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08

管伊岩鹽海鹽玫瑰鹽,人生加味丟愛靠銀鹽!(2)

底片會被數位壓得喘不過氣絕對是有他該死的地方。我不會像很多無聊的底片迷去指控玩數位就是如何的低等單細胞動物,因為我覺得一個理智的人在正常目的之下使用數位才是合理的決定。這年頭還會玩底片的人,要不是他不是理智的人,就是拍照對他來說絕對不是落在正常目的的範圍。所以還在玩底片的其實是怪胎,實在沒有甚麼立場去瞧不起玩數位的人。

底片第一個大缺點不用去想,就是不是即拍即知。管你快門按得有多爽,到沖洗之前你都無法確定下場會是甚麼。數位就不一樣,馬上拍馬上知道出來的是什麼然後可以去修正,甚至live view讓你在拍之前就可以知道拍出來的會是甚麼。這實在是很棒的功能,不是我在說。不過在這要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觀點:如果從樂趣出發,那底片這種缺點其實還挺美好的。因為你必須要使用一些預視的想像力,相機不是眼睛,他是光學儀器,他看東西的原理絕對跟人眼不一樣。人眼看的到一些它看部到的東西,但它也能捕捉一些人眼看不到的東西。最明顯的,反差很大的場景,適應力很強的人眼就是亮部暗部的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拍出來卻往往會發現怎麼會是白一片黑一片。所以你必須要去綜合一切條件去"想像"一下拍出來大概是怎樣,然後之後看成品去判斷一下自己想像的能力在哪裡。這種想像力的使用跟訓練從趣味的角度來看會比單純即拍即知豐富一點。不過其實我覺得非即拍即知最大的樂趣是等待相片出來時的驚喜。出來跟自己想像差不多的,會有成就感。出來跟想像差很多的,往往也會有意想不到得好效果。就算拍失敗,光研究為什麼失敗要如何改善就有非常多樂趣。玩底片最興奮的時候就是去拿相片的時候,就算你技術再好,預示能力再強,還是要等照片出來才看的到成果。那種充滿神秘感的期待跟驚喜的樂趣就像小孩子吃健達出奇蛋一樣。

底片第二個大缺點就是花錢,花錢就算了,還要沖洗很麻煩。數位真的很方便,買了以後裝上記憶卡不用在購買任何耗材,如果只是在電腦上觀賞,也不用花錢洗底片照片。買底片洗底片一次就要一兩百塊,實在很貴。這是無庸置疑的道理。雖然有論者提出底片沒想像中那麼花錢,想從經濟層面去跟數位比拼,但我認為這樣有點蠢。那些說法不外是,買個DSLR,一台就要三五萬,用個五年就不太堪用,又要再花三五萬買新東西。底片機一般一兩萬就有很棒得了,一用就是幾十年。那些差價,以一捲底片買加沖洗約兩百塊來算,可以拍到吐了。

乍看之下有點道理,但其實有幾個大問題。第一,其實數位沒那麼不耐操,只是科技進步太快,三五年後手上的老東西看起來就會很落伍,越看越厭煩,所以買新的。如果忍得住的人換機其實沒這麼頻繁。第二,現在還會玩底片的人,絕對不是那種不會再添購新武器的人。這些人反而對氣才會更有研究更瘋狂。有了FM2,還是會想要有一台F6。給你玩到徠卡好了,有了M6還是想上MP,有了MP還是想收老機,反正此慾綿綿無絕期。這還不去算更驚人的鏡頭花費,想買鏡頭這種慾望對多數人來說就跟月經一樣周期性的來潮。所以你跟我說這些個玩底片的人平均花的器材錢會少我才不信。所以底片錢對這些人來說不是拿來跟玩數位的機身價差抵銷,反而是額外增加的開銷。這頂多拿來頂頂數位那幫人喊說沒錢玩底片啦實的嘴,可以跟他們說在同樣都不亂買寶物的情況下,底片其實沒這麼花錢。雖然,底片、沖洗都一直在漲價....當然數位幫幫一定又說我拍個幾百張都不用錢,你底片拍個幾百張要多少錢啊!這是很有道理但我卻最痛恨的說法。更,誰叫你沒事像神經病一拍就幾百張。數位資訊時代造成的爆炸跟氾濫在這些人身上得到最好的映證。其實拍之前真的很認真的思考過眼前畫面的價值,一天出去拍個一捲大概就很差不多了。

單從經濟層面我覺得實在很難去分個優劣。所以我們根本不應該從這個方面去思考底片還是數位的問題。這問題嚴格來說應該轉化成便利性的問題。拍數位只要機身記憶卡就好,拍底片還要買底片選底片洗底片,比較麻煩。而且,從便利的角度來看,數位拍的時候可以調整,底片卻會受限於底片的性質,這更是麻煩。這絕對是不爭的事實,但再次,我還是要從趣味的角度出發說明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選擇玩底片。

拍底片真的很麻煩,從選底片開始就很困擾。你要考慮今天要去拍什麼東西,想要甚麼樣的感覺,然後才能選擇要什麼感光度、什麼牌的哪一款底片。選底片跟選配偶一樣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一選錯,往往就很慘。比如說你以為要去艷陽高照的戶外,就帶了一捲一百度的正片,結果最後卻發現去的是陰暗的室內,要馬就不拍,拍了就大概是浪費底片。還要考慮白平衡的問題,考慮光源的性質,選擇是日光片還是鎢絲燈片,最糟糕得是現在的人造光源尤其是省電燈泡色溫都是一直改變的,拿什麼片都沒用,只有上黑白或者打閃燈跟它拼了XD....數位就沒這困擾,爆爆ISO,調調白平衡,一切都很OK。現在又有新的麻煩,用底片的人少了,很多想玩的底片變得非常難買,常常不是台中沒有,就是連台灣都沒有。

好啦,好不容易拍完啦,假設真的拍成功的話(玩底片沒有空拍到快四十張發現還能繼續轉知道大勢不妙的經驗的人,不算玩過底片XD....),就該洗相片了。去哪洗?好問題。以前照相館很多,要洗很方便,但要找到一家技術行的就要費點工夫了。現在什麼都馬數位化,以前不會玩電腦的照相館老闆現在都搖身變成數位修圖高手,結果要找一家品質好的反而變成大問題。我是過來人,我試過很多家花了很多冤枉錢才找到兩間覺得還OK的店家。找店家的麻煩實在不輸選底片。然後數位化時代拍底片還是常常要把他數位化,怎麼數位化,問題非常大。負片好處理,柯達店家的機器都還不錯,配合上有點經驗的老闆,負片掃得都很棒。正片就麻煩了,到現在台中還沒有一家掃正片的我肯給六十分的。問題是又不可能不拍正片,不玩正片等於沒玩過底片啊....所以又要花錢買校色器底掃自己掃。偏偏沒甚麼傻瓜掃這種東西,想要掃得好,就花時間經驗來累積。等等,我剛剛應該沒提到說你還要買燈箱、LUPE、無酸防護套這些就算不管價錢如何,要買到都很困難的東西吧@@"....為了找信乃達六倍的LUPE,我還要跑到台北,花六七千買下他,然後無從抱怨這價格,因為只剩一家有賣了....

很多人一定不懂搞成這樣為什麼還是有人執迷不悟要玩底片....我來說說為什麼。

拍底片很麻煩嘛?超級麻煩。但這些麻煩好不好玩?非常好玩。有人會質疑這是什麼邏輯,我只反問一件事。比如說你對玩KOEI的三國志很有興趣,很喜歡玩,請問一下,你會覺得玩一個金錢兵糧無限增生的國家好玩,還是用金旋統一天下好玩?這道理其實就這麼簡單。當你真的喜歡玩一個東西,麻煩事都不再覺得是痛苦,反而能從中尋找獲得更大的樂趣。

選底片麻煩,但是好玩!各家各款各有不同特性,你要去研究,去摸索,然後嘗試,還有正片負片不同選擇供你享受,所以光研究選擇底片就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底片限制很大很麻煩,但是很好玩!就像用金旋統一天下一樣,你要在那些限制下,去研究、摸索、嘗試進而克服然後捕捉你想要的畫面,真的不行,也會享受那種無法拍攝的懊悔,這些都是有趣的經驗!沖洗底片很麻煩,但是很好玩!你要跑遍各個店家一一嘗試,找到最適合的,然後學著跟老闆交流溝通,交換心得,這都很有趣!甚至走向暗房之路,那更是另一個境界的樂趣!掃描很麻煩,但是很好玩!你要有充分的影像處理觀念,了解掃描的特性,掃出來再配合影像處理,絕對比單純只拍拍數位檔拉拉曲線調調數值有更多樂趣!玩底片很麻煩,但往往就是這些麻煩帶給你讓你可以玩很久都不膩的樂趣!

