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009

Jeff Wall

一開頭就要先承認,Jeff Wall是我開始正經的介紹攝影師以來(之前Eugene Smith甚至Winogrand那些都太玩票了,之後還會好好重新補介紹),個人覺得最難介紹的,可能要辜負Mi兄的期待了^^"....

JW很難介紹(我以前最愛的球員也是JW Jason Williams,跟我樸實無華的打球風格非常相近XD....現在重新看到JW,不勝唏噓啊....),有一半原因是我的問題,另一半原因是JW作品風格本身的問題。我的問題方面,再上一篇Capa的介紹時提過,我自己把攝影風格題才分成光譜兩段,一邊是Photojournalism或者Documentary,另一端是Fine Art。囿於本人自己的知識背景以及思考模式,偏前者那一端的掌握度比較高,篇後者那一端的說真的自己都不是很能參透那個奧妙,所以很容易不知所云。就像大學研究所接觸後現代的一些思潮時,如果是放在藝術文學的脈絡下,我都會邊看邊罵髒話,批評說這是在鬼扯什麼看攏無,但如果放到法學、政治、權力、社會學等等的脈絡之下,我又會一邊看一邊點頭讚嘆這真是太精闢了!但事實上明明基本精神都是差不多的東西。至於另一半出在JW作品本身的原因,請各位或耐心往下看,或乾脆關掉不看,因為我自己都沒把握能掌握如何介紹JW。

在1970年代之前,攝影的方向多半大致就是reportage,也就是記錄下現實世界的人事物。當然有些人會去安排好場景,但這些場景多半也都符合現實世界人們會賦予意義跟合理性的事物,所以還是一種reportage。但從70年代以後,開始有越來越多新興的攝影師,認為攝影的潛力跟邊界不應該被侷限於reportage的框框裡,於是他們開始大膽創新的用攝影去創作,不像他們之前的老骨頭那樣只是用攝影去記錄。在這些人當中,JW是其中的佼佼者。JW有多紅呢?之前介紹的攝影師也都雄霸一方,但在學校圖書館他們的書都超好借,看看書後面借書紀錄的書卡,上一個借的人往往都是多年以前,甚至還有交給我開苞的XD....但JW的書,總圖裡一個他的攝影集會有兩本,兩本都被借出去,我還要跑到分館裡去借,然後看看書裡最後面的借書紀錄,落落長一串。老實說,我真的不太知道他為什麼能這麼紅XD....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ff_Wall
JW簡介。
http://www.tate.org.uk/modern/exhibitions/jeffwall/infocus/default.shtm
Tate的JW介紹,有很多他的作品可以看,也有作品簡介。
http://www.moma.org/interactives/exhibitions/2007/jeffwall/
MOMA的JW作品介紹,也有JW對自己作品的簡短說明。

JW是加拿大人,跑去英國倫敦唸藝術。有趣得是,他一開始都不怎麼從事創作,就是個教書匠,教教藝術史跟studio藝術。就這樣不事生產了七年,有一次他跑到了西班牙在博物館欣賞古典的畫作。忽然,天花板掉下的一支蜘蛛,停在他肩上,咬了他一口,他的手就開始能噴絲了!Sorry,搞錯了,那是另一位偉大的Photojournalist Peter Parker的故事,會找機會再好好介紹PP這位偉大的Photojounalist的故事....總之,JW混了七年,終於到了該搞出一些名堂的時候了,看著看者,他突然驚覺:這些古典畫作,其實都很現代啊!現代藝術的精神,其實都蘊藏在很多古典畫作裡面了啊,為什麼大家之前都沒想到呢!突然,他興起了藝術創作的衝動了!在坐車回到倫敦的路上,他看著車站路邊發亮的廣告牌,又靈光乍現:藝術創作也能用這種方式呈現啊!於是他又決心試試這種呈現的方式。

是什麼力量推動他這些靈感的,個人私下推測他可能在西班牙偷嗑了藥過Hi。嗑藥也沒甚麼不好,邱吉爾也酗酒,JFK也吸安,還不都是很有搞頭。不過這是我自己胡亂卻又合情合理的猜測,事實上大家比較能接受的原因個人認為應該是藝術史的背景讓他縱貫古今,進而會有不同的體悟,而他對古典畫作的熟稔也提供他一開始創作很大的創意泉源。而他studio藝術的背景,奠定了他創作方式的基礎,也就是拍攝的場景,從燈光到物體到人物到布置,都是經過思考後精心安排的。如果你跟我一樣從小就受到藝術教育的薰陶,一定知道畫畫不是拍照,畫中會出現的都是畫家畫進去的,那畫家為什麼要畫進這些東西,很多都有象徵意義的。JW影像中的東西也是一樣,為什麼要放這東西,為什麼要這樣放,多半都有他自己想表達的意義。喔,有人一定很好奇,想知道我從小接受哪些藝術教育的薰陶,他也想這樣教育他小孩。基本上,我小學就開始看機器貓小叮噹跟七龍珠還有聖鬥士星矢,國高中開始看少年快報跟寶島少年,大學更加進階步入電影藝術的殿堂,鑽研男女主角只需要一張床(甚至連床都不用XD),不用什麼台詞,純粹靠男女主角身心交流的演出傳達人生之目的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宗旨的小成本藝術電影。藝術這條路是很孤寂的,教育小孩藝術之前要三思啊....回到JW,在以上提到的兩個元素之下,配合上第三個元素,也就是他從發亮廣告看版得到的構想,他創作的展出呈現多半都是弄成超大張的transparency放在燈箱上,構築了JW創作的基本架構。

1978年JW終於磨出他第一張創作:
http://www.tate.org.uk/modern/exhibitions/jeffwall/infocus/section1/img1.shtm
請大家原諒我偷懶,直接請大家看看這個連結的介紹,畢竟我是沒有稿酬的,寫部落格徠卡也不會送我鏡頭,反而更恨我XD....基本上這張創作靈感來自於一幅古典畫作,連結中都有介紹,不再贅述。但我也必須不太客氣的指出,這連結的簡介根本沒搔到癢處。請大家要記住,JW影像中每個小細節,都是有意義的。請大家仔細端詳這張照片,請問一下,這是男人還女人的房間?答案很清楚,房間裡散落女性衣帽、飾品、裝潢等等,都指向這是女性的房間。一個女性的房間竟受到如此的破壞,JW要突顯的是毫不掩飾不留餘地的暴力,甚至,從畫面中暴力痕跡最明顯的是一張開膛破肚的床,JW要凸顯的暴力是有強烈性意涵的。以上不是我亂掰,是我看的攝影集的critic說的。但接下來就是我個人自己觀察的解讀。JW要表達的性意涵暴力,不見得就是赤裸裸的強暴或家暴,很可能是要表達父權結構下女性受到的壓迫被男性宰制。JW接觸相當多的批判哲學像是阿多諾的背景,而這種結構性的暴力正是批判哲學也是JW關心的重點。JW對女性的關注也出現在第二張作品中。另一個我自己得到的觀察是,在一片破壞當中,有什麼東西是完好的?完好的那個東西很不合理,竟然是高高在櫃子上的一個公主擺飾。房間被搞成這樣那擺飾不會掉下來被砸爛嘛?公主是每個女生的夢想,象徵女性夢想的公主在暨大的暴力摧殘後仍高放在上毫無損傷,JW是要表達ironic?還是提供一個積極正面的意義?又或者,更深層的,公主形象正是父權結構想加諸女性身上的,而在一片男性暴力之後,留存下來正是完整的公主形象,象徵父權結構的根深蒂固以及勝利?想更加了解關於這些男性女性的問題,請參閱小弟碩士論文^^"....不過書沒念通的女性主義者就不要來看了XD....

