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09

我找到我的風格了....

Battery Park‧#1 Love of Young Couple
Love of Young Couple: Two people's intimate world.
Battery Park‧#2 Love of Mid-Age Couple
Love of Mid-Age Couple: Two people + Children + Friend + Dog.
Battery Park‧#3 Love of Old Couple
Love of Old Couple: ZZZZzzzz............................

就是靠杯的幽默。





繼續閱讀...

5.25.2009

America in Photographers' Eyes (Outline)

以下僅為備忘outline供將來為文使用。
0. definition of America?
1. Walker Evans
a. herald
b. candid, against poetic, but indeed poetic to some degree
c. disadvntaged people (portrait)
d. house interior & decoration
2. Robert Franks
a. swiss
b. from clean to casual
c. experience with NYC (from excited to disappointed)
d. the Americans (jukebox, coffin, travel with family, hoover dam picture)
3. Robert Adams
a. the west (Hassy Award)
b. through scenery, house, seldom people
c. lines, shapes, contrast (what kind of west?)
3. Bernice Abbott
a. NYC street
b. architecture (delicate)
c. explanation by himself (kodak films story)
4. Bruce Davidson
a. black civil rights
b. life of blacks
5. Helen Levitt
a. kids on the street
b. graffitti
c. HCB's praise
6. Daido Moriyama
a. blurry, grainy, contrasty
b. casual, ordinary street snaps
c. distinguishable NYC's spirit? (Martin Parr loves his work)
6. Andre Kertesz
a. Hungary, Paris, NYC
b. broker, liked to be rural farmer
c. from close to far behind, high above
d. washington square


繼續閱讀...

5.20.2009

不知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CV Nokton 50/1.1

不管算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先像小林社長致敬!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4565&page=3
RFF上的討論。
http://www.flickr.com/photos/rapidwinder/sets/72157618400098667/
湯姆大叔的測試照。

今天早上就看到有人放出風聲,說根據可靠消息來源,CV即將推出Nokton 50/1.1。很多這種"可靠消息來源"最後往往證明是豪洨,而這是我最希望那只是rumor的一次。而下午湯姆大叔現身證明確實有這支鏡頭,早在今年三月中他就拍了測試照一直隱忍不說,朝日camera雜誌也即將要有相關報導,看來這一切都已成定局了....

好消息是,超大光圈標頭終於有新產品,而不再只是死納粹公司獨大的局面。根據湯姆大叔的說法,CV 50/1.1的表現非常不錯,最大光圈時有暗角,但情形比Noct 50/1輕微,flare情形也很輕微,整體來說最大光圈時銳利度跟對比表現都不錯。一縮光圈,表現就跟一般鏡頭沒有兩樣的好,總體來說,是之每檔光圈都很堪用的鏡頭。至於重量跟大小,比起Noct都稍稍tiny一點,但不是差很多,吃58mm的濾鏡。從湯姆大叔的測試照來看,這支50/1.1帶有35/1.2以及曼德勒鏡的調調。Bokeh似乎方面不像35/1.2那麼柔,比較像50/1.4preA的感覺。大家最關心的可能是價格,目前預估在1100USD左右。

這樣看來,似乎是一支值得試看看的鏡頭。只要它的組裝品質可以跟35/1.2那支一樣扎實就好。CV的QC一直不是很均質,只有少數像是35/1.2那支算是很堅固穩定。1100USD這價格要看相對什麼來說,相對35mm來說,標頭總是比較好做的,光圈差那一點點,還賣的比35/1.2貴,有點不是那麼合理。但CV現在已經打出它的身價了,加上相對其他超大光圈,不管是本來就已經貴的很驚人的noct,或者近來不斷在飆漲不知在跟人家漲什麼的canon或者konica超大光圈,這價格已經漂亮到不行了。

CV總是不斷帶來驚奇,看到價格又帶來驚喜。死納粹公司也是偶爾會帶來驚奇,像是21/1.4這種怪物,但看到價格更讓人驚奇。

不過對我來說,大支是一個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代表Sonnar 50超大光圈已經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了....這是我所謂的壞消息....




繼續閱讀...

5.08.2009

Revisiting Street Photography

剩一科國際人權take home考試,還在等待同學整理好筆記借我,趁機把這幾天思考的心得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吧!