奇怪,我怎麼還沒提到底片比數位優秀的地方?不是沒有,是我不太想去強調這有點敏感的問題。我只願意說他們影像特性真的不一樣。底片迷愛說底片動態範圍大,細節記錄比較強,然後顏色畫面的質感都比較好,立體感也強,blurblurblur....動態範圍大這是真的,但數位在進步誰敢爆正不會有超越底片的那一天?畫質比較好?我保留。個人覺得應該只能說特性不同。好的數位相機配上好鏡頭,畫面非常的鮮明清澈,銳利乾淨,給人一種一片一片拼起來的感覺。底片就不一樣,它的原理是物理顆粒的堆積,如果你喜好鮮明清澈,銳利乾淨這種感覺的人,底片真的可能不如數位。但底片自有它迷人的地方:他的立體感,它顏色階調的豐富,它畫面的厚重濃稠,層次的綿密,顆粒的質感,都是他迷人之處。底片的優勢在正片或者在沒有色彩干擾的黑白底片中特別明顯。

當然常常看到的一句反駁就是:難道你分得出底片跟數位的不同嘛?這個反駁最大的問題就是:掃描成數位檔的底片影像不是真的底片所呈現的,加上數位後製的因素,在網路上下這種戰帖實在很無謂。底片數位的特性不同剛玩還真的覺得不太大,但玩久了就會漸漸體會到。而且看多了到後來連掃成數位檔以後其實都還能分辨個八九不離十,ㄟ,六七不離十好了。沒甚麼誰好誰不好,就是不一樣的感覺各憑喜好。但我覺得如果你真的自認是對攝影有點興趣的人,給自己一個機會,放下手上的數位機,隨便借一台普通的底片機就好,挑一捲黑白,一捲專業彩色負片,一捲正片,都拍看看。成果出來後喜歡哪種感覺,就自己決定了。但請不要以底片花錢麻煩為藉口連嘗試都不肯嘗試。反正才三捲,一千塊以內絕對可以搞定。你還是可以嫌底片影像沒數位好或者麻煩然後不再去碰,但不要連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都不肯。

最後,只想跟各大論壇眾多素質低下的網路小白說,底片或數位誰好誰不好這種沒意義的問題就不要再吵了。
讓底片的歸底片,數位的歸數位。照片好壞跟這個沒關係,只是看你喜好選擇哪種載體來呈現。
就像一個好的美國律師,不是看他是用westlaw還是lexis來查資料做區別的....

底片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或許在我有生之年,會見證底片終於消失的那一天。
但我很榮幸我能陪他走完最後的一程。


繼續閱讀...

9.29.2008

管伊岩鹽海鹽玫瑰鹽,人生加味丟愛靠銀鹽!(1)

<阿鍵之聲/紐約發送>
各位聽眾朋友打ㄍㄟ後,歡迎收聽阿鍵之聲。雖然我知道當一個地下電台就是要用台語發聲,但台語實在太難打字了,所以作罷,請大家原諒。今天阿鍵要跟大家talku的主題,跟一位台中的黃先生有關。

前幾天收到那位台中黃先生的來信,他說他細漢時就吃我們電台推薦的表飛鳴,讓他頭好壯壯,高人一等。他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唉呦,不要說台大畢業,台大研究所都快要畢業了,還是喊呼你死的ㄏㄨㄚˇ立系,雖然這個校系給卒仔扁、sissy馬搞到名聲破裂,一個A錢A到不知死,一個靠露奶露大腿騙選票,六三三變成股票落慘慘,還想出降低有毒標準東西就變成沒有毒了這種高明的政策。台大就算了,律師還一下就考過,這還不算什麼,連最難考的司法官都考上。官ㄟ!司法官很多人考到死都考不上,死後怨念很深去地府還繼續考判官。收到他的來信我都皮皮挫。他說不要看他人生這麼順利,其實太順利的人也有他的悲哀。悲哀什麼?他說他實在太優秀了,這世界對他實在很沒有挑戰,實在過的很無趣。我知道聽起來很欠打,但他真的是很認真很誠懇得這樣跟我說,唉,偉大的人總是孤單寂寞的。不甘寂寞像是那種慢跑還要媒體記者拍他大腿的人,一定都不偉大。我這樣一直針砭時政實在很有地下電台的stylu。

總之他說他太優秀人生過得很無趣,想去京都散散心。然後他說他之前聽我推薦過一帖人生加味很好丸,想帶去京都一邊散心一邊服用看看會不會有所改善,請我推薦一下看看哪一家的人生加味很好丸適合他。我跟他說既然她是跟準老婆過去,帶得應該是輝瑞堂的藍色小藥丸,不過他愛面子,一直不肯承認他有那方面的障礙,堅持要我幫他抓幾帖很好丸就好。

很多聽眾朋友剛剛才第一次tune in,沒聽過我們電台介紹過人生加味很好丸。在此再說明一下。人生加味很好丸其實是一種總稱,主要成分就是銀鹽,目前還有在生產的已經不多,最大的兩間就是富士堂跟柯達堂....

好了,不玩了,我要正經了。

其實突然接到黃官的信問我說他要去京都玩,打算要拍底片,器材都借好了,請我推薦幾款底片給他,我還滿訝異的。這年頭還有神經病開始想玩底片還真是難得,雖然他會發病我也不是完全沒責任。我真的覺得他是一個有著本格派血液跟靈魂卻被困在不本格派軀體的人。所以有時候給他撩撥一下他就會掙脫拘束具跑出來。他如果一有錢,絕對是很容易勸敗的對象。跟我不太一樣,我只會被自己勸敗,但一敗就是排山倒海....更....我想這是家族遺傳,家裡那一排不知道在貴什麼的腳踏車就是最好的證明....

總之聽到有人想玩底片其實還是挺高興的。前幾個禮拜,宿舍這裡false alarm,大家都要疏散,我就拎著我的相機包(因為他是唯一的貴重物品XD....)下去,然後拍拍fire men。有人很快湊過來請我給他看看拍了什麼,我說對不起,這是底片。接下來就是他無心的一句:蛤?還有人再用底片啊?然後就走了。這是現在還在玩底片的人最常遇到的遭遇。多數人看到用底片,絕對不是說好帥,而是內心覺得這人好怪。而且我還發現,知道徠卡是甚麼東西的人,比我想像中還少得多多了....用徠卡比用C家N家DSLR還低調....

我不是本格派的人,我也不會像很多玩底片就自以為比較高等的人說玩數位就不是玩攝影。底片CCD都只是影像的載體,真正的價值在那個影像。Flickr上很多人用數位比我用底片拍得好多了。我會樂於跟人分享玩底片的經驗,但我也不會去傳教。事實上,我這人不喜歡跟大眾一樣,希望的就是永遠居身小眾。早有同學跟我說我根本就是故意跟別人唱反調,或許吧,但那是沒辦法的事,一個看過我八字的朋友說這就是我的性格。所以我並不希望這世界再次掀起底片狂潮。只要底片公司還能生存還能把成本控制在一定程度,我希望底片永遠永遠都只有少少人愛玩。然後看到那些拿著C家N家中高階DSLR的人很自豪覺得自己是拿著高檔器材的攝影人鄙視我這用底片的小相機,內心就覺得很爽。至於會用高階DSLR的,多半都非常非常識貨。

我不想傳教,我只想說說為什麼我會突然選擇玩底片。


繼續閱讀...

9.26.2008

2008 Photokina: A little bit disappointed....

<趕稿窮記者林志鍵/紐約報導>

雖然Photokina還沒結束,不過看來應該不會再有什麼讓RF玩家感到興奮的寶物出現了....畢竟RF已經是標準典型的小眾市場,搞不好還是夕陽產業了....所以就先截稿然後去趕某門課佔學期總分50%的assignment吧XD....