http://www.tate.org.uk/modern/exhibitions/jeffwall/infocus/section1/img2.shtm
JW的第二張創作也是從古典畫作得到靈感,請看介紹。但一樣的,介紹還是沒有搔到癢處,這樣實在讓我很累,更....一般的攝影,相機以及攝影師是隱藏起來的,隱藏在畫面背後,隱藏存在,讓人看不見他們存在,以為看見的只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但透過從那幅古典名畫得到的靈感,JW運用鏡子,然看不見的相機跟攝影師變的可見,一但看見他們,又讓人意識到原來本來看到的客觀現實只是攝影師跟相機選擇出來的,因而讓原本看得見的真實又變得看不見,混淆看的見與看不見。此外,靈感來源的那幅古典畫作,有被批評是男性在物化女性的觀點,於是JW構思上有不同的安排,女主角看著相機與男性攝影師(JW自己),而攝影師也看著女主角,本來攝影師看著女主角這件事在一般畫面中是不可見的,但是透過它讓不可見遍可見的安排,我們看到了女性跟男性眼神間的連結跟交流,JW想傳達的就是男女平等的意念。

如果我每一張都這樣介紹下去,那我會掛掉XD....所以就先到此,讓大家稍微知道JW的作品要怎麼去看。很多人應該發現了,要看JW的作品,要先有一些批判或後現代哲學的背景。小弟有幸接觸過一些,若想看JW卻沒有這些背景的,可能要先充實一下比較容易進入JW的世界。

接下來的創作,JW把拍攝搬到了戶外。第三張創作是一張風景照(請大家自己看Tate的網站了,我懶得再引了),看起來很平凡安詳,事實上他要傳達的是人跟自然、都市跟鄉村的衝突。何以見得?一條突兀的道路畫破鄉間而盡頭則是都市;左半邊馬兒優閒吃草的後方有一堆廢棄坍塌的木材結構。之後的作品,JW開始大量使用一種類似reportage的形式,看起來好像是回到了過去攝影reportage的時代,但事實上這些看起來像現實的紀錄,全部又是JW思考過後精心安排布置出來的。當然有些reportage的攝影也是有點人為安排製造的,但不同的是,那樣安排的製造是為了呈現攝影師想要的現實,而JW卻是故意要讓現實看起來不現實來傳達他的意念。JW自己說這是一種neo-realism,near documentary的創作方式。讓本來大家認為是reportage的攝影,變得像是畫畫,混淆畫畫跟攝影之間的分界,這一切當然就是回到他一開始在西班牙博物館得到的靈感。基本上此後JW多半都是用運這種形式來創作,雖然原則上多半是圍繞在對於現代社會文化、資本主義等等等等的批判以及矛盾衝突(就是前面說的批判哲學喜歡找權力結構開刀),甚至更屌挑戰語言結構二元符碼,但他要表達的內容就很多很複雜,每個作品都有不同。因為他的作品是精心安排出來的,他安排的每個東西都有用意,而他一個畫面往往又安排了很多細節,許多這些細節交互作用起來都是一大篇文章,前面對於前兩張作品簡單的說明應該已經讓人見識到JW創作讓人頭疼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JW一開始只用彩色創作,然後用超大張transparency跟燈箱呈現,有部分原因是他要反傳統攝影,但從1996開始,他拍了不少黑白,也是印得很大張。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個人覺得他黑白作品的內涵相較於彩色簡單得多。可能就是因為,傳統攝影愛用黑白是因為單純排除顏色的干擾以凸顯專注於主題,但JW的作品就是要提供大量細節轟炸你的腦細胞,所以用黑白反而減弱了他的效果。

最後,再帶大家讀一張他很心的作品,也是在genius of photography有介紹的:
http://www.tate.org.uk/modern/exhibitions/jeffwall/infocus/section6/img7.shtm
這張創作,當然也是JW安排出來的。首先,室外的光源跟室內人工光源之間的交互讓光線呈現有點詭異不自然的質感。JW故意的。接下來,是這畫面一開始會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室內那片可以看到室外的大片窗戶。透過大片窗戶讓室外景色大量呈現,室內室外得到連結而混淆。等會,沒這麼簡單,室外景色也有玄機。室外右邊的景色是灰暗的人造都市,左邊卻是綠樹,自然跟人為的衝突矛盾。還有還有,室內擺了兩個人,一個看她的書,一個走來走去。同住一間的兩人,眼神沒有任何交集,看書得沒因走路的走近看她一下,走路的甚至還特意將眼神飄離看書的人的方向。事實上拍攝時JW要那走路的在室內一直亂走,拍了好幾張終於拍到這張她要的感覺。再看看小客廳雜亂無比,但小廚房餐桌卻乾淨整齊得詭異。這張照片最玄妙之處,要回歸標題去理解。A view from an apartment,view指的是室內,還是室外?再考量view這字可以當動詞,a view(n.) from an apartment,view(v.) from an apartment,交互作用起來....更....我的腦袋快跟霹靂星球一樣爆炸了XD....這張是JW操弄矛盾衝突混淆二元符碼,甚至最後還去玩語言結構的大亂鬥,最經典極致的展現跟代表。

現在知道為什麼我說JW很難介紹了吧XD....

有人批評JW喜歡在照片中塞太多細節,讓觀看者沒有思考空間,會被JW牽著走。Bullshit!上面的說明還不明瞭嗎?觀眾是被JW前著走沒錯,但他把大家牽到一個反而是太多思考空間的地方XD....

至於攝影集....老實說因為JW創作的風格都要先想一堆有的沒的,再精心布置,然後要放得很大張很細膩,整個細節都是慢慢磨的,所以並不量產,他重要照片每本攝影集幾乎都有。差別,可能就是裡面critic的說明多跟少的問題。有本說明很多得我當初沒借,但我現在覺得,如果你沒有一些哲學背景,真想了解JW反而要借那一本。但如果你有,建議你找介紹越少得越好,最好是那種只點個提示的就好。為什麼呢?如果你問我喜不喜歡JW的攝影集,我會跟你說我不喜歡。攝影集我愛看EE那種的,把JW當攝影集,我不喜歡看。但如果你問我喜不喜歡JW的圖解哲學書?我喜歡,把JW的照片當哲學書,我喜歡。這是一本用強烈的抽象影像刺激活化你腦細胞的哲學書,如果你有背景,當然是先自己用自己的觀點想法去看,作者已死,別人的critic,頂多等自己看完再去看看。我不知道JW是不是有此用意,但這是我個人的想法跟解讀。

靠,寫這篇真得特別累XD....

這幾天部落格人氣暴漲,比之前談器材更紅。原來談攝影師很有市場嘛,為什麼台灣都沒甚麼人愛搞?器材介紹文實在已經夠氾濫了,然後內容看來看去都馬是那幾套。為了介紹這幾位大師也有蒐看看中文的資料,但有誠意有想法的真的不多。希望小弟能達到拋磚引玉一下,起一點頭,讓大家有興趣慢慢去深入研究,然後生產出更高質量的大師介紹文章跟資料,充實一下台灣的攝影文化。就像學術界,總是要有層次低一點的人做基礎研究,供層次高的資源去生產高深得知識跟理論。

看JW的照片跟看JW打球一樣令人頭昏眼花啊XD....我弱小的腦袋要休息好幾天了....開始要寫死刑課的報告了XD....

繼續閱讀...

