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考放榜後,身邊又多了兩位官。因為還有口試不便透露他們的名字,但以他們多出來的分數,只要口試時隨便背背三字經,然後不要罵三字經,應該就是躺著上。看到大家錦繡前程,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很難過。
高興的理由很簡單,當然是為他們高興。這兩位仁兄之前法律之路都沒有走的金光閃閃,但現在都已經拿到黃金之扉的鑰匙準備打開大門。書卷獎考上一點都不讓人感動,這樣子的逆境求生才是真男兒。
難過的理由就很複雜了。還記得當初寫申請學校的SOP時還覺得很自豪,現在卻覺得過去的選擇很愚蠢。
看不起官,所以死不當官(雖然去考也考不上XD)。好官不是沒有,但總是少數,我在法院的經驗就是,那個環境結構就是這樣,可能除了公辯的環境結構不會殘害一個人的腦力之外,其他的位置就像是會讓人變蠢笨的毒藥一樣讓你慢性中毒。終身俸就是補償對你腦力造成的永久性傷害,以及補償你任內侵害他人生命自由財產損陰德下地獄要償還,所以讓你去跟閻王報到之前日子過得舒服一點。一直覺得將來最大的樂事就是在法庭上羞辱檢察官,然後上訴時羞辱法官。還記得才沒多久之前,律師地位可是跟司法官相當。拜偉大的百分之八政策,律師行情暴跌,現在事務官都不如。
論收入,一般律師一開始不過五萬,南部聽說已經出現有四萬的行情,連找實習機會都找不太到。要死要活受僱好幾年,還是那些死薪水,出來自己開?這麼競爭誰知道他能生存下來?當初替代役當公辯助理時,一位公辯跟我說之前本來想跳出去做律師,都已經花了一百萬投入事務所的建設,後來看到市場這麼差,趕緊再縮回來。當官,即使是事務官,薪水都是司法官八成,絕對能用鈔票把你那些小律師打趴在地上叫爹娘。遇到經濟不景氣,以及無能爛總統,當官更是爽哈哈,薪水照領,還逐年加薪,也不怕失業。前幾禮拜知道一位司法官官年底要結婚,要新居採購,要蜜月,但還是能負擔徠卡M,甚至還可以加上年底的5DII,看著我家的鈔票被台灣總督府裡那隻狗咬的遍體麟傷,連最便宜的福崙達都買不起了,眼淚真的快掉出來....
論地位,台灣這種文化水準低度開發的地區,地位跟收入之間是約等於的符號。所以律師一但收入下降,地位當然就跟著下降。從最近多少人有律師證照卻還是選擇當事務官甚麼的就可以知道。當然有一種律師地位很高,就是收入高的律師。收入高的律師多半就是在大事務所,往來客戶無白丁的那一種,同事之間都要稱associate,老闆叫partner,彼此之間要叫對方英文名字,像是Marx啊、Jimmy啊還是Joe the plumber的。在ㄧ般訴訟事務所提供平民百姓服務的律師?熬夜加班肚子餓買個白吐司走在回家的路上野狗也都會來搶你的吐司欺負你!所以大家才拼死都要來國外唸個LLM老流氓,回國後股票不叫股票要叫stocks,證券不叫證券要叫securities,然後進大所做商務,當個地位跟官官平起平坐的大律師。
當然,一般訴訟律師也不是完全沒搞頭。自己開有生意賺的搞不好不輸甚麼partner之流。錢多多,地位就高高。開事務所的人當中當然有很多是非常有能力的好人,但事實上在台灣律師市場能力是不是有很直接的相關?搞不好認識民代,酒量好,做事歪哥還比較容易幫你賺錢。要不然就是油腔滑調綜藝化也可以幫你賺大錢,我沒有說是哪位律師喔!如果這是一個競爭機制良好健全的市場,那我技不如人被淘汰理所當然還甘之如飴。但我在法院看太多多少中部知名律師那種辦事的能力跟態度,我ㄧ個月領六千塊替代役薪水花八小時寫的狀子比他們收五萬塊的還認真還好ㄟ!真是太美妙了!不是代表這個市場可以好好開發,就是代表這市場問題很大。我深信是後者。有哪位死老百姓找律師是因為他認真能力強的?