其實說句公道話,在ZM、CV挺身投入死水般的RF領域之後,這塊小餅增味了不少。平心而論,不要只看Photokina,今年除了徠卡以外已經推出了一些新鏡頭。比如說ZM兩支MIG徠卡般價格的15、85,以及C Biogon 35;或者CV前陣子才剛推出頗受好評的28/2。只是這些鏡頭沒有在Photokina檔期現身而已。會這麼安排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RF不太吸引人,也不太可能賺什麼錢,所以實在沒必要把牌留到Photokina才打出來,也不會說模糊掉主力產品的焦點。以蔡司為例,今年Photokina其實發表了很振奮的消息,就是他們開始做Canon接環的鏡頭了。Canon用戶市場這麼大,這才是主力,才應該放到Photokina吸睛。與其把那些個ZM鏡頭放到Photokina然後下場要馬是分散了大家對主力的注意力,要馬就是ZM近乎被忽略。所以最好的策略當然就是把他們檔期錯開。

但不管如何,本來對Photokina有點期望的我還是會有點小失望。

徠卡在Photokina前夕發表令人驚訝的鏡頭,之前提到過,但這三支鏡頭神主牌的意義大於實質。雖然真的還是要佩服或給他肯定,在這樣的世道之下還是勇於推出這樣marginal的產品(不過搞不好徠卡的策略就是樣這樣才能賺錢),但畢竟多數人就算有那個慾望,也實在沒那個錢也沒那個需要。你可以解讀成徠卡不畏風雨堅持製造出最高端的產品給有需要的專業人士,你也可以解讀成徠卡現在擺明就是看不起窮人只想找有錢有閒的人當顧客。我相信後者的解讀一定比較多,因為畢竟這世上的窮人還是比較多。

雖然知道不太可能,因為畢竟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RF市場,但還是期待正式Photokina時會不會有什麼較平易近人的東西推出。結果推出來是更不平易近人的S系列產品@@"....還不是大家中心期盼的全幅DSLR R10。S系列產品個人覺得定位有點奇怪,它比全幅還大60%左右,但又不是像MAMIYA還是哈蘇那種正宗數位中片幅。體積大小其實要當成DSLR還是能讓人接受,但機身預計20000歐元的訂價又是標準的數位中片幅。鏡頭是自動對焦,徠卡終於妥協了,也有傳聞說鏡頭是找人代工。為什麼說他定位奇怪?因為如果我是專業攝影工作者需要數位中片幅,我當然去買正宗的數位中片幅,有錢的話買哈蘇,沒錢買媽媽咪呀,何必拿那個錢去買一個不三不四的偽中片幅?如果我想要的只是一般DSLR,R10已經放話說即將現身,我幹嘛花那麼多錢去買S系列?所以我真的不太清楚S的定位在哪。充其量應該只是為全幅R10暖暖身吧....我相信徠卡開始正視DSLR市場之後應該會開始改善銷售狀況,畢竟那才是主流王道。就是要搞數位、搞單眼、搞自動對焦,然後吸引一堆暴發戶,才是生存之道!

不管如何,他是徠卡。總該給它一點尊重,所以還是附上一些連結。
http://en.leica-camera.com/photography/new_products/
官網新產品一覽表。
http://dfarkas.blogspot.com/
一個徠卡dealer到Photokina跟徠卡高層互動的內容。

接下來是蔡司。Photokina擺明就是要為了Canon接環的ZE鏡頭造勢,所以只意思意思推出個Tele-Tessar 85/4,預計售價在900美金左右。不過我完全沒興趣,因為很少用長焦段,又已經有一支90,光圈還是比較大的2.5,然後體積重量又沒輕巧多少。而且我覺得有900美金的話,何不加點錢買summarit 90,或者買二手徠卡鏡頭就好?感覺這支價格、體積都不夠吸引人,光圈又太小,甚至跟CV的90/3.5有點重疊到。預計應該是不會太轟動吧。然後小廣角端的大光圈鏡頭還是沒出現。或許是因為堅持不用ASPH技術以壓地成本給Cosina代工的侷限,所以表現很好的平價大光圈實在有困難度,或者CV已經有很多令人激賞的小廣角端大光圈鏡,所以不想重疊。現在只能期待CV趕快弄一支改良版有著35/1.2表現的小體積35/1.4吧XD....

http://myurl.com.tw/7puo
ZEISS官網對於Tele-Tessar 85/4的介紹。

總之,這次Photokina對沒錢的RF迷來說其實不會有太大的悸動。

其實很希望徠卡放下身段,走CV路線,認清自己實在不可能跟那些大廠爭雄,很認份的開始做超高級副廠鏡頭或者代工,靠這個賺大錢,然後還是保留小眾的RF市場,但像是做搏感情性質的,旨不在賺錢,壓低售價造福小眾。Cosina就是這樣,熱血的社長靠代工賺錢,然後又理想性的推出CV造福RF市場。

但這只是癡人說夢話罷了....


繼續閱讀...

9.16.2008

2008 Photokina Preview: Leica is insane!!!

<不支薪窮記者林志鍵/紐約報導>
雖說在紐約過著困苦無比的生活,一個月吃不到兩百美金,但還是多少作著今年photokina會不會推出什麼affordable的好物趁感恩節大拍賣搜刮一點的夢。徠卡9.15的記者會一次推出三管巨砲把這個夢轟碎....

其實這幾管巨砲的rumor早就一直在流傳,但除了50/0.95,擺明就是來接檔之前停產的50/1,延續徠卡大光圈夢幻標準鏡的光榮傳統,大家認為比較可能以外,其他兩門,也就是21/1.4,24/1.4,大家都認為不太可能。認為不可能的原因有幾個,業界從未有人做出這麼大光圈的廣角鏡,因為技術很高很高。當然從來沒有人懷疑徠卡真要做的話會做不出來,但是做出來的實益很低,所以徠卡不會這麼做。大光圈的廣角鏡體積重量肯定都很驚人,價格一定也超級昂貴,但廣角鏡多半都是拿來拍建築風景,通常都會盡量抓景深,光線不足的選擇多半是上腳架而不是開大光圈犧牲景深,而且廣角鏡的散景一般也不會說有多夢幻,所以大光圈廣角鏡可能不是非常實用。

但大家都猜錯了,大家都忽略一點:徠卡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生產實用商品的公司。別人也有做的,他現在已經沒什麼優勢,光學品質沒好到哪去,卻比別人貴很多。所以他要做那種別人沒做,很margin的產品,管他實不實用,只有他有做,他是最高的標竿,然後賣給買得起的人就好,不在意是不是賣給會拿來好好拍照的人。

當然會推出這種怪物有他的考量啦,那就是為了數位M機M8。徠卡也已經宣布生產新的M8.2,但充其量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改款,並沒有如願推出全幅機,所以焦段要乘以1.33的命運還是擺脫不了。過去最經典的35/1.4在M8上變成標準鏡,所以只好加大廣角鏡的光圈,讓21/1.4在M8上變約28/1.4,24/1.4變成約35/1.4。但這樣的策略有幾個問題,第一,徠卡目前連28都只做到2,為什麼不先做28/1.4?很顯然徠卡已經不太去關愛他的底片機市場了,凡事都為數位機著想。但....就算如此,為什麼不是應觀眾要求推出全幅機,而是捨本逐末的生產大光圈鏡頭?再來,就算為數位機著想....數位機可以調ISO,廣角鏡淺景深也不是那麼必要,為什麼要生產超大光圈的?因為M8的高ISO表現很不好?那為什麼不是想辦法改善高ISO的表現?

沒人知道為什麼徠卡這麼做。因為他是徠卡,他已經進入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境界。他已經不太想生產鏡頭,比較想生產神主牌....

廢話不多說,上連結。

記者會發表的所有新產品
http://richardcaplan.myzen.co.uk/RCaplan_Sept08.pdf
http://www.digitalkamera.de/Meldung/Leica_pflegt_das_M_System_mit_neuen_Objektiven_und_Zubehoer/5150.aspx
德文網頁,但有詳細規格表。

Noctilux 50/.95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026/Leica_Noctilux_M_50mm_f_0_95_ASPH.htm
延續discontinued的前神鏡Noctilux。但Noct之前著名的是他夢幻的散景,新產品改良光學品質以後會不會犧牲掉?拭目以待。重點:還是一樣很重很大,然後更貴,一萬美金。

Summilux 21/1.4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477/Leica_Summilux_M_21mm_f_1_4_ASPH.htm
不管他表現如何,業界唯一1.4的21mm。重點:很大很重,超過五百公克,然後賣七千美金。

Summilux 24/1.4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019/Leica_Summilux_M_24mm_f_1_4_ASPH.htm
不管他表現如何,也是業界唯一1.4的24mm。重點:還是很大很重,還是超過五百公克,然後還是賣七千美金。

Elmar 24/3.8
http://www.dalephotoanddigital.com/_e/Leica/product/799429116484/Leica_Elmar_M_24mm_f_3_8_ASPH.htm
低端入門產品,應該是走Summarit路線,甚至還有傳聞是合作的產品,不是德國原汁原味,Summarit至少還是德國血統。註定跟summarit一樣不會太成功,ZM 25比它輕巧,光圈也比較大,重點是光學表現,實在很能想像ZM 25能被超越到什麼程度,價格還是比ZM 25貴很多。個人覺得Biogon結構比ASPH技術值得讚嘆多了。

至於M8.2,就懶得多說了。

據說徠卡還藏了一些王牌,要等到photokina才現出來。有人猜是35/1,因為CV 35/1.2讓只有35/1.4的徠卡感覺很礙眼,徠卡無法忍受有人做出他還沒做出的大光圈,所以來個35/1壓壓它。有人猜是較平價的入門數位CL機身,這很值得期待,至少不在是只有M8這唯一的選擇。

不管如何,就在雷曼兄弟file bankruptcy、Merill Lynch被BOA收購、AIG苦籌資金前夕徠卡不畏風雨堅持出這種擺明看不起沒錢的人的產品,實在可喜可賀。不期不待,沒有傷害。接下來就只等著看ZM、CV怎麼接招吧。

ZM目前只傳出會推出一款Tele-Tessar 85/4,個人對望遠端沒什麼興趣,手上也有90/2.5了。希望他出個平價的35大光圈鏡。

Tele-Tessar 85/4
http://www.digitalkamera.de/Meldung/Neue_Objektive_von_Zeiss_jetzt_auch_mit_EF_Bajonett/5111.aspx

希望ZM、CV持續加油造福百姓,然後徠卡跟雷曼兄弟一樣倒閉。這幾天上網蒐看看有沒有失業的Wall Street人在拋售他們手上的好物XD....