3.27.2009

Robert Capa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Capa


攝影大師界蘿蔔好多根,Robert Capa, Robert Frank, Robert Adams, Robert Doisneau....今天要介紹的是照片應該很多人都看過,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認識他,個人覺得攝影蘿蔔中最大根的Robert Capa。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Capa
生平介紹。
http://www.leica.org.cn/read.php/445.htm
中文介紹,照顧一下懶得看英文的讀者。

攝影師的工作簡單的說就是透過攝影師本人的觀點去記錄下他所看到的影像。但每個攝影師都有他自己的觀點,都有他偏好記錄的對象,我個人會把它分成光譜的兩端,一端是documentary或者photojournalism,另一端就是fine art。RC無疑絕對是非常非常典型在photojournalism那一端的代表。

一般的感覺通常是,偏photojournalism這類的照片,因為記錄的對象往往故事性都很強,強到會蓋過攝影師本人的觀點風格跟特色。簡單的說,單純從攝影的角度來看,這些攝影師只是忠實的記錄一些事件,不是說他們不強,但感覺他們照片好很多原因是照片中的故事好,而他們最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們有辦法到第一線去面對這些故事。相較之下,玩fine art那些攝影師,則是把一些很平常沒甚麼故事性的事物拍得很藝術很有故事性,照片好的話攝影師本人的因素大於所攝題材的因素。這也是我一開始的想法。但當我把那本RC百科,由他的攝影師兄弟在他過事後從他生平拍攝的70000張照片中挑出九百多張集結成冊,Robert Capa: The Definite Collection,從頭到尾詳細看過一遍之後,發現他們利害之處就在於讓我們這樣想而上當了。但當你看破他們的厲害之處,確會發現他們更厲害之處。

Robert Capa本名不叫Robert Capa,這是他的藝名,是為了想辦法把自己推銷出去找到工作,故意編這個名字假裝自己是甚麼美國新銳攝影師,事實上,RC是出生於匈牙利的猶太人。一次偶然間跟當時匈牙利共產黨的人聊了很久,雖然沒有加入共產黨,但還是被當時匈牙利政府盯上被抓去關。幸好RC父母因為工作上有幫全貴人士服務,交情不錯,該權貴人士出面幫了RC,但條件是,RC要離開匈牙利不準回來。不像很多攝影師有什麼深厚的藝術背景,RC接觸攝影一開始只是為了謀生找了一份幫人家洗照片的工作,沒想到自己因而喜歡上攝影,也被上面的人發現他有才華,開始了他photojournalism的生涯。RC一開始photojounalist的生涯沒有很順利,而且常常必須接受上面新聞雜誌攝指派的任務去拍照,無法隨心所欲的拍他想拍的題材,這種下了他日後決心成立Magnum的種子。他的處境因為希特勒在歐陸的崛起以及他猶太人又是左傾的背景更為艱辛,於是他後來取了RC這個藝名假裝自己是美國新銳攝影師,沒想到真的奏效,事實上取那個藝名的時候他連英文都講不好。希特勒刮起旋風時RC逃離歐陸奔向新大陸,終於真正變成了美國人。

雖然被稱做是最偉大的戰爭攝影師,RC其實很反戰的。會開始派攝戰爭,只不過是因為接受任務指派開始拍,拍的不錯,然後那個動亂的時代大新聞當然都離不開戰爭,所以就這樣越拍越多變成戰爭攝影大師。他最經典的戰爭照片,就是部落格一開始放的那張The Fallig Soldier。當時是代背景是西班牙內戰,loyalists對幹facists,RC跟著Loyalists隨軍拍攝。這張照片是RC多在濠溝裡,拍攝一個斜坡上的行動,剛好一位士兵中彈倒地之前被RC抓到了那一瞬間。這張照片一出來,很多人質疑造假,這是人性,你跟我說EE很多照片是刻意安排出來的我也會比較好過。為此還大費周章的查證,證明真有那個士兵,然後該士兵也是在RC拍攝當天出現在死亡名單上。拍攝西班牙內戰時還有一個哀傷的故事,RC是跟一位女攝影師一起去跟著loyalists拍照的。RC本來想娶她,不幸的是該女攝影師不小心被自己loyalists的坦克車碾死。如果RC有因為這樣終生不娶,那故事又更黯然更銷魂的....不過他沒有XD....RC西班牙內戰的原片在他逃到美國時遺失了,不過就在前幾年在墨西哥意外被發現找到。但他另一些更重要的照片,也就是D-Day隨軍搶灘的照片,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RC拍攝了相當多的二戰照片。有趣的是,他曾經花不少時間拍攝對日抗戰,有很多當時國共抗日的珍貴歷史畫面,甚至還有蔣中正的照片。二戰中最重要的一役,當然是諾曼第登陸,而RC這位戰爭攝影第一把交椅當然會到場。RC隨美軍搶灘時用的是Rolleiflex跟Contax SLR,當時戰況激烈,海水溫度又相當低,拍攝過程相當相當辛苦,中途RC覺得自己有點體力不太行了,就上一艘小船休息一下,沒想到體力不支昏了過去。醒過來諾曼第大登陸也差不多告了一段落了。看起來是錯過了關鍵時刻,但換個角度想,繼續拍下去RC真的就能活多久嗎?錯過關鍵時刻事小,大條的來了。RC搶灘時留下72張照片,火速寄回他工作的life雜誌社去洗出來出刊,但沖洗的人因為太過激動沒控制好溫度結果底片的途層融掉,72張中只有11張還算能用,但也是很模糊,期他都掛掉了。這就是RC用生命危險換來的照片的下場。至於大家會關心那位沖片小弟的下場,據說好像是當場被life全體員工抓去阿魯巴阿到一根柱子都斷了....至於是雜誌社還是沖洗小弟的柱子斷掉我就不知道了....

戰後RC也沒閒著,到處採訪一些戰後的事件。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有一系列法國光復的照片。不僅止記錄法國舉國歡騰的氣氛,RC用了不少張底片記錄下當時法國人民會把一些他們認為戰時跟德軍往來的法國"叛徒"剃光頭要他們遊街給大家恥笑羞辱。有一位跟德軍生下小孩的法國婦女,頂著光頭,抱著那位德法雜種小孩,以及她媽媽,頂著兩顆大光頭面無表情的走在兩旁滿是鄉民的街上接受恥笑。當時那位婦女內心的想法是甚麼?或許RC關心這個比關心法國光復更多。

透過這系列法國光頭婦女的說明,我終於要回到我開場講了一半就突然轉向的地方。Photojournalist或者Documentary攝影師厲害的地方不在於他們第一線去處理大事件,而在於他們讓你理所當然的接受他們記錄的只是事件的客觀跟真實。事實上,他們每一張照片都是他們主觀觀點框下的藝術,透過那個框框,他們傳達出他們的想法,但又巧妙的利用事件之大以及吸引性,巧妙的將那個框框隱藏在事件背後,讓人看不到那個框框,而感覺看到了整個事件的真實。簡單的一點講(或者其實是更複雜的一點講),他們利用了他們是第一線事件攝影者而我們只是躲在避風港安逸的觀看者這樣權力不對等的場域,透過Foucault所謂的"權力─知識",讓大家以為看不到攝影師的觀點,事實上自己卻早已經讓攝影師的觀點變成自己的觀點。請不要以為我在批評他們宰制的問題,事實上說這些是要點出這一點,才能讓大家真正了解他們的最厲害之處。因為很多人的一個誤解是,他們厲害在於記錄下了一個重要的事件,但這種想法會無形中貶損了他們的價值,他們真正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在一個複雜甚至混亂時空中,他們如何從這一團複雜或混亂中仍然保持目光及觀察力的敏銳,透過自己的觀點去抓住一個片段,一方面是自己觀點的呈現,一方面又能去跟整個大事件連結讓人感覺整個事件被真實的記錄下來。沒認清這一點,你看到這些照片在怎麼震撼在怎麼wow,你也只是被歷史事件所震撼,你沒有看到最重要的:攝影師自己的humanity跟攝影師觀點下的humanity。越是大的事件,裡面隱藏蘊含的humanity就越多越濃,但卻又越容易被事件給掩蓋住。如果沒看清這一點,那RC相較於其他這類攝影師的偉大之處也感覺不出來。

