Reala不愧是我最愛的彩負。最後一張是同行的中國同學合照,裡面可是有一位大有來頭喔....嘖嘖....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第一天我最快樂的時光。十塊美金菜色不錯的中餐buffet,NYC要是有一家這種得該有多好。

終於,早上八點集合上車,晚上九點多十點到達瀑布區....
The Niagara Falls‧Night
請大家一定記得要帶腳架XD....晚上的大瀑布別有風情。

晚上住的是那種INN,其實都還滿不錯的啦。隔天一大早五點多就要起床趕去大瀑布....大瀑布公園裡有一部大瀑布的IMAX電影,導遊說全世界只有美國跟加拿大的大瀑布公園有在放映。結果....更,我小時候在科博館太空劇場就看過這部片了XD....看過的不要再花十美金進去了,把時間拿來逛公園比較實際。要不然電影一看坐玩船就回程了,很浪費。

美加邊境的尼加拉瓜(中國香港那邊叫尼阿加拉)大瀑布其實是由三個瀑布組成的,最有名的是馬蹄瀑布,名稱來自於它的馬蹄型,也是最大電視上最常看到的那個。還有一個美國瀑布,另一個忘記名字了,因為美國這邊看不到,要從加拿到那邊去才可以飽覽三個瀑布。而且加拿大那邊曝部的旅遊品質跟水準比美國這邊好多了,連導遊都說,有機會一定要從加拿大那邊去。所以可以的話請從加拿大那邊過去。

The Niagara Falls
被選中的照片。近的那個是美國瀑布,遠方快看不見的是馬蹄。馬蹄通常是要坐船去參觀的,瀑布的遊船叫迷霧少女(Maid of the Mist)。由於公園在瀑布上方的平面,而坐船的地方在瀑布底下的河岸,要乘坐很高的電梯下去。其實我覺得這張構圖天空留多了點,裁掉會更好。
旅遊網站的連結:
http://www.schmap.com/niagarafalls/tours_tour1/p=306595/i=306595_132.jpg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這張因為我有嚴重懼高症所以拍得很隨便XD....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Elevator Building
電梯。
The Niagara Falls‧Dock
船塢。
The Niagara Falls‧The Bridge
The Niagara Falls‧Maid of the Mist
迷霧少女。

The Niagara Falls‧Time to go!!
出發了!很不幸的好位子被那些死阿三卡掉了,我只能在後面,然後也只能高舉相機盲拍,當天天氣差快門又慢,所以實際上大瀑布景色拍得亂七八糟。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大瀑布的特色之一:藍色小雨衣。這是美國瀑布。
盲拍開始!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Leaving the American Fall
接下來進入馬蹄瀑布!
The Niagara Falls‧Heading 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Leaving the Horseshoe Fall
這張應該是盲拍中最好的一張XD....
The Niagara Falls‧Bye, the Horseshoe Fall
歡樂時光特別快,大概才不到半小時而以....
The Niagara Falls‧Land!!!!
The Niagara Falls‧Maid of the Mist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瀑布上游:
The Niagara Falls‧Upstream
The Niagara Falls‧Upstream

坐玩船就回程,很虛....而且回程特別痛苦,一直塞車。有錢要再來好好玩一趟。
用圖片灌文章真是太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