繼續閱讀...

9.08.2008

Anglo-Saxon v. Germanic (1)

這是一篇有關法律的文章!上次寫有關法律的文章已經不知道是甚麼時候的事了,大概從考上律師以後就沒寫過了,這又是繼大學四年買了一堆汽車雜誌卻沒買過任何一本法律雜誌之後又一入錯行的具體表現。

看標題就知道是比較法那類的,但為什麼我不用一般人最愛用的common law跟civil law,而是用Anglo-Saxon(以下簡稱AS)跟Germanic(以下簡稱G)?第一,AS的法律思維絕對不只是體現在common law,老美現在也有一堆條文啊,這些條文他們也是用AS的法律思維在玩。當然,必須承認其實我說的AS僅侷限在美國,應為我不知道英國人是不是有發展出什麼跟老美不一樣的玩法。第二,用G的原因是civil law國家百百種,法國老的玩法聽說就很多地方跟G不一樣。在台灣繼受接觸到的多半都是G而已,所以限縮一下不用civil law。不過取這標題最主要是想營造世紀帝國般古老民族對抗的氣氛。

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這不是一篇什麼精闢的法學論文,這只是隨談,事實上我也沒那個屁股吃那種比較兩大法體系的瀉藥。但這篇文章有一個用意,就是除魅。因為台灣法律人多半唸法律唸到智商下降,在一堆蛋頭學者引領之下,走向無聊的尊王攘夷路線,請看刑訴修法理由之爭裡那種低端劣等的辯論就是最佳明例。幸好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自認已經超出兩大法體系的水平跟知識結晶,獨創出會讓洋鬼子派留學生來台灣學習的人。這跟梅超風亂練的九陰真經有什麼兩樣?我沒有說這類學者是誰喔....

說除魅也太過啦,反正就是隨談嘛,有幸接觸兩大法體系,就用聊天的性質分享一下心得。內容一點都不嚴肅,也不嚴謹,扯淡的性質比較濃厚。

德國法體系想必各位看倌都比我這種大學只買汽車雜誌的人還懂,就不專門去講。直接講講最近讓我很shock的AS法律思維。

大學唸法學組,強迫要修英文法導論、英美契約法跟英美侵權行為法。這麼完整卻又一點都不扎實的英美法學程,正是台大的特產。教英美法導論的是理律大頭徐小波,整學期都不用去上課,就靠十題萬年考古題護身也可以拿八十,然後還是完全不知道英美法在玩什麼。英美契約法王文宇教,老師人太好的下場就是學生往往會太混,整學期只記得一個名詞叫約因,卻從來沒搞懂過。英美侵權法是葉俊榮教,叫一個虛無飄渺的公法學者來叫侵權法已經夠怪異了,何況又是葉教授這種玄學學者。整學期只記得三件事:第一,葉教授染上老美的習慣,喜歡雙手比YA舉在頭上動動手指代表quote符號(""),第二,他在耶魯快樂的日子以及耶魯跟哈佛之間複雜的對抗情節,第三,就是他在講義裡印了一張耶魯跟哈佛football隊比賽入場券的門票,實在很難想像這兩個ivy的貴公子哥們不是打馬球卻是打football的模樣,你能想像蔡康永練舉重嗎?英美侵算好的了,還記得三件事,上四學分的行政法,除了傳送帶理論這個名詞,什麼都不記得,連傳送帶理論在講什麼我都忘記了。

好,以上這些無謂的廢言,除了靠背一堆法界泰斗讓這篇文章傳出去以後我會被法律圈追殺以外,其實只是要表達來之前我對英美法心證是一片空白。這是我自己的錯,也是台大的錯。要馬就不要開課,要馬就精實一點。帶著這樣一片空白的心證來到這第一線接觸英美法,還真的會很shock:靠,這什麼鳥法律思考體系?為什麼他們會成為super power而不是滅亡?那種感覺就跟第一次了解到美國總統選舉人制度以後,質疑民主這樣玩也玩得起來一樣。

慢慢多了解一些以後,才覺得人家不但玩起來了,也玩得很像一個模樣。剛開始實在很難接受,但了解這個背景脈絡之後,也覺得玩的還挺聰明的。難道我淪為跟那些留美學者一樣只會捧美國人的LP?NO NO NO。事實上學了一些美國法才更是佩服德國人的腦袋,他們的法律就跟他們的產品一樣,是一種美學,是一種工藝。但是AS的法律思考,卻也有著一種讓人感到有趣的吸引力,不像G一樣會讓人讚嘆,卻讓人覺得更加生動,更容易被感動。

接下來會直接進入AS給我的心得,下回分曉。下回是甚麼時候,根據我assignment的percentage-of-completion而定XD....



繼續閱讀...

8.23.2008

原來,LLM不是拿來混的....(3)

其他國家的情形我不知道,但因為我的室友是兩位中國人,所以比較中國跟台灣唸LLM的情形,我覺得台灣學生真的會很悶。悶的是甚麼?悶的是我們唸LLM for what? 這點對我個人而言,其實又更悶。

先來分析台灣的情形。台灣會來唸LLM的就粗分成兩種:大學或研究所畢業沒準備證照考就跑來,或者考完證照當過律師才跑來。前者來唸LLM的動機多半都是打算繼續攻讀JSD,也就是想走學者路線。不過NYU的JSD因為待遇太優渥,前三年都不收你學費,吸引非常多優秀學生,名額又少,所以其實非常難申請到。至於這第一類人因為沒有更仔細詳談,也不清楚沒申請到NYU JSD的話他們盤算是如何。猜想他們可能家裡經濟狀況都不錯,所以一時之間他們也沒有要養家活口的負擔,所以可以在學術的路上長期抗戰。上禮拜五晚上,一位今年也是NYU LLM的台大刑法組學姐的老公剛好是指導教授的知名大弟子,陪他太太來NYC幫她安頓一下,特地請我這同門師弟吃頓飯。該學長已經完成在德國的博士學位,在台灣找到教授的工作,分享了很多學術苦談。想在台灣謀得好教職,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就算順利唸個JSD回去,日子也不一定就是想像中那麼平穩順利。學術這條路,其實也是一點都不好走。

至於後一類人,考上證照工作過才來的人,來唸LLM的目的不外就是過過洋墨水,回去台灣看能不能找家商務事務所爭取好一點的待遇,所以大家幾乎都修一堆商法的課。但真的唸個LLM考個BAR回去就能吃香喝辣嗎?那可不見得。這一年兩三百萬的投資真的能比起繼續待在台灣工作累積經驗划算,能回本嗎?誰也說不得準。要馬就是拿自己的血汗錢賭個機會,要馬就是拿爸媽的老本錢來累積自己的資本。還記得曾經去應徵過一家事務所,面試我的合夥人有感而發跟我說到:"我們那個時候,有個LLM回來就很了不起。現在你們唸個LLM回來卻還是不夠。"沒錯,就是這樣。現在花兩三百萬弄個LLM回來已經加不了多少分,而是沒有很可能會被扣分。所以大家還是只能想辦法拼個LLM回來。

如果一跟中國學生比較,就知道我們有多悶。中國的律師圈生態很有趣,基本上他們不太在意律師考試,因為考過就是能在國內做訴訟,但在內所(中國人開的事務所)搞訴訟根本沒搞頭,厲害的人,寧肯去內所搞非訟,更厲害的,就去外所(外國人開的事務所)搞非訟。在外所,待遇基本上是比照香港薪水,拿香港律師的薪水在中國生活,日子根本就是躺著過!(不過很操就是了....)以我兩個室友為例,一個是在內所做非訟,相較外所不高,來唸LLM考個BAR,目的就是為了有了LLM有了BAR,回國以後七八成的機會找的到最低待遇年薪50萬人民幣的工作,也就是台幣兩百萬的年薪。另一個本身就已經在外所工作,年薪已經超過十萬美金,來唸LLM以及考BAR,一方面就是為了回去加薪以及將來promotion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最爽的是,出來唸書,firm幫他出錢,雖然回去要在原事務所做個幾年,否則要賠償,但是換個角度想,不也是保障了一個基本的工作機會。有這樣的誘因跟motivation,日子再苦也不會覺得悶。

