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2008

Leica Summilux-M 1:1.4/35mm pre ASPH ─ 一鏡道盡M35的風華

大家好!我是一支Leica Summilux-M 1:1.4/35mm pre ASPH。初次見面,請多多指教。因為我的主人平時不努力,期末考到了就慘兮兮,只能封關苦讀,一直不幫我好好介紹給大家認識一下。我只好自己從野人包裡爬出來自我介紹一下。他絕對沒有偷偷出關波文喔!

我的身世之謎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49382

我主人之前就提過ㄧ些了,上面這個連結也很詳細,我就不多說了。大致上就是我們這一款的是徠卡公司當初為了跟小日本的泥空跟K弄的35mm大光圈鏡拼場硬被推上陣的產品。所以一直有著大光圈時鬆軟、耀光嚴重的問題。傳聞是從2,221,XXX開始徠卡這小孬孬偷偷把我們改良一下但一直沒有承認,不過這個傳聞可信度很高,也與當時我們的濾鏡改成S7型式的時間點相符,所以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改款之後的一般叫type II,我就是type II的。type II據說大光圈時成像鬆軟的問題跟耀光都有改善,但還是不是很好。另外我們也有嚴重的coma問題。所以過去一直是評價不怎麼好的鏡頭,被大家誤解,很口年。然後在35/1.4A剛推出的那一段日子,大家為他們驚艷不已,我們則被棄如敝屣,號稱我們的黑暗時代。幸好萊卡新鏡熱頭一過,很多人回頭看看我們這些老骨頭,ㄟ,發現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熟女還是有熟女的好,甚至散發出更濃的女人味,所以我們又被捧了起來。更因為我們那些嚴重的缺陷形成了更獨特的味道,竟然被捧成了經典。即使是改良前的type I,聽說組裝質感甚麼的超棒的,很多變成收藏級的工藝品。

我的外型跟觸感

四個字,不是我在自誇,嬌小玲瓏!萊卡那些個現代鏡喔,營養太好,從小就吃那些個甚麼ASDHA還是ASPH的補品,反正我沒吃過,忘了啦。就是亂吃這些補品,一個比一個大叢,長這麼大支幹嗎?是要去廟裡咬橘子賽神豬嗎?連現在最小支的萊卡summarit 35光圈2.5都比我1.4的大支。RF嘛,就是要嬌小玲瓏才是王道。但我嬌小歸嬌小,小得剛剛好,小到一個掌心就能握起來放口袋,卻不會小到說像有些太小的鏡頭光圈還跟對焦還交代不清楚。就跟女人喔,身高157剛剛好。增一分太高,減一分太矮。像我那個女主人,超正的ㄟ,身高就是剛好157!(我主人跟我說如果我這樣說他又可以再買一支別的鏡頭陪我當朋友,倫家喜歡熱鬧啦!)

女人脫光光很性感,我們鏡頭光光的就總覺少了些甚麼,尤其像我這種耀光嚴重的,都要配個遮光罩才好看。我們type II金屬圓形遮光罩就是復古好看。外型大致上跟現在ZM的類似,但小很多,然後是用卡的。我們type II最大的特色就是濾鏡不是轉在鏡頭上,而是遮光罩可以轉開,放一片S7的濾鏡上去,再轉起來,卡在中間。很詭異的設計,其實有點麻煩。然後遮光罩一拿下來鏡頭前方沒有濾鏡保護,我都很怕我得凝脂玉體(小日本叫鏡片叫玉)被刮花,怎麼出去見人啊。而且S7系列濾鏡很難買到,還好我主人研究過後發現也可以用49mm的綠鏡替代,只是裝的時候本來應該面向鏡頭的一邊要朝外遮光罩才轉得上去。雖然很麻煩啦,但是配上遮光罩以後整個外型只有一個字,正!當然還是沒有女主人正啦(耶!我又可以多一個朋友了^^....)。至於照片....我主人竟然出國一年都沒帶數位機ㄟXD....

手感方面,雖然我年紀大了,剛好是80出生的,比我主人還老,但除了光圈環有點鬆動以外,其它都很正常,而其是對焦手感,人家都有每天擦body lotion,非常滑順,不重也不輕,是我主人覺得最剛好的一支,加上適當的大小跟對焦撥感,摸起來就是爽啦!整個感覺其實很像Summarit 35,但重一點,比較剛好。

我的女人味:一鏡道盡M35的光榮歲月

說實話我們這幾年這麼多人追,靠的就是我們突然被發覺的韻味。跟sonnar一樣,我們都是一支鏡頭多種吃法,就是那些亂吃營養劑的萊卡新鏡沒有的!用說得再多都是屁話,上圖!

@1.4 真是Glow了XD....
D'Agastino 401B‧Summilux 35 preA Test
我們特別請到上海小馬哥出來示範。小馬哥當然姓馬,重點是上海灘是他家的私人海灘,他從小都在那學衝浪偷看比基尼妹的。

這張我們最著名的特色"萊卡聖光(Leica Glow)"展示得非常明顯,這就是我們在最大光圈時的特色。基本上,這其實就是耀光flare,本來是一種要命的缺陷。但是呢,我們這款鏡頭的flare就是很有特色,所以被稱為Leica Glow。ㄧ些跟我們一樣抗耀光不好的鏡頭,他們得耀光常常是一片霧,可是我們在handle上往往是在高光區給他一種柔焦的效果,形成一種朦朧夢幻的美感,卻不是讓他整片如墜五里霧中。另外也有人說我們的聖光跟嚴重的coma之間也有關聯,不知為什麼就是配合得很好。抗耀光差的鏡頭很多,但為什麼我得可以被人家冠上Leica Glow?除了牌子好以外,還是有我們自己獨到的地方。

不過要享受這種聖光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不要以為我們是最大光圈時偶爾出現Leica Glow,而是偶爾不出現。可能主人這次測試照都是在光線充足時故意開大光圈,拍了好幾張,只有一張不Glow....可能要試試在真正需要最大光圈的低光場景測試看會不會好一點。網路上看到很多低光下拍的沒有Glow的這麼瘋狂。第二,你無法控制我們要不要Glow,當然經驗多了可能可以判斷避開ㄧ些角度減少聖光出現的機會。聖光是兩面刃,你要他的時候很美好,不要他的時候會很無奈。聖光也不是適合每種場景的,像小馬哥這張,夢幻歸夢幻,但堂堂一個鐵徵徵的上海灘灘主搞這種六七零年代的柔焦效果感覺大損威風。所以拍女性,比如說美美的女主人(朋友再多一個!),可能很適合。但有些時候真的就是不適合,但你也不太能控制。第三,一味出現聖光就算了,聖光有時候會失靈,變成標準的耀光。請看:
D'Agastino 401 Bath Room‧Summilux 35 preA Test

光圈1.4是我們最有韻味的時候。但想要享受我們的女人味,也請做好準備接受我們難以掌握的特性!另外可能有人會嫌我們最大光圈太軟,這是事實,但也沒這麼不濟。我主人是認為,會被認為太軟的原因一來是聖光的影響,二來是對比低造成不夠銳利的感覺,其實只要沒聖光的地方,銳利度是能接受的。我主人最近看到文章討論說Nikon以前RF的Nikkor 50/1.4,Sonnar結構的,在1.4時耀光得亂七八糟,但稍微縮一點點,差不多在1.5的地方,就突然改善很多。他說他會試看看這方法有沒有用。

當然只靠1.4這味打天下,一定闖不出我們今天的名號!我們另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縮光圈以後變得很實用,然後也是很有味道!
@2
D'Agastino 401 Kitchen‧Summilux 35 preA Test
D'Agastino 14F Terrace‧Summilux 35 preA Test
縮一檔,就跟sonnar一樣,銳度對比馬上提升一個檔次,聖光現象改很多,但還是隱約有一點。不過我主人認為2.0已經是一個可以實用的光圈了。再縮下去,更是了得,直接跳到八,其他的詳見相簿測試照:
D'Agastino 14F Terrace‧Summilux 35 preA Test
可能還是有人覺得不銳啊,我主人一開始也這麼覺得。還來發現這其實是因為反差比起現代鏡低的一個trick。現代鏡給人那種銳利的感覺有一部分就是出自於反差在作祟。反差低同時也代表了,我們可能很適合拍黑白。不過因為測試上主人是把沒拍完的底片殺完而已,也沒時間再好好試一捲黑白,然後他也還不會自己洗,所以這方面的測是以後咱們有緣再相見。

很多人說我們跟現在也是炒得亂七八糟的七妹氣質個性很像。這是其來有自的,因為骨架結構上我們根本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不過七妹在光圈二時比較硬朗,顏色也比較鮮艷一點。不過也有人更詳細的區分說,在光圈2~4的時候,我們跟八妹跟六妹氣質個性比較像,四往下開始跟七妹比較像。很不幸的,我主人沒有能力把我們姐妹們全部都把包回家,所以他也不知道詳細如何,頂多他回國可以介到別人家的八妹讓我們鬥艷一下。但他覺得從他網路上看到的照片來說,這或許所言非虛。七妹其實不是很老鏡,比較像是中生代的鏡頭,但我們至少在光圈二的時候熟女味比七妹濃。

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們真的是很有魅力。萊卡35mm支支是他的經典,如果我們真的是2~4像八妹六妹,4~像七妹,然後1.4又有我們獨步的聖光味,那不代表我們一支鏡頭把萊卡經典的35mm味道全包了,一鏡道盡M35的風華?當然這只是我主人對我的初步測試,他目前也沒有那些個六七八妹,所以做不得準,但會是將來有趣的測試題材。

Come and get me boyz?

因為同是1.4,多半都把我們拿來跟35/1.4A比,但我覺得這根本是錯誤的分類。有人會把梵谷跟林布蘭擺在一起評論誰畫得比較好看嘛?35/1.4A也是好鏡頭,但我們走的路線就是不一樣,不應該被歸類在一起比較。所以如果你是在尋找35/1.4A那個方向的人,把目光投向我們真的就是"大錯特錯不要來,污辱我的美"。聽說有一家甚麼扶輪社還是福倫達的,做出了一款很像我們的複製人,關於我們跟他們的選擇,我主人之前也都說過了,不再多說。今天我要說的是跟我好姐妹七妹之間如何選擇。

七妹也是最近被炒得很厲害,事實上已經炒一陣子的鏡頭,原因無他,"散景之王"。雖然前陣子有個叫Summarit 35的要跟它叫陣,不過他身價不對,炒不起來,萊卡迷很多都是萊卡"迷",迷失在這個牌子的人,即使是徠卡,不夠貴光圈不夠大的他們也不屑一顧。台灣狀況我不知道,因為我旅居美國多年,在美國這邊,七妹跟我們價錢差不太多。前幾天LUF有人在討論,我們跟七妹選哪個好,價錢都差不多。通說是七妹。雖然我主人沒玩過七妹,但就他得知的資訊,如果價錢品像差不多,可以考慮我們看看。

因為一說是我們跟七妹很像,只是加一檔應急用的光圈,那差不多的錢,多買一檔光圈也無可厚非。而且事實上那檔光圈真的只是應急嘛?至少那是許多在迷戀我們的人瘋狂追求的聖光。如果是另一說,2~4像八妹六妹,4~像七妹,再加上1.4的獨特風味,那又更沒有不選我們的道理了!老話一句,一鏡道盡M35的風華!當然,如果價錢有差,或者品相有差,又或者不會有到1.4的需求,然後希望在2.0就有很不錯的表現,那我的好姐妹七妹是更佳的選擇。

這只是一篇很初步的介紹。因為我主人到手我之後就困在期末考中,趁空檔隨便拍拍測試掃描,沒有很實際的經驗,多半都只是網路資訊,作不得準。看看就好,沒太大參考價值。等考完聖誕假期我就可以常常出去曬太陽了!我要爬回野人包了,大家掰^^!