老實說,一直很希望將來能做的像前老闆林永頌律師跟他太太施淑貞律師一樣。做傳統訴訟,服務ㄧ般市井小民,能力好又認真,打出好名聲,有自己的事務所可以接自己的案,然後要求自己每接八件要收一件義務案件,繁忙之餘要積極投身ㄧ些組織,做到讓別人沒話說。人生最高境界不就是能做到讓別人都沒話說。不是說要抄襲別人的路線,我有我自己的人生,但自己也是希望將來是不是能有自己的事務所,接自己想接的案件,參與自己想參予的組織,做到讓自己跟別人都沒話說,錢不用多夠好好生活就好(徠卡是沒希望了,至少蔡司鏡頭要買的起XD),其它就是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想想當初寫申請學校的SOP時,標題就是the audacity to be different,慷慨激昂的說台灣優秀的法律人都投身大事務所做商務服務黑心企業,拎北就是不想這樣,想服務死老百姓,想加入組織幫那些邊緣人發聲。結果這樣寫,搞到後來前十只有NYU學店肯收我,就是給我警訊告訴我"年輕人不要太天真",我還傻傻的沒發覺。
上禮拜跟馬英九的老師Cohen討論課堂報告,他人真的很好,然後問一下我的ㄧ些背景,當我跟他說大家來美國回去都要進大事務所,我卻想做litigator加入ㄧ些社會組織,他很高興的跟我說good for you,不要跟別人一樣很好。在美國或許很好吧,搞不好也不是,但在現在台灣的社會這樣多半就是太天真。
不管是不是太天真,反正都來不及了。或許當初應該考慮去考官官的,相較於服務黑心企業,服務無能政府可能還是好些。我也想當官人!
最後只有一個最卑微的請求,親愛的官官朋友們,將來看到我這被野狗搶吐司還搶輸的落魄律師請不要看不起我XD....你們進出高級法國餐廳啜飲紅酒,看到我坐在99元熱炒攤只叫得起一盤炒青菜配維士比套藥酒也不要看不起我XD....
繼續閱讀...
10.27.2008
用黑白為人生添色 ─ VED黑白負片掃描
當你開始自己掃描的時候,會越來越喜歡拍黑白XD....因為至少不會有讓人頭疼的色偏問題。
有人認為黑白很難掃,主要是因為暗部或亮部細節很容易流失掉。但我個人認為其實如果只是放到網路上,掃出能看的黑白比彩色容易太多了。原因就在於色偏。我才掃正片而已,問題就一大堆。而且我發現大家電腦色偏不一致,也會阻礙對於色彩的解讀。我自己兩台筆電,compaq這台的螢幕顏色就比富士通淡。然後我女朋友電腦螢幕因為已經很老舊會發黃,所以顏色看起來很不鮮艷。這次掃尼加拉瓜的正片,第一批掃沒調甚麼色偏,我的螢幕上看起來勉勉強強能接受,我女朋友看起來就很不鮮豔。然後後來發現了色偏的問題,特別為了我女友調整鮮豔過後,在我電腦上看起來變得很重口味,但還是能接受,我女朋友電腦上看起來也覺得有鮮豔,但又有朋友跟我說怎麼看起來都沒彩度。然後今天早上又有另一個朋友跟我說我調的太over。於是我把富士通拿出來比較,發現在富士通螢幕上又變得鮮豔的有點誇張。結論就是,在大家螢幕統一之前,怎麼調都是不對。所以我決定趕快入手校色器,反正遲早要買,美國六十美金的台灣要三千台幣。校色器買了以後至少我的螢幕經過起碼的校正,對於色彩在有甚麼不同看法要馬就是個人口味的問題,要馬就是別人螢幕的問題。
總之色偏就是很麻煩,大家螢幕也都不統一。所以相對而言掃黑白就是輕鬆容易。但也沒那麼容易。剛剛才發現解決一個我長久以來的疑惑,藉此分享一下VED掃黑白的心得。