台灣呢?不用我多說。講一個那位同門大學長跟我說的真實案例,某一位優秀的學姐,到英國念了LLM,回來以後向原事務所,也就是台灣四大當中最摳門的那間事務所,開價月薪八萬,結果被拒。當然這只是一個案例,但台灣律師行情比較起來真的很差,外所來台灣給錢也不會向對岸這樣大方。究其原因,薪資結構差,為什麼薪資結構差?因為大環境差。為什麼大環境差?因為我們的法律系就是只能出些馬扁之流來當領導人....人力市場的薪資問題,關鍵也就在供需而已。我們的市場無法支撐那樣的行情,現在又每年招個8%,錄取一堆混蛋跟蠢蛋,然後律師市場又不是公開透明競爭的市場,爛咖也很難被淘汰還是能苟延殘喘增加競爭,搞不好還劣幣驅除良幣。訴訟在多半國家(台灣中國這種發展怪異的地方除外)都是很有地位的,但在台灣因為市場門檻低競爭又不公開透明,劣幣大舉入侵,把整個訴訟搞low掉,所以良幣當然就離開訴訟市場,搞得台灣最好的台大法研所,民商法組畢業的想去商務事務所做非訟,公法組刑法組的必要也是想去商務事務所做非訟。我相信台大研究所,並不一定限於民商法組,當中很多人真的是對非訟有興趣,我也相信企業絕對需要頂尖的法律人才來提供服務。但一般普羅大眾不配擁有優秀的法律人才來提供服務嗎?難道優秀人才都剛好都對非訟有興趣嗎?我才不相信。在那些被驅逐的良幣中,很多根本不是真的對非訟有興趣的人,也迷失自己鈍化了。

台灣學生來唸LLM夠悶了說到這,我就比其他更悶。因為我更不知道我來這幹嘛。別人唸LLM是一種恩賜,我唸卻比較像是一種對父母的義務。並不是說我不知感恩,我也知道父母煞費苦心供我來唸也很辛苦,但我真的就是對商務這種東西提不起勁。曾經一度想說來這好好學一些商法回去商務所務所去做非訟當橡皮圖章,但我真的無法欺騙我自己,最後關頭還是選了一堆台灣中國LLM學生不太會選的怪課。上學期我選了contract, corporation,但這是因為這是專門開給LLM想說剛來英文不行要選一些好過一點的課,還有選Legal english, US legal methodology,這兩門課基本上是學英文,此外選了Business crime還有Chinese attitude toward international law。前者好像跟商業有關,但相信我,商業一堆人愛,一把犯罪掛在後方,就沒人想選,特別是LLM。所以這門課學生不多,LLM的更少,幾乎都是JD。後者老師是Cohen,馬總統的老師,會選純粹是因為有興趣。我這種純為興趣考量不管利益的選課方式下學期更是變本加厲,選了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East Asia的法律社會, sentencing, David Garland(我來NYU最盼望的事,可是他上學期沒開課,下學期開兩門衝到一門,NYU又有LLM seminar一學期不能超過兩門的限制)的death penalty討論,還有employment & labor law theory。

總之我選了一堆將來商務事務所絕對不會在意的課。那我花兩百萬出來為了什麼?更,我還真的不知道。如果我想做訴訟,留在台灣趕快工作卡位累積經驗是不是比較有用?如果我把這兩百萬趁這個低點丟進基金市場定期定額是不是賺更多?我真的不知道我來這幹嘛。如果我知道自己來是想幹嘛,再苦也不會覺得悶。但我真的不知道來這幹嘛,不知道來這幹嘛,即使日子過得爽都會覺得很悶了,何況日子又過得很苦。

或許,仗著學了一年英文,終究還是會去商務事務所做非訟吧。想到這就更悶了。

本來抱著大不了來玩耍一年的心態,但一發現LLM原來真的不是拿來混的沒得玩耍,也不知道能怎麼辦。來了總是要拼到學位吧。算了,就當作入了中國廚藝學院少林寺的廚房,來這練練廚藝回國當食神吧!我已經無師自通研發出好吃的French toast了!果然是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繼續閱讀...

原來,LLM不是拿來混的....(2)

課業上的沉重不只在備課上,個人覺得亞洲學生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展現表達自己的所學。有人會覺得這有甚麼重要,但就像工作權保障的不只是那份薪水,還包括自我實現一樣,東西學了,卻施展不出來也是很痛苦的事。課業上的沉重或許是所有外國學生所共享,但如何展現所學上個人覺得非亞洲學生這方面困擾卻不是那麼大。

其實也不是說亞洲學生英文特別差,我覺得讀寫什麼應該也沒差非亞洲學生多少。但聽方面,聽那種怪腔怪調就真的不太行。我看一堆歐洲人都能跟印度阿三交談自如,佩服到五體投地。印度阿三腔英文之怪,跟singlish實在有得比拼。Singlish怪雖怪,字詞之間的分辨度還有一定區隔,印度阿三講話劈哩啪啦連珠炮,母音之處腔調特怪又會下得很重,真的很難懂。其實腔調上來說,我真的覺得華文語系國家的學生算是很標準的,歐洲一堆東歐還是南歐的,腔也很怪,拉美腔也是,總之我覺得腔調上來講華語系國家的學生真的算很OK的。但可能因為不像其他國家的人怪腔怪調聽多了(自己本身可能也是怪腔怪調),我們對於怪腔怪調的分辨能力非常差。

最關鍵的是說。非亞洲學生的國家,很多一聽就知道英文不怎樣,但他們就是有辦法順順的講,亞洲學生就是卡卡的,一卡就會有點急,然後就更卡了。其實非亞洲學生講的單字也沒有甚麼亞洲學生不會的,背單字誰背得贏我們,但問題就在口說要求的是瞬間快速的字詞連結,講一個字腦中就要馬上浮現下個要講的字是甚麼,這點亞洲學生做的特別差。原因之一推測可能是因為我們講英文都會特別緊張不自在,結果就影響腦中字詞連結的反應能力。另一個就是我們口說的訓練太少,以及語系結構邏輯相差太多,所以這種需要瞬間反應的能力就會非常不足。有時候腦中一堆想法想表達,一開口卻哩哩剌剌,無法暢所欲言,那種感覺實在很差很挫折,長久下來就會降低發言表達的意願。念了一堆東西,產生一堆想法,卻無法抒發分享,豈是一個悶字就能道盡。

課業學習上悶,如果生活上能調劑調劑解解悶那倒也還過得去。很不幸的,本人位處美國法學院最低階級:長了老二的亞洲人。歐美拉美學生之hi來到NYU這可是如魚得水,這附近太多酒吧夜店,對於他們這些敢花敢玩的party animals,那真的是來到天堂。但我們的生活習慣就是不是那樣,在台灣偶爾跑跑夜店還行,來國外跟老外開party,那就完全不行了。首先,他們根本不太會邀請我們參加party。也不是說種族歧視,就大家調性不同,沒甚麼交集,點頭之交可以,一起狂歡他們也不太會想到你。或許有些關係有比較熟的歐洲人什麼的會邀你,但去到那多半也不知道能幹些甚麼,言不及義的交談。他們太習慣這種social的場合了,我們卻完全不擅長。不擅長硬要去跟人家混這種社交場合,一整個就是不自在。是女生的話還有人會邀你,到場也會有人主動交談,是男生,就像很多電影演的geek跑到校園風雲人物硬湊派對那樣,整夜只能拿著杯子狂慣飲料想插話卻永遠插不進去。當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多半亞洲學生真的比較不擅交際。不擅交際在一個注重交際的異國生活,當然解不到悶。

出去玩,如果你沒錢,NYC實在不是那麼有趣。這很多人難以置信,但去一個地方遊玩跟長住在那裏完全是兩回事。NYC玩個一兩個禮拜很有趣,但真的一兩個禮拜景點就都跑完了,長住的話,剩下的NYC的樂子多半都是堆積在金錢之上。就我個人來說,要不花錢玩,當然可以到處拍拍照拍一個新鮮的地方是挺好玩的,但如果只是瞎逛NYC也沒甚麼好拍的,要好好拍,就需要悠閒花時間好好探索一個地方。這回到一個大問題,你沒甚麼時間好好探索一個地方。一個禮拜幾百頁的assignment在那呼喚著你,逛街逛個三兩個小時你會原諒自己,花個一天探索一個地區,你絕不會原諒自己。校方一定都會告訴你不要只唸書啊,要多玩玩啊,問題是亞洲學生能來到這多半無法忍受自己assignment沒唸完就去上課。這種亞洲學生過度自我要求不懂放鬆造成的心理壓力,即使是NYC這樣一個花花世界擺在眼前,也提不太起勁好好給他玩一下。NYC要好玩,就要有錢又有閒。遺憾的是我兩個都沒有。現在連拍照都提不太起勁。唯一的解脫是甚麼?煮飯....因為你可以最正當逃避唸書的理由就是它,花的時間也極其有限,所以你會自然而然的愛上煮飯,即使只是煮一碗再簡單度過的雞蛋麵,光打個蛋你就覺得很有趣。

像這禮拜intriduction的課,每天都一對功課要寫,下課回來就開始弄,弄到十一點多受不了開始休息睡覺,中間除了吃飯洗澡,就是assignment assignment assignment。既然你除了assignment只剩吃飯洗澡,那也只剩這兩件事可以苦中作樂。洗澡能做甚麼樂?搓搓老二?問題是有室友同住,這樣在浴室搓太低級骯髒不道德了!所以當然只剩做飯,畢竟在台灣沒做過,亂搞一通還挺有趣的。只怕哪天也做膩了,唯一的樂趣都沒了....