繼續閱讀...

11.15.2008

Leica Summilux-M 1:1.4/35mm pre ASPH ─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支Sonnar

這是一篇提前的封關文章。

期末將近,我還有兩份報告跟三門考試,實在是不能在這眷戀逗留。所以已經預訂好這是期末考前最後一篇長篇大論,但本來應該是要晚一點才發布的,為了進度安排上的方便,只好提前趕鴨子上架。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支Sonnar

從去年底換系統以來,至今也拍了可能超過千張底片。網路上個論壇、Flickr等看過的照片,加起來也絕對是有幾千張。不是要強調我這段日子以來有多麼閒(廢?),而是要說這樣子密集的玩下來,從一開始莽撞無知衝RF,還是衝最貴的徠卡,到現在,也終於漸漸能知道自己比較喜歡甚麼。而如果問我在鏡頭方面最喜歡甚麼,我的答案會是很多人覺得很奇怪的,不是甚麼光學表現傑出的徠卡鏡頭,而是光學表現並不算傑出的C Sonnar。

一開始玩的時候,功課做的不夠,真的也不清楚自己真的喜歡甚麼。真要說喜歡甚麼,那大概就只是徠卡可樂標,然後越貴越新的徠卡就是越好,我就越喜歡。因為如此,當時擬定的入手計劃中,終極配置就是35/1.4A、50/1.4A以及90/2AA,然後廣角為了省點錢就用EP評價跟徠卡一樣傑出的ZM 2,8/21吧。Summarit們,只是當時傻裡傻氣下的選擇,將來要馬就是賣掉,要馬就是當成這些終極兵器的輕便替代品。隨著越玩越多越看越多,漸漸的當初擬定的"終極"配置全部被汰換掉。

首先是90/2AA,是我第一個覺得不太對勁的配置。看起來真的是一望即知得比Summarit 90銳利清晰多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覺得Summarit 90看起來的感覺比較順眼。然後玩久了,發現90mm實在不是很常使用,但對我這打算只走單一系統功能還是夠侷限的RF系統的人,90mm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然後也發現我非常在意大小體積重量的問題,如果都要搞成大砲,那幹嘛不玩單眼就好,RF就是要輕巧,那種輕便簡單的感覺正是我迷戀RF的主因之一。既然90mm不常用,實在沒必要投資太多,90/2AA又是小鋼炮一管挺沉的,加上怎麼看都還是覺得Summarit順眼,Hooray!終極配置清單上的90/2AA可以打叉叉,寫上已經有的Summarit 90就好!省好多摳摳。

下一支從名單上被kick out的是至今史上最強的標頭,50/1.4A。而他從名單上的剔除,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之前為了大光圈的需要,在無知迷戀徠卡跟預算有限然後想說出國總是要一支光圈大一點的鏡頭考量之下,入手了風評非常好的50/2。我不知道這支大家都說好的鏡頭為什麼就是不能吸引我,原因可能就像之前介紹他時提到的。但對他也沒甚麼怨言,覺得還是很好很利的一支鏡頭,只是除非真的光圈2.5ㄍㄧㄥ不下去,才會逼得自己裝上它。既然發現自己也不是很習慣50mm,開始在想入手史上最強標頭是否真有其必要,所已開始比較有用心的去研究他廠較便宜的高速標頭,然後,我邂逅了Sonnar,譜出了一段無止境的戀曲....

老實說一開始也沒有很被Sonnar吸引,只是認為50mm不常用嘛,好像沒必要買太貴,但總是不能淪落到買福倫達那種雜牌啊,蔡司名字還是好聽一點。不過內心還是一直很嚮往這支史上最強標頭。但慢慢兩支頭的照片都看了很多了,不知不覺中慢慢發現自己好像越來越愛Sonnar,然後越來越不習慣50/1.4A的感覺。然後,就在某個moment....就把Sonnar買進來了XD....不進則已,一進則無法自拔。Sonnar讓我了解到成像美跟成像完美是兩回事,也讓我漸漸摸清楚我喜歡的"味道"是甚麼。

說實話,我個人認為,除了是比較不習慣的50mm,以及牌子還可以掛得更好(XD....)以外,Sonnar集合了所有我喜歡的特點。我喜歡的鏡頭的特點是:低光源大光圈或者淺景深的場景底下,調調要夠柔和才順眼,但柔歸柔,立體感還是要出的來。Sonnar大光圈應該沒有人會說利,只會嫌它太軟,但我不覺得它太軟,就喜歡這種調調,軟而不趴趴,大光圈就是要這種味道最棒。然後立體感方面,對Sonnar我還能多說甚麼呢^^!請參考之前的文章。但是呢,縮光圈要夠利,因為白天時的生活、旅遊照片不是賣那種熊寶貝衣物柔軟精的味道的,要夠現代鏡,才能符合一定正常使用的目的。Sonnar縮光圈夠不夠利?請見之前的六位一體一文。

此外,我也很在意顏色的表現,因為我只有一套系統,黑白彩色都要靠這套系統,而且說真的,我覺得底片既然彩色的黑白的都有出,也都很有意思很值得一玩,何必說一定就是要找一支人說黑白味道好但彩色可能不夠鮮艷的老鏡。要找也要找一支均衡一點,所以我也當然要考慮色彩表現的問題。我只能說,蔡司色彩就一句話三個字,"沒話說",可能我口味重,可能我是一些瘋狂徠卡玩家眼中境界不夠的俗人,但我真的覺得蔡司的彩色比徠卡好。即使是跟徠卡多數認為拍彩色比較好的ASPH新鏡比,我還是覺得論色彩,蔡司才是王道。不是徠卡彩色不行,徠卡的色彩也是很厚實,但我總覺得彩色就是要像蔡司那樣暢快才是爽。Sonnar的彩色就是標準的"蔡色",而且發色偏暖調一點,對我來說大大加分!至於拍黑白甚麼的,老實說,我黑白目前仍玩得很不精,而且我也覺得沒自己在沖放,說甚麼反差高低亮暗部細節保留得如何的都是放屁!我才不相信不是自己洗黑白的人能多真實的感受到那些階調細節甚麼的,根本沒那功力看的出來,只是在嘴砲!但我是覺得Sonnar拍黑白的整體味到感覺還是不錯。就算我的話不準,我背後還有Roger Hicks、湯姆大叔以及Chris Weeks三位師級的背書,然後還有RFF上眾Sonnar迷的助陣。

咦?好像少了甚麼東西....才不會忘記你呢,就是Bokeh!我個人認為Sonnar是目前在生產中的RF鏡頭中散景第一人!本來想講所有鏡頭中,但因為對過去的鏡頭認識不夠,不敢講這話。如果你是bokeh迷,光衝著他的bokeh,就有入手的必要。現在生產的鏡頭中清一色要馬是ASPH的設計要馬是對稱結構及其變型,難得蔡司願意選擇讓Sonnar還魂,Sonnar結構散景的感覺真的就是很不一樣。除了bokeh,另一個令人激賞的就是體積大小。放眼望去跟其他高速標頭比還真是小了一號,甚至跟其他光圈二的鏡頭差不多,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玩得越久,越來越覺得體積重量小很重要,再好的鏡頭重到讓你不想帶出門或影影像你拍攝時自由的感覺,那也是枉然。35/1.4A黑鏡已經是我能接受的極限了....

總之,Sonnar絕對有實力不被歸類,只能自成一類!雖然他的MTF尤其是大光圈時並不漂亮,但為什麼這麼多攝影師玩家為它著迷,不是沒有道理。Sonnar是標準那種愛的很愛,不愛得很討厭的那種東西。不是50/1.4A不好,但就是非Sonnar族類,只能說,Sonnar才是我的口味。Sonnar對我來說是最愛鏡頭形象的代名詞。手上的其他鏡頭,如果有一天掛掉了,我會想說買別種玩看看不一樣的。但如果有一天我的Sonnar掛掉了,那只會是隔天趕快再去買一支回來!更不用說重量大小的問題,去興華玩過50/1.4A,把Sonnar拿下來50/1.4A裝上去,只想罵一聲shit....所以,50/1.4A,掰掰!不管如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支Sonnar,只是你的Sonnar可能不是我的Sonnar,而是Summicron、Summilux、Biogon....

Sonnar是我看鏡選鏡的轉捩點,開始走入味道論者。因為這樣,ZM 2,8/21被4,5/21從名單上取代。雖然論表現4,5比較好,4,5這支應該是目前21當中最變態的,因為光圈小總是好做,但並不是被這個吸引,因為我還沒到能分辨這些細微差異的功力。4,5也是很銳利很硬,但看起來感覺就是不一樣,有一種改良版G21的調調。說實話,不知道為什麼,徠卡的廣角對我沒甚麼吸引力。可能是21mm這個視角適合的題材,我就是比較喜歡看到蔡司的顏色表現吧。

最後,終極配置名單就只剩下35/1.4A了....這支還真難擺脫它的糾纏XD....事實上,時至今日,我還是覺得它單就"味道"來說,也還是非常不錯。但是,它還是不是Sonnar。提到過很多次,最習慣的其實是35mm,而2.5有時候真的還不太夠用。一直都有再想要找一支大光圈的35,但一直以來都只鍾情35/1.4A,而預算上實在是嚴重不足,所以就抱著慢慢攢錢,然後一邊做著蔡司推出大光圈35mm的癡夢。之前分析過了,ZM出35大光圈的機會實在很低很低,果不其然,今年photokina真的還是讓我失望了。甚至一度期待Sonnar 35大光圈的出現,然後偶然間看過別人的說明,表示Sonnar結構除了在輕便機以外,很難做到廣角端,更不用說大光圈廣角端了,難過了好幾天....總之photokina沒出ZM 35大光圈可以買,只能繼續守著35/1.4A,無奈的在網路上看看各種35大光圈的文章聊以慰藉....好好的研究了CV 35/1.2、35/1.4,然後第一次留意到Summilux 35 preA這支老骨頭....

Summilux-M 1:1.4/35mm pre ASPH ─ 大七妹?35mm的Sonnar?