先引一篇有趣的文章從street photography的反思談起。
http://colinpantall.blogspot.com/2009/04/how-not-to-photograph.html

這篇文章作者的blog有一些資訊或心讀可以看,還不錯,這篇文章也很有意思。作者本身也是所謂愛街拍的"street photographer",研究的也都是街拍大師,但他也對一般人的street photography提出了很深刻的反省,跟我這陣子在思考的想法很像,趁機引了過來我就可以偷懶XD....

很多人喜歡會者想要嘗試街拍,拿著台相機,走在路上、坐在車上,在行動中不斷去留意身邊的陌生人或街景,試圖尋找貌似值得記錄東西,嘗試把它捕捉下來,但事實是,在那必然不得已的電光火石的瞬間,問拍攝者為什麼要拍這個,一般程度的人心中的答案多半都是其實也不清楚,很模糊。拍這些東西的背後,其實沒有什麼想法,沒有甚麼意念想傳達,純粹就是看到這畫面好像可以拍就拍。這現象在一般拍街拍的玩家當中實在太普遍太普遍了,看看Flickr上眾多街拍社群,十之八九都是這樣玩。街拍玩家就像獵人一樣得在街上遊走,漫無目的的尋找獵物,看到貌似獵物的景象就開槍,捕捉所謂的人生百態,或者小品街景,但到頭來只是把他們當戰利品,在街拍高度不確定的基礎上計算自己的成功率。

從這層面來看,街拍一都不難,只要臉皮夠厚,技巧練好,然後在路上碰運氣抓影像,街拍反而變成攝影偷懶者的避風港。看看很多一般玩家的街拍照片,是很不錯啦,人的表情舉止是很有趣很生動啦,很多街景光影氣氛的處理是很有味道啦,但是,除此之外,然後勒?然後就沒有了。哪裡有什麼瑕疵,照片沒什麼想法,一句街拍很難完美嘛通通帶過。偏偏這種照片很好吸引人,不管是一般拍攝者觀賞者都很吃這味。你不用訓練出什麼想法或觀點,不用培養自己什麼攝影觀念,光靠這招就能走江湖還走的不錯。就像不用練內力單靠耍招式的劍訣,不用下太多的工夫劍耍起來就如花亂舞煞是好看,騙人騙自己都好用。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很多攝影師不是很承認street photography,甚至很多所謂的街拍大師對自己被叫成street photographer非常反感認為是侮辱,想要被稱作是紀實攝影師。可能會有人看過一種區分法,就是把那種有背後想法的叫street photography,沒想法的叫street snaps,但是看看flickr上那堆充斥著只是單純人類表情舉止紀錄等的street photography社群,然後EE一本攝影集取名叫snaps,就能發現這區分其實也不見得一致。所以我就直接分成有想法的跟沒想法的street photography。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布列松自己都說決定性的瞬間了,很多街拍影像就是發生在瞬間,哪有時間給你在那有什麼想法的。針對這種說法我個人有幾點回應。

第一,要不然攝影師們說街拍最難了是在說假的喔XD....

第二,決定性的瞬間不是說一切都發生在瞬間,而是說要抓住那瞬間,而誰說抓住瞬間的準備時間也是瞬間?事實上準備時間只有瞬間的瞬間多半都不是決定性的瞬間,大家都把"決定性的瞬間"解讀成一個點,這我個人是覺得很奇怪的說法。"決定性"一定是相對的,相對於什麼,是相對於在一個事件的timeline當中的其他時間點嘛,"決定性的瞬間"是要我們在一條timeline中找到一個"決定性"的"點"抓下來啊,不是在一堆仙女散花的瞬間點上隨手抓一個。舉個例子好了,很多人拍街拍就是在路上隨便看到一些好像比較特殊的人物景象就拍,比如說我在路上看到一個戴墨鏡的時尚乳溝辣妹走過來就想辦法把她拍下來,拍下來放flickr大家也都愛看,但這是什麼狗屁瞬間?相較於此,我看到一個在路邊等人的暴牙雀斑女,很心急的不時在看著她的手機,可能是在等男朋友,終於她在等的剛從工地下班全身還髒兮兮的禿頭男朋友出現了,她迎上去擁抱或者只是牽牽小手,那擁抱或牽手的瞬間就是這條timeline上"決定性的瞬間"。而一條timeline的組織跟出現,並不是憑空浮出的,而是拍攝者去找出來解讀的,這過程就是想法。決定性的瞬間跟有趣性、特殊性的瞬間是兩回事,但多數人都把有趣性特殊性的瞬間當成是決定性的瞬間了。