我承認我是一個超不HI的咖,但以上絕不是我獨有的問題。跟一些NYU LLM的學生聊天時,他們也都透露著苦悶,提到煮飯也都會浮現無奈的喜悅。

最後,要告訴大家一個台灣學生獨有的悶....

繼續閱讀...

原來,LLM不是拿來混的....(1)

可能是我長久以來的誤解,總覺得一年的LLM很虛,簡單的說就是花個一兩百萬買外國名校的證書。LLM的生活,如果沒有其他打算,就是應付一下課業不要被太離譜被當,其他時間就是在異國吃喝玩樂,充其量不過是為期一年的遊學團。不過還沒開學,光是第一個禮拜的introduction課程,我就充分體會到完全不是這回事,我過去的想法實在錯的離譜。常聽前人講說LLM很少有人唸到畢不了業,但也很少有人認為唸的不苦的。

苦在哪?首先當然就是一般留學生都會遇到的,生活上的苦。美國好的法學院索價高的驚人,LLM又很明顯的是學校的搖錢書,能負擔這個學費來唸書的,在自己國內一定是在工作學術上有一定底子,經濟也不差的好漢。在國內不愁吃不愁穿,搞不好還是甚麼事都有人伺候的好好的少爺還是千金,但來這裡,除非你有錢到爆,你過的生活水準可能就跟當地中下階層差不多,凡事也要自己來,至少包括我我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過。

美國消費實在太高,NYC又是貴到靠杯。在台灣,三餐都吃外面,兩百塊就吃得很好,這裡隨隨便便吃個麥當勞可能就去掉兩三百塊台幣。就算你有錢餐餐都是在外當老外,很快的也會受不了美國的飲食習慣,就算受得了在美國外食,一定也會不斷擔心這種不健康的飲食一年後自己還會活著嗎。所以勢必要自己煮,不僅是為了省錢,也是為了健康。自己煮最大的問題就是麻煩,來唸LLM的有幾個在家裡是自己煮過幾次飯的?當然就是來這邊才開始學。而就算自己買材料來煮,也會面臨到食材太貴的東西,實在買不下手,為了省錢,就只能跋涉到遙遠的地方撿便宜,然後在大包小包提回來;為了省錢,買來買去東西就是便宜的那幾樣。極其有限的手藝,加上極其有限的食材選擇,下場就是飲食極其的單調沒有變化。想學個別道菜來煮,又要添購一些新的醬料食材,又是一筆開銷。搞到後來吃的永遠是最便宜最簡單的菜。吃到後來真的就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有時候就算肚子餓,想到又要吃那些個菜,任憑肚子叫得再大聲還是沒食欲。

其實我覺得這是還好,因為相較於課業的苦,買菜煮菜這件事反而提供了一種可以暫時逃避的樂趣。雖然還沒正式上課,只不過上了幾天導論的課,但就可以一窺將來日子會有多苦。美國法學教育就是給你一大堆assignment,叫你把他看完,上課就推定你全部看過了直接討論,老師也不會畫個什麼樹枝圖講解個什麼概念,看不懂自己想辦法弄懂,念不完就等著上課聽不懂,回去還是還有一大堆下次assignment,看不看的完是你家的事,看不完就等著受死吧。老美管這個叫蘇格拉底式的教學,一個弄不好就是輸個到底式教學。

國內沒事就有人愛說甚麼美國蘇格拉底式的法學教育有多好多好,對於這種吹捧,我只有兩個字,放屁。不是蘇格拉底式真的就有甚麼不好,它就是一種不太一樣的教學方式,沒甚麼一定好或一定不好。蘇格拉底式有甚麼好,反正國內一堆沾過一些美國墨水就在那無止盡的吹捧的人多的是,大家也看多了。我現在就來說說我自己已經感覺到蘇格拉底式有甚麼可能的不好,至少在法學教育上。

蘇格拉底式第一個要件當然就是學生要有相當水準的背景知識,才能在課堂上討論,就算錯了被羞辱,也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所以老師課前會給你一堆assignment要你看過。如果沒有相當水準的背景知識就去蘇格拉底,幾個小時的課上下來,不要說東西學不到,搞不好更糟,腦袋一團亂像漿糊一樣。有人批評台灣式的教育爛,很教條,但在這種學生"心證一片空白"的悲慘情況下,台灣式的爛教育好歹也塞給你一個體系一些東西湊合湊合。

這時候蘇格拉底式的捍衛者又要說"誰叫你自己不唸書!"我相信有人是真的自己不唸書,但能來好學校唸LLM的人,能拿到那張admission letter就是已經通過了離譜控制,起碼該有的motivation、intelligence以及自我要求跟自我尊重都具備了,就算命令他們上課前不准唸assignment,他們也會自己無法忍受犯險偷唸。問題是,老師訂的assignment合不合理,又是一個問題。

我相信一個正常有經驗的老師絕對不會沒事故意出一個學生絕對念不完的assignment,有水準的話要控制在正常學生能消化吸收的最大知識量。問題在於,法律本來就不是一門非常正常的知識,LLM學生很多更不是美國法學院裡正常的學生。

唸過法律的都知道,即使寫得都是國字,法律還是有能力讓人唸得很痛苦。廢掉法律系,精神科醫師業績馬上少一半。現在,對我們這些外國來的LLM學生來說,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應付艱澀的法律問題而已,大魔王是這些問題會以番邦文字的形態出現。一國的法律文字一定是該國僅次於宗教哲學最難懂的文字。法律已經夠難應付,一變成legal english,他們又瞬間從盔甲破爛的聖鬥士變成黃金聖鬥士,一拳就能把多數LLM的咖小打爆。當然這不是老師的問題,只要老師出的份量是本國JD能應付的範圍,這是LLM學生來之前就該有的覺悟。美國法學院的主體是這些絕頂聰明,對自己國家文字敏感度又極高的JD,這是LLM來之前就知道一定逃不開的競爭對手。說這些只是要明白告訴大家,蘇格拉底式對LLM來說,即使他們已經很認真唸,多半可能還是無法應付這些assignment,唸的痛苦就算了,唸不完又不能吸收然後去蘇格拉底一下很可能真的就比完全不會還糟,學得一團糟。這是蘇格拉底式對於LLM學生可能存在的風險。

蘇格拉底式第二個要件,就是你的老師要是蘇格拉底!當你遇到一位草包老師,蘇格拉底就會提供了他掩飾草包敷衍偷懶的避風港!蘇格拉底式要發揮效果,最辛苦的其實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因為他要設計assignment,要設計怎樣通過這種問答討論的方式刺激學生幫助學生真的學習到知識建立體系,這比演講式的課更難準備更需要功力。就像讓證人以詰問的方式講出自己要的答案,比讓他始末陳述困難多多了。但如果這個老師功力不足,一點都不蘇格拉底,結果就是老師上課上得很輕鬆,卻苦了學生的青春跟荷包。這是我的切身之痛,像這次導論課的老師,功力真的很不行,也很偷懶,每天三個小時的課除了小組討論練個英文口說,剩下的時間根本就只是在聽聽各國來的同學南腔北調的英文,其中印度阿三腔最讓我頭痛。

我不是否定蘇格拉底式教育,它有他的價值,但絕對也有他的弊病,美國法學院近來也開始在討論蘇格拉底式是不是真的什麼課都適合。國內一堆過過美國墨水就在一味吹捧蘇格拉底式教育的人,正是蘇格拉底教育的最佳負面教材。因為他們經歷過蘇格拉底的洗禮,卻還是不能獨立分析思考還是抱著美國男人老二比較大女人就一定比較爽的思維。蘇格拉底式一種教學方式,台灣那種也是,沒甚麼哪個好哪個壞,沒有種方是學生就一定比較能獨立思考的,端看老師的功力跟學生自己的造化。台灣的問題出在自己奴性太重,多半的老師學生都一樣,這種劣根性就算到美國蘇格拉底一下也還是一個樣,上述美國男人大老二的思維就是明證。美國男老二或許真的比較大,但台灣男人比較小有著靈活的優勢,善用靈活的優勢加上技巧,誰敢說美國男人一定讓女人比較爽?Bullshit!!!!

扯遠了。總之我只是要說,美國的蘇格拉底法學教育有可能會讓LLM學生受益很多,但也很可能讓他們受害。不管如何,增加他們的負擔卻是必然的。課業的問題絕對是LLM學生最大的痛苦來源。


繼續閱讀...