以前給店家掃過黑白,就發現一件怪事:黑白不就是黑白嗎,怎麼有些看起來偏紫,有些偏紅,有些偏黃。黑白怎麼會有色偏?當時很不解。這幾天掃黑白,又發生這個問題,有時候很正常,有時候又會有色偏。剛剛無意中終於發現一篇網路文章介紹原因。以下以VED為例。
VED掃底片時,要先選擇底片種類,掃黑白就選Neg(Mono),也就是單色調的負片的意思。但除此之外,下面還有一個色階的選項,一個是灰階grayscale,一個是RGB。問題就出在這裡。
如果你選灰階grayscale,那基本上掃出來的黑白就是很純正的黑白,不會有色偏。但如果你選了RGB那個,因為黑白底片的片基也是有一點顏色的,所以就很可能會掃出有色偏的照片。雖然我印象中都是選grayscale那個,但原廠軟體一點很爛的是每掃完一條(六張),他的那個色階就會跑回RGB。有時候忘記調,就會出現色偏。不過色偏其實是小問題,因為有一個很簡單但我剛剛才知道的小技巧就可以救回來。那就是去PS去色,我現在不是用PS,我的軟體那個功能名稱是desaturate。
那原廠軟體幹嘛不直接掃黑白的時候只接只能用grayscale就好?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剛剛看到有人是說他還是會用RGB色階來掃黑白,原因是那樣子可以儲存成14bit而不只是8bit,他覺得保留比較多細節,遇到色偏問題在desaturate就好。有另一說卻認為用grayscale掃反差比較小,細節可以保存的比較多。找機會來試看看哪邊的說法比較正確。但我不覺得我有那個功力可以分辨,更不覺得當我把手上洗出來的底片掃完後短期之內會想要再去沖洗掃描,I am fed up with scanning right now XD....
不管如何,掃黑白相對單純。機器軟體打開,選Neg(Mono),然後選grayscale或者RGB,就放給他掃,掃完後有色偏到後製軟體desaturate一下,色階裡抓抓黑白點,偶爾動動灰點,個人不太喜歡去拉反差的曲線,然後裁切縮圖銳化存檔,丟Flickr,上傳完以後加一些屁話跟靠盃文字,就大功告成了。以後就多拍黑白好了,掃起來省事XD....
相簿帝國大廈的照片裡有幾張色偏特別嚴重,剛剛又處理了一下,剛好拿來比較參考看看。
偏紫。
Desaturate,耶!恢復正常!
很多人不喜歡黑白,應該說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黑白照片,總覺得黑白就是哪裡怪怪的。不過這次掃出來以後的感覺是黑白其實是很適合小品、人文題材的一種故事性很強的敘事觀點。你可以說黑白沒有顏色的豐富(轉品當動詞使用),但也可以說黑白沒有顏色的干擾。黑白沒有顏色幫你的影像吸引人,卻會讓你的影像故事性更加凸顯,小故事用黑白都會很有感覺。難怪玩RF的人玩黑白的比例特別高,因為RF一直被認為很適合拍人文小品題材。黑白沒有顏色,跟日常生活經驗不符,所以需要一個很不一樣的觀察角度,你要將你看到的先轉換成灰階灰階來重新思考。比如說看到一個花園花花綠綠很漂亮,但你拍起來可能紅色綠色都只是灰色。
總之黑白是一種故事性很強,很不一樣的視覺經驗。拍黑白並不是讓人生變成黑白,反而是讓我們彩色的有點單調的視覺經驗更加豐富的一種觀點。黑白可以為人生添色,乍看很矛盾,但確實是如此。
最後要來辦一個有趣的投票。
我個人是還滿喜歡這張的感覺,但我女朋友覺得拍黑白然後讓人物處於景深外的bokeh中感覺很陰森。
有興趣投票的人請在回應中表示"陰森"或"不陰森"即可。
繼續閱讀...
