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2008

"徠"頭較大?"蔡"頭卡香? ─ Summarit 35 VS Biogon 35/2 ZM

徠卡跟蔡司兩位德國光學巨人在135相機玩家之間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息過,彼此之間的競逐在蔡司讓過去與徠卡爭雄的RF相機以IKON機身及ZM鏡頭遇火重生後更是短兵相接。價錢上因為蔡司將很多ZM鏡頭交由日本Cosina代工所以根本是屬於不同檔次的東西,但實際表現上ZM真的完全不像是徠卡的替代品。

引言

一開始不懂事以為徠卡就一定是最強的,但自從被C Sonnar吸引開始關注蔡司以後,才發現蔡司在光學上的成就不僅不遜於徠卡,甚至更加輝煌。鏡頭結構就像建築物的鋼骨一樣舉足輕重,而目前大多數知名的鏡頭結構,究其淵源多半都跟蔡司脫不了關係。扎實的鏡頭結構功夫,配合上不斷求新求變的鍍膜技術,蔡司將這些優勢廣泛運用在各類的相機之上,不只用在135相機,用在120相機如祿萊、哈蘇上的更是傑出與經典,創造了許多傳奇。當然Contax的挫敗的確讓蔡司前陣子在135 RF相機上相對於徠卡失色不少,不過隨著IKON跟ZM的捲土重來,蔡司再度蓄積了足夠的能量向徠卡叫陣。

說實話,我願意給ZM更多更多的肯定。ZM的哲學就是一切都從結構下手,不需要什麼特殊材質的玻璃,也不需要什麼昂貴複雜的ASPH技術,只要結構打得好,用普通的球面鏡片也可以製造出效果驚人的好鏡頭。ZM做到了。先是由德國蔡司設計好光學結構,然後與日本Cosina公司合作,交由Cosina代工,過程中由蔡司這邊監督,最後還是由蔡司品管出廠。為什麼要交由Cosina代工而不堅持MIG?因為就如前面說的,蔡司認為在結構下好功夫,用普通球面鏡片就可以做出好鏡頭,而普通球面鏡片的技術經過評估日本Cosina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而且,因為Cosina自己本身也有在製造福倫達的鏡頭,所以大量生產之下可以壓低很多成本。再加上日本的人工比起德國便宜,綜合起來,蔡司認為交由Cosina來代工,ZM系列的很多鏡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就符合蔡司的標準,增加ZM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有些ZM鏡頭,像15、85,蔡司就評估認為Cosina還沒有能力應付這麼複雜的技術所以在德國生產,結果就是價格上跟徠卡沒兩樣XD....)。

不過既然不是MIG而是MIJ,價錢又低了很多,註定會遭到不少質疑。在各大徠卡論壇上還是充斥著ZM不如徠卡的聲音。這些聲音不外就是ZM組裝品質較差、風格過於高反差、細節尤其是暗部細節的紀錄能力比徠卡差、大光圈時邊緣成像還是比徠卡鬆軟。有趣的是這些言論多半都是充斥在各大"徠卡"迷的論壇上,如果看看一些不僅是針對徠卡而是針對所有RF的討論論壇,可以發現ZM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

組裝品質比較差,或許多少有一點,但說實話徠卡今日的品質真的也沒有好到哪去。個人使用經驗時對焦手感ZM真的沒有徠卡好,但有差到哪去嗎?也沒有,至少絕對沒有差到跟徠卡之間售價的落差。風格過於高反差?徠卡ASPH新鏡的反差又何曾不高過!甚至看到很多論壇上的討論表示ASPH的反差可能比ZM都還要大。暗部細節紀錄比較差這是最普遍流傳卻又最神秘的說法,江湖上一直有著日本製鏡片在暗部細節紀錄上怎樣都不如德製鏡片,但是否真是如此?從來沒看過有人可以具體舉出什麼證據。或許ZM偏高反差的風格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極端部位的細節流失,但這樣的批評也可以發現在一些徠卡ASPH新鏡上,非ZM所獨有。至於大光圈時邊緣成像較徠卡鬆軟,個人覺得這可能只在MTF上觀察有一些意義,因為即使從MTF上來看差距都不大,我真的很懷疑有多少"玩家"真的看的出區別跟端倪。徠卡在ASPH上的功力的確讓它在大光圈的領域獨步,這或許是目前仍堅持使用球面鏡片的ZM還無法推出1.4這類大光圈鏡頭的原因(Sonnar這種賣懷舊味道的除外),但在光圈2級以下的鏡頭這個領域,ZM的確是生產出一系列不用靠昂貴複雜的ASPH技術就能逼近甚至不輸乃至於超越徠卡的好物(很多人認為蔡司的Biogon結構強到在廣角端高貴的徠卡甚至也不是較便宜的ZM的對手)。

總而言之,ZM絕對不是徠卡的次級替代品,ZM傑出優秀的表現,加上具有著蔡司一貫濃艷鮮明的影像風格,ZM應該被當作是在與徠卡同一光學水平的基礎上提供不同的風格選擇....這句話我說的很心虛,因為個人覺得徠卡ASPH新鏡實在跟ZM風格很類似,如何去Justify那個價差....不要問我XD....