8.11.2008

Just Arrive NYU, What Should I Do?

耍廢了幾天都沒blog,今天終於已經搬進學期中正式assigned的房間,新房間新氣息,剛好有點興致blog一下。不過拖稿了那麼多天,就不按照日期的順序記錄了。

簡單說一下初到NYU這個貴寶地有哪些事行要先辦妥。其實不外就是sign up OISS(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Scholars)的workshop、辦NYU ID Card、開戶、辦手機以及買日用品。

Sign up OISS的workshop其實是最重要的。根據美國法令,外國學生抵達美國以後,必須要向美國政府表示已經抵達美國,否則嚴重的話會影響你留在美國的status,下場最慘當然就是不合法的居留。所以學校方面就舉辦了很多天的workshop,在workshop裡面學校就會告訴你在美期間一些有關居留方面的注意事項,有參加workshop的人,校方就會幫你跟美國政府表示你已經到達美國。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就是一到學校以後,要趕快先跟OISS報到,然後知後再參加workshop,事實上是根本不用跟OISS報到,直接參加workshop就好了。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包括我自己,一到學校就趕忙向OISS報到?這是因為OISS的說明不清會讓人誤解。我跑去OISS說我要報到工作人員還一臉疑惑很跩的問我報到甚麼,參加workshop就好啊。更,是你們自己說明的讓一堆人誤解好唄。Workshop最好在台灣就早點先sign up,因為每天的workshop名額有限,像我到美國才sign up剩下的場次都是好幾天後的,這種重要事情懸在那拖著總是很不暢快。

再來,剛到NYU宿舍,事實上你是沒有任何身分證明文件的。不過這也不是甚麼嚴重的大問題啦。雖然有些NYU的建築須要有NYU ID才能進入,但那些建築你才剛到根本也不太會進去。剛來會跑的地方都不會要求NYU ID卡。NYU宿舍雖有管制,需要相關ID才能進入,但你剛到以後,宿舍會發給你一張臨時的pass,只要記得隨身攜帶,進出宿舍也無礙。但因為那張pass怎麼看都只是一張爛紙,很多人都會忽略它,結果就會被門口的security機機歪歪。我第一次出宿舍就忘了,被一個死光頭刁很久才進去。而我不是唯一的例子,這幾天陸陸續續看到許多菜鳥犯了跟我同樣的錯被削。很多人不知道去哪辦這張ID卡,個人認為這校方有責任。因為不管是NYU Law寄給你的校園小地圖,或是到這裡以後去Welcome Center拿的那張更詳細實用的隨身校園小地圖,對這地方都沒有著墨。明明就是還算重要的事,竟然也不標明清楚。NYU ID Center的地址就在7 East 12th St.,大概在5th Av.跟East 12th St.交叉附近,反正這地方已經有點遠離主校區,走到那就只看的到一棟樓插著NYU紫大旗,走進去就對了。其實人不多的話還滿快的,就填個申請表,拍張照,三兩分鐘就印出來了。拍張照?沒錯,證件上的照片是現場拍的,我以為是用證件照給他們辦。所以請整理好儀容再去辦,不要像我到當場被突襲,證件上的照片領子還是歪歪的XD....其實個人認為ID卡這項倒也沒這麼急。但這張卡也好用,就像我說過的,NYU沒有校園,但這附近的neighborhood都是以NYU為中心打造的,很多店家都是show個NYU ID就有折扣,還不賴。

開戶這件事聽起來好像會很複雜,但個人認為其實比想像中簡單太多了。NYU附近有一家Citibank,在West 3rd St.跟LaGuardia Place交叉附近,很多學生都是在這家開戶,我也推薦這家。因為離學校近,你以後要領錢要跑銀行都方便,如果辦別家學校附近又沒有它的ATM,跨行領錢要扣手續費。而且,NYU學生在這家Citibank開戶什麼的都不用手續費,他們也知道NYU學生群是大客戶,服務都很不錯,還不賴。附加一個女性朋友的Bonus,這家銀行有一位Victor Lee,韓裔,就是他幫我開戶,長得像陽剛版的王力宏,而且還比娘娘的王力宏帥,服務又很好。至於開戶真的沒甚麼困難,只是要先去Student Service Center辦一張什麼Certificate Enrollment,拿這張去銀行才肯讓你開戶,地點在Greene St.跟West 4th St.交叉,辦這張很快,不到一分鐘就印出來給你了。開戶時,Banker講解時好好聽,他說甚麼就做甚麼,照他的指示做就好,其他的就搞懂debit card是甚麼東東,checking account跟saving account又是甚麼東西,這都是在台灣要做的功課,懶得贅述。至於開戶急不急....我覺得如果是學費還沒繳的,要在美國開戶從台灣匯錢過來再繳的,那就很急,要趕快去開。如果學費已經繳了,那倒還是其次。只是一般人來的時候身上免不了總帶個幾千塊現金或旅支,放在身邊總是不安心都想快點開戶存進去。開完戶銀行會先給一張臨時的debit card,可以領錢,但不能在店家消費時直接扣帳戶。過個幾天再去銀行換拿正式的debit card。

很多人認為剛到辦手機是大事很重要,但我個人認為這最不重要。我來NYU的第二天就辦了,快一個禮拜過去,都完全沒用到,我的手機唯一的功能就是鬧鐘而已。要辦哪家,一般在美留學生不外就是AT&T、T-Mobile跟 Verizon三家。Verizon收訊最好,但最貴,住NYU這邊的話T-Mobile收訊最好,但如果是外宿住在其他地方,就要研究看看,像T-Mobile在很多學生會住的New Port那邊收訊就很差。這邊最近的T-Mobile就在Broadway上,沿著我住的法學院D'Agostino Hall門口的West 3rd St.往東走,一直走到Broadway以後往北走,走右手邊,就會看到了。這家店裡有個黑妞還滿正的,就算不單從黑人的標準來看,也還算是正咩一枚。費率可以選擇那種每個月繳的,也有prepaid的。每個月繳的最便宜的一個月也都要四十塊左右,我怎麼想我用手機的機會實在很少,所以就辦prepaid的。個人覺得除非你很罩來這就是專門社交把咩常講電話,否則實在沒必要辦按月的。NYU宿舍提供電話線,花個十塊錢買個電話裝上去,平常跟同學聊天打內線不用錢,學校電話線打市內好像也是不用錢,方便得很。

買日用品,好像最其次,但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說像我一來,沒床組,不去買怎麼睡啊?所以剛到以後如果時間不多,最先該做的事反而應該是想看看今天生活上會用到的東西還缺什麼,趕快去買。日用品NYU這邊推薦幾間,第一間是bed, bath & beyond,之前提到過,在6th Av.跟18th St.交叉,我就是在這買bedding的。日常用品超級多,不只bedding跟bath的東西,什麼鍋碗瓢盆廚房家電燈具等等應有盡有,但小家電像是電話電視就沒有。另一間是K-Mart,在Astor Place上,裡面東西沒有b,b & b那麼多,但是該有的都有,也有電視電話這類小家電,然後有賣比較廉價的產品。最後是National Wholesale Liquidators,在Broadway跟Bleeker St.、Houston St.之間,這家我是今天才知道,改天要去那買電視電話,這家特色就是便宜貨很多。以學生來講,推薦後兩家,比較便宜,又比較近。b, b & b東西比較有質感,但也因此比較貴,而且離學校比較遠。NYU附近還有一家超商Morton Williams,在LaGuardia Place跟Bleeker St.交叉,也有一些超商會賣的小日用品,但很少也很貴,基本上這地方是拿來買食材什麼的,日用品不太應該在這邊買。

剛來該忙的事大概就這些。如果在台灣沒有寄出Immunization Form的人,記得要自己到Health Center去Submit,地點在Waverly Place跟Broadway交叉附近,Health Center不難找,但繳交Immunization表格的地方就有點隱密,直接問門口Security的人比較快。

新房間讓人神清氣爽,雖然比較小間,View也比較差,但至少公共空間很乾淨。前手是女生,女生真的比較衛生,然後一進來校方就派人來清潔。老美清潔方式就是大量的清潔劑給他噴下去然後甚麼都亮晶晶,現在整間都是檸檬清潔劑的味道有點受不了XD....晚一點我的中國室友就會來到,Peace^_^Y!!!!

改天來說說NYU這邊的Eating好了....


繼續閱讀...

8.07.2008

Hello, NYU.

