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08

管伊岩鹽海鹽玫瑰鹽,人生加味丟愛靠銀鹽!(2)

底片會被數位壓得喘不過氣絕對是有他該死的地方。我不會像很多無聊的底片迷去指控玩數位就是如何的低等單細胞動物,因為我覺得一個理智的人在正常目的之下使用數位才是合理的決定。這年頭還會玩底片的人,要不是他不是理智的人,就是拍照對他來說絕對不是落在正常目的的範圍。所以還在玩底片的其實是怪胎,實在沒有甚麼立場去瞧不起玩數位的人。

底片第一個大缺點不用去想,就是不是即拍即知。管你快門按得有多爽,到沖洗之前你都無法確定下場會是甚麼。數位就不一樣,馬上拍馬上知道出來的是什麼然後可以去修正,甚至live view讓你在拍之前就可以知道拍出來的會是甚麼。這實在是很棒的功能,不是我在說。不過在這要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觀點:如果從樂趣出發,那底片這種缺點其實還挺美好的。因為你必須要使用一些預視的想像力,相機不是眼睛,他是光學儀器,他看東西的原理絕對跟人眼不一樣。人眼看的到一些它看部到的東西,但它也能捕捉一些人眼看不到的東西。最明顯的,反差很大的場景,適應力很強的人眼就是亮部暗部的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拍出來卻往往會發現怎麼會是白一片黑一片。所以你必須要去綜合一切條件去"想像"一下拍出來大概是怎樣,然後之後看成品去判斷一下自己想像的能力在哪裡。這種想像力的使用跟訓練從趣味的角度來看會比單純即拍即知豐富一點。不過其實我覺得非即拍即知最大的樂趣是等待相片出來時的驚喜。出來跟自己想像差不多的,會有成就感。出來跟想像差很多的,往往也會有意想不到得好效果。就算拍失敗,光研究為什麼失敗要如何改善就有非常多樂趣。玩底片最興奮的時候就是去拿相片的時候,就算你技術再好,預示能力再強,還是要等照片出來才看的到成果。那種充滿神秘感的期待跟驚喜的樂趣就像小孩子吃健達出奇蛋一樣。

底片第二個大缺點就是花錢,花錢就算了,還要沖洗很麻煩。數位真的很方便,買了以後裝上記憶卡不用在購買任何耗材,如果只是在電腦上觀賞,也不用花錢洗底片照片。買底片洗底片一次就要一兩百塊,實在很貴。這是無庸置疑的道理。雖然有論者提出底片沒想像中那麼花錢,想從經濟層面去跟數位比拼,但我認為這樣有點蠢。那些說法不外是,買個DSLR,一台就要三五萬,用個五年就不太堪用,又要再花三五萬買新東西。底片機一般一兩萬就有很棒得了,一用就是幾十年。那些差價,以一捲底片買加沖洗約兩百塊來算,可以拍到吐了。

乍看之下有點道理,但其實有幾個大問題。第一,其實數位沒那麼不耐操,只是科技進步太快,三五年後手上的老東西看起來就會很落伍,越看越厭煩,所以買新的。如果忍得住的人換機其實沒這麼頻繁。第二,現在還會玩底片的人,絕對不是那種不會再添購新武器的人。這些人反而對氣才會更有研究更瘋狂。有了FM2,還是會想要有一台F6。給你玩到徠卡好了,有了M6還是想上MP,有了MP還是想收老機,反正此慾綿綿無絕期。這還不去算更驚人的鏡頭花費,想買鏡頭這種慾望對多數人來說就跟月經一樣周期性的來潮。所以你跟我說這些個玩底片的人平均花的器材錢會少我才不信。所以底片錢對這些人來說不是拿來跟玩數位的機身價差抵銷,反而是額外增加的開銷。這頂多拿來頂頂數位那幫人喊說沒錢玩底片啦實的嘴,可以跟他們說在同樣都不亂買寶物的情況下,底片其實沒這麼花錢。雖然,底片、沖洗都一直在漲價....當然數位幫幫一定又說我拍個幾百張都不用錢,你底片拍個幾百張要多少錢啊!這是很有道理但我卻最痛恨的說法。更,誰叫你沒事像神經病一拍就幾百張。數位資訊時代造成的爆炸跟氾濫在這些人身上得到最好的映證。其實拍之前真的很認真的思考過眼前畫面的價值,一天出去拍個一捲大概就很差不多了。