話說在前頭

剛剛講了那麼一大段,其實是為了拉抬一下ZM以正視聽,因為一般人多半只知道徠卡不太鳥ZM,這很不公平。我非常肯定ZM的哲學與用心,因為它以較合理的價位提供了高水準的好鏡,讓RF更平易近人。反觀徠卡,似乎很樂於讓自己"昇華"(還是"淪為"?)有錢人的玩物,個人很唾棄以及不齒(主因是因為我不是有錢人XD)。

總之我愛徠卡也愛ZM,所以兩個牌子的鏡頭我都有碰過,當然免不了會想來個比較。曾經短暫向人借來ZM 35/2,就玩票性質的拿來跟自己的Summarit 35比較一下。必須聲明,這是非常不嚴謹也不負責任的測試,因為我很懶,又純粹只是好玩性質的,不要跟我argue說測試方法跟結果不精確,我現在就明白承認真的很不精確。所以如果是什麼學院派還是哪支鏡頭的擁護者要馬就不要看,要馬就看一看笑一笑就好。

測試開始

蔡司方由向朋友借來的Biogon 35/2 ZM出馬叫陣(以下簡稱Z),徠卡方則推出小弟我第一指名戰將Summarit 35接招(以下簡稱L。測試的場景有:1.在光線有限的情形下,近距離以大光圈拍攝一個家人從巴里島幫我買回來刻有我名字的印尼風格木雕,在木雕後焦外的地方在放置一個三義買的,刻有「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的木雕。要測試的主要是近距離以及暗部細節描寫的能力(印尼木雕是深色,光源來自於窗外,木雕的雕紋起伏會產生很多陰影),還有Bokeh的感覺(個人覺得焦外比較線條明顯的文字比較容易觀察Bokeh的真面目);2.第二個場景是在陽台以光圈八拍攝遠方街景;3.對家裡花圃的一簇紅花以大光圈拍攝,主要是觀察花圃後方遠方景物的Bokeh。

底片用的是便宜的富士XTRA 100,特別交代店家不要調色,結果以過去拍負片故意過曝一點的習慣造成照片多半都稍微亮了點。不過既然都是在相同條件下拍攝,當然還是可以比較。光圈快門條件都相同,不過偷懶不用腳架,勢必會造成測試結果不夠精確。但初衷就是好玩而已,精確並非本意。

場景一


Biogon 35/2 ZM


Summarit 35

為了屈就L,兩者只好都用2.4的光圈(Summarit光圈標2.5,但事實上原廠都證實是2.4。有一說是因為考量誤差說2.5比較保守,另一個有趣的說法是當時徠卡決策者現在已經被fire掉的Lee是亞裔,迷信說4這個數字不吉利....),對焦點都是木雕上的"L"這個字。

因為懶的上腳架,換鏡頭時位置有點移動,從圖中可以明顯發現兩者的角度及距離都有點不同,勢必會造成一些誤差。但如果不管那麼多,就這樣來仔細觀察,L發色有稍稍偏暖一點的現象,Z的則很中性,但差距並不明顯。有人說ZM鏡頭較冷調,個人是覺得還好,應該只是很中性。對比方面,大致上看過去都一樣,要很仔細很仔細觀察印尼木雕的部份才會覺得Z的對比好像有那麼大一點,不過差距在這個場景真的也不是很容易觀察的出來。暗部細節方面,可以看看畫面中木雕處右方陰影中的雕刻紋路,特意挑了一處陰影中的紋路,L紀錄的比較清晰,Z不是沒有記錄到,只是紀錄的有點過暗不是很明顯。有可能是因為Z的對比稍高造成的,但更有可能是因為角度距離有動到使得Z的位置離鏡頭較遠造成的。至於Bokeh部分,三義木雕上文字Bokeh的表現非常類似,要真的很仔細很仔細觀察三義木雕後的滑鼠以及滑鼠線,才會發現L的Bokeh比較暈開一點。至於清晰度或銳利度方面,個人放大觀察是都沒發現有什麼區別。整體而言,在場景一,除了發色間的差異稍微比較能觀察出來以外,其他而言是幾乎都差不多。

場景二


Biogon 35/2 ZM


Summarit 35

光圈都是八,對焦在無限遠,雖然不是在同一時間拍攝,但拍攝時間不過相差一個換鏡頭的時間,所以天氣變化的影響可能性不高。

發色方面還是一樣,L比較偏暖,這點在場景二中感覺起來比較明顯。而因為場景中色彩比較多可以供參考,可以發現到Z的顏色似乎是比較深。此外,也因為場景中景物比較多可資比較,比起場景一,可以比較明顯的觀察到Z的反差較大這個特點(可以參考馬路路面以及各房屋遮陽棚,比較容易觀察出兩者反差上的不同)。這個場景中沒有Bokeh。在Sharpness以及Resolution方面,老實說我實在看不太出區別。有特意針對一些局部細節放大觀察,真的都差不多,真要區分,有些地方L好,有些地方Z好,真的沒有誰能說勝出。現代的鏡頭在光圈八的表現應該都可以做到無懈可擊了,掃描等等的誤差搞不好影響都還更大。