之前稍微提過,它是一支老來俏的鏡頭。它一開始的版本,根據湯姆大叔的說法,是萊卡狗急跳牆的賭注。當時Nikon推出了35/1.8大光圈的鏡頭,愛面子的徠卡為了拼場,趕快搞出這支鏡頭來壓壓Nikon的氣燄。但也因為如此,表現普普通通,讓人印象不是很深刻。後來又推出Type II,編號2,221,xxx以後的,結構看起來是一樣,但傳聞是徠卡有經過一些改良跟重新計算,只是徠卡一直從未有此證實表示。但很多人都發現Type II表現好很多,變成了一支好鏡頭。

但即使是改良版,似乎也還是讓很多人失望。大光圈雖有改善,但還是一樣非常軟,flare雖有改善,但還是會"flare like mad",即使上了遮光罩也沒太大差別,很多人試圖將flare美化成所謂的"Leica glow",雖然leica glow有時候還真的滿夢幻的,但多多少少還是帶有自欺欺人的意味。但是光圈一縮到2.8以下,又開始很銳利。

練武看筋骨,鏡頭看結構。35 lux preA基本上是一支大七妹,或者老七妹,它比七妹早了幾十年。結構都是六片對稱,然後中間加上一片"補釘"來矯正像場彎曲的問題。很多人多說它味道很像七妹,可以說是七妹加上一個"應急"用的1.4大光圈。從這樣的說法可以看出來它過去真的不是很被重視,明明就比七妹早幾十年,為什麼不是說七妹像是小preA,而是preA像是大七妹?它的地位在ASPH出現一開始之後跌到谷底,700USD一支就有,但隨著越來越多人覺得ASPH其實沒那麼討喜,慢慢的,它竟然被捧成經典@@",價格翻兩翻變快兩倍....

其實,它真的沒這麼不濟,過去真的被過度低估了。一直以來,都有一些人一直很喜歡這支。舉例來說,Roger Hicks他現在還是很愛這支,常常用它上工,跟Sonnar還有75/2AA並列它的最愛;湯姆大叔以前也很愛這支,他是出了名的不喜歡35/1.4A的,不過最近出的CV 35/1.4讓他覺得像是改良版的preA,所以有點被取代了....在看過很多網路照片後,我會說至少第二版,只要不是在光線充足下故意開大光圈搞虛化還拍彩色,事實上表現軟是軟,比Sonnar還軟,但還是能接受。光線充足沒事開大光圈又拍彩色就真的讓我覺得有點不太行。還好我早過了那種剛接觸能調光圈的相機甚麼都要背景虛化的幼稚年齡。不過flare控制很不好這是事實,運氣好柔軟配上"Leica glow"非常非常有味,運氣不好就是報銷一張底片。然後整體感覺扣掉最大光圈,還真的跟七妹有像,只是顏色好像沒那麼鮮艷,但有一種很厚實的感覺。

而且,它還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它很小支,可是它光圈1.4,雖然很多人覺得他1.4時不堪用。在那個年代沒事光圈會用到這麼大的,其實主要也是想設計給一些攝影記者,他們的照片反正只要能放大成報紙圖片上的大小可以堪用就好,所以其實沒甚麼差。不管如何,它很小支,光圈又到1.4,35/1.4A加上遮光罩雖然還勉勉強強可以接受,但跟它比真的還是太大支。最近又很多人說它味道好,甚至現在已經被捧成經典中的經典。我還看過一個激進的說法,認為最經典的徠卡味就兩支,35 lux preA跟老Summarit 50/1.5,要的話再加上SA 21/3.4(這說法竟沒提到35、50 summicron的幾支真是大逆不道^^"....)。甚麼叫徠卡經典為我還真的不懂,但我覺得,給我的感覺是所有35mm鏡頭中,最像Sonnar的。大光圈柔和(甚至可能會太軟XD....),縮光圈又夠銳,立體感很棒,bokeh感覺也夠柔,總知看這麼多照片下來,就是覺得它很像35mm的Sonnar。當然,它還是不是Sonnar....

事實上,從價格來說,它現在其實是一支被高估的鏡頭。我覺得CV 35/1.4跟35 lux preA調調真有點像,而且還是改良版的,大光圈時的銳利稍微提升,重點是flare的控制好很多,價錢卻比幾十年的老preA便宜一半到三分之二之間。只是有時候CV 35/1.4給我的感覺實在有點太harsh,特別是當它bokeh開始暴走時XD....

總而言之,雖然大家都當他是大七妹,但我會覺得他是35mm的Sonnar。我發現我的分類都怪怪的,就像也沒多少人會把CV 35/1.2當成35mm的Noctilux....整體的味道很像Sonnar,也很輕便小支,只是抗耀光差很多,拍彩色也沒有蔡頭味....當然因為抗耀光差所以會有Sonnar沒有的Leica glow,但這東西可能是是恩賜,也可能是詛咒。看到一位攝影師分享說有時候預料外的glow感覺美妙到不行,但常常也會因為glow壞了一張照片。Glow的美妙跟闖禍大概是一半一半,但就他身為攝影工作者來說,這玩意兒也太不可靠了....所以35/1.4A出來以後他就馬上把它換掉。但換掉之後,他又三不五時會憶起glow的美好XD....

Why 35 Lux pre ASPH & Business Judgment Rule

其實聰明的看倌一看標題就知道我又闖禍了XD....沒錯,就在貪污扁鋃鐺入獄之時,為了分享我女友無盡的喜悅,我訂了一支35 lux preA來慶祝XD....嚇的她以後都不敢再把對阿扁的恨轉換成對馬英九這個連自己老師都看到要提出建言的學生的支持。下次總統選舉,如果她再投馬英九,然後馬英九又獲勝,哼哼,Noctilux 50/0.95一支一萬美金的(以死納粹這種漲價方式,那時候可能一支一千三美金了)我就給他訂下去啦!

其實買preA也不是說完全沒有疑慮,也考慮了很久很久。CV 35/1.2甚麼都好,但太大支。CV 35/1.4是preA改良版,也很小,又便宜,但就差在有時候散景真的會很瘋狂。其實憑良心說,在大量看過樣片以後,其實CV 35/1.4多半都是在白天光線充足下近距離開最大光圈背後景物又雜亂時才會抓狂,我不是那種白天會開最大光圈愛搞一些無意義背景虛化的人,選它其實好像也不錯。研究思考得越多,反而越沒主意。最後還是回到epoche取徑:我在preA身上看見了Sonnar。沒買過二手,更沒買過老鏡,訂的那支是1980年出生的,比我還老,最大光圈可能太軟,耀光可能要得亂七八糟要面對無法掌控的Leica glow....但在它身上看見了Sonnar,對我來說這就夠了。只是在之前要很下功夫研究好的二手賣家、研究怎麼看老鏡的毛病等等,要花費很多心力。

個人覺得買鏡,其實就是只能套用公司法上董事責任的business judgment rule。沒有長期使用過,你真的無法保證到時候喜不喜歡,買老鏡的話你無法保證買到健康的。所以你能做的只是盡到due diligence,事前盡到詳盡的調查義務,看看網路上的照片、評價等等,然後在根據用心調查後搜到的資訊,做出一個reasonable的判斷,不管買回來以後喜歡不喜歡,有沒有問題,都不算有責任,頂多只是一個運氣不好的決定。

網路上能看的照片我都看了,能上的論壇也都搜過討論了,鏡頭資訊以那支老骨頭來說我算有一定的認識了,判斷認為他是最接近Sonnar的35mm;然後二手店家也找了,老鏡常見問題也花很多時間研究了,找了一個風評不錯甚至還是LHSA的會員的賣家,連專業攝影師都推薦他很了解他的東西,然後比價過後認為合理(當然有更便宜的,但他價格reasonable,又懂他的東西),然後考量把幾乎用不到的50/2賣掉之後的錢拿來貼這支加上保險的退費,其實只要再花一支CV 35/1.4的錢就可以買了。買CV 35/1.4,就不會賣50/2,然後還是會想再買CV 35/1.2,甚至繼續肖想徠卡,其實也沒比較省錢。加之這支算是被炒成經典了,台灣又比較貴,如果不喜歡,回台灣賣,夠沒品的話我還可以賺錢,還賺不少。買CV,在這沒比台灣便宜,甚至加稅跟運費還貴,回台又沒保固。所以最後做出了購買這支的決定,自認算是合理。至少可以符合business judgment rule然後免責了,接下來,就等東西到好好享受了....

百年工藝,極致感受

賣家說預計今天到。宿舍這邊都是運到doorman那裡,然後下午有人一間一間發送。下午一直期待,果然有我的包裹,只是送到宿舍的人竟然把他摔到地上踢進來XD....還好店家包得很誇張。明明小小一個,弄了一個大箱子裡面塞滿保護泡綿。

興奮得把它拆開....怎麼這麼小一包?店家不是說hood, filter included?該不會給我出包了XD....然後當我打開那小小一包....我傻住了....

還記得不久前施爺E哥A來一支發霉的八枚玉,簡稱發霉玉,然後跟我說那才叫真正的徠卡鏡頭!小小一支,質感頂級,跟現代鏡頭相比,真是百年工藝,極致感受!那時候不懂他在講甚麼,以為他又再扯屁話要勸我拜。但當我打開那小小一包,馬上E哥上身,用很低沉緩慢的嗓音說出....

"百年工藝,極致感受"....

我終於知道很多人把一些好鏡頭稱做gem的原因了....真的就像是一塊小瑰寶。大小比我的summarit還小,光圈卻衝到1.4,比CV 35/1.4還小不少。即使是1980年比我還老的鏡頭,組裝質感跟對焦手感,必須老實說,比徠卡後期的鏡頭品質都好!鏡片完美,只有遮光罩有傷痕,比店家描述的品相還好。那種頂級工藝跟質感濃縮在幾片嬌小的玻璃跟鏡桶的感受,絕對是新鏡做不到的!再加上古早味的金屬遮光罩,光是擺在那就是藝術品一件!徠卡現在新鏡採用方型,甚至還是塑膠的遮光罩,不僅對不起他的光榮歷史跟傳統,更是突顯了這間死納粹公司品味格調的低俗化....說真的一看到preA,35/1.4A那醜不拉機的大怪物馬上被我拋到九霄雲外....

我相信新鏡成像"好"很多,但這樣就"美"很多嘛?這麼多年了,徠卡ASPH玩得更瘋狂了,技術更高超了,然後也越做越大支,價格越來越令人髮指,完全忘了RF的初衷就是小小一支卻能陪人在爛泥中打滾留下經典的畫面。現在那些嬌貴的大怪物做得到這些嘛?那些曾用徠卡留下許多經典歷史畫面的本格人文攝影師能用這些嬌貴的大怪物做到嘛?為什麼這麼久了,這些老鏡們還是依然搶手,讓許多玩家繼續為他們魂牽夢縈?光學技術要向前走是沒錯,現代鏡當然還是要繼續研發製造生產,但何必徹底拋棄過去的光榮傳統。要玩現代鏡,CV跟Zeiss提供了那麼好價格又合理的選擇。不是ASPH鏡不好,但是他們價格實在是喪盡天良。要玩味道,連CV跟ZM這些新產品還是會三不五時推出一些向過去致敬的好產品,偏偏最有光榮歷史跟傳統的公司,從不回頭去看,竟然是由CV 35/1.4來向preA致敬,這不是很可笑嗎?明明以現在的技術可以較簡單低成本就讓一些經典老鏡改良還魂,提供另一種懷舊的選擇。想要年輕力壯一支幾萬塊的還魂八枚玉的玩家多,還是想要一支20萬21/1.4的巨砲砲手多?粉絲的心聲,死納粹公司有聽到嘛?