有人認為黑白很難掃,主要是因為暗部或亮部細節很容易流失掉。但我個人認為其實如果只是放到網路上,掃出能看的黑白比彩色容易太多了。原因就在於色偏。我才掃正片而已,問題就一大堆。而且我發現大家電腦色偏不一致,也會阻礙對於色彩的解讀。我自己兩台筆電,compaq這台的螢幕顏色就比富士通淡。然後我女朋友電腦螢幕因為已經很老舊會發黃,所以顏色看起來很不鮮艷。這次掃尼加拉瓜的正片,第一批掃沒調甚麼色偏,我的螢幕上看起來勉勉強強能接受,我女朋友看起來就很不鮮豔。然後後來發現了色偏的問題,特別為了我女友調整鮮豔過後,在我電腦上看起來變得很重口味,但還是能接受,我女朋友電腦上看起來也覺得有鮮豔,但又有朋友跟我說怎麼看起來都沒彩度。然後今天早上又有另一個朋友跟我說我調的太over。於是我把富士通拿出來比較,發現在富士通螢幕上又變得鮮豔的有點誇張。結論就是,在大家螢幕統一之前,怎麼調都是不對。所以我決定趕快入手校色器,反正遲早要買,美國六十美金的台灣要三千台幣。校色器買了以後至少我的螢幕經過起碼的校正,對於色彩在有甚麼不同看法要馬就是個人口味的問題,要馬就是別人螢幕的問題。
總之色偏就是很麻煩,大家螢幕也都不統一。所以相對而言掃黑白就是輕鬆容易。但也沒那麼容易。剛剛才發現解決一個我長久以來的疑惑,藉此分享一下VED掃黑白的心得。
以前給店家掃過黑白,就發現一件怪事:黑白不就是黑白嗎,怎麼有些看起來偏紫,有些偏紅,有些偏黃。黑白怎麼會有色偏?當時很不解。這幾天掃黑白,又發生這個問題,有時候很正常,有時候又會有色偏。剛剛無意中終於發現一篇網路文章介紹原因。以下以VED為例。
VED掃底片時,要先選擇底片種類,掃黑白就選Neg(Mono),也就是單色調的負片的意思。但除此之外,下面還有一個色階的選項,一個是灰階grayscale,一個是RGB。問題就出在這裡。
如果你選灰階grayscale,那基本上掃出來的黑白就是很純正的黑白,不會有色偏。但如果你選了RGB那個,因為黑白底片的片基也是有一點顏色的,所以就很可能會掃出有色偏的照片。雖然我印象中都是選grayscale那個,但原廠軟體一點很爛的是每掃完一條(六張),他的那個色階就會跑回RGB。有時候忘記調,就會出現色偏。不過色偏其實是小問題,因為有一個很簡單但我剛剛才知道的小技巧就可以救回來。那就是去PS去色,我現在不是用PS,我的軟體那個功能名稱是desaturate。
那原廠軟體幹嘛不直接掃黑白的時候只接只能用grayscale就好?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剛剛看到有人是說他還是會用RGB色階來掃黑白,原因是那樣子可以儲存成14bit而不只是8bit,他覺得保留比較多細節,遇到色偏問題在desaturate就好。有另一說卻認為用grayscale掃反差比較小,細節可以保存的比較多。找機會來試看看哪邊的說法比較正確。但我不覺得我有那個功力可以分辨,更不覺得當我把手上洗出來的底片掃完後短期之內會想要再去沖洗掃描,I am fed up with scanning right now XD....