除了上面那個法國光頭婦女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子。比如說,RC拍攝對日抗戰時有好幾張是關於兩軍飛機空戰的場景,RC沒有去拍飛機怎樣纏鬥來詮釋這個事件,他選擇去拍那些在路上抬頭觀看空戰的民眾的表情。有點事不關己,卻也有點參予其中;有點看熱鬧,卻又有點擔心憂慮。排除掉那些意識形態的運作,戰爭對一般小老百姓的真正意義是甚麼?RC的答案跟回應,可能就呈現在觀看空戰的這些小老百姓的表情上。又或者記錄戰場時,RC並不會去呈現血腥慘烈,或者拋頭顱灑熱血的氣氛。RC反而很喜歡拍戰爭中士兵的互動跟行為,透過這些士兵Humanity的呈現,去傳達他對戰爭的看法。我一張印象深刻的照片,是他拍攝一位士兵坐在一個地方專心的寫信。寫給誰?寫些甚麼?士兵的想法跟感覺是甚麼?當人看到這張照片中士兵那微妙的表情一定會馬上誘發觀看者直覺的去思考上述的問題,如此一來,他就達到了他想呈現他對戰爭觀點的目的了。

事實上RC的照片是很政治,很意識形態的。RC跟HCB等人創馬格南,也是很政治很意識形態的,RC想要能不受別人指派任務的拘束去拍自己想拍的事件來表達他的政治觀跟意識形態。在Magnum Degree這本書裡,Magnum也都老實不客氣的承認Magnum攝影社很政治。政治觀跟意識形態因為沒水準的台灣社會錯誤運作之下,變得好像是人人討厭避之唯恐不及,但好笑的是越是討厭越是逃避大家就越被政治意識型態所糾纏。人生在世,總是只能在意識形態的框框之下生活,這是躲不了的。RC的照片很政治很意識形態,這是沒錯,但若僅止於此他的水準只會停留在政治宣傳照的境界而已,他不會這麼偉大。他偉大在於,如何在自己逃不開的意識形態框框之下,去框住humanity,而同時之間又保留讓humanity去撐開鬆動意識形態的框框,讓人短暫的去感受humanity,而不是用意識形態的框框去思考定義humanity。回到小兵寫信的例子,RC反戰的觀點很清楚明白。但他不選擇大量紀錄戰爭中的血腥去讓人對戰爭反感,而是選擇拍下寫信的小兵,讓人去感受到小兵想念家鄉人想活著回去卻又必須戰鬥困在戰場面臨死亡。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戰爭的意義不是很大,就是很小。很多後來的瑪格南攝影師也有去拍攝戰爭或者種族屠殺的這類事件,但看過的人都應該感受到,他們偏好較直接赤裸得去表達他們的反感,境界跟層次差RC就差多了。

出入激烈戰場多回,RC都能安然無恙,真是運好命大。但是運總有用完的一天,命總有歸終之時。RC生前最後一個任務是去拍攝法國從柬埔寨撤軍。當時赤柬跟法軍交戰,有一群法軍最後被包圍。不過法國跟柬國達成協議,法軍願意好好撤退,而柬國也不攻擊。相較於RC過去拍攝的大風大浪,這是一個非常平靜的任務。RC走在拿著地雷偵測器的法國小兵後面隨軍拍攝撤軍的畫面,然後一顆偵測器的漏網之魚剛好被RC踩上,只聽見咖─帕的聲響,就在跟他的姓Capa一樣的聲響中(這樣寫有沒有很戲劇效果^^"),RC的NIKON飛得老遠,但contax仍緊握在他手上陪他倒下走向生命的句點。而RC人生最後的照片,就是這群撤退的法軍平靜的走在柬國寧靜的鄉野上,出奇的安静,似乎在預示著RC接下來殞落的悲劇。EE在Snaps攝影集中有用一張一位婦女抱著Robert Capa墓碑的照片向他致敬。

推薦這本RC百科,Robert Capa: The Definite Collection。裡面大量的收集了他一生攝影的精華。如果你看不懂我上面再說甚麼,也沒關係,這也是一本超棒的歷史照片集。如果能體會到我上面說的,那你將感受到人類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Robert Capa跟人類最複雜的議題戰爭之間關於人性的對話。用心聆聽完他們的對話,回頭看看手上的可樂標,你會開始無法忍受可樂標那種浮華不實的虛榮然後想擺脫它們,這時候請跟我說一下一折賣我XD....

為了幫大家從RC往生歷歷在目的哀傷中拉回來....
http://www.stevehuffphotos.com/Steve_Huff_Photos/Blog/Entries/2009/3/25_1st_LOOK_AT_THE_NEW_LEICA_NOCTILUX_0.95_and_24_Summilux_COURTESY_OF_MUSIC_ARTIST_AND_PHOTOGRAPHER_SEAL..html
嗯嗯,表現看起來是很棒,但看看整個畫面的味道....這只是把50luxA做到0.95而已了,這還是Noctilux嘛?我看二手35/2A現在價格掉到只比七妹貴沒多少了,這還不該醒悟嘛?我相信0.95剛出後老NOCT價格一定會掉,但過沒多久又會後勢看漲的。玩家們要好好把握波段的走勢啊XD....


繼續閱讀...

3.22.2009

Jaques-Henri Lartigue



資料來源:http://www.masters-of-photography.com/L/lartigue/lartigue_hydroglider_full.html

今天來為大家介紹一下Rice兄推薦的拿鐵哥,Jaques-Henri Lartigue,以下簡稱JHL。

http://photography-now.net/listing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44&Itemid=334
簡介。
http://photography-now.net/jacques_henry_lartigue/portfolio1.html
http://www.masters-of-photography.com/L/lartigue/lartigue.html
他的一些作品。
http://www.lartigue.org/indexus.html
JHL的專屬網頁。

JHL的攝影生涯從六歲就開始。現在人聽到六歲開始玩相機直覺事他是神童,不過在那個年代聽到這樣直覺是他家是好野人。沒錯,他家就是好野人。JHL的家庭是當時標準的新興富人,從老爸帶頭開始愛嘗試一些有的沒得新鮮的東西,而相機在當時當然是很有趣的玩意,他家當然不會放過。不過事實上,JHL這麼小就玩相機的理由不光是單純的家人愛嘗鮮老爸歹帶頭而已。JHL小時候一出生出身體就非常不好,以當時的醫療水準,即使JHL家很有錢,也沒辦法保證JHL能活到甚麼時候。從小就面臨死亡的籠罩,讓JHL變得早熟,但家風以及個性並沒有讓JHL的生活變得很陰暗,反倒是讓他決心要好好過生活並且好好用相機記錄下他活著的每一天。有趣的是,JHL其實還活得滿久的。

正因為這個原因,JHL拍照的目的一直很單純,就是單純把他多彩多姿的日常生活給拍下來,然後整理成相簿跟朋友家人分享。事實上JHL一直想當的是畫家,而他一開始也一直被當成就是業餘玩家,是一直到後來被捧紅之後,他自己跟大眾才意識到原來他是攝影師。JHL的攝影大致上可以分成三期(依據我手上借來的那本LARTIUE: ALBUM OF A CENTURY裡的編排介紹),第一期1894~1919,第二期1920~1943,第三期1944~1986。基本上第一期可以簡稱為少爺期,第二期是公子哥期,第三期是俗氣期。

少爺期基本上就是JHL小時後到青少年青年左右的時期,這時期簡單的說一個有錢人家小孩的生活全記錄。這時期的照片原則上都是輕鬆快活的生活照,即使經歷戰亂,因為JHL身體不好不用扛槍桿子,在軍中也是整天趴趴走,所以都照片也都沒甚麼嚴肅的肅殺之氣。事實上終其一生JHL的照片很少有什麼沉重的氣氛的。不過不要以為是生活照就沒甚麼搞頭,因為JHL不用擔心三餐有錢餐與的有趣活動實在太多了,比如說他很多照片是關於賽車跟造飛機的,或者悠閒的在湖邊海邊度假的。但生活照人人會拍,他拍的有什麼獨到之處嘛?他的獨到之處一方面在於他所記錄參予的活動的本質本來就很有趣,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有多少人會去玩賽車造飛機?但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事實上更重要的一個原因,要從當時攝影的背景脈絡去理解。