我承認我很偏激,但頂多就跟現在的徠卡一樣偏激而已。

百年工藝,極致感受啊....徠卡感受到了嘛?

以後徠卡只玩老鏡或者沒有ASPH的就好,那才是真的徠卡啊....
玩ASPH,除非它價格減半,要不然ZM、CV都是更好的選擇。

期末將近,本部落格將暫時封關....也沒時間繼續玩耍,所以preA測試文甚麼的就等到聖誕節假期吧XD....


繼續閱讀...

11.10.2008

攝影一周報,乎錢走了了!2008.11.9

本周內容
1. Go Go Bokeh Power!!!!
2. 好店巡禮:古早味福記滷味
3. 你丟,我撿,大家一起沒錢!

大家好!又到了每周攝影一周報,乎錢走了了的單元!今天的節目非常精彩,請看好你的口袋!
開玩笑的啦,今天介紹的跟器材都沒關係的。

1. Go GO Bokeh Power!!!!

這甚麼怪標題?不知道,在波的時候直覺就突然出現"go go power ranger"的音樂,所以標題就變"go go bokeh power"。反正其實就是要談談bokeh。

http://www.antiquecameras.net/bokeh.html
http://www.lulu.com/browse/book_view.php?fCID=129691

Bokeh這種怪字怪發音一聽就知道來自於小日本。簡單的說就是景深外的模糊地帶,看英文就很清楚,OOF,Out of Focus。會去注意這種鬼地方然後大驚小怪的,當然一聽就知道是小日本的作風。其實過去早期的攝影界一直也沒有甚麼人去關心這個東西,認為這只是景深外不清楚的地方,是光學原理下無法避免的結果,沒甚麼好去重視。但後來漸漸越來越多人去談論這個問題,尤其是注重細膩細節的大和民族,他們管散景叫bokeh,弄到後來這變成了一個現今攝影很fashion的名詞,而且要叫bokeh才夠炫,叫散景(歹玩郎)、焦外(阿陸仔)、out of focus(阿斗仔)就遜了。以上兩個連結,尤其是第二個,有一個短短的電子書可以下載閱讀,很短,算是有意思的介紹,看你是要電腦上一邊看bukkake(what is bukkake? Don't ask me, ask your daddy or mommy....)一邊看bokeh,或者是打印出來在馬桶上看(打印?就是列印啦!我已經中國話中國化了,阿陸仔化,a-liou-a-lize)。

人家已經說得很詳盡了,在這裡就不多說,只分享幾點。

第一,其實bokeh是很主觀沒有客觀標準的,以前人根本不太管這個。估計是因為過去光學技術不佳,鏡頭能做到銳利清楚就是王道了,哪有時間去管那些。但隨著光學進步,隨便一支鏡頭都可以利到割人,所以大家沒事才會開始去看那些鬼地方。甚麼叫好bokeh....其實很難講。一般人都是認為越柔順越不會干擾視覺是越好的,所以像是二線散景(就是散景部分不是化開而是分成幾條線)、甜甜圈散景(就是散景裡的光源不是光球而是空心甜甜圈)、漩渦散景(整個背後的散景像是七彩霓虹燈轉啊轉的)一般認為是不好的散景,但有些人就是很迷ㄧ些很特殊的bokeh。所以還是,自己看得爽就好啦。

第二,文章裡面提到了bokeh其實影響的因素很多。即使是人稱散景王的七枚玉,在不對的光圈不對的場景也是可以讓散景看起來像是散打王比賽過後輸家的臉一樣。至於怎樣避免出現不好的散景呢?書裡面提到四點情形容易出現爛散景。
1)大光圈的情形之下。不過這點很兩難,因為大光圈景深最淺散景效果範圍最多啊....
2)對焦距離太近。這也很兩難,因為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淺啊....
3)背景越遠。
4)背景越高反差。
在這還要加幾點。
5)背景東西越多越雜亂。
6)牌子名聲越差。不要笑,這很重要。比如說吧,夜之神鏡其實偶爾會出現漩渦散景,但人家一看那是夜之神鏡拍的,就會說醉了醉了。如果是福倫達呢?暈了吐了....或者老福倫達那支評價很高的Nokton 50/1.5,最著名的是漩渦散景,一堆人看的愛得要死,但現在的福倫達出現漩渦散景了?Bad bokeh....或者徠卡老鏡Summar常出現漩渦散景,很多人就說迷死人了。現在的福倫達出現漩渦散景呢?就是還是徠卡好。
總之,bokeh的影響因素很多。這解釋了我看CV 35/1.4的一個現象,有時候看起來散景很有味道,有時候很糟糕。糟糕的時候多半都是在大白天近距離拍主體然後背後是花花草草的背景。

第三,give bokeh a break!作者提到,完全無事bokeh的存在是不好,但另一個極端就是bokeh唯一絕對論。其實鏡頭的其他表現,就算沒有比bokeh重要,至少也同等重要。老共那邊徠卡論壇曾看過一句經典:做人講背景,鏡頭講焦外。我看到的時候噴飯了。套一句以前同學熊全迪講的話,"這是怎麼縮,怎麼縮,怎麼縮縮縮縮縮...."

最後,各位男兒,不要在那停留在"go go power ranger"了!是男人,就該說,""go go range-finder"!

2. 好店巡禮:古早味福記滷味

http://blog.roodo.com/lyahau/archives/4068303.html
介紹福倫達歷史的文章。這個格主的文章其實文字還滿引人入勝的。
緬懷過去的福倫達,並向現在的福倫達致上最高的敬意!
那間死納粹公司明明就是生產過一堆經典,但無視於很多人的呼聲,一直往高成本ASPH鏡鑽牛角尖。結果竟然是CV致力於生產一些傳統風味的老鏡,CV 35/1.4就是一支散景比較差但其他表現改良的35/1.4 pre ASPH。之前看到一個今年photokina一位台灣記者訪問那間死納粹公司的高級主管,當記者提到底片機之後有沒有甚麼新的改良計劃,竟回說:MP很完美的機器啊!你覺得哪裡不好?你跟我說,我來跟研發部反映一下。靠,是有這麼囂張嘛?來問我,我告訴你MP還有那些可以改進!還有,看到記者的GRD,還可以說你這台相機很好,但拎北我們的變焦傻瓜就比別人的定焦好了啦!Made in Germany的Panasonic是有這麼囂張嘛?不好意思罵太兇,因為好像有認識的人的另一半用MIG的Pana DC^^"....其實我只是酸葡萄啦,要是我是林官人,收入高又穩定地位又高,開玩笑,徠卡出made in china的內褲一件賣五千我也買來內褲外穿!

3. 你丟,我撿,大家一起沒錢!

http://www.antiquecameras.net/home.html

又以為我會放棄勸敗嗎?一個詳細的二手價行情網站。不過這是美國這邊的,台灣的喔,唉,看賣家良心了喔....

最近部落格每天都快要一百頁的瀏覽,不知道都是誰在看。部落格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這個,被誰看光光都不知道。不知道又有多少家庭破碎了呢?還是有人會密報馬皇我亂罵他等我一回國馬上抓去關。我很好奇,他憲法關於民主直選跟言論自由那一部分是誰教的?還是他翹課去慢跑?

其實flickr上也不知道有誰瀏覽相片。我一直很不解,為什麼我修雞眼的照片一直高居瀏覽次數前兩名@@?我的腿有這麼美嘛?拜託大家不要再點擊修雞眼的照片了XD....


繼續閱讀...

11.07.2008

今天不勸敗,上上三五福蔡!

今天還是一貫的作風都不勸敗。介紹福倫達跟蔡司並不算勸敗,反而是提倡節儉。

最近在研究35大光圈的鏡頭。35我一直認為對我來說才是正宗標頭。50比較像是一個人專注時的視角,35比較是一個人到處晃晃走走看看的視角。之前看到有人引述一位攝影師的話說人眼看到的就是35在2.8時看到的,有實驗一下,發現可能真的有幾分道理,因為35 2.8的散景的感覺跟人眼還真的有相似。至於大光圈,主要是指比summarit大的,當然1.4是最好。扣掉徠卡,目前這個級距有ZM 35/2,CV 35/1.2,35/1.4三支。剛好看到一個用過這三支的攝影師的部落格有介紹,還滿有意思的。

CV Nokton 35/1.2--不是窮人的夜之神鏡,而是35mm的夜之神鏡

http://www.1point4photography.com/blog/cv-nokton-35mm-f12-review/

對於這支我有很多話可以說,其實自從有意尋找35大光圈起,盯它盯超久了。這支可以說是福倫達的一個頂級商品,當初小林社長下令要好好打造這支向世人宣揚福倫達的實力,大方豪氣的擺上兩片非球面鏡片,卻只賣你三萬有找,還找不少。曾經有朋友託我幫忙賣這支,說實話組裝品質真的很扎實,不負責任的說,可能比ZM都扎實。造型非常復古,有說是仿徠卡夜之神鏡Noctilux 50/1.2那支的外型。雖然對焦環個人覺得很重手,但很固定,所以只能說CV刻意設計的比較重,不是品質的問題。轉光圈環還有清脆悅耳的喀一聲。重點是,不像35/1.4A常常傳出移焦問題,這支幾乎不移焦。總之這支就整個外型組裝手感來說,都是小林社長以及CV最高誠意的展現。

當然關鍵還是在它的表現。我不懂多數人為什麼都把它拿來跟徠卡35/1.4A比,我認為這是對於這支鏡頭最大的誤解。跟35/1.4A比大光圈,說實話,就一般通俗標準,還真的不是對手。中心解像力很棒,但周圍的解像力就有落差,不像35/1.4A素質這麼平均。2.0以上都不是很銳利,對比有點低,但縮光圈之後感覺就是素質很好的現代鏡。用這個比較來看,好像還是35/1.4A好,但這個比較最大的問題在,它的分類級距根本不應該是35/1.4A那個級距的,而是夜之神鏡Noctilux那個等級,賣的就是極限的光圈跟大光圈下的氣氛。這個級距的價值不是在於詳細記錄每個細節,以Noct為例,大光圈也不銳利,縮光圈也沒比其他鏡頭強,甚至還可能比較差,賣的就是它大光圈時氣氛的營造,算是一種特殊目的的鏡頭,而不是所謂all around的鏡頭。或許因為是35mm,又只比1.4大半檔,所以大家認為它的對手是35/1.4A,但事實上Noct之前的光圈也是1.2啊,我不懂為什麼大家這麼不願把它跟Noct放在一起。或許激進徠卡迷認為Noct是徠卡的神主牌,一支炒到二十萬左右,怎麼可以跟CV這種三萬有找,二手可能只有兩萬的狗頭比吧。

這支大光圈時的味道真的真的真的真的非常好。為什麼我敢講四個真的,是有原因的。這一兩個禮拜,我把所有35大光圈鏡頭在flickr群組的照片都看過了。怎麼看都是覺得這支味道最棒。然後我不信邪,再去flickr bokeh的群組搜尋35mm的,而不是從鏡頭的群組去看,點進去之前根本不知道這張照片是哪支頭拍的,然後開始瀏覽,驚人的結果是,我覺得看起來感覺很棒然後點進去的照片中,十張可能有七張是它的傑作。

不是要詆毀徠卡。35/1.4A大光圈時的成像感覺還是很棒,很銳利,對比還是保持得很高,卻還是有著柔和的散景。它絕對是一支拍出來跟別人分享,自己觀賞,都非常舒爽的一支好鏡頭。它有著一種35/1.2在大光圈時所沒有的朝氣跟精神,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要拿給一般大眾來分享觀賞,絕對比35/1.2討喜很多。但35/1.4A有35/1.2沒有的,正是35/1.2有35/1.4A沒有的,一種有點懷舊鄉愁,一種有點慵懶的韻味。簡單的說,老鏡的韻味。這對一般觀賞的人來說可能不是很有價值,但是在用它按下快門的拍攝者眼中,卻會有著一種特別的感觸。這是為什麼用過它擁有它的人,幾乎都很陶醉在它的氣氛中,給予很高的評價,只有EP這種MTF機器人對他嗤之以鼻。機器人怎麼會有感觸,EP的感性連百科、C3PO、R2D2都不如XD....