場景三


Biogon 35/2 ZM


Summarit 35

還是用2.4的光圈,對焦在畫面右邊最大團的花簇中中間偏左上那朵最明顯的小花朵(很抽象我知道XD....)。一樣沒上腳架,兩者角度距離稍有不同可能會造成誤差。

發色部份大致看起來差不多,但觀察Bokeh中那棵樹可以發現L還是稍微偏暖,Z的顏色整體看來還是比較濃艷一點。Sharpness、Resolution方面,真的還是看不太出區別。反差方面差別也不明顯,有特別把一簇簇的紅花放大觀察,要仔細觀察一簇簇的紅花才感覺到Z的反差有稍高一點點。這個場景中最有趣、最值得觀察的地方是散景,因為背景是一堆草啊樹啊,然後間隙間又透光,這通常是一個鏡頭散景能力最大的挑戰。當然散景是很主觀的,個人採取通說標準,一個鏡頭的散景越不Distracting就越好。個人認為,L這支會被叫做新科散景王或許不是無的放矢的吹捧。在場景一兩者的Bokeh都Handle的很好,但在場景三就可以比較明顯看出兩者的差異。L的Bokeh像是油潤濃稠的暈開,散景中景物的形狀也都表現的很正常,Z的Bokeh就比較像稀稀的散開,散景中畫面邊緣的景物也有點變形,比較Distracting。差異最大的應該是處理草、樹葉間光點的方式,L多半都是呈現光點,但Z則出現不少俗稱Donut Bokeh的甜甜圈型環狀散景。在此場景中Bokeh的方面個人認為應該可以比較明確的說是L勝出。

結論

發色方面,L稍偏暖,Z的顏色比較濃艷,這要看個人喜好。反差方面,Z似乎是有稍大一點,但至少跟L比起來有沒有大到一望即知。反差高一點是好是壞,這也要看個人喜好。至於Sharpness或Resolution,恕小弟眼拙,也看不太出區別。Z超強、L稍弱的Distortion抑制能力,我也沒看出來區別。Bokeh方面,個人倒是覺得L勝利。問我喜歡哪一支,基於發色、反差、Bokeh,我會選Summarit 35,但我並不是因為手上有Summarit 35才這樣說,因為若我真的喜歡ZM 35/2大可賣掉Summarit買ZM還可以多一些差價。但你問我L這支跟Z的價錢差距能不能Justify....Summarit 35現在新品總代理定價漲價成57000多,ZM 35/2目前新品兩萬六左右....前者光圈還小半檔勒....問我這差價能不能Justify,screw you, Leica....不過如果真的堅持要玩個徠卡鏡頭,這支倒是可以推薦。如果純就新品來看,相對便宜,風格接近現在很夯的七妹Summicron 35 pre-ASPH,比現在的Summicron 35 ASPH更接近經典徠卡味,差個半檔光圈....其實也還好啦。個人不是很喜歡ASPH風,除了35/1.4A這支早期的ASPH作品以外。


4 則留言:

Max 提到...

很用心的比較
謝謝您的分享

剛看完 Erwin Puts 的 ZM lenses 評論
似乎他的結論與一般論壇上的看法不同 -- 他認為跟 Summicron ASPH 比起來 ZM 的反差較小

除此之外他不喜歡 ZM35 在光圈全開的表現
覺得 ZM35 應該標 F2.8 更適合
(不過當然這是徠卡派的看法)

與您分享

SixWingAngel 提到...

這只是玩票性質的測試^^"等我回台灣借來七妹八妹35/1.4A、35/2A、ZM35/2跟自己手上的Summarit跟35luxpreA比拼那才熱鬧XD....

EP關於ZM系列的文章在我還是萊卡迷時拜讀過,ZM35/2真的被他評得很不怎樣。但後來陸陸續續看到一些RFF上的測試照,得到的感覺是即使是被EP評得很爛的最大光圈時的表現,中心的解像力ZM不輸甚至好過萊卡A,邊角較鬆軟倒是事實。反差比萊卡A來的小,事實上大家嫌ZM反差高應該是指跟萊卡老鏡相比,跟A鏡比倒是還好。不過反差高是好是壞其實也見仁見智^^

A1900103 提到...

很棒的分享,要不是偶已經有50的,偶還真的很想去搞一顆35那一顆,因為偶喜歡反差小的頭,日鏡的反差真的都太大了

匿名 提到...

дешевые электронные сигареты - ashton сигар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