當時攝影器材並不普及,有不方便,更不便宜,所以一般來說會大量使用相機拍照的人多半都是走專業至少是正經路線。但因為JHL家庭背景讓他年紀輕輕就可以開始玩相機,加上前面提過他一開始拍照是為了紀錄分享他籠罩在死亡潛在威脅下生活豐富的一面,而不是甚麼專業正經的出發點,所以他不受那些正經攝影教條的拘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時正經的攝影要求的一定都是影像要清晰才是好照片,但JHL拍照也不管這個,大量的拍攝活動中的動態,像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拍攝一位親戚從樓梯上跳下來未落地前懸空的那一瞬間。或者向是各類運動,比如說游泳,要入水的那一瞬間。發揮到極致的就是他賽車的照片,記錄下賽車疾駛而過那種動態的模糊,輪胎也跟著變形。這種動態中模糊的照片當時正經專業的攝影人士不屑去拍的。明眼的人一看就會想到,這不就是HCB決定性的瞬間的概念嗎?沒錯,早在HCB提出這概念很久之前,JHL就已經把它具體的體現了。

但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他最獨到之處正是在這個時期展露的最明顯,這獨到之處某程度上也可以把他的這個時期跟其他時期做一個區隔,就是他的童趣。童趣這東西我也不知怎麼多說,總是要看過照片才知道,所以我挑了一張個人最喜歡他的一張照片做為文章的開頭。對我來說這張照片代表的就是最顛峰的JHL,而他最顛峰的時期正是在他還沒長大的時候。當然,這是兄弟個人獨獲之淺見。

因為一般認為JHL最顛峰的時期是他的第二時期。這時期的拍攝題材很多還是一樣就是記錄生活,不過少爺長大成公子哥,生活圈會常接觸到的事物也開始有點不一樣。但這時期開始JHL也拍了很多不太純然是記錄生活的照片,像是開始拍一些美眉擺pose外拍,或者有一點fine art調調的靜物等等。簡單的說,就是他開始添加進不少藝術的元素。此外,這時期讓人驚艷的是他使用不少寬幅來拍攝,而寬幅也運用得非常不錯。我曾經因為機鏡回娘家借來Xpan過了兩個月的寬幅生活,感想就是:真的不太好掌握。有人很迷寬幅,我個人則是完全沒甚麼中寬幅的毒。總之,這時期JHL開始添加起了藝術的元素,不再只是單純的生活照,加上拍攝技巧更加純熟,所以多半人為這是他的巔峰時期。不過個人卻不這麼認為。因為這世界上不缺那些專業藝術味的攝影作品,卻很缺童趣之作。雖然有EE,但EE的照片太witty,要有點頭腦去思考才能領悟到他的精妙,所以EE的照片不能算是童趣。當JHL越是把腳步踏向那攝影的藝術殿堂,就越是失去了他的獨到之處,拍得再好,也只不過多了一個看過作品然後就忘記了他的名字的攝影師。

第三個時期,正是JHL最不讓人驚艷的一個時期。這不只是多數的看法,他自己也對他後來走向專業攝影師無法像過去一樣沒有拘束的拍照而感到感慨。諷刺的正是因為他在這個時期開始慢慢有名了,反而讓他的攝影失去了光澤。在前兩個時期時,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是攝影師,而且一心想當畫家,而且雖然他的作品已經開始有一點點小小的名氣,但大家也都當他是是業餘玩家不是甚麼專業攝影師。一直到了某次有人將JHL的作品拿給之前一直提到那位MOMA館長約翰什麼什麼司機的看,約翰不走路改行開車當司機館長一看大為驚豔,透過展覽把他捧紅。約翰司機館長一直有一個理念,就是攝影藝術不是那些專業的藝術創作者在玩的遊戲,事實上攝影藝術應該是大家的遊戲,一般大眾的一般生活題材也可以是很好的攝影藝術,這點從他去捧Winogrand或Eggleston可以得知。所以當他看到JHL的照片,當然大為欣喜,經過MOMA加持,焉有不紅的道理。好笑的是,JHL的母國法國過去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屑視攝影為藝術,更不用說要認同JHL的生活照是藝術了。但一看到老美開始瘋JHL,想說怎麼可以讓老美消費我們的文化藝術資產呢,也開始重視JHL。不過,開始有名這件事或許不見得是好事。因為JHL有名之後,大家,包括他自己,當開始認為他是攝影師,而他也開始從事職業攝影師的工作,然後童趣的靈性也消磨殆盡了。雖然看得出他有試圖嘗試去連結他過去那些特色,但卻呈現得不太自然。這時期因為來到美國的關係,也嘗試拍攝一些美國的人文街拍,但,這塊領域已經有Walker Evans, Robert Frank, Garry Winogrand這些超級標竿了,JHL相形之下當然也不太讓人impressive。

學校圖書館JHL的書不多,內容也都不怎樣,但LARTIUE: ALBUM OF A CENTURY這本非常值得一看。首先,這本攝影集對於JHL的評析非常詳盡深入,基本上以上說的除了個人獨獲之淺見外很多資訊都是從這本書整理出來的。此外,他的編排方式很有趣。它是依照上面提到的三個時期去區分,每個時期一開始會有介紹評析,然後就是收錄他該時期的照片,不過他照片編排的方式是把他農成像是一本相簿,而不是攝影集。當然這樣的方式會造成很多照片就放的小小張的看了有點不過癮,但一來JHL的照片跟EE一樣不是給人看壯闊的氣勢的,所以其實還好,二來這樣的編排正式回歸JHL攝影的原點"把生活記錄下來然後整理成相簿跟家人朋友分享",正是向JHL致敬最好的編排方式。

很多人玩攝影認為攝影是給自己玩的,自己拍得爽看的爽才是王道,跟人分享別人也不懂。但不管是EE拍照就是為了讓人發笑,或者JHL拍照是為了跟人分享他的生活,或許提示了我們,當你把眾樂樂的想法放在心中,而不單只是藝術家般獨樂樂的孤芳自賞,才能將攝影的魅力徹底釋放。我一直認為,攝影對我來說不是藝術,本人對藝術還是文學等等非常之反感,攝影對我來說只是一種生活的影像紀錄,而他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記錄得到讓自己或者別人看到都會覺得有趣或者感動。別人不懂,不是別人的錯,是我自己功力不夠,因為EE從來就不用困擾別人看不懂他作品的問題。

之前看Genius of Photography那個紀錄片看到JHL六歲玩相機,本來想三歲就給我小孩玩相機,希望能培養出第一位台灣的瑪格南攝影師。但後來發現已經太遲了,瑪格南唯一的華人攝影師就是台灣人Chien-Chi Chang張乾琦。台灣之光名字裡都有Chien,不過我名字裡也有Chien啊怎麼都沒甚麼搞頭....

http://www.magnumphotos.com/Archive/C.aspx?VP=XSpecific_MAG.PhotographerDetail_VPage&l1=0&pid=2K7O3R14TN1D&nm=Chien%2DChi%20Chang
http://wangshige.blshe.com/post/3336/91821


之前偶然間在學校圖書館翻過他那本I Do I Do I Do記錄台灣婚禮的攝影集,但想說這什麼人也不認識就放回去。沒想到這人大有來頭啊....下次再去借來看看。


繼續閱讀...