既然不應該跟35/1.4A相比,那跟Noctilux 50比呢?就耍氣氛而言,個人認為網路照片看起來35/1.2可能也還比不上夜之神鏡。一來是景深,50景深較淺,夢幻程度上先天吃香。二來就散景而言,35/1.2雖然非常柔和也很夢幻,但Noct的散景在夢幻中有帶點不羈的生命力,35/1.2的散景相比就太乖了一點。三來是發色以及調性,當然網路賞圖做不得準,但整體看來35/1.2比較偏冷,Noct比較暖,只是這些都是後製甚麼的可以處理的就是了。跟C Sonnar相比呢?我覺得就追求徠卡老鏡的那種味道而言,可能是因為蔡司一直以來都有它自己跟徠卡不一樣的味道,而且特色很鮮明,所以35/1.2勝出,但Sonnar的散景比較有生命力。

雖然耍氣氛可能耍不贏Noct,但實用性來說可能更高。重量比較輕,又是街拍很適合的35mm的焦段,這些都讓它就實用的角度來說可能更勝Noct。很多人批評他是大支佬,所以還是35/1.4A好,這有點對又有點不對,因為還是上述的分級錯誤的問題。把它放在35/1.4A分級裡,當然是笨重的很,但把它放在Noct的分級裡,它卻是比較輕巧。如果帶著它到處跑,那當然會覺得有練身體不像玩RF的感覺,但就像Noct一般不會帶著到處跑,只有特殊時刻才出場一樣,35/1.2也不太應該當成外出伴遊使用。或許這是它的優點造成的缺點,實用的35mm焦段,卻沒有重到完全令人無法忍受,讓人覺得他應該是35/1.4A這種all around鏡頭吧....或許把它正確的定位成35mm的夜之神鏡,才能對它比較公平的評價吧。或許還是很難得到公平的評價,因為牌子不對,標價也不對....

老實說,遲遲不敢下手,原因就是它的體積重量。因為我要找的是35大光圈all around鏡。說真的,明明就有Summarit 35了,其實配這支巨無霸也無妨,真的很喜歡,再重都背得很爽。或許是怕此門一開,躲在Noctilux夜之神鏡大門後面的惡魔也會溜出來吧....此毒絕對不能中!

CV Nokton 35/1.4--改良版的Summilux 35 pre ASPH?

http://www.1point4photography.com/blog/category/optics/cv-35-f14-sc/

這支鏡頭未出先轟動,一出就不轟動了....因為CV 35/1.2表現實在太好,可惜太大支,所以大家很期待這支能延續35/1.2的表現,卻又有著小巧的外型。加上當初打著八片鏡片對稱結構的名號,誤導人去把它跟八枚玉連結在一起,所以備受期待。正式發表以後,小巧是小巧,但表現讓很多人失望了....銳利不如35/1.2,桶狀變形,2.8~4有移焦問題,還有稱不上柔美的散景....

但在這要幫它說幾句話。銳利等表現不如35/1.2,實在不應該怪它,那不是它的賣點,它一推出就打著classic的名號,甚至還推出SC(單層鍍膜)MC(多層鍍膜)的兩種版本,想讓追求老鏡味的人還有SC的選擇。桶狀變形,老實說拍磚牆拍建築還真的有點明顯,但這支本來就不是訴求精準無變形,他是賣老鏡味的。移焦問題,幾乎都是用數位機身的在反應,玩底片的大家都用得好好的,湯姆大叔為此還難得的做了移焦測試,發現在底片上實在一點都不嚴重。說穿了,本來也沒那麼差,就是Sean Reid測試過後把它評為狗頭,盲從的人就把他打成落水狗。

湯姆大叔說的比較中肯,他認為這支應該定位在Summilux 35 pre ASPH的改良版。35lux pre ASPH是一支晚年發跡的鏡頭,一直被認為表現不怎樣,甚至在35/1.4A剛推出後,名聲跌到谷底,700USD就能買到。孰料過沒多久,一夕之間又被炒成很有味道,現在身價在1500USD左右。35lux preA有兩版,編號2,221,xxx之前的,表現很平凡,據說是當時徠卡見他廠已經推出35mm大光圈趕著推出拼場的產品。之後徠卡雖然從未正式承認,但大家都認為徠卡有重新計算跟改良,推出二版,表現就提升不少。但特色都還沒變,大光圈軟趴趴,真的很軟,縮到二以下又開始很銳利,flare很嚴重,甚至很容易出現說好一聽一點是"Leica glow"的東西。

CV 35/1.4大光圈比preA銳利多了,雖然也是會flare,但比preA好多了,從這方面來說,真的是改良版。而它的賣點老鏡味道方面,個人覺得反差比老鏡大,成像其實也還算滿現代的,但也真有點老味。應該算是帶有點老味的現代鏡吧!那為什麼我的小標題要打個問號呢?preA特色之一是散景很棒,這支散景,說真的,就網路上看到的,有時候我真的不太能忍受。二線、漩渦、甜甜圈,應有盡有,好不熱鬧....其實扣掉散景,我還滿喜歡他的感覺的,雖然還是35/1.2好,但考量體積大小,我會選擇1.4。但可惜就差在那散景,否則我的35大光圈就不用愁了....整體來說,真要選,我寧肯練好身體背35/1.2....但如果你不是很care散景,這支會是很有趣的鏡頭。

Zeiss Biogon 35/2--貨真價實的All around

http://www.1point4photography.com/blog/category/optics/zm-biogon-35-f2/

如果現在要我35mm只能選擇一支鏡頭,我會選哪支?就是這支。只有一支,比Summarit多半檔總是好用一點。CV 35/1.4,是一支有點特色,但論銳利等等這些表現真的不夠優異的鏡頭,除非真的常常都在拍低光環境,只有一支還是選這支甚麼都好的ZM比較穩。CV 35/1.2,只有一支,size does matter,之前託我賣的朋友就是賣掉買ZM。

這支其實以前再跟Summarit PK時有介紹過一點,所以不多說,只有三點關於ZM想分享一下。

第一,拍彩色,要重口味的,Zeiss真的才是王道!徠卡雖然顏色很厚實飽和,但論暴力還真的不是蔡司狂野。我之後回顧當初PK的兩篇文章,赫然發現原來ZM顏色這麼濃艷。很難說誰好誰不好,但我完全能體會蔡司迷迷戀的是甚麼了。

第二,有人說ZM反差大,拍黑白不行,我以前也傻傻的被騙,事實根本不是如此。如果你是跟老鏡比,那當然反差大。如果你是跟徠卡ASPH新鏡比呢?我看到多數的說法都是ZM反差比較小,高光比起ASPH不容易炸掉,微反差也比較好。實情如何?我不知道。但至少表示徠卡ASPH鏡迷沒甚麼資格指控ZM在這方面如何如何。

第三,ZM的散景,即使扣掉Sonnar,全系列都穩定的好。ZM的特色其實都很一貫,這也是蔡司的特色。老實說徠卡味徠卡味,徠卡每支都有不同的味,很難說有甚麼很一貫的徠卡味。倒是ZM就真的很一致,甚至所有蔡司系列都有一種很一貫的特色。如果你喜歡蔡頭味,這其實是好事,就像湯姆大叔說的,用蔡司的頭拍攝沖洗後製的方式流程都很固定,不像徠卡,即使都是ASPH,每支反差都還是有點不同,所以自己沖洗後製起來比較麻煩。如果你有喝紅酒,或者至少看過神之雨下(一個字,上下合在一起,念ㄉㄧ),可以這麼粗略的類比:徠卡就像是法國紅酒,蔡司就像是義大利紅酒。

搞到最後,其實我也困惑了,也思考的很煩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CV 35/1.2縮小,或者CV 35/1.4散景改良,或者ZM推出35/1.4,但這些都不太可能在幾年內實現。結果搞到後來我現在在RFF上徵35lux preA,其實是有點賭看看。35lux preA味道是很老鏡很有特色啦,也很輕巧,但是缺陷也一堆。如果掌握的好,這些缺陷都會是特色。掌握的不好呢?有點在賭,然後也仗著不喜歡的話徠卡好賣。但這支上年紀了,也不是很好徵,徵到品像好的不容易,所以就隨緣吧....如果緣分不夠,那就開始練身體準備扛35 No"k"tilux XD....

最後,大家以為我會這麼輕易放過勸敗嘛^^?

http://cweeks.deviantart.com/journal/12423179/
這是一個妙妙攝影師,他評論最大的特色就是髒話多到你以為在看南方公園的劇本,但偏偏講話不是沒道理。所以評價兩極。這是他試用蔡司的Ikon、ZM 35/2、ZM 50/1.5後的評論,結果絕大多數的篇幅都是在稱讚Sonnar以及Sonnar拍的照片^^"

加上他,還有湯姆大叔跟Roger Hicks,至少有三位師級的都非常非常喜歡Sonnar的味道。雖然不代表我有他們的技術,但至少我有他們看鏡的眼光XD....

最後再補一個35mm比較的連結:

http://public.fotki.com/jkellyca/35mm-lens-comparison/

繼續閱讀...

11.04.2008

我的MP露銅了!!!!