第三,從第二點可以得出,所為決定性的瞬間也不用要是什麼大事件,又不是每天都能拍到UFO還是飛機撞大樓,大樓就那麼幾棟飛機就那麼幾台哪有天天撞的(不過是希望哪天來一台撞掉醜不拉嘰的101),只要是在一條timeline上相對決定性的瞬間都是。Timeline,也就是想法,故事性可大可小,有比較精彩比較乏味的,timeline上決定性瞬間的點的選擇也是有比較精妙比較平庸的,但這些就真的只是天分、培養跟訓練。但不管如何,只要方向正確意思就到了。還記得聽過一位歌唱好手講過,每個人音色音感技巧都不同,但唱歌嘛,只要節拍對音準不要差太多,那意思就到了,其他就看先天還是後天隨緣了。

第四,有timeline這種直向式的發展線,當然也可以有thematic link這種橫向式的連結。回到戴墨鏡的時尚乳溝辣妹的例子,假如說我現在想要拍一個主題,是想表達現代女性的獨立自主(或者囂張跋扈),我在路上看到那位一臉酷酷的墨鏡時尚乳溝辣妹拍下來,雖然沒什麼timeline上決定性瞬間可言,但是在橫向的thematic link中,她也會是決定性的瞬間。Thematic link也是一種想法。

不過,雖然決定性的瞬間不是那麼瞬間,但我也不認為我們有時間在街上那發展些什麼timeline還是thematic link。先講一個打棒球的例子。一位我很敬佩的學長在詮釋後現代倫理學時舉了一個我覺得很棒的例子。比如說彭政閔打擊很好,隊友都向他請教,他也會教得頭頭是道,說要怎麼握棒怎麼釘球怎麼揮棒擊球等等,還可以分解動作一檔一檔教。但問題是,彭政閔上場打擊時,他腦中會想著他教人那些技巧以及分解動作嘛?會的話他打擊率就會是百分之三而不是三成。事實是,他上場打擊擊球時靠的真的其實就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但他打擊感覺好不是說他不用練,事實上他練習時都會照著他教人那套去操作,但他練得也不是那一個一個的動作,而是從操做那些動作去練習一種打擊的"感覺"。再換一個例子,張三豐教張無忌打太極,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教他,是要他練那些動作嗎?不是,事實上最好是他能忘記那些動作,那些動作的目的只是要幫助他練出太極的那種感覺跟精神而已。

一樣的道理,我不認為攝影大師按下快門那瞬間靠的是技巧跟經驗,而是從技巧跟經驗中生出來的"感覺",也就是說,他們拍照也是順著一種感覺。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他們那種感覺是天分、是訓練、是經驗慢慢累積出來的。天分是幫人拍出經典照片,但沒天分還是能拍出好照片。我們可以訓練、可以累積經驗,但問題是我們要清楚認知到拍照看的是經過訓練跟經驗淬鍊之後的"感覺",而不是訓練出來的技巧跟累積出來的經驗"本身"。所以說,想法本身需要訓練跟經驗累積,但拍照要有想法,是要把想法已經內化成一種"感覺"。這跟構圖曝光什麼的技巧是一樣的。看過很多說法,很多玩攝影的人一開始拍的東西反而還比較有意思,因為玩久了開始變得很匠氣。構圖非常和諧,曝光非常準確,整張照片非常的穩,但也很死。構圖跟曝光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是希望透過構圖的和諧、曝光的控制來傳達影像的生命力,關鍵在那個生命力,而不是為了構圖和諧而構圖,為了曝光準確而曝光。曝光構圖就是棒球擊球的每個動作技巧,就是太極拳的每個招式,而影像的生命力是擊球的那種感覺,是太極的那種精神。拍照要的是生命力的那種感覺,而不是你技巧動作的精確完美。