單從經濟層面我覺得實在很難去分個優劣。所以我們根本不應該從這個方面去思考底片還是數位的問題。這問題嚴格來說應該轉化成便利性的問題。拍數位只要機身記憶卡就好,拍底片還要買底片選底片洗底片,比較麻煩。而且,從便利的角度來看,數位拍的時候可以調整,底片卻會受限於底片的性質,這更是麻煩。這絕對是不爭的事實,但再次,我還是要從趣味的角度出發說明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選擇玩底片。

拍底片真的很麻煩,從選底片開始就很困擾。你要考慮今天要去拍什麼東西,想要甚麼樣的感覺,然後才能選擇要什麼感光度、什麼牌的哪一款底片。選底片跟選配偶一樣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一選錯,往往就很慘。比如說你以為要去艷陽高照的戶外,就帶了一捲一百度的正片,結果最後卻發現去的是陰暗的室內,要馬就不拍,拍了就大概是浪費底片。還要考慮白平衡的問題,考慮光源的性質,選擇是日光片還是鎢絲燈片,最糟糕得是現在的人造光源尤其是省電燈泡色溫都是一直改變的,拿什麼片都沒用,只有上黑白或者打閃燈跟它拼了XD....數位就沒這困擾,爆爆ISO,調調白平衡,一切都很OK。現在又有新的麻煩,用底片的人少了,很多想玩的底片變得非常難買,常常不是台中沒有,就是連台灣都沒有。

好啦,好不容易拍完啦,假設真的拍成功的話(玩底片沒有空拍到快四十張發現還能繼續轉知道大勢不妙的經驗的人,不算玩過底片XD....),就該洗相片了。去哪洗?好問題。以前照相館很多,要洗很方便,但要找到一家技術行的就要費點工夫了。現在什麼都馬數位化,以前不會玩電腦的照相館老闆現在都搖身變成數位修圖高手,結果要找一家品質好的反而變成大問題。我是過來人,我試過很多家花了很多冤枉錢才找到兩間覺得還OK的店家。找店家的麻煩實在不輸選底片。然後數位化時代拍底片還是常常要把他數位化,怎麼數位化,問題非常大。負片好處理,柯達店家的機器都還不錯,配合上有點經驗的老闆,負片掃得都很棒。正片就麻煩了,到現在台中還沒有一家掃正片的我肯給六十分的。問題是又不可能不拍正片,不玩正片等於沒玩過底片啊....所以又要花錢買校色器底掃自己掃。偏偏沒甚麼傻瓜掃這種東西,想要掃得好,就花時間經驗來累積。等等,我剛剛應該沒提到說你還要買燈箱、LUPE、無酸防護套這些就算不管價錢如何,要買到都很困難的東西吧@@"....為了找信乃達六倍的LUPE,我還要跑到台北,花六七千買下他,然後無從抱怨這價格,因為只剩一家有賣了....

很多人一定不懂搞成這樣為什麼還是有人執迷不悟要玩底片....我來說說為什麼。

拍底片很麻煩嘛?超級麻煩。但這些麻煩好不好玩?非常好玩。有人會質疑這是什麼邏輯,我只反問一件事。比如說你對玩KOEI的三國志很有興趣,很喜歡玩,請問一下,你會覺得玩一個金錢兵糧無限增生的國家好玩,還是用金旋統一天下好玩?這道理其實就這麼簡單。當你真的喜歡玩一個東西,麻煩事都不再覺得是痛苦,反而能從中尋找獲得更大的樂趣。