說來奇怪,每個買黑MP的人都很愛它優美的黑漆。但對他們來說,最興奮的莫過於看到優美的黑漆因為使用而磨損掉,露出黑漆下黃銅那質樸無華的顏色。

昨天想說趁著還沒入冬,葉子沒掉光,去中央公園拍拍秋天的景色。畢竟在這裡只遇的到一次秋天,而這裡秋天的景色是台灣看不到的。終於有機會一個人孤獨的純粹以拍照為目的在這裡出去走走。感想就是,這感覺實在太棒了!如果想拍照,跟伴出遊,而遊伴也是想拍照的人,或者是麻豆,這是最大的樂事。退而求其次,就是一個人出去拍。跟著"觀光客"出遊是比較熱鬧,但不適合拍照,因為你無法毫無心理負擔盡情的消耗時間在拍照上面。以後除了去自由女神這種通俗景點,都盡量自己一個人出去玩就好。

之前已經去過中央公園,不過那次只走馬看花的逛了一點點,最精彩的中段部分根本沒去。這次去就好好的探索了一下,即使迷路也覺得很好玩(中央公園的指標實在做得太少了)。看過中央公園,以後再看其他台灣的甚麼著名公園,應該只會覺得很可笑,那等級實在差太多了。我覺得以後回到台中都會公園應該會很懶的按快門。紐約總算有個不應該被炸掉的地方了。

中央公園也有很多人是一個人來拍照的。應該說,會一個人來中央公園的應該都只是來拍照的freak。出乎意料的是,中央公園裡玩底片的人數還真不少,尤其是Nikon的SLR。但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這世界之都的世界公園裡,我晃了五六個小時,只有我ㄧ台RF....看著那些SLR玩家大包小包,鏡頭腳架,拍照還不忘練身體,並不會覺得只有我一個人用RF很孤單,反而覺得很暗爽,跟相機的牌子沒關係,即使只是拿福倫達還是很爽。我小小的野人包就一機四鏡,他們卻搞得像是要去登山露營。我這輩子選對的事情不多,只有兩件。第一件就是選對女朋友了,第二件就是選擇用RF。(第一件+第二件=又可以買新鏡頭,Yeah!!)

昨晚睡前在擦拭整理辛苦出去徵戰的器材時,擦到底蓋部分,忽然一陣黃光掠過我眼睛....喔耶!露銅了!露銅了!底蓋右下方露銅了!雖然只有一點點,但貨真價實的露銅了!我對器材都很小心,幾乎都裝在厚實的野人包裡,從未碰撞過,這露銅貨真價實是使用上正常損耗造成的漏銅!其實快門撥桿之前就有一點露銅,可是太輕微了,這次的露銅絕對是真真切切。再檢查快門撥桿的露銅情形,變明顯了!判斷一個黑MP用家等級的初級指標,我已經累積足夠的經驗值達成升級了!

一開始曾經默默承諾自己,在MP沒露銅之前,不再買進新鏡頭,雖然聖誕老公公已經不知不覺把兩支標頭偷偷放進我的野人包裡了XD....不管如何,這次真的露銅了,可以開始考慮買新鏡頭了,嗯嗯....至於錢從哪裡來,嗯嗯,好問題XD....

其實在我的規劃中,RF還剩一支大光圈35mm,一支21mm,以及一台可交換鏡頭機身要買,就要休養生息好一陣子。之後就要玩玩TLR了XD....21mm不用再想了,就是C Biogon。C Biogon的最佳良伴就是Bessa R4,所以二號機也不用再想了。倒是35mm大光圈的問題很棘手。雖然好不容易擺脫掉Summilux35ASPH鬼魅般的糾纏,但根本問題還是沒解決。個人現在選鏡兩大指標:size跟味道。Size方面35luxA已經是極限了,CV35/1.2甚麼都好,就是太大支,大支到實在非常難忍受。而光學技術在進步,幾十年前的徠卡在怎麼風光,純就光學技術也不見得就是現在的蔡司福倫達的對手。我們怎麼知道現在這幾支被捧上天的徠卡ASPH鏡,十年後不會被蔡司跟福倫達追上?光學不斷再進步,只是追求光學成就的極致,那永遠追不完。只有你喜歡的味道能經過時間的淬煉,甚至越沉越香。35lux preA的感覺我很喜歡,但它實在有點老,價格也要一千多美金。一千多美金其實不是不能承受,要買它就可以名正言順讓野人包裡一直被Sonnar欺壓的Summicron 50被其他好主人贖身,只是35lux preA很不好買到狀況好的。CV 35/1.4被湯姆大叔評為35 lux preA的改良版,味道很像,只是大光圈較銳利,重點是flare控制好很多,又小支,但仔細研究過後發現,它出現讓我不喜歡的bokeh的時候實在太多,多到無法認受。其實一直期待今年photokina ZM會推出35大光圈鏡,但落空了,而且一般認為ZM會出的機會很低,因為都是同一家公司在做的,產品會刻意避開。其實仔細看看現在兩家的lineup就可以發現端倪,王不見王。所以結論就是,還是沒結論。

不過去中央公園一趟讓我發現,還是先入手21mm最實際^^"....35拍純風景實在是不夠廣。低光場景,就讓Sonnar先全包了^^

怎麼感覺徠卡被我邊緣化了?沒錯,我終於又走到這一步,大家都愛的我就不愛。徠卡的ASPH新鏡就交給當官又多金的年輕人去玩吧!論黑白我喜歡老鏡勝於ASPH新鏡,論彩色我一直覺得蔡司才是色彩的王者。不要再把我歸類為徠卡迷了,我是個RF迷,真要選邊站我也要當蔡司迷!


繼續閱讀...

11.02.2008

攝影一周報,讓你預算爆!2008.11.1

本周內容
1. Summarit系列review又一發
2. One more reason to stick with films
3. 練武看筋骨,鏡頭看結構:好格推薦

因應我的不勸敗政策,要少波些文章,但內心的小惡魔還是都會忍不住想跑出來破壞別人的家庭,所以折衷方案就是把每周看到有趣的資訊彙整一下就好。至於勸敗,我現在已經地下化,反而火力更猛烈。而且我相信用學術資訊的外衣更容易隱藏勸敗的企圖。

1. Summarits review
http://shutterbug.com/equipmentreviews/lenses/0808fournew/index.html
還是Roger Hicks夫婦。這對夫妻還真是少數稱讚summarits不遺餘力的善心人士。
結論還是他那些老話,不要看他光圈小又"便宜",他們這些pro都很愛用啦!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53173-summarit-review-b-w-photography.html
論壇討論關於Rogerㄟ某在B&W攝影雜誌上對summarits黑白表現的評語。想看原文買雜誌吧。我是因為之前掃照片發現summarit 35黑白的味道還真不賴去搜搜到的。
結論就是summarit拍黑白嘛ㄟ通!不過回文中有ㄧ些人指出其他雜誌表示summarit拍黑白跟那些新鏡一樣都不太行。

2. One more reason to stick with films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film-forum/67701-why-i-am-sticking-film.html
論壇討論,提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http://photo-utopia.blogspot.com/2007/10/chumps-and-clumps.html
很有趣的說明,還有底片顆粒的放大圖可以看。
結論就是,菲林母還是比皮克索強啦!

3. 練武看筋骨,鏡頭看結構:好格推薦
http://blog.dcview.com.tw/blog.php?m=Bj9QNw%3D%3D&ac=AzlUM1A2
一個台灣小有名氣的專家洗鏡光,算是很淺顯的介紹了,但我還是看的不是完全懂@@"....光學實在太博大精深了,我還是玩玩攝影就好,光學太遙遠了....裡面其他部分也有介紹一些很有趣長的奇形怪狀的老機器,可以長見聞。

最後是這個禮拜獲得的最大心得。我發現年紀大了視茫茫,ASPH對我來說剛看是很搶眼,看久了眼睛卻容易痠澀,就跟年紀大了看幼齒的還是很爽,但看久了心臟會負荷不了。大光圈朦朧比較符合我視茫茫的視覺經驗。所以可能連35/1.4A都不想追了,徠卡以後只玩些沒掛ASPH的鏡頭就好了....至於35大光圈,找看看還有沒有中用又合理的35/1.4 preA,沒有的話福記那兩支也很不錯。Nokton 35/1.2那支甚麼都好,就是太大支。Nokton 35/1.4調調很像preA,我也很喜歡,就是拍花花草草時容易出現頭暈散景XD....

不過目前心中的第一指名其實是C Biogon 4,5/21 ZM!!
這支色彩、整體表現真的是太靠盃了XD....

總之,ASPH鏡就交給你們這些又當官又會賺錢的年輕人玩就好啦!
我就玩玩那些廉價的鏡頭練練跟野狗搶吐司的功夫就好....


繼續閱讀...

10.30.2008

官人我要!

今年國考放榜後,身邊又多了兩位官。因為還有口試不便透露他們的名字,但以他們多出來的分數,只要口試時隨便背背三字經,然後不要罵三字經,應該就是躺著上。看到大家錦繡前程,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很難過。


高興的理由很簡單,當然是為他們高興。這兩位仁兄之前法律之路都沒有走的金光閃閃,但現在都已經拿到黃金之扉的鑰匙準備打開大門。書卷獎考上一點都不讓人感動,這樣子的逆境求生才是真男兒。

難過的理由就很複雜了。還記得當初寫申請學校的SOP時還覺得很自豪,現在卻覺得過去的選擇很愚蠢。

看不起官,所以死不當官(雖然去考也考不上XD)。好官不是沒有,但總是少數,我在法院的經驗就是,那個環境結構就是這樣,可能除了公辯的環境結構不會殘害一個人的腦力之外,其他的位置就像是會讓人變蠢笨的毒藥一樣讓你慢性中毒。終身俸就是補償對你腦力造成的永久性傷害,以及補償你任內侵害他人生命自由財產損陰德下地獄要償還,所以讓你去跟閻王報到之前日子過得舒服一點。一直覺得將來最大的樂事就是在法庭上羞辱檢察官,然後上訴時羞辱法官。還記得才沒多久之前,律師地位可是跟司法官相當。拜偉大的百分之八政策,律師行情暴跌,現在事務官都不如。

論收入,一般律師一開始不過五萬,南部聽說已經出現有四萬的行情,連找實習機會都找不太到。要死要活受僱好幾年,還是那些死薪水,出來自己開?這麼競爭誰知道他能生存下來?當初替代役當公辯助理時,一位公辯跟我說之前本來想跳出去做律師,都已經花了一百萬投入事務所的建設,後來看到市場這麼差,趕緊再縮回來。當官,即使是事務官,薪水都是司法官八成,絕對能用鈔票把你那些小律師打趴在地上叫爹娘。遇到經濟不景氣,以及無能爛總統,當官更是爽哈哈,薪水照領,還逐年加薪,也不怕失業。前幾禮拜知道一位司法官官年底要結婚,要新居採購,要蜜月,但還是能負擔徠卡M,甚至還可以加上年底的5DII,看著我家的鈔票被台灣總督府裡那隻狗咬的遍體麟傷,連最便宜的福崙達都買不起了,眼淚真的快掉出來....

論地位,台灣這種文化水準低度開發的地區,地位跟收入之間是約等於的符號。所以律師一但收入下降,地位當然就跟著下降。從最近多少人有律師證照卻還是選擇當事務官甚麼的就可以知道。當然有一種律師地位很高,就是收入高的律師。收入高的律師多半就是在大事務所,往來客戶無白丁的那一種,同事之間都要稱associate,老闆叫partner,彼此之間要叫對方英文名字,像是Marx啊、Jimmy啊還是Joe the plumber的。在ㄧ般訴訟事務所提供平民百姓服務的律師?熬夜加班肚子餓買個白吐司走在回家的路上野狗也都會來搶你的吐司欺負你!所以大家才拼死都要來國外唸個LLM老流氓,回國後股票不叫股票要叫stocks,證券不叫證券要叫securities,然後進大所做商務,當個地位跟官官平起平坐的大律師。

當然,一般訴訟律師也不是完全沒搞頭。自己開有生意賺的搞不好不輸甚麼partner之流。錢多多,地位就高高。開事務所的人當中當然有很多是非常有能力的好人,但事實上在台灣律師市場能力是不是有很直接的相關?搞不好認識民代,酒量好,做事歪哥還比較容易幫你賺錢。要不然就是油腔滑調綜藝化也可以幫你賺大錢,我沒有說是哪位律師喔!如果這是一個競爭機制良好健全的市場,那我技不如人被淘汰理所當然還甘之如飴。但我在法院看太多多少中部知名律師那種辦事的能力跟態度,我ㄧ個月領六千塊替代役薪水花八小時寫的狀子比他們收五萬塊的還認真還好ㄟ!真是太美妙了!不是代表這個市場可以好好開發,就是代表這市場問題很大。我深信是後者。有哪位死老百姓找律師是因為他認真能力強的?