所以,至少就街拍而言,我不認為拍照當下在那想東想西想timeline想thematic link想構圖想曝光是正確的做法,拍照的當下,一切就交給感覺。看到一個景有拍的衝動就拍,想怎樣拍就拍沒關係,不要去汲汲營營想著timeline, thematic link, composition, exposure的問題,感覺到了就拍。但這也不是讓人偷懶的藉口,事實是,拍照當下以外的時間,你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很多知識跟資訊,好好檢討反省自己的影像,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別人拍得好,自己拍得爛,這張拍得好,那張拍得爛,為什麼我要選擇這個時間點這個景按下快門,這張怎樣拍會更好,等等等等的東西有帶你去研究,等等等等的問題有待你去尋找解答。我相信除非很有天分否則一般人一開始拍應該有一堆問題。這個過程很辛苦也很花時間,但這些就像是場下的訓練,盡量要求自己每個動作做到精確去慢慢培養出一種擊球的感覺。上場時,就憑著感覺揮棒就對了。打不好,就是訓練不夠,感覺沒培養出來,那就繼續往正確的方向訓練培養感覺。等到哪天即使打的不夠好但感覺對了自己也會知道,那時意思就到了。我們也不是靠這吃飯,意思到了就好。而且我相信一但意思到了,也夠打趴一堆連方向都不正確的人。

從這點要好好來勉勵一下咱們東亞國家的street photographer們。一直以來一般印象應該都是東亞社會比較單向性,不論是文化人種或者建築風景,可能只有中國某程度上稍微多元一些,所以相較於歐美這種文化很多元的地方,street photography更難討生活一點。但從flickr上東西方的玩家照片看來,我個人真的覺得某程度上東方玩家們有一種不同的特色。所為意境意境,或許因為我們的環境單調些,激發大家"意"方面的功力,多半意濃於境。相較於歐美國家,環境很適合街拍,隨便在路邊拍一隻小狗背景都是古色古香的磚道建築隨便拍都不難看,所以他們的照片多半都是意境交融,差一點的境壓於意。平心而論在東亞社會要練得好是更難一點的,所以造成整體印象來說歐美街拍比較好。但如果一但練起來,我覺得東亞玩家影像的深度應該是可以更容易超越歐美玩家。這五千多年的文明跟文化有值得很多很該死又狗屁的地方,過度單向性就是一個,但同時可以延續五千多年也有它深邃的一面,這是優勢,當五千多年的基礎跟西方現代文明碰撞擦出火花,又更是優勢。前幾天特別研究一下flickr上台灣街拍群組,討論區下方有很多精選照片,深白兄跟莉莉兄都有照片被選中,從那些照片我看到了很樂觀的希望,以及自己回台灣以後應該努力的方向。

說這麼多,我有什麼立場說這些話?其實沒有。我該練的地方可能比大家都多。只是我可能沒什麼攝影天份,但我不得不承認我有很強的出一張嘴的天分XD....總之這也不是什麼說教,我不是"前輩",也沒那個屁股吃這個瀉藥。這純粹只是個人近來的一些心得想法,哪裡有問題歡迎指正互相交流討論,個人不是很贊同各大網路上普遍的拍手部隊風氣,我是真的很希望有不同意見的交流。關於我flickr照片也是。那如果真的還是聽不下去看不下去笑笑就好^^"....

最後問一下,我回台灣後有沒有人有興趣共組街拍暴走團的XD....
我已經取好團名叫草泥馬街拍暴走團,象徵草泥馬堅忍不拔的精神,也找好專屬暗房師同樣有暴走傾向的黃官官。個人深信黃官官有一天會把起訴書還是判決書寫好後拍下來放相出來當正本然後被免職跟我合開事務所的....


繼續閱讀...