3.14.2009

My 0.000....0002 Cents

本篇又將機歪徠卡幾句,看到徠卡被機歪會心臟病高血壓齊發者請斟酌觀賞。

先解釋一下這個標題。老外論壇上有些人發表意見,為了謙虛的表達說是小小的意見僅供參考,會用俗語的"my 2 cents"。後來就有然一直不斷加小數點,表達更淺的淺見。本文標題即取此意。

http://leicafanclub.org/forum/viewtopic.php?t=10029
徠卡R機停產的消息。

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R機停產的消息公布這麼久,我竟然一直沒有藉機靠杯一下。原因很簡單,Evil SLR從來不是本部落格會想浪費篇幅對象。那為什麼現在又提起呢?不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題發揮而已。R機一停產引發一陣恐慌,進而連結到徠卡營運的困境激起不少討論。說真的,很多話不敢在LFC講,我在LFC只會呈現瘋瘋癲癲的老好人形象。公共論壇,講話還是小心至上,不過玩個攝影相機,只為逞一時口快惹火上身,那又是何苦。要看的東西好多,拍照的時間好少,實在沒時間不小心被捲入嘴砲大戰。那為什麼我又整天愛花時間在部落格講屁話?這些其實不是屁話,我是在勸人向善XD....

首先可能要澄清一下這個恐慌。從這恐慌的引發也可以看出徠卡的蠢笨。基本上恐慌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恐慌徠卡底片單眼機停產了,這種人恐慌是合理的,因為事實就是這樣。但我看到很多人其實第二種人,第二種恐慌的人看到R鏡停產以為徠卡單眼系列包括研發中的數位單眼都要再見了。這應該是誤解。其實早在放出全幅DSLR的消息時,就已經指向新的DSLR鏡頭會有自動對焦,不過新研發的鏡頭不能用在原來的R機上,但大家在意的R系鏡頭應該是可以用在新機上。所以徠卡並沒有放棄單眼,事實上他可能是賭更大在新一代的DSLR上。恐慌的人當中在意底片R機沒有的人其實也沒頂多,事實上徠卡玩單眼這幫人很多早就摩拳擦掌要跳到數位系統上了。不過那些硬底子的玩家們不要就認為玩單眼的意志不堅定。大家以為徠卡玩RF的就很死忠底片嘛?看看LUF上M8的文章加起來比customer跟film的加起來都還要多很多就知道不是這麼回事。事實很可能只是因為DRF目前還不夠成熟,等到稍為成熟一點大家等著看吧。但我個人是認為不用擔心底片M機停產的問題,很多人的理由是底片M機是徠卡的精神,他不可能放棄。個人持不同理由,徠卡才不是那種有甚麼熱血精神的公司勒,早在過去日系單眼(還是底片時代喔)竄起痛扁徠卡之時,徠卡差點就要停掉M機的生產。要不是當時有大俠仗義直言,然後推出較低價的M4-2、M4-P,一舉成功,M機早就不在了。不要以為徠卡過去不願改變像是不搞自動對焦是甚麼硬骨公司的氣派,那只是因為他過度自大跟反應過慢。那為什麼我認為M機不會停產?因為我覺得他會把底片M搞成全部都是接單訂做生產,也就是現在的a la carte,然後一台賣你像是紀念機的價格,反正機具什麼的都還在,其實生產成本也不高,要賺錢還不難。

從R機停產的話題又燒到徠卡營運困難的問題。當然很多人直接的反應就是:降價!但降價還要能賺錢,無非就是降價之後銷售的提升能超過價格降低的差距,然後還要能壓低生產的成本。有人認為降價不是辦法,徠卡是精品,就是要保持它的高價,提供一種尊榮的品味。老實說,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重點,問題的重點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最基本的市場法則:給大家他們想要的才賣得出去!

說實話,徠卡也不是現在才貴。若考量相對價格,它一推出時應該才是最貴的時候,那時候的徠卡相機可以買一棟房子。又或者有人提出一個觀察表示,一直以來徠卡一個鏡頭的價格多半都差不多是一個專業攝影師一個月的收入。從這幾點來看把價格等同於徠卡的衰敗之間並不盡然相等。看看徠卡相對最貴的時候,也就是它早期生產的時候,為什麼能維持它的發展?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的相機都太大台了,而徠卡夠小台,提供的品質又夠好,所以雖然它貴松松,但Robert Capa就是要靠它記錄下那些最經典的戰爭以及歷史時刻。又或者過去徠卡一直是photojournalists還是人文紀實攝影師的最愛,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它夠可靠又符合這些人的需求。徠卡有名經典不是因為它可樂標設計得好看,而是因為這些專業人士覺得它可靠好用才塑造它的神話。簡單的說,徠卡過去也很貴,但是它提供了當時玩攝影的人想要的,所以它沒遇到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時代會改變的。最大的改變就是,攝影已經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的遊戲,越來越普及。普及之後,關鍵不在於那些只把攝影當成單純就是拍拍照記錄一下的一般大眾,而是在一般大眾與專業人士之間的那群人:業餘玩家。他們不以攝影為業,但以攝影為樂,事實上我認為這些人才是在現在市場一些高級一點的專業相機要搶的客戶。必須強調的事,我不是將所以的人分成涇渭分明的三種人,這其實是一種光譜。所以當你的產品能越往一般大眾的方向靠一點,就會多吸引一些對攝影有點興趣但也沒有太多commitment的人。而這些人多半很可能是越玩越往專業的光譜靠去,最少也是留在原地,會靠回去一般大眾光譜的其實是少數。

徠卡一直以來的大問題是,它沒有很認真去面對攝影普及以後的市場問題。它沒有將產品的觸角往光譜上社會大眾的一端慢慢伸出去(而價格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要馬是總以為自己是老大,自己推出甚麼產品,掛上可樂標很多玩家就會把它吞下去。要馬是以為自己只要靠吃那個高端市場就能活得很好。我個人是認為徠卡是絕對不可能出自於什麼熱血的理由而不去伸展它的觸角。當然光靠吃高端市場是不是就能吃得飽是一個問題,搞不好可以,但問題就出在高端市場也越來越競爭,然後高端市場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不是只有玩手動對焦玩底片的才較專業攝影師,專業攝影師拍照是工作,方便他們完成高品質工作的就是好器材。所以就算在高端市場,徠卡也是漸漸衰敗。總歸來說,一方面它沒有提供大家往非專業的光譜那端擴展的產品,另一方面不像過去Robert Capa的時代,它也沒有提供那些專業人士徠卡的無可取代性,更簡單的說,它沒有提供大家(包括專業業餘)想要的東西。

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徠卡變得無法在攝影器材的本質上去做任何很有力的訴求,所以走上把自己搞成精品玩玩品牌魅力的這條路。有人認為徠卡不該降價,它就是該維持它精品的品牌地位。我個人認為品牌地位絕對是很好的商業資產應該好好利用,但以為有這個商業資產就該走向保持精品路線根本是兩回事。因為關鍵問題在於:攝影器材這種東西能玩得多精品嗎?要馬就狠下心,徹底放棄攝影器材的本質,縮小規模,把自己完全搞成收藏精品,像是百萬名錶一樣,要馬就乖乖回歸攝影器材的本質,提供大家想要的產品。目前要精品又不夠精品,要攝影器材又不夠本質,那當然在是市場上沒甚麼搞頭。

當然內心是希望徠卡可以回歸攝影的本質,提供大家想要的產品。這裡的大家也不是把光譜的專業一端到非專業一端一網打盡。徠卡有它的品牌,這是它的資產,也是包袱,隨便亂吃只會搞爛品牌,像是敝學店的LLM一樣。而在考量市場的取向時,必須要去思考到當今攝影普及後的市場結構問題。有人說徠卡會淪落至今是大家不識貨,聽到這種說法差點把飯都噴出來。甚麼時候變成消費者要有義務識貨而不是生產者有義務生產出要讓人想去買而維持它生存的法則?