不管如何,掃黑白相對單純。機器軟體打開,選Neg(Mono),然後選grayscale或者RGB,就放給他掃,掃完後有色偏到後製軟體desaturate一下,色階裡抓抓黑白點,偶爾動動灰點,個人不太喜歡去拉反差的曲線,然後裁切縮圖銳化存檔,丟Flickr,上傳完以後加一些屁話跟靠盃文字,就大功告成了。以後就多拍黑白好了,掃起來省事XD....
相簿帝國大廈的照片裡有幾張色偏特別嚴重,剛剛又處理了一下,剛好拿來比較參考看看。
偏紫。
Desaturate,耶!恢復正常!
很多人不喜歡黑白,應該說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黑白照片,總覺得黑白就是哪裡怪怪的。不過這次掃出來以後的感覺是黑白其實是很適合小品、人文題材的一種故事性很強的敘事觀點。你可以說黑白沒有顏色的豐富(轉品當動詞使用),但也可以說黑白沒有顏色的干擾。黑白沒有顏色幫你的影像吸引人,卻會讓你的影像故事性更加凸顯,小故事用黑白都會很有感覺。難怪玩RF的人玩黑白的比例特別高,因為RF一直被認為很適合拍人文小品題材。黑白沒有顏色,跟日常生活經驗不符,所以需要一個很不一樣的觀察角度,你要將你看到的先轉換成灰階灰階來重新思考。比如說看到一個花園花花綠綠很漂亮,但你拍起來可能紅色綠色都只是灰色。
總之黑白是一種故事性很強,很不一樣的視覺經驗。拍黑白並不是讓人生變成黑白,反而是讓我們彩色的有點單調的視覺經驗更加豐富的一種觀點。黑白可以為人生添色,乍看很矛盾,但確實是如此。
最後要來辦一個有趣的投票。
我個人是還滿喜歡這張的感覺,但我女朋友覺得拍黑白然後讓人物處於景深外的bokeh中感覺很陰森。
有興趣投票的人請在回應中表示"陰森"或"不陰森"即可。
繼續閱讀...
10.24.2008
掃描真是苦差事 ─ VED正片掃描
拿到VED的前兩天,覺得掃描真是一見趣事,然後第三天起,就開始想要摔機。不是VED不好,而是掃瞄真的讓人很頭大。
本來以為買了底掃,就是底片放進去,給機器自己嘰嘰嘎嘎幾下,然後隨便拉個curve調個slider,搭拉!大功告成,美美的底片出爐了!結果完全不是這回事....這絕對是一件不有趣的苦差事。完全能理解網路上有些人買了底掃,然後他們的朋友要求幫忙,答案都是千篇一律的:來用機器沒關係,要幫掃,門都沒有!
底片不外就那三種,黑白負片("BW"),彩色負片("CN"),正片("SL"),黑白正片就不提了。三者當中,一般店家掃最好的是彩負,再來是黑白,正片幾乎都一塌糊塗。但自己掃反而是SL好掃,CN最難。原因在於CN的片基是有顏色的,偏橘色,直接掃出來會有一層色罩產生色偏,SL的片基就很淡,幾乎沒甚麼顏色。然後CN色偏並不固定,沖洗甚麼的都會影響。加上CN不像SL,可以看著底片對者電腦調色偏,所以掃CN是所有自己掃的人的噩夢。但我目前光是掃SL而已,就已經快要抓狂。