5.03.2009

50 is the MMan!!!!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來,一直以來我都錯怪50mm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標頭是50mm,主因是它的視角跟人的視角很相似(但其實好像是因為135底片對角線是47mm接近50mm之緣故),但在很多玩RF的人心中認為35mm才是標頭。我以前也是屬於35mm幫的。其實我覺得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我個人的心得是,以前可能分享過了,就是35mm比較像是人旅遊時一邊走一般看看四周風景的視角,因為這時候人的眼神會比較自由的四處飄移不會比較集中;而50mm比較像是人正常看前方時的視角,比較稍微集中一點。所以說這兩個焦段都是標頭也是沒錯,主要是看是人在怎樣的狀態下的視角而已。

因為這樣,很多RF新手入門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第一支鏡頭35mm好還是50mm好?常常有人分享的答案不外就是35mm廣一點一機一鏡比較方便,或者說50mm是標頭,先從標頭練起。我覺得這種答案根本是狗屁,會回答這答案的人代表根本沒有很用心去玩RF。層次高一點的,會表示說看你主要拍什麼題材,如果是旅遊趴趴走的,那35mm比較好,如果是比較一些生活小品的,那50mm比較集中。這答案某程度上是很合理的,但我覺得也不夠完全。要我還會在這答案上補充一點:看你的個性是什麼。

35mm簡單說就是小廣角,有一點廣角的變形效果,但也不會太誇張。拍風景建築雖然不是頂好用張利也稍嫌不足,但稍微退一下或橋一下角度或者框一點原則上都還能勝任。50mm如果要說針對旅遊目的真的就不是那麼方便。要入風景建築全景並不方便,也沒有廣角變形效果製造一些畫面張力,但這也是他"特色"之所在,一般來說50mm的鏡頭好設計,相較於其他焦段,可以以比較低的成本就製造出高品質的鏡頭。俗又大碗,正是很多人第一支會入手50mm的原因。尤其是像萊卡M鏡有著一支二手價兩萬多就有的超高素質50/2(雖然很多人早就指出更便宜的ZM Planar 50比50cron表現好),當然很吸引許多入門者。但事實是,這支會便宜好買也是因為很多人賣。因為很多人也是搞不清楚狀況就傻傻入手(嗯?好像在說誰啊XD....),發現不好用就賣....

總之,35mm跟50mm各有特色,該入哪支真的就是要先考量拍攝題材。主要目的是什麼?旅遊拍照用?那35mm就會比較方便合適一點。主要是拿來拍人文小品?那就還要在納入一項考量,你的個性。這點我幾乎沒看過什麼人提出來建議,但這次我自己從很多攝影師以及自己的心得來的看法。有些人個性比較敢跟人去正面接觸,或者,喜歡跟拍攝主體有一些互動然後擷取影像,那35mm會非常適合。只要敢靠得進,35mm有點廣但又不會太誇張的廣角效果剛好幫畫面提供一些張力,對於人文小品題材來說會更增加一些吸引力。而如果是個人比較害羞,不太敢去跟人直接接觸,但後覺得被人發現在拍很不好意思的人,那50mm提供的距離感,反而給你了幾分自在,幫助你勇於按下快門。不幸得是,很多人不見得體會到這些點,常常會有人用50mm在拍該35mm拍的東西,或者用35mm在拍該是50mm該做的工作。我就是最明顯後者的例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是35mm幫的人。這樣的認知其實也沒甚麼大錯,因為我之前真的就是拍旅遊照為主,相較於50mm,35mm真的好用很多很多。不過一直以來,我最想拍的也都不是旅遊照。因此之故,我常常都是拿著35mm玩耍,然後偶爾心血來潮就直接用35mm上玩個街拍,但又因為生性害羞不敢靠得很近,所以我35mm街拍真的拍的很糟糕。廣角效果是兩面刃:如果你靠得夠近,變形效果可以提供張力,但一但你距離稍微遠了,主體反而會比用50mm拍起來更沒力,形成反效果。偶爾想說50mm太少用來用一下,但又把它拿來主要拍旅遊照,變得也沒去好好感受體驗一下50mm真正的用法。

最近的一屘反省開始讓我真正做出一些committment,因為我認知道如果我在NYC這樣的一個地方都沒辦法練到一種程度,那回去台灣那種單調乏味的街道上我更不可能拍出什麼水準。搞到後來又淪為拍拍靜物這種我不是很愛的題材,那我花大錢買這些M鏡M機搞屁啊?還不如賣掉買台萬惡DSLR討生活就好。因為這樣的覺悟,前陣子常常會自發的上街去體會,先是用35mm,後來用50mm,然後就在上上禮拜周末冒著期末考將近但都還沒唸的生命危險,帶著sonnar去了lower manhattan晃了一個下午....我發現我好像終於醒了@@!我好像終於弄清楚自己喜歡拍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到原來我適合用50來拍我喜歡拍的東西,又或者說,用了50我才比較容易看到我喜歡拍的東西!