選底片麻煩,但是好玩!各家各款各有不同特性,你要去研究,去摸索,然後嘗試,還有正片負片不同選擇供你享受,所以光研究選擇底片就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底片限制很大很麻煩,但是很好玩!就像用金旋統一天下一樣,你要在那些限制下,去研究、摸索、嘗試進而克服然後捕捉你想要的畫面,真的不行,也會享受那種無法拍攝的懊悔,這些都是有趣的經驗!沖洗底片很麻煩,但是很好玩!你要跑遍各個店家一一嘗試,找到最適合的,然後學著跟老闆交流溝通,交換心得,這都很有趣!甚至走向暗房之路,那更是另一個境界的樂趣!掃描很麻煩,但是很好玩!你要有充分的影像處理觀念,了解掃描的特性,掃出來再配合影像處理,絕對比單純只拍拍數位檔拉拉曲線調調數值有更多樂趣!玩底片很麻煩,但往往就是這些麻煩帶給你讓你可以玩很久都不膩的樂趣!

奇怪,我怎麼還沒提到底片比數位優秀的地方?不是沒有,是我不太想去強調這有點敏感的問題。我只願意說他們影像特性真的不一樣。底片迷愛說底片動態範圍大,細節記錄比較強,然後顏色畫面的質感都比較好,立體感也強,blurblurblur....動態範圍大這是真的,但數位在進步誰敢爆正不會有超越底片的那一天?畫質比較好?我保留。個人覺得應該只能說特性不同。好的數位相機配上好鏡頭,畫面非常的鮮明清澈,銳利乾淨,給人一種一片一片拼起來的感覺。底片就不一樣,它的原理是物理顆粒的堆積,如果你喜好鮮明清澈,銳利乾淨這種感覺的人,底片真的可能不如數位。但底片自有它迷人的地方:他的立體感,它顏色階調的豐富,它畫面的厚重濃稠,層次的綿密,顆粒的質感,都是他迷人之處。底片的優勢在正片或者在沒有色彩干擾的黑白底片中特別明顯。

當然常常看到的一句反駁就是:難道你分得出底片跟數位的不同嘛?這個反駁最大的問題就是:掃描成數位檔的底片影像不是真的底片所呈現的,加上數位後製的因素,在網路上下這種戰帖實在很無謂。底片數位的特性不同剛玩還真的覺得不太大,但玩久了就會漸漸體會到。而且看多了到後來連掃成數位檔以後其實都還能分辨個八九不離十,ㄟ,六七不離十好了。沒甚麼誰好誰不好,就是不一樣的感覺各憑喜好。但我覺得如果你真的自認是對攝影有點興趣的人,給自己一個機會,放下手上的數位機,隨便借一台普通的底片機就好,挑一捲黑白,一捲專業彩色負片,一捲正片,都拍看看。成果出來後喜歡哪種感覺,就自己決定了。但請不要以底片花錢麻煩為藉口連嘗試都不肯嘗試。反正才三捲,一千塊以內絕對可以搞定。你還是可以嫌底片影像沒數位好或者麻煩然後不再去碰,但不要連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都不肯。

最後,只想跟各大論壇眾多素質低下的網路小白說,底片或數位誰好誰不好這種沒意義的問題就不要再吵了。
讓底片的歸底片,數位的歸數位。照片好壞跟這個沒關係,只是看你喜好選擇哪種載體來呈現。
就像一個好的美國律師,不是看他是用westlaw還是lexis來查資料做區別的....

底片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或許在我有生之年,會見證底片終於消失的那一天。
但我很榮幸我能陪他走完最後的一程。


繼續閱讀...