Day 2
Hello, NYU


七點下去吃早餐,看到小小的餐廳裡只有擺幾種看起來都不太好吃的麵包,沒有炒蛋啊培根啊甚麼的,所以問了一下工作人員"Where can I get my breakfast?"只見她一臉不解的指著那堆麵包跟我說"Right there!",好像是在懷疑我要她幫我裝好服務。在餐廳的其他外國人也都用很奇怪的眼神在打探我。天啊!那就是160塊美金一天的早餐?印象中遊學時住的學校的早餐都比它好上一百倍!胡亂塞了一些沒甚麼味道只能靠syrup幫助吞嚥的麵包後就離開了。不是不想多吃一點,只是真的是讓我沒有食欲。

今天的重點目標當然就是到學校宿舍安頓。因為我是early arrival,開學後要住的那間要到10號過後才available,所以是暫時住在別間,十號以後再搬過去。也不知道哪叫計程車,就請飯店幫我叫,剛打完電話行李都還沒拿下去車就來了,一看到來的是台林肯稍微加長型的limo....心中暗叫linmoo勒....難怪我請飯店幫我叫車時他們表情都很雀躍,像是在說肥羊來了,飯店應該是有跟禮車公司合作可以抽成。車都來了要不然怎樣?算了,就當作體驗看看坐禮車的感覺吧,總是很難得的經驗。服務很不錯是真的,價錢也很驚人。有點塞車,可能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宿舍,價格是80塊美金,還要加小費。一般小費是抓15%,大概是12塊左右,為了給人台灣經濟還是很富裕的假象,打腫臉充胖子的給他15塊小費而不是十塊,他還很驚喜。至於坐limo是甚麼感覺,老實說真的是很舒適,但那個價格....一般計程車是加小費四、五十塊美金,我加小費付了95....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不要叫飯店幫你叫車!!!!自己在台灣找好車行電話,很多華人愛叫金馬車行的車,因為便宜,大家可以考慮看看。

我住的是法學院的D'Agostino Hall,位在West 3rd St.跟MacGougal St.交叉,外觀是一棟紅磚建築,有點古味。一進去裡面看到門房感覺還不錯,真的比Comfort Inn的還好。到櫃台跟一個老黑表明來意,並把住宿的文件給他看,不過他翻了翻資料說找不到,叫我到宿舍的office去問看看。這位老黑我研判應該是海地還是中南美來的,有一種很濃的口音,說實話,我實在聽不太懂。來紐約至今,因為還沒開始上課,並沒有遇到什麼language barrier,大致上都還能溝通。紐約各式各樣的人種太多了,當然要說英文有多強是很有限,但比爛我相信一般台灣人還排不上榜。一堆外國移民,英文真的是爛到爆炸,卻都還是能在紐約討生活。不過正是這些移民因為他們多半都是從事一些跟一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像是driver、doorman、商店員工、餐廳員工,卻都有著很重的腔調跟很破的英文,所以常常會造成一些困擾。說實話,我個人認為聽懂CNN都比聽懂這些人講話容易。不過會有這種現象也是英文熟悉度不夠所致,老美跟這些人也都混得很好。我妹說,他美國待了一年,英文最大的進步就是能跟各種accent的人溝通。

總之老黑叫我去辦公室,但辦公室的一位黑妞又帶著我會到櫃台,質問那個老黑幹嘛又把人推到辦公室。老黑裝無辜的說找不到我的資料,辦公室的黑妞就開始翻,第一份就是我的資料,馬上很不爽的罵那位老黑,把資料丟在老黑面前叫好黑處理我的入住事宜。老黑一臉無辜的跟他爭辯這不是他的mistake。我就這樣看著他們吵嘴內心在偷笑。個人覺得老黑應該是累犯,常常很敷衍的把人送到辦公室惹得辦公室的人起毛。不管如何,我上到了我的房間,room 418。這只是暫時住到十號,之後就會搬到401。我住的是三人房,每個人有他獨立的小房間,然後share一個浴室跟廚房。我一進去房間的時候差點沒吐出來,因為飄出一種夾雜廁所臭味跟廚房油汙味的異味,說真的,比男四還臭。應該是我的室友衛生習慣不佳,爐子上有掉落沒清理的通心麵,浴室到處都是發霉跟發黃的痕跡,洗手台都黏黏的,我只能慶幸我只要待到10號。

進到自己的房間,非常的dusty,應該是好一陣子都沒人住,宿舍方面也馬上派人來幫我清理跟吸地毯。老美的房間都愛用地毯。清一清仔細觀察了一下,房間其實比我想像中大,沒甚麼豪華的設備,但基本該有的都有,書桌、床、書架、衣櫥,還有冷暖氣。宿舍的冷氣開的很強,開關是隱藏式的,整個白天我都不知道哪裡可以調冷氣被凍個半死,後來才知道哪裡可以調,發現原來我之前也只是最弱的就這麼冷,看來只有關掉一途。其實紐約夏天的天氣比台灣舒服,有太陽,但不會悶熱,晚上還有一些涼意,一天開個兩三個小時的冷氣就好。

NYU宿舍雖然貴得離譜,但是他們也不是拿錢不辦事,很便利。以網路為例,插上網路線,上一個網頁用自己的NYU net ID登錄,不用五分鐘就有網路了,不像男四的網路設定那麼繁雜。NYU也有自己的cable tv,每間牆上都有街頭,買條線來接就好,頻道很多,甚至還有NYU自己的電影台,播放的電影都是2008以後上映的,很新。看來是應該買台電視來接。

總之個人覺得宿舍不去看它的價錢是還不錯,只是衛生習慣這種問題就要看運氣。如果真的不是很預算不足,還滿建議多花點錢住宿舍,地點好,離校近,設備便利,甚至還可以無限量免費列印,還有管制比較安全。

整個安頓下來差不多是中午,因為忙著在網路上查接下來該做的事,也懶得出去就這樣空著肚子。很後悔當初沒帶一些小零食,因為你剛到前幾天很多事要忙也不熟悉環境,沒甚麼時間好好吃飯,小零食這時時候很有用。等到一點半根據網路的說明去外國學生辦公室(OISS)報到,但是OISS的說明大有問題。它的說明是當你抵達紐約以後要跟OISS報到,然後還要參加一個workshop,但事實上根本不用報到直接去workshop就好。好多外國學生就這樣被呼攏。而且OISS位置很不顯眼,隱藏在草地花圃根樹木之中,也沒有明顯的NYU紫色大旗,所以找好久找不到。但這樣也好,因為迷路的過程中稍微認識了一下環境。

有人批評NYU沒校園,我不是要為NYU辯護,但我很懷疑這些人是不是真的來體驗過NYU的環境。的確,NYU是沒有一個明顯的校區,就一棟棟學校的大樓建築矗立在路旁。但事實上,NYU的學校建築多半都圍繞著Washington Square Park,很集中,只有少部分散落在比較遠的地方,但也都是在步行距離之內。學校的建築都會懸掛有很明顯的NYU紫色大旗,很好辨識,只有少部分例外。沒有明確的校區,但是整個neighborhood都是為著NYU量身打造。很多店家還會故意用NYU紫當招牌混淆視聽。簡單的說,圍繞的Washington Square Park的區域幾乎都是以NYU為主體延伸出去。有沒有明顯的校區圍牆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

白跑了一趟OISS,因為到了之後一直聯絡不到已經抵達的台灣同學,只好自己到Welcome Center詢問哪裡買Bedding。個人覺得NYU沒有製作一本生活手冊告訴新生學校附近有哪些生活上需要的物品可以購買或者好吃的實在應該改進。他們推薦我到6th Avenue跟18th St.的一家Bed, Bath & Beyond去購買,那裡就是一些居家生活用品的大賣場。在那裏買了一組床組跟檯燈,含稅快要一百塊美金。老美房間都很愛用的暗暗的,宿舍也不例外,只有一趴微弱的黃燈,很有氣氛,但不適合念書。回去以後拆開床組驚覺:沒有枕頭!我看床組包上面講到有pillow case跟pillow sham,沒帶字典不知道sham是甚麼意思,但pillow case應該是枕頭套,pillow sham應該就是枕頭內裡吧....結果我錯了....只好把棉被以外的所有布料折起來當枕頭度過第一夜。

買完bedding回到宿舍終於聯絡上台灣學生,帶我到學校附近吃個deli之後就回到宿舍了。老實說我實在不太習慣老美的deli,deli有點像我們的自助餐,秤重算錢的,但菜色我實在都不太喜歡,也很貴,隨便夾個幾樣加稅就七八塊錢。個人覺得我在紐約待一年應該會瘦,因為吃不習慣,又貴,又要走超多路。像去買bedding,就從3街走到18街,再從18街扛回來。路途有經過一個街頭籃球場看到老黑打球,我只能說,我在紐約絕對不會去碰籃球了....

回到宿舍本來想blog一下的,想說有點累小躺一下,醒來就已經十點了。但應該不是時差的問題,因為我一點就又想睡又跑去繼續睡覺了....隔天早上還要去跑開戶、辦學生證以及辦手機的程序。

有點流水帳,但主要是記錄下來想幫助將來要來NYU的人知道剛來有哪些事要辦,哪些地方可以買生活用品。這些東西不管是NYU本身還是台灣學生會提供的資訊都不夠詳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