老實說,一直很希望將來能做的像前老闆林永頌律師跟他太太施淑貞律師一樣。做傳統訴訟,服務ㄧ般市井小民,能力好又認真,打出好名聲,有自己的事務所可以接自己的案,然後要求自己每接八件要收一件義務案件,繁忙之餘要積極投身ㄧ些組織,做到讓別人沒話說。人生最高境界不就是能做到讓別人都沒話說。不是說要抄襲別人的路線,我有我自己的人生,但自己也是希望將來是不是能有自己的事務所,接自己想接的案件,參與自己想參予的組織,做到讓自己跟別人都沒話說,錢不用多夠好好生活就好(徠卡是沒希望了,至少蔡司鏡頭要買的起XD),其它就是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想想當初寫申請學校的SOP時,標題就是the audacity to be different,慷慨激昂的說台灣優秀的法律人都投身大事務所做商務服務黑心企業,拎北就是不想這樣,想服務死老百姓,想加入組織幫那些邊緣人發聲。結果這樣寫,搞到後來前十只有NYU學店肯收我,就是給我警訊告訴我"年輕人不要太天真",我還傻傻的沒發覺。

上禮拜跟馬英九的老師Cohen討論課堂報告,他人真的很好,然後問一下我的ㄧ些背景,當我跟他說大家來美國回去都要進大事務所,我卻想做litigator加入ㄧ些社會組織,他很高興的跟我說good for you,不要跟別人一樣很好。在美國或許很好吧,搞不好也不是,但在現在台灣的社會這樣多半就是太天真。

不管是不是太天真,反正都來不及了。或許當初應該考慮去考官官的,相較於服務黑心企業,服務無能政府可能還是好些。我也想當官人!

最後只有一個最卑微的請求,親愛的官官朋友們,將來看到我這被野狗搶吐司還搶輸的落魄律師請不要看不起我XD....你們進出高級法國餐廳啜飲紅酒,看到我坐在99元熱炒攤只叫得起一盤炒青菜配維士比套藥酒也不要看不起我XD....





繼續閱讀...

10.27.2008

用黑白為人生添色 ─ VED黑白負片掃描

當你開始自己掃描的時候,會越來越喜歡拍黑白XD....因為至少不會有讓人頭疼的色偏問題。

有人認為黑白很難掃,主要是因為暗部或亮部細節很容易流失掉。但我個人認為其實如果只是放到網路上,掃出能看的黑白比彩色容易太多了。原因就在於色偏。我才掃正片而已,問題就一大堆。而且我發現大家電腦色偏不一致,也會阻礙對於色彩的解讀。我自己兩台筆電,compaq這台的螢幕顏色就比富士通淡。然後我女朋友電腦螢幕因為已經很老舊會發黃,所以顏色看起來很不鮮艷。這次掃尼加拉瓜的正片,第一批掃沒調甚麼色偏,我的螢幕上看起來勉勉強強能接受,我女朋友看起來就很不鮮豔。然後後來發現了色偏的問題,特別為了我女友調整鮮豔過後,在我電腦上看起來變得很重口味,但還是能接受,我女朋友電腦上看起來也覺得有鮮豔,但又有朋友跟我說怎麼看起來都沒彩度。然後今天早上又有另一個朋友跟我說我調的太over。於是我把富士通拿出來比較,發現在富士通螢幕上又變得鮮豔的有點誇張。結論就是,在大家螢幕統一之前,怎麼調都是不對。所以我決定趕快入手校色器,反正遲早要買,美國六十美金的台灣要三千台幣。校色器買了以後至少我的螢幕經過起碼的校正,對於色彩在有甚麼不同看法要馬就是個人口味的問題,要馬就是別人螢幕的問題。

總之色偏就是很麻煩,大家螢幕也都不統一。所以相對而言掃黑白就是輕鬆容易。但也沒那麼容易。剛剛才發現解決一個我長久以來的疑惑,藉此分享一下VED掃黑白的心得。

以前給店家掃過黑白,就發現一件怪事:黑白不就是黑白嗎,怎麼有些看起來偏紫,有些偏紅,有些偏黃。黑白怎麼會有色偏?當時很不解。這幾天掃黑白,又發生這個問題,有時候很正常,有時候又會有色偏。剛剛無意中終於發現一篇網路文章介紹原因。以下以VED為例。

VED掃底片時,要先選擇底片種類,掃黑白就選Neg(Mono),也就是單色調的負片的意思。但除此之外,下面還有一個色階的選項,一個是灰階grayscale,一個是RGB。問題就出在這裡。

如果你選灰階grayscale,那基本上掃出來的黑白就是很純正的黑白,不會有色偏。但如果你選了RGB那個,因為黑白底片的片基也是有一點顏色的,所以就很可能會掃出有色偏的照片。雖然我印象中都是選grayscale那個,但原廠軟體一點很爛的是每掃完一條(六張),他的那個色階就會跑回RGB。有時候忘記調,就會出現色偏。不過色偏其實是小問題,因為有一個很簡單但我剛剛才知道的小技巧就可以救回來。那就是去PS去色,我現在不是用PS,我的軟體那個功能名稱是desaturate。

那原廠軟體幹嘛不直接掃黑白的時候只接只能用grayscale就好?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剛剛看到有人是說他還是會用RGB色階來掃黑白,原因是那樣子可以儲存成14bit而不只是8bit,他覺得保留比較多細節,遇到色偏問題在desaturate就好。有另一說卻認為用grayscale掃反差比較小,細節可以保存的比較多。找機會來試看看哪邊的說法比較正確。但我不覺得我有那個功力可以分辨,更不覺得當我把手上洗出來的底片掃完後短期之內會想要再去沖洗掃描,I am fed up with scanning right now XD....

不管如何,掃黑白相對單純。機器軟體打開,選Neg(Mono),然後選grayscale或者RGB,就放給他掃,掃完後有色偏到後製軟體desaturate一下,色階裡抓抓黑白點,偶爾動動灰點,個人不太喜歡去拉反差的曲線,然後裁切縮圖銳化存檔,丟Flickr,上傳完以後加一些屁話跟靠盃文字,就大功告成了。以後就多拍黑白好了,掃起來省事XD....

相簿帝國大廈的照片裡有幾張色偏特別嚴重,剛剛又處理了一下,剛好拿來比較參考看看。
Empire State Building‧View
偏紫。
Empire State Building‧View
Desaturate,耶!恢復正常!

很多人不喜歡黑白,應該說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黑白照片,總覺得黑白就是哪裡怪怪的。不過這次掃出來以後的感覺是黑白其實是很適合小品、人文題材的一種故事性很強的敘事觀點。你可以說黑白沒有顏色的豐富(轉品當動詞使用),但也可以說黑白沒有顏色的干擾。黑白沒有顏色幫你的影像吸引人,卻會讓你的影像故事性更加凸顯,小故事用黑白都會很有感覺。難怪玩RF的人玩黑白的比例特別高,因為RF一直被認為很適合拍人文小品題材。黑白沒有顏色,跟日常生活經驗不符,所以需要一個很不一樣的觀察角度,你要將你看到的先轉換成灰階灰階來重新思考。比如說看到一個花園花花綠綠很漂亮,但你拍起來可能紅色綠色都只是灰色。

總之黑白是一種故事性很強,很不一樣的視覺經驗。拍黑白並不是讓人生變成黑白,反而是讓我們彩色的有點單調的視覺經驗更加豐富的一種觀點。黑白可以為人生添色,乍看很矛盾,但確實是如此。

最後要來辦一個有趣的投票。
NYU過中秋‧杯子
我個人是還滿喜歡這張的感覺,但我女朋友覺得拍黑白然後讓人物處於景深外的bokeh中感覺很陰森。
有興趣投票的人請在回應中表示"陰森"或"不陰森"即可。



繼續閱讀...

10.24.2008

掃描真是苦差事 ─ VED正片掃描

拿到VED的前兩天,覺得掃描真是一見趣事,然後第三天起,就開始想要摔機。不是VED不好,而是掃瞄真的讓人很頭大。

本來以為買了底掃,就是底片放進去,給機器自己嘰嘰嘎嘎幾下,然後隨便拉個curve調個slider,搭拉!大功告成,美美的底片出爐了!結果完全不是這回事....這絕對是一件不有趣的苦差事。完全能理解網路上有些人買了底掃,然後他們的朋友要求幫忙,答案都是千篇一律的:來用機器沒關係,要幫掃,門都沒有!

底片不外就那三種,黑白負片("BW"),彩色負片("CN"),正片("SL"),黑白正片就不提了。三者當中,一般店家掃最好的是彩負,再來是黑白,正片幾乎都一塌糊塗。但自己掃反而是SL好掃,CN最難。原因在於CN的片基是有顏色的,偏橘色,直接掃出來會有一層色罩產生色偏,SL的片基就很淡,幾乎沒甚麼顏色。然後CN色偏並不固定,沖洗甚麼的都會影響。加上CN不像SL,可以看著底片對者電腦調色偏,所以掃CN是所有自己掃的人的噩夢。但我目前光是掃SL而已,就已經快要抓狂。

掃SL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首先,如果你拍SL有習慣欠曝一點的人,像我,然後遇到壞天氣,等你掃描時,就有得忙了。這次掃描的是去大瀑布的底片,天氣預報說的艷陽高照,興高采烈的帶了E100VS,結果竟然是颳風下雨....拍出來的底片偏暗,用燈箱看因為一個很強光源就在下面穿透出來,所以很OK,但掃出來沒調整前的效果就非常不好,顏色很悶。所以如果是專為了掃描,那就要放棄故意欠曝的習慣。真的差很多,裡面有幾張光線條件比較好的,一掃出來效果就非常好。所以SL要掃,拍攝的的光線品質很重要。光線品質好掃起來很輕鬆,品質不好就真的很頭大。

其次,SL掃出來還是色偏很嚴重。不知道是不是天氣太差也有影響。而且這個色偏不是整張底片都一起色偏,而是某些顏色偏的特別厲害。舉例來說,這次掃描,第一次掃總覺得掃起來顏色都很悶,不鮮艷,跟原片差不少。結果掃到最後幾張,無意中赫然發現原來是黃色偏藍特別嚴重。以前調RGB都是用slider加減在調,所以是整個畫面都加顏色或減顏色,但這方法行不通,因為是黃色偏藍嚴重,你把他調黃了,但藍色的地方也變黃了。所以必須要只調RGB裡的B channel中的黃色部分把它曲線往下拉減藍色,然後畫面瞬間就變超鮮豔。一直到最後幾張才發現這個技巧,結果前面的都要重頭來調整。