9.29.2008

管伊岩鹽海鹽玫瑰鹽,人生加味丟愛靠銀鹽!(1)

<阿鍵之聲/紐約發送>
各位聽眾朋友打ㄍㄟ後,歡迎收聽阿鍵之聲。雖然我知道當一個地下電台就是要用台語發聲,但台語實在太難打字了,所以作罷,請大家原諒。今天阿鍵要跟大家talku的主題,跟一位台中的黃先生有關。

前幾天收到那位台中黃先生的來信,他說他細漢時就吃我們電台推薦的表飛鳴,讓他頭好壯壯,高人一等。他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唉呦,不要說台大畢業,台大研究所都快要畢業了,還是喊呼你死的ㄏㄨㄚˇ立系,雖然這個校系給卒仔扁、sissy馬搞到名聲破裂,一個A錢A到不知死,一個靠露奶露大腿騙選票,六三三變成股票落慘慘,還想出降低有毒標準東西就變成沒有毒了這種高明的政策。台大就算了,律師還一下就考過,這還不算什麼,連最難考的司法官都考上。官ㄟ!司法官很多人考到死都考不上,死後怨念很深去地府還繼續考判官。收到他的來信我都皮皮挫。他說不要看他人生這麼順利,其實太順利的人也有他的悲哀。悲哀什麼?他說他實在太優秀了,這世界對他實在很沒有挑戰,實在過的很無趣。我知道聽起來很欠打,但他真的是很認真很誠懇得這樣跟我說,唉,偉大的人總是孤單寂寞的。不甘寂寞像是那種慢跑還要媒體記者拍他大腿的人,一定都不偉大。我這樣一直針砭時政實在很有地下電台的stylu。

總之他說他太優秀人生過得很無趣,想去京都散散心。然後他說他之前聽我推薦過一帖人生加味很好丸,想帶去京都一邊散心一邊服用看看會不會有所改善,請我推薦一下看看哪一家的人生加味很好丸適合他。我跟他說既然她是跟準老婆過去,帶得應該是輝瑞堂的藍色小藥丸,不過他愛面子,一直不肯承認他有那方面的障礙,堅持要我幫他抓幾帖很好丸就好。

很多聽眾朋友剛剛才第一次tune in,沒聽過我們電台介紹過人生加味很好丸。在此再說明一下。人生加味很好丸其實是一種總稱,主要成分就是銀鹽,目前還有在生產的已經不多,最大的兩間就是富士堂跟柯達堂....

好了,不玩了,我要正經了。

其實突然接到黃官的信問我說他要去京都玩,打算要拍底片,器材都借好了,請我推薦幾款底片給他,我還滿訝異的。這年頭還有神經病開始想玩底片還真是難得,雖然他會發病我也不是完全沒責任。我真的覺得他是一個有著本格派血液跟靈魂卻被困在不本格派軀體的人。所以有時候給他撩撥一下他就會掙脫拘束具跑出來。他如果一有錢,絕對是很容易勸敗的對象。跟我不太一樣,我只會被自己勸敗,但一敗就是排山倒海....更....我想這是家族遺傳,家裡那一排不知道在貴什麼的腳踏車就是最好的證明....

總之聽到有人想玩底片其實還是挺高興的。前幾個禮拜,宿舍這裡false alarm,大家都要疏散,我就拎著我的相機包(因為他是唯一的貴重物品XD....)下去,然後拍拍fire men。有人很快湊過來請我給他看看拍了什麼,我說對不起,這是底片。接下來就是他無心的一句:蛤?還有人再用底片啊?然後就走了。這是現在還在玩底片的人最常遇到的遭遇。多數人看到用底片,絕對不是說好帥,而是內心覺得這人好怪。而且我還發現,知道徠卡是甚麼東西的人,比我想像中還少得多多了....用徠卡比用C家N家DSLR還低調....

我不是本格派的人,我也不會像很多玩底片就自以為比較高等的人說玩數位就不是玩攝影。底片CCD都只是影像的載體,真正的價值在那個影像。Flickr上很多人用數位比我用底片拍得好多了。我會樂於跟人分享玩底片的經驗,但我也不會去傳教。事實上,我這人不喜歡跟大眾一樣,希望的就是永遠居身小眾。早有同學跟我說我根本就是故意跟別人唱反調,或許吧,但那是沒辦法的事,一個看過我八字的朋友說這就是我的性格。所以我並不希望這世界再次掀起底片狂潮。只要底片公司還能生存還能把成本控制在一定程度,我希望底片永遠永遠都只有少少人愛玩。然後看到那些拿著C家N家中高階DSLR的人很自豪覺得自己是拿著高檔器材的攝影人鄙視我這用底片的小相機,內心就覺得很爽。至於會用高階DSLR的,多半都非常非常識貨。

我不想傳教,我只想說說為什麼我會突然選擇玩底片。


繼續閱讀...