掃SL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首先,如果你拍SL有習慣欠曝一點的人,像我,然後遇到壞天氣,等你掃描時,就有得忙了。這次掃描的是去大瀑布的底片,天氣預報說的艷陽高照,興高采烈的帶了E100VS,結果竟然是颳風下雨....拍出來的底片偏暗,用燈箱看因為一個很強光源就在下面穿透出來,所以很OK,但掃出來沒調整前的效果就非常不好,顏色很悶。所以如果是專為了掃描,那就要放棄故意欠曝的習慣。真的差很多,裡面有幾張光線條件比較好的,一掃出來效果就非常好。所以SL要掃,拍攝的的光線品質很重要。光線品質好掃起來很輕鬆,品質不好就真的很頭大。
其次,SL掃出來還是色偏很嚴重。不知道是不是天氣太差也有影響。而且這個色偏不是整張底片都一起色偏,而是某些顏色偏的特別厲害。舉例來說,這次掃描,第一次掃總覺得掃起來顏色都很悶,不鮮艷,跟原片差不少。結果掃到最後幾張,無意中赫然發現原來是黃色偏藍特別嚴重。以前調RGB都是用slider加減在調,所以是整個畫面都加顏色或減顏色,但這方法行不通,因為是黃色偏藍嚴重,你把他調黃了,但藍色的地方也變黃了。所以必須要只調RGB裡的B channel中的黃色部分把它曲線往下拉減藍色,然後畫面瞬間就變超鮮豔。一直到最後幾張才發現這個技巧,結果前面的都要重頭來調整。
不過即使如此,有些片子的色偏就怎樣都修不回來。最後只好放棄。上網研究了很久,聽到很多人推薦vuescan這款掃描軟體,還去抓了試用版下來。vuescan掃瞄速度真的快很多,功能也比原廠附的Nikon Scan強,然後掃出來以後顏色比Nikon Scan準,本來以為賺到了,但拿去後製時才發現,原廠軟體掃出來的雖然比較難看,但是經過調整可以變得很不錯。vuescan雖然掃出來的顏色比較準,但我覺得還是不太堪用需要後製,用同樣的後製技巧,vuescan的色彩卻無法現Nikon Scan那樣暴力。所以如果你是要大量快掃,那vuescan會比原廠的好用很多,掃出來的品質是比原廠軟體掃得好,速度又快很多。但如果你是一張一張慢慢掃,然後一張一張慢慢調,那Nikon Scan會比較好。至少在SL上是這樣。
一直在考慮要不要用一套vuescan來。網路上說法眾說紛紜。vuescan有可以掃片基鎖定片基色偏的問題,對CN來說應該很有幫助,但也有聽說掃彩色還是Nikon Scan好,黑白的話vuescan反差低,細節保留好。但又有說法說Nikon Scan故意選擇用CN模式去掃黑白可以降低反差效果不錯。都被搞糊塗了,不知道該不該弄一套來。而且一直找不到vuescan的有效序號,雖然看看網路上的評價,它的價錢算划算,但也是八十美金的事。
目前只掃了SL,覺得如果花時間慢慢修,Nikon Scan強很多,沒有用vuescan的必要。明天去拿兩捲送沖的黑白回來以後在試試黑白的。現在最擔心的是CN,不知道掃出來會不會遇到大麻煩。哀,很煩。
有誰有底掃的心得的麻煩分享一下。有vuescan序號的也麻煩一下^^"....
以下先拋磚引玉一下到目前為止的一些小心得。
1.除了ICE去汙點的功能,其他甚麼自動調整的都盡量不要開。只有在極端光線環境下的片子可以開那個修正暗部亮部曝光的功能。為什麼不要開呢?因為一開它就像是自動色階,瞬間把照片變成大眾同俗口味,通常都不會是你想要的感覺。請看以下的例子:
Very digital的味道!看起來像是DSLR拍的照片....