當天拍的感覺不錯,手風很順,回來難得很積極的把照片拿去洗。洗完以後,檢視底片,一開始只是抱著掃個幾張就好的想法,越掃越驚奇,又冒著期末考的生命危險把底片通通掃完了....掃完以後第一個想法是:我是不是拿錯拿到別人的底片了@@?這不太像是我的水準啊XD....並不是說像較於其他人水準多高啦,而是相較於自己過去的水準。當然也可能是當天有趣的景比較多,但問題是那些地方我也曾經去過,多少跟當天眼睛變得比較利有關。我一直相信,凡夫俗子會被器材所形塑。選對器材,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我還是一直玩DSLR,我根本不會找到對攝影的熱忱。如果我沒好好跟50mm對話,那我根本不會有醒的一天!

但50mm也不是那麼容易玩的。因為你的畫面真的真的要很有內容,一但沒什麼故事性,那真的就跟我現在的上海小馬哥室友煮的菜一樣,都不加鹽的。他煮的菜我都從來不偷吃的XD....50mm也不是那麼容易選的,我覺得選50mm的頭特別重要。以現在的光學水準,真的還找不到表現不行的50 RF頭。基本上所有50頭都在水準之上。但因為50頭沒什麼特色的特色,除非說你已經練到EE那種等級,光靠影像內容就豐富到爆炸,盡量挑一支有自己喜歡的味道來加味、以及順手的鏡頭。這點我是過來人啊,可以說50cron讓我睡得久了點,而sonnar讓我早醒了點。大家都知道我嫌它醜,但這不是我不愛用它的主因,而是它真的太重。當有了輕巧的35mm,我真的很懶的用它。此外,50cron給我的感覺就是除了利還是利,然後一切都很乖。如果這是一支旅遊鏡,這是好事,但就如同我說的,50mm不太應該是一支旅遊鏡。所以50之前最好要先弄清楚自己在意什麼點,喜歡什麼味。

在這又要大大推銷sonnar 50。請問現在市面上,有哪支50頭,價位合理,拍彩色讚,黑白也有韻味,要耍氣氛可以,要表現好也行,重點是,輕巧到只要250公克,光圈就能上到1.5,然後遮光罩只是裝好看的?真的只有sonnar了。50/1.4A光重量在該把它丟到大海裡了,更不用說那價格。除非你是北港六尺四,否則那種大支佬實在不是掃街利器,比較像是公子哥遊江南拍拍風花雪月的"品味"象徵。不過有機會我一定要進一支,然後一直數落他的不是再把它賣掉,這樣以後批評它,就可以說老子這神兵利器玩過了啦,變成"前輩"了啦,"前輩"講話,菜鳥們都給我跪著聽!

對不起,又不由自主想到太空搖滾者熱血沸騰了XD....總之,就是最近的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雖然可能只是野人獻曝,但對我自己倒是有很大的省思。總之,就在我要畢業離開NYC時,感覺自己好像有點醒了....不知該高興還難過....

另外,最近看我相簿的人可能會有是不是跑錯地方的錯覺....總之就是不太像是我過去會拍的題材跟風格。雖然可能還是很不怎樣,不過我想那些是我覺悟跟醒過來後的方向,以後就會朝那方向練習。雖然我也很擔心,回到台灣以後那種無聊的街道可能又會讓我睡著,但也可能因為這樣更艱難的環境有不同的覺悟,或者說其實台灣街道很有趣只是我過去沒醒所以都看不見....

最後說明一下,我現在相簿都只限定一天放五張,用大圖給大家看。很多照片有興趣可以的話點大圖看可能會比較知道我想幹嘛,因為經歷過之前crop的練習跟發現,我現在都是以flickr上大尺寸的角度去思考。此外,看了很多攝影集,發現其實哪些照片放在一起很多都有它的原因跟故事。我以前都是照底片順序放,我現在都打散挑出兩張三張我認為可以放在一起的做練習,練習思考影像跟影像間的連結看會不會有不同的體會。

好吧,因為今天幹掉一科所以才上來扯蛋。明天開始又要唸最後一科玄虛的國際人權了/_\....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