9.26.2008

2008 Photokina: A little bit disappointed....

<趕稿窮記者林志鍵/紐約報導>

雖然Photokina還沒結束,不過看來應該不會再有什麼讓RF玩家感到興奮的寶物出現了....畢竟RF已經是標準典型的小眾市場,搞不好還是夕陽產業了....所以就先截稿然後去趕某門課佔學期總分50%的assignment吧XD....

其實說句公道話,在ZM、CV挺身投入死水般的RF領域之後,這塊小餅增味了不少。平心而論,不要只看Photokina,今年除了徠卡以外已經推出了一些新鏡頭。比如說ZM兩支MIG徠卡般價格的15、85,以及C Biogon 35;或者CV前陣子才剛推出頗受好評的28/2。只是這些鏡頭沒有在Photokina檔期現身而已。會這麼安排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RF不太吸引人,也不太可能賺什麼錢,所以實在沒必要把牌留到Photokina才打出來,也不會說模糊掉主力產品的焦點。以蔡司為例,今年Photokina其實發表了很振奮的消息,就是他們開始做Canon接環的鏡頭了。Canon用戶市場這麼大,這才是主力,才應該放到Photokina吸睛。與其把那些個ZM鏡頭放到Photokina然後下場要馬是分散了大家對主力的注意力,要馬就是ZM近乎被忽略。所以最好的策略當然就是把他們檔期錯開。

但不管如何,本來對Photokina有點期望的我還是會有點小失望。

徠卡在Photokina前夕發表令人驚訝的鏡頭,之前提到過,但這三支鏡頭神主牌的意義大於實質。雖然真的還是要佩服或給他肯定,在這樣的世道之下還是勇於推出這樣marginal的產品(不過搞不好徠卡的策略就是樣這樣才能賺錢),但畢竟多數人就算有那個慾望,也實在沒那個錢也沒那個需要。你可以解讀成徠卡不畏風雨堅持製造出最高端的產品給有需要的專業人士,你也可以解讀成徠卡現在擺明就是看不起窮人只想找有錢有閒的人當顧客。我相信後者的解讀一定比較多,因為畢竟這世上的窮人還是比較多。

雖然知道不太可能,因為畢竟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RF市場,但還是期待正式Photokina時會不會有什麼較平易近人的東西推出。結果推出來是更不平易近人的S系列產品@@"....還不是大家中心期盼的全幅DSLR R10。S系列產品個人覺得定位有點奇怪,它比全幅還大60%左右,但又不是像MAMIYA還是哈蘇那種正宗數位中片幅。體積大小其實要當成DSLR還是能讓人接受,但機身預計20000歐元的訂價又是標準的數位中片幅。鏡頭是自動對焦,徠卡終於妥協了,也有傳聞說鏡頭是找人代工。為什麼說他定位奇怪?因為如果我是專業攝影工作者需要數位中片幅,我當然去買正宗的數位中片幅,有錢的話買哈蘇,沒錢買媽媽咪呀,何必拿那個錢去買一個不三不四的偽中片幅?如果我想要的只是一般DSLR,R10已經放話說即將現身,我幹嘛花那麼多錢去買S系列?所以我真的不太清楚S的定位在哪。充其量應該只是為全幅R10暖暖身吧....我相信徠卡開始正視DSLR市場之後應該會開始改善銷售狀況,畢竟那才是主流王道。就是要搞數位、搞單眼、搞自動對焦,然後吸引一堆暴發戶,才是生存之道!