其實要說搞頭,我覺得徠卡多少還是有點搞頭,看看熱絡的二手交易市場就可得而知。很多時候是肯不肯彎腰的問題。一樣是德國廠商,保時捷是一個很好的成功例子。幾年前看到的報導,保時捷是世界上唯一剩下的獨立廠牌車廠了。怎麼做到的?過去保時捷也只生產高品質跑車,但早在好久好久以前保時捷就體認到光靠賣跑車要在現在的汽車市場上活下來時在不可能,就機及伸展它的觸角。一方面是擴產它的產品線,大家可能很難想像,保時捷曾經有搞出一個Pickup車型的概念,雖然最後沒有成真,但他跟VW的合作結盟孕育出的休旅車結晶讓保時捷賺到翻掉。基本上那台凱宴骨子裡根本就是VW的Toureg,但保時捷技師略加妙手,調較一下引擎,順便搞成保時捷跑車一貫的低沉怒吼聲,然後調整一下底盤,換個車殼跟Mark,多賣個一百多萬,大家也是搶到翻天。只要多出來的價位合理,大家是願意多花錢買那個牌子的,這就是品牌資產。事實上一開始凱宴在台灣沒多麼搶手,但是某次促銷活動中將價位降了幾十萬,變的只比同等級的米漿X5貴了三十萬,造成一陣瘋狂,原廠就順勢把價位控制在那個範圍保時捷,促銷完也沒特別調回去,形成現在凱宴滿街跑的美景。保時捷說要生產休旅車時,也是很多熱血玩家在那喊說天要塌了。但那些嘴砲兵團願意捐大把的鈔票給保時捷嗎?錢還是要靠自己賺,他們放的屁再響聞起來也不會香。懂得了解市場,懂得彎腰,懂得利用品牌資產,這些都是徠卡做不到的。保時捷另一個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們很會玩金融市場的遊戲,之前看過它們婊一群short sell投資客的故事,大呼過癮,但徠卡連自己的產品市場都搞不懂了,小孩子就別玩大車了....

市場的方向在哪裡其實徠卡大概也知道了。新一代的數位R就是徠卡多麼痛的領悟後決心做大的產品線。但徠卡可能不知道的一點是價位。Canon的單眼不是靠大兔子幫他賺進大把鈔票的。徠卡的數位R機一出來價格可能也是天價,如果是這樣,那還是沒甚麼戲唱。重點是要弄清楚那個可樂標對多數玩家來說值多少錢,讓多數玩家看到價位是想說牙一咬拼了,而不是直接攤雙手放棄。現在市場的關鍵是廣大的業餘玩家,與其鑽營那種多數業餘玩家都看不出來的成像品質表現,不如好好研究出可樂標在多數玩家心中值多少錢,然後想想怎麼壓低售價在那個範圍。這樣也可以某程度上去處理二手市場交易的挑戰。

不過現在做這些也可能都太晚了,時機可能早都過了。或許更適合徠卡的路,是像蔡司一樣,做個超高級副廠吧!

最後,也一樣是我的0.000...0002 cents,但是是很真心的....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1170
徠卡的老鏡真的很值得一玩!特別是拍黑白時!這是我入手35lux preA以後越來越深的確信。不單純是反差的關係,因為反差在後製很好調,而是一種後製調整不出來的感覺,一種畫面比較有生命的感覺。很難形容,但玩了就知道。中生代鏡那種生命感還不明顯,像之前用50cron沒有那種很特別的感覺,即使是Sonnar拍黑白的生命感也沒那麼明顯,這點徠卡老一點的鏡頭真的是很迷人!當然這很主觀,每個人的感覺不同,但真的推薦大家有機會入手幾支老鏡試玩看看,玩過再說,不喜歡可以便宜賣我^^"....

這禮拜spring break去了一趟DC跟一趟Boston,DC全程用preA,Boston全程用Sonnar,Summarit 35非常難得的坐了連續的冷板凳!PreA跟Sonnar論好用可能不是Summarit 35的對手,但就是會讓人一不用就會很想用!




繼續閱讀...

3.12.2009

Elliott Erwitt

1. Elliott Erwitt
2. 大師群像


終於把考試都考完了....趕快趁燒送上大師的介紹。

1. Elliott Erwitt

http://www.elliotterwitt.com/lang/en/index.html
EE自己的網站,裡面有他的介紹以及很多相關資訊。
http://www.magnumphotos.com/Archive/C.aspx?VP=XSpecific_MAG.PhotographerDetail_VPage&pid=2K7O3R14C5ZB&nm=Elliott%20Erwitt
EE在Magnum的網頁。

說實話,非常後悔當初去圖書館借Winogrand隨手又借了EE的攝影集來看。

不過不要誤會,並不是他很爛,而是他太強了。當然攝影這種東西強不強沒甚麼客觀標準,但在我愛吃的那一味中,他真的是強到讓我一邊看他的攝影集一邊罵e04。這段期間密集的看了不少攝影集,有些像是Magnum Degree這本,比較像國家地理雜誌或者Life這種類型的人文照片,很精彩,很有故事性,但比較不像拿來欣賞的攝影集。並不是在說拍這些照片的攝影師不強,而是他們照片裡的故事性實在太搶眼,所以不是很能深刻體會到攝影師本身的精妙之處。感覺像是看到了很震撼故事,但攝影師本身就被隱藏在故事背後。有些像是Winogrand或Eggleston,欣賞了他們照片,不會覺得離他們太遙遠,也就是看到他們的照片會覺得很不錯,但不會有那種"這我一輩子都不會想到這樣拍!"的感覺。而EE正是那種很多照片讓我看到以後,第一反應就是"e04!這我拍十輩子都想不到這樣拍!"會想罵髒話的原因就像是看到Jordan高難度灌籃的動作一樣,一方面五體投地的佩服,一方面又覺得很不爽、忌妒自己這輩子永遠不可能做到那樣的境界。自從看過他的攝影集,再看其他攝影師的作品,總覺得好像少了些甚麼。

EE的經歷什麼的上面的連結都很詳細(雖然我很懷疑有多少人真的有閒工夫會去看XD....),不過我非常非常建議大家想簡單卻又深刻的了解他的話,可以去看他Personal Exposures那本攝影集一開頭他的閒話家常。很有趣,很好讀,也生動的展現出他的個性跟風格。比如說,他在介紹自己的成長背景時,開頭是"Thanks to Benito Mussolini, I'm an American."第一眼看的一頭霧水,繼續往下讀,他提到說他父母是俄羅斯人,因為革命離開俄羅斯,他是在法國出生,小時後在義大利長大,然後因為法西斯的關係他們家逃到美國,我不禁莞爾一笑。這就是EE的攝影style。在這本攝影集開頭介紹穿插了很多別人拍他的照片,完完全全流露出他有趣幽默的個性。

他跟Winogrand一樣都常在街頭討生活,而且都花很多時間在NYC街頭。Winogrand的照片感覺上很直接,就是你第一眼看到,你就知道他要告訴你甚麼,雖然你再多看幾眼多想一響會陸陸續續發現很多細節,但基本上你第一眼就大概可以知道他想給你看到什麼。EE就不太一樣。他那些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照片中,我第一眼看到都會愣一下,想說這張照片在幹嗎?但端詳個三五秒,會過意來,除了對於他精妙的觀點跟幽默感到無盡得佩服跟被逗笑以外,隨之而來就是那種"平平是人,為什麼等級境界差這麼多"的氣憤跟感慨。在他Unseen這本攝影集,幫他寫序的一位攝影師就提到,有一次他們一群人討論到攝影的wit,發現攝影圈witty的人沒幾個,然後大家都認為EE應該是witty第一人。講到這當然不免要把HCB拿來比較一下。我不是要不敬,但我個人喜歡EE遠比HCB多得多。HCB除了那幾張經典到不行的照片以外,整體來說並沒有給我很大的感覺。不是說他不好,我個人覺得他的照片有時候有點太藝術,或者太細膩了一點,比較不合我的胃口。美國的攝影師我覺的風格都比較直率,歐洲的偏藝術跟細膩,而EE我認為正是集兩者之大成,一種細膩的直率,或者直率的細膩。