不過即使如此,有些片子的色偏就怎樣都修不回來。最後只好放棄。上網研究了很久,聽到很多人推薦vuescan這款掃描軟體,還去抓了試用版下來。vuescan掃瞄速度真的快很多,功能也比原廠附的Nikon Scan強,然後掃出來以後顏色比Nikon Scan準,本來以為賺到了,但拿去後製時才發現,原廠軟體掃出來的雖然比較難看,但是經過調整可以變得很不錯。vuescan雖然掃出來的顏色比較準,但我覺得還是不太堪用需要後製,用同樣的後製技巧,vuescan的色彩卻無法現Nikon Scan那樣暴力。所以如果你是要大量快掃,那vuescan會比原廠的好用很多,掃出來的品質是比原廠軟體掃得好,速度又快很多。但如果你是一張一張慢慢掃,然後一張一張慢慢調,那Nikon Scan會比較好。至少在SL上是這樣。

一直在考慮要不要用一套vuescan來。網路上說法眾說紛紜。vuescan有可以掃片基鎖定片基色偏的問題,對CN來說應該很有幫助,但也有聽說掃彩色還是Nikon Scan好,黑白的話vuescan反差低,細節保留好。但又有說法說Nikon Scan故意選擇用CN模式去掃黑白可以降低反差效果不錯。都被搞糊塗了,不知道該不該弄一套來。而且一直找不到vuescan的有效序號,雖然看看網路上的評價,它的價錢算划算,但也是八十美金的事。

目前只掃了SL,覺得如果花時間慢慢修,Nikon Scan強很多,沒有用vuescan的必要。明天去拿兩捲送沖的黑白回來以後在試試黑白的。現在最擔心的是CN,不知道掃出來會不會遇到大麻煩。哀,很煩。

有誰有底掃的心得的麻煩分享一下。有vuescan序號的也麻煩一下^^"....

以下先拋磚引玉一下到目前為止的一些小心得。

1.除了ICE去汙點的功能,其他甚麼自動調整的都盡量不要開。只有在極端光線環境下的片子可以開那個修正暗部亮部曝光的功能。為什麼不要開呢?因為一開它就像是自動色階,瞬間把照片變成大眾同俗口味,通常都不會是你想要的感覺。請看以下的例子:
The Niagara Falls‧Elevator Building
Very digital的味道!看起來像是DSLR拍的照片....
The Niagara Falls‧Elevator Building
相同場景沒開雜七雜八功能(但有後製調色篇等)的照片。比較喜歡後者的感覺,所以我後來只留ICE其他全部關掉。

2.RGB channel的曲線要一一去拉,不能直接加減整體的RGB。E100VS黃色區域偏藍偏的特別嚴重,要針對這個區域去拉。這樣子找色偏非常麻煩,但用心調好一張,抓出色偏的模式,那幾乎同一捲底片相似的場景都可以套著用。拉R、G、B channel的曲線時要盡量善用定位點,不要整條拉,整條拉不容易拉出最精確的,我是會在各channel的curve圖上的16宮格先定位中心點、中心點右上的點、中心點右下的點,然後分段調整,再不行定位點再細分。如果畫面中有可以確定的中灰點以及黑白場那最棒,滴管滴一滴就好。但我覺得還是在R、G、B channel慢慢在那磨曲線效果最好。請看:
The Niagara Falls‧Maid of the Mist
阿里不達功能全開版。
The Niagara Falls‧Maid of the Mist
阿里不達功能關掉版。這張由於黃色素區域少,所以掃出來沒甚麼調整已經算很不錯的了。
The Niagara Falls‧Maid of the Mist
調整色偏後的版本。但有點點鮮豔過頭了,當天天氣是有夠爛的....

目前只有這些心得分享,希望誰有底掃經驗也能指導一下。

最後來個重口味的照片。
The Niagara Falls
器材那麼貴值不值得呢?從別人那借來一張當天用DC拍的相似場景做比較。跟上一張同樣的後製方式。




繼續閱讀...

10.19.2008

鏡頭真有味? (3)

進入正題之前先說一下閒話。這禮拜先是有朋友很意外的跟我說他要衝徠卡M系@@"!再來就是黃官官跟我說他從京都回來以後被底片俘虜了@@"!本來很得意的跟我女友炫耀說我推了很多人入坑,只見他無奈的回我:你到底要害多少家庭破碎XD....

說真的,我實在不太懂為什麼我會對朋友產生這些影響。一來我這人前科紀錄不良,愛講屁話,credibility很差,二來我也從來沒有正經的慫恿任何人從事敗家行為。我部落格上也都會平衡報導,每每都在文章中講清楚那些東西有甚麼好跟不好。我也從不從事勸敗行為,像是那位要衝M的朋友,跟我說他要進入RF的世界,我一直很衷心的建議他RF其實是很機歪的系統,最好先借一台RF或買一台便宜不能換鏡頭的二手RF來玩一陣子,真的瘋狂喜歡RF再認真考慮,如果不是瘋狂迷戀RF,把錢丟在單眼其實比較合理。黃官官也可以做證,我都是建議他既然他已經有一套不錯的NIKON系統,NIKON不管數位單眼都無可挑剔,要玩就買個NIKON底片機,沒錢買FM2,有錢上F6,然後鏡頭買來數位底片都可以用,除非錢太多,否則沒必要很快就打算擴充一套RF系統。

我自己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差的不良示範。老實說,買之前對底片跟RF一點都不熟悉,而且一開始毋寧只是愛可樂標多一點,莽撞的敗家,只是運氣好,RF剛好很合我胃口,越玩越上癮。但事實上,這世上運氣不好的例子太多了,很多人跟我一樣傻傻的衝M系,最後發現是個難用的爛東西就把它出掉。雖然買進出掉不一定賠錢,只是多兜了一個圈子總是不好,更主要是我不喜歡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被人討厭而拋棄。

或許我的萬惡部落格也要負一些責任。我女朋友每次看完新文章就會跟我說我又再騙人買東西XD....現在冷靜想想,或許我的部落格真的談器材談太多,有誘人敗物之嫌,感到有點罪惡。器材談太多,代表我內涵太少。有些不認識的版友是在搜尋ZM過程連到我的部落格的,剛剛看到徠卡版有人在徵Sonnar,希望在徵的人不要是因為受到我不良的影響XD....

總之,以後我會盡量克制自己少談器材。本來接下來想已經預訂好談談選購打造RF系統的心得跟經驗,但我決定把這系列卡掉了。去拍照掃底片還比較實際。反正經濟那麼差,我也買不起甚麼新寶物,所以再來也沒甚麼器材好談的了。

至於掉入錢坑的兩位朋友,說真的我外表看來有點罪惡感,但內心深處還是很高興。畢竟有多一點的人可以交流總是比較有趣。既然入坑了,就衝到底吧XD....

===================================================

上次談到我得出鏡頭味道比數據重要這個結論的第二個取鏡是現象學上的epoche取徑。我現在很後悔把這東西提出來,因為明明是很簡單的道理,沒事扯到epoche根本是把人搞困惑還自找麻煩。而且這裡的epoche也不完全是現象學上的epoche,而是我台大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李茂生重新詮釋過的epoche。不管如何,簡單的用法官判案的例子如下。

法官判案子總是根據法條、理論,但所有的法律理論,更廣泛一點的說,所有的語言結構,說穿了都是暴力。法官必須認清這一點無奈,最後靠的是自己的司法良心做判斷。說司法良心有點過於美化,我會覺得比較像是法感,是法官內心深處的黑盒子。法官必須要能認清所有語言結構的暴力、矛盾以及先驗之處,懸置他們,把他們"括號"起來,去追尋自己的純粹主觀。很抽象,但我也不知道如果不仔細從背後的哲學裡出發還能怎樣再進一步解釋。

聽起來很難忍受,法官竟然不照法律判。這是誤解。首先,法官要有足夠的分析批判能力去"懸置"語言結構探求內心的黑盒子。光這點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法官就做不到。再來,畢竟你要有足夠的能力去manipulate既存的語言結構讓你的感覺在語言結構中找到定位,卻又能存在結構的空隙之中不被結構所形塑。這些都是功力。曾聽過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官說過,法官當久了,案子判多了,到後來都是看到案件,法感油然而生而得到一個感覺,感覺得到一個結論,然後在想辦法讓這個結論用法律條文的架構跟法律文字呈現出來。

回到鏡頭味道的問題。上述聽起來很玄又亂七八糟,但其實我要講得很簡單。你無法避免,一定會聽到網路上多少關於哪支鏡頭有怎樣特色的資訊,你不可能不看到,不可能不接觸到。但事實上不用聽別人在那怎樣評論,你自己大量的去看某鏡頭的照片,看多了,看久了,就會發現這鏡頭對你來說有怎樣的一個傾向跟特色。看多了,看久了,你就會覺得那支鏡頭真的有一種怎樣的味道。你也說不上來,那是你內心裡黑盒子純粹的感受。

當然過去你只能大量用某支鏡頭拍照才能大量看到某支鏡頭的照片。慶幸現在有網路,也有fickr。有人會說網路照片不準,每個人拍攝風格不同,後製也都會大大影響結果。這當然是沒錯,可是flickr上某支鏡頭的群組裡面,英雄來自四面八方,後製也各自不同,但這麼多複雜的變素參雜在裡面,都還能發現一支鏡頭的某種tendency,這不就是那支鏡頭在你心中存在某種味道最好的證明?渾沌理論要告訴我們的不是這個世界一片混沌沒有秩序,而是為了複雜秩序理論鋪路跟暖身。

所以,為什麼我覺得味道很重要?老實說,第一個取徑只是補充輔助的理論,"選擇相信",也要你真的有那樣的感覺才有辦法選擇相信。選擇還可以說是理性,但相信就很難說單靠理性。第二個取徑才是我覺得鏡頭味道很重要的關鍵。看多了看久了,鏡頭就是有一種fingerprint或者signature。說不上來甚麼具體的標準,但內心就是有一種感覺,一種傾向,可能有點模糊,可能不是具體存在或者非常確信,可能無法讓你看到照片一望即知這是哪支鏡頭,但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每支鏡頭拍的照片感覺起來就是有他的特性。你可能喜歡,可能不喜歡,可能有些鏡頭特性太相近,沒甚麼有意義的差別,有些就是很有特色,就是很不一樣。說不清,可是鏡頭的味道依舊存在,並且大大主宰你的感受。那些迷戀MTF的人,不也可以說是迷戀MTF超強鏡頭的味道。

拋開MTF,拋開網路上的七嘴八舌。大量的去看,即使只是在網路上看也好,看個一百張,兩百張,五百張,一千張,或許你內心就開始能慢慢嗅到鏡頭的味道是甚麼。可能嗅得到,可能嗅不到,但不去嗅絕對是永遠都嗅不到。然後在自己決定鏡頭的味道是不是存在,或者重不重要。當然,你的結論可能跟我不一樣。但這是我的結論。Perio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