不管如何,他是徠卡。總該給它一點尊重,所以還是附上一些連結。
http://en.leica-camera.com/photography/new_products/
官網新產品一覽表。
http://dfarkas.blogspot.com/
一個徠卡dealer到Photokina跟徠卡高層互動的內容。

接下來是蔡司。Photokina擺明就是要為了Canon接環的ZE鏡頭造勢,所以只意思意思推出個Tele-Tessar 85/4,預計售價在900美金左右。不過我完全沒興趣,因為很少用長焦段,又已經有一支90,光圈還是比較大的2.5,然後體積重量又沒輕巧多少。而且我覺得有900美金的話,何不加點錢買summarit 90,或者買二手徠卡鏡頭就好?感覺這支價格、體積都不夠吸引人,光圈又太小,甚至跟CV的90/3.5有點重疊到。預計應該是不會太轟動吧。然後小廣角端的大光圈鏡頭還是沒出現。或許是因為堅持不用ASPH技術以壓地成本給Cosina代工的侷限,所以表現很好的平價大光圈實在有困難度,或者CV已經有很多令人激賞的小廣角端大光圈鏡,所以不想重疊。現在只能期待CV趕快弄一支改良版有著35/1.2表現的小體積35/1.4吧XD....

http://myurl.com.tw/7puo
ZEISS官網對於Tele-Tessar 85/4的介紹。

總之,這次Photokina對沒錢的RF迷來說其實不會有太大的悸動。

其實很希望徠卡放下身段,走CV路線,認清自己實在不可能跟那些大廠爭雄,很認份的開始做超高級副廠鏡頭或者代工,靠這個賺大錢,然後還是保留小眾的RF市場,但像是做搏感情性質的,旨不在賺錢,壓低售價造福小眾。Cosina就是這樣,熱血的社長靠代工賺錢,然後又理想性的推出CV造福RF市場。

但這只是癡人說夢話罷了....


繼續閱讀...

9.16.2008

2008 Photokina Preview: Leica is insane!!!

<不支薪窮記者林志鍵/紐約報導>
雖說在紐約過著困苦無比的生活,一個月吃不到兩百美金,但還是多少作著今年photokina會不會推出什麼affordable的好物趁感恩節大拍賣搜刮一點的夢。徠卡9.15的記者會一次推出三管巨砲把這個夢轟碎....

其實這幾管巨砲的rumor早就一直在流傳,但除了50/0.95,擺明就是來接檔之前停產的50/1,延續徠卡大光圈夢幻標準鏡的光榮傳統,大家認為比較可能以外,其他兩門,也就是21/1.4,24/1.4,大家都認為不太可能。認為不可能的原因有幾個,業界從未有人做出這麼大光圈的廣角鏡,因為技術很高很高。當然從來沒有人懷疑徠卡真要做的話會做不出來,但是做出來的實益很低,所以徠卡不會這麼做。大光圈的廣角鏡體積重量肯定都很驚人,價格一定也超級昂貴,但廣角鏡多半都是拿來拍建築風景,通常都會盡量抓景深,光線不足的選擇多半是上腳架而不是開大光圈犧牲景深,而且廣角鏡的散景一般也不會說有多夢幻,所以大光圈廣角鏡可能不是非常實用。

但大家都猜錯了,大家都忽略一點:徠卡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生產實用商品的公司。別人也有做的,他現在已經沒什麼優勢,光學品質沒好到哪去,卻比別人貴很多。所以他要做那種別人沒做,很margin的產品,管他實不實用,只有他有做,他是最高的標竿,然後賣給買得起的人就好,不在意是不是賣給會拿來好好拍照的人。

當然會推出這種怪物有他的考量啦,那就是為了數位M機M8。徠卡也已經宣布生產新的M8.2,但充其量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改款,並沒有如願推出全幅機,所以焦段要乘以1.33的命運還是擺脫不了。過去最經典的35/1.4在M8上變成標準鏡,所以只好加大廣角鏡的光圈,讓21/1.4在M8上變約28/1.4,24/1.4變成約35/1.4。但這樣的策略有幾個問題,第一,徠卡目前連28都只做到2,為什麼不先做28/1.4?很顯然徠卡已經不太去關愛他的底片機市場了,凡事都為數位機著想。但....就算如此,為什麼不是應觀眾要求推出全幅機,而是捨本逐末的生產大光圈鏡頭?再來,就算為數位機著想....數位機可以調ISO,廣角鏡淺景深也不是那麼必要,為什麼要生產超大光圈的?因為M8的高ISO表現很不好?那為什麼不是想辦法改善高ISO的表現?