正所謂鏡頭看焦外,人的個性看背景。EE的風格我認為跟他的背景很相關。小時後在義大利長大,義大利人個性多半幽默風趣。後來逃到美國,美國人也是幽默的民族,雖然美式幽默很多人無法忍受就是了XD....他在Personal Exposures這本書一開始就提到他拍照片的目標:"Making people laugh is on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you can have. And when you can make someone laugh and cry, alternately, as Chaplin does, now that's the highest of all possible achievements. I don't know that I aim for it, but I recognize it as the supreme goal."相較於Eugene Smith期望透過攝影來改變世界,EE的目標聽起來實在很遜咖。但這正就是EE的偉大之處。

十歲到美國,一句英文都不會,就被丟到學校裡上課。因為一開始語言不通,他就只能默默的觀察身邊週遭的一切事物,培養出他敏銳的觀察力跟預知能力。怎麼說預知能力呢?在Snaps這本攝影集中一位寫他介紹的作者提到,她曾經跟EE一起合作過工作,EE拍攝他寫文章。一同工作的時候,常常EE會突然指著前方空蕩蕩的路口告訴她,等下那裏會出現有趣的畫面。就這樣他跟著EE呆呆的站在原地,過了一會,他眼前果然出現了有趣的人事物了,而就在他看見的那一瞬間她也聽到了EE那台M3相機的游絲般的快門聲。EE就是這麼敏銳。很多然看他的照片會有一種感覺:"這人運氣真的太好了吧!常常給他剛好抓到這種精妙的畫面!"甚至有時候還會讓人懷疑他這個廠景是不是安排策劃過的。EE表示他很少很少安排策劃場景,他的拍攝方式就是"等"。當他看到一個景,然後直覺這個景會出現有趣的畫面,他就耐心的等。等到他預期的有趣畫面出現了,光圈快門焦聚早調好了,只消舉到眼前輕輕一按一切水到渠成。這跟Winogrand拍攝風格是走在街上到處遊蕩看到有趣畫面上前去拍主動出擊大異其趣。或許部分原因EE他真的就是對好畫面特別有緣,但更大的原因就是他實在是太敏銳了。

EE在Magnum創辦人之一Robert Capa邀請之下加入Magnum,現在是Magnum紐約辦事處的頭頭。EE為了Magnum也常常深入很重要的歷史場景去拍攝,為了生計也常常會接一些商業的case。工作之故,他有很多很多的器材,也可以常看到他用Nikon單眼相機。但他為了自己而拍照的時候,他用他的M3。他曾在Personal Exposures裡面表示,最大的差異在於,用反光鏡結構的相機,"you tend to make the picture in the camera",而用RF這種沒有反光鏡的相機,"you have to see the picture and then put a frame around it."在我之前提供的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影片連結中,一開始幾集就提到,攝影其實是一門frame的藝術。EE說雖然RF像機對焦更快、更安靜,更小,但他認為最重要的優點還是在於他第一個提到的。如果兩位官官還是堅持RF跟單眼沒兩樣,趕緊把你手上的M機便宜賣給我吧!官官就是要用大砲機鏡才顯得出官威啊!

很多人接下來會好奇他喜歡的焦段跟底片。他說他崇尚簡單,不是為了工作拍照時,他最喜歡用50mm,也會用90mm。為了工作他才會用廣角或是長望遠,因為他認為廣角跟長望遠是要讓不有趣的變得有趣一點才用的,如果你本來要拍的東西就夠有內容,何必用廣角或長望遠。50mm我想大家能理解,但一個街拍的人用90mm不是有點少見。還是回到個性。EE是一個害羞的人,他也說到他認為一般人不喜歡被亂拍的感覺是正確的,而他也會為了別人被他亂拍不高興而難過,所以他把拍照練得很快很隱密不讓人發現。這或許是他會喜歡用90mm的一個原因。

EE不像Eggleston可以抓出一個很明確的風格,要說風格可能就是witty吧!接下來介紹他幾本攝影集。首先,是個人超級超級推薦,要看EE一定要看過這本,就是Personal Exposures這本。這本算是他把一些經典照片集結起來的書,所以書名會取成那樣是有原因的。我覺得在Personal Exposures之前的一些他的攝影集像是甚麼anti-photography、兩性的那些其實可以不用看,因為都翻過之後我發現精華全部都已經收在PE中了。PE的照片不算頂多,但張張都是精華,一開頭他自序的部分我覺得也很經典,編排上雖然主題稍為不明確一點,但整體而言圖片的編排放置都讓人欣賞起來很愉快。這本一定要看。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怎麼不是推薦Snaps或者Personal Best這兩本各五六百頁的EE百科。Personal Best這本學校沒有,又非常之貴,新的五六百USD,二手也要兩百多,所以我沒看過這本。Snaps這本照片收錄了也很多照片,那些經典的照片也都有,價錢平易近人的多(個人猜測Personal Best可能是那種很大本在圖書館會被放到oversize櫃的那種),大小我覺得是很方便閱讀,裡面也有穿插上述提到那位作者寫的一些介紹,但很可惜的是,編排得很不好。可能有人會問甚麼叫編排的好不好。以PE那本比較為例,正方形的版面,一頁就一張照片,直放橫放的照片都一樣大張,簡單乾淨俐落,閱讀起來就是爽快。但像Snaps這種收錄很多張照片的,一般是長方型設計,然後有時候一頁會塞幾張,有時候會有點太小張,然後直放的照片還好,橫放的要馬就是放一張然後剩下很多空白,要不然就是塞得有點密集會閱讀干擾視線,要不然就是一張放很大然後給他跨頁,我個人最討厭最討厭跨頁的編排,感覺非常之差。我覺得現在的編排者都很喜歡用長型的,喜歡放很大張,變成橫拍的要跨頁。我個然閱讀的感覺是實在真的沒必要跟上這種沒水準什麼的求大張就是爽的大眾文化,又不是風景照大張比較有壯闊的氣勢,照片有內容,大小可以讓人很輕鬆就看到重要的細節就好。不過Snaps編排上的缺陷可能也跟他想要收錄很多張照片的目的有關,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個人就在考慮沒錢一本一本收,是不事先買個Snaps照片收的比較齊的,之後再慢慢一本一本買。

然後如果你喜歡狗狗,超推2008出的Dogs這本。EE很喜歡狗跟小孩,他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拍狗,也出過幾本狗的小攝影集,2008的dogs這本算是把他拍過的狗照片挑一些精華收錄起來。這本很大本,內容也很豐富,台幣兩千塊左右,雖然還是犯了長型、一頁塞超過一張、跟跨頁的缺點,甚至為了求大張連照片的標題說明都是放到最後面像索引一樣的很糟糕,但真得是很有趣。EE的幽默加上功力,去拍攝他最愛的狗兒們,每一張都很有感情跟味道,也都很有趣,大力推薦愛狗人士看這本書。

最後是Unseen這本。不是好酒沉甕底,而是這本我個人不太推薦看。編排上跟dogs一樣都很糟糕,然後裡面選的照片都不是我喜歡的EE味。這本書的序是有提到這本攝影集算是收錄EE比較不一樣的一面的照片,不過個人不是很喜歡。

Anyway,EE絕對是我這輩子會最喜歡的攝影師之一。誠心推薦大家去接觸他的作品欣賞看看,希望大家會喜歡。

2. 大師群像
http://www.billjayonphotography.com/portraitsintro.html
一個攝影大師的肖像網頁。

這世上有大師,當然也有....
http://tw.myblog.yahoo.com/wu-haha/article?mid=4797
當然還是有反面的意見....
http://juissance.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995.html

老實說我不想做評論,就提供正反兩面的意見給大家去思考。
我個人則是....兩篇看了後都笑了....
我只想強調一點:大家有發現他們手上用甚麼?沒有RF啦!哈哈X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