沒人知道為什麼徠卡這麼做。因為他是徠卡,他已經進入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境界。他已經不太想生產鏡頭,比較想生產神主牌....

廢話不多說,上連結。

記者會發表的所有新產品
http://richardcaplan.myzen.co.uk/RCaplan_Sept08.pdf
http://www.digitalkamera.de/Meldung/Leica_pflegt_das_M_System_mit_neuen_Objektiven_und_Zubehoer/5150.aspx
德文網頁,但有詳細規格表。

Noctilux 50/.95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026/Leica_Noctilux_M_50mm_f_0_95_ASPH.htm
延續discontinued的前神鏡Noctilux。但Noct之前著名的是他夢幻的散景,新產品改良光學品質以後會不會犧牲掉?拭目以待。重點:還是一樣很重很大,然後更貴,一萬美金。

Summilux 21/1.4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477/Leica_Summilux_M_21mm_f_1_4_ASPH.htm
不管他表現如何,業界唯一1.4的21mm。重點:很大很重,超過五百公克,然後賣七千美金。

Summilux 24/1.4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019/Leica_Summilux_M_24mm_f_1_4_ASPH.htm
不管他表現如何,也是業界唯一1.4的24mm。重點:還是很大很重,還是超過五百公克,然後還是賣七千美金。

Elmar 24/3.8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484/Leica_Elmar_M_24mm_f_3_8_ASPH.htm
低端入門產品,應該是走Summarit路線,甚至還有傳聞是合作的產品,不是德國原汁原味,Summarit至少還是德國血統。註定跟summarit一樣不會太成功,ZM 25比它輕巧,光圈也比較大,重點是光學表現,實在很能想像ZM 25能被超越到什麼程度,價格還是比ZM 25貴很多。個人覺得Biogon結構比ASPH技術值得讚嘆多了。

至於M8.2,就懶得多說了。

據說徠卡還藏了一些王牌,要等到photokina才現出來。有人猜是35/1,因為CV 35/1.2讓只有35/1.4的徠卡感覺很礙眼,徠卡無法忍受有人做出他還沒做出的大光圈,所以來個35/1壓壓它。有人猜是較平價的入門數位CL機身,這很值得期待,至少不在是只有M8這唯一的選擇。

不管如何,就在雷曼兄弟file bankruptcy、Merill Lynch被BOA收購、AIG苦籌資金前夕徠卡不畏風雨堅持出這種擺明看不起沒錢的人的產品,實在可喜可賀。不期不待,沒有傷害。接下來就只等著看ZM、CV怎麼接招吧。

ZM目前只傳出會推出一款Tele-Tessar 85/4,個人對望遠端沒什麼興趣,手上也有90/2.5了。希望他出個平價的35大光圈鏡。

Tele-Tessar 85/4
http://www.digitalkamera.de/Meldung/Neue_Objektive_von_Zeiss_jetzt_auch_mit_EF_Bajonett/5111.aspx

希望ZM、CV持續加油造福百姓,然後徠卡跟雷曼兄弟一樣倒閉。這幾天上網蒐看看有沒有失業的Wall Street人在拋售他們手上的好物XD....


繼續閱讀...

9.08.2008

Anglo-Saxon v. Germanic (1)

這是一篇有關法律的文章!上次寫有關法律的文章已經不知道是甚麼時候的事了,大概從考上律師以後就沒寫過了,這又是繼大學四年買了一堆汽車雜誌卻沒買過任何一本法律雜誌之後又一入錯行的具體表現。

看標題就知道是比較法那類的,但為什麼我不用一般人最愛用的common law跟civil law,而是用Anglo-Saxon(以下簡稱AS)跟Germanic(以下簡稱G)?第一,AS的法律思維絕對不只是體現在common law,老美現在也有一堆條文啊,這些條文他們也是用AS的法律思維在玩。當然,必須承認其實我說的AS僅侷限在美國,應為我不知道英國人是不是有發展出什麼跟老美不一樣的玩法。第二,用G的原因是civil law國家百百種,法國老的玩法聽說就很多地方跟G不一樣。在台灣繼受接觸到的多半都是G而已,所以限縮一下不用civil law。不過取這標題最主要是想營造世紀帝國般古老民族對抗的氣氛。

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這不是一篇什麼精闢的法學論文,這只是隨談,事實上我也沒那個屁股吃那種比較兩大法體系的瀉藥。但這篇文章有一個用意,就是除魅。因為台灣法律人多半唸法律唸到智商下降,在一堆蛋頭學者引領之下,走向無聊的尊王攘夷路線,請看刑訴修法理由之爭裡那種低端劣等的辯論就是最佳明例。幸好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自認已經超出兩大法體系的水平跟知識結晶,獨創出會讓洋鬼子派留學生來台灣學習的人。這跟梅超風亂練的九陰真經有什麼兩樣?我沒有說這類學者是誰喔....

說除魅也太過啦,反正就是隨談嘛,有幸接觸兩大法體系,就用聊天的性質分享一下心得。內容一點都不嚴肅,也不嚴謹,扯淡的性質比較濃厚。

德國法體系想必各位看倌都比我這種大學只買汽車雜誌的人還懂,就不專門去講。直接講講最近讓我很shock的AS法律思維。

大學唸法學組,強迫要修英文法導論、英美契約法跟英美侵權行為法。這麼完整卻又一點都不扎實的英美法學程,正是台大的特產。教英美法導論的是理律大頭徐小波,整學期都不用去上課,就靠十題萬年考古題護身也可以拿八十,然後還是完全不知道英美法在玩什麼。英美契約法王文宇教,老師人太好的下場就是學生往往會太混,整學期只記得一個名詞叫約因,卻從來沒搞懂過。英美侵權法是葉俊榮教,叫一個虛無飄渺的公法學者來叫侵權法已經夠怪異了,何況又是葉教授這種玄學學者。整學期只記得三件事:第一,葉教授染上老美的習慣,喜歡雙手比YA舉在頭上動動手指代表quote符號(""),第二,他在耶魯快樂的日子以及耶魯跟哈佛之間複雜的對抗情節,第三,就是他在講義裡印了一張耶魯跟哈佛football隊比賽入場券的門票,實在很難想像這兩個ivy的貴公子哥們不是打馬球卻是打football的模樣,你能想像蔡康永練舉重嗎?英美侵算好的了,還記得三件事,上四學分的行政法,除了傳送帶理論這個名詞,什麼都不記得,連傳送帶理論在講什麼我都忘記了。

好,以上這些無謂的廢言,除了靠背一堆法界泰斗讓這篇文章傳出去以後我會被法律圈追殺以外,其實只是要表達來之前我對英美法心證是一片空白。這是我自己的錯,也是台大的錯。要馬就不要開課,要馬就精實一點。帶著這樣一片空白的心證來到這第一線接觸英美法,還真的會很shock:靠,這什麼鳥法律思考體系?為什麼他們會成為super power而不是滅亡?那種感覺就跟第一次了解到美國總統選舉人制度以後,質疑民主這樣玩也玩得起來一樣。

慢慢多了解一些以後,才覺得人家不但玩起來了,也玩得很像一個模樣。剛開始實在很難接受,但了解這個背景脈絡之後,也覺得玩的還挺聰明的。難道我淪為跟那些留美學者一樣只會捧美國人的LP?NO NO NO。事實上學了一些美國法才更是佩服德國人的腦袋,他們的法律就跟他們的產品一樣,是一種美學,是一種工藝。但是AS的法律思考,卻也有著一種讓人感到有趣的吸引力,不像G一樣會讓人讚嘆,卻讓人覺得更加生動,更容易被感動。

接下來會直接進入AS給我的心得,下回分曉。下回是甚麼時候,根據我assignment的percentage-of-completion而定X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