相同場景沒開雜七雜八功能(但有後製調色篇等)的照片。比較喜歡後者的感覺,所以我後來只留ICE其他全部關掉。
2.RGB channel的曲線要一一去拉,不能直接加減整體的RGB。E100VS黃色區域偏藍偏的特別嚴重,要針對這個區域去拉。這樣子找色偏非常麻煩,但用心調好一張,抓出色偏的模式,那幾乎同一捲底片相似的場景都可以套著用。拉R、G、B channel的曲線時要盡量善用定位點,不要整條拉,整條拉不容易拉出最精確的,我是會在各channel的curve圖上的16宮格先定位中心點、中心點右上的點、中心點右下的點,然後分段調整,再不行定位點再細分。如果畫面中有可以確定的中灰點以及黑白場那最棒,滴管滴一滴就好。但我覺得還是在R、G、B channel慢慢在那磨曲線效果最好。請看:
阿里不達功能全開版。
阿里不達功能關掉版。這張由於黃色素區域少,所以掃出來沒甚麼調整已經算很不錯的了。
調整色偏後的版本。但有點點鮮豔過頭了,當天天氣是有夠爛的....
目前只有這些心得分享,希望誰有底掃經驗也能指導一下。
最後來個重口味的照片。
器材那麼貴值不值得呢?從別人那借來一張當天用DC拍的相似場景做比較。跟上一張同樣的後製方式。
繼續閱讀...
本來以為買了底掃,就是底片放進去,給機器自己嘰嘰嘎嘎幾下,然後隨便拉個curve調個slider,搭拉!大功告成,美美的底片出爐了!結果完全不是這回事....這絕對是一件不有趣的苦差事。完全能理解網路上有些人買了底掃,然後他們的朋友要求幫忙,答案都是千篇一律的:來用機器沒關係,要幫掃,門都沒有!
底片不外就那三種,黑白負片("BW"),彩色負片("CN"),正片("SL"),黑白正片就不提了。三者當中,一般店家掃最好的是彩負,再來是黑白,正片幾乎都一塌糊塗。但自己掃反而是SL好掃,CN最難。原因在於CN的片基是有顏色的,偏橘色,直接掃出來會有一層色罩產生色偏,SL的片基就很淡,幾乎沒甚麼顏色。然後CN色偏並不固定,沖洗甚麼的都會影響。加上CN不像SL,可以看著底片對者電腦調色偏,所以掃CN是所有自己掃的人的噩夢。但我目前光是掃SL而已,就已經快要抓狂。
掃SL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首先,如果你拍SL有習慣欠曝一點的人,像我,然後遇到壞天氣,等你掃描時,就有得忙了。這次掃描的是去大瀑布的底片,天氣預報說的艷陽高照,興高采烈的帶了E100VS,結果竟然是颳風下雨....拍出來的底片偏暗,用燈箱看因為一個很強光源就在下面穿透出來,所以很OK,但掃出來沒調整前的效果就非常不好,顏色很悶。所以如果是專為了掃描,那就要放棄故意欠曝的習慣。真的差很多,裡面有幾張光線條件比較好的,一掃出來效果就非常好。所以SL要掃,拍攝的的光線品質很重要。光線品質好掃起來很輕鬆,品質不好就真的很頭大。
其次,SL掃出來還是色偏很嚴重。不知道是不是天氣太差也有影響。而且這個色偏不是整張底片都一起色偏,而是某些顏色偏的特別厲害。舉例來說,這次掃描,第一次掃總覺得掃起來顏色都很悶,不鮮艷,跟原片差不少。結果掃到最後幾張,無意中赫然發現原來是黃色偏藍特別嚴重。以前調RGB都是用slider加減在調,所以是整個畫面都加顏色或減顏色,但這方法行不通,因為是黃色偏藍嚴重,你把他調黃了,但藍色的地方也變黃了。所以必須要只調RGB裡的B channel中的黃色部分把它曲線往下拉減藍色,然後畫面瞬間就變超鮮豔。一直到最後幾張才發現這個技巧,結果前面的都要重頭來調整。
不過即使如此,有些片子的色偏就怎樣都修不回來。最後只好放棄。上網研究了很久,聽到很多人推薦vuescan這款掃描軟體,還去抓了試用版下來。vuescan掃瞄速度真的快很多,功能也比原廠附的Nikon Scan強,然後掃出來以後顏色比Nikon Scan準,本來以為賺到了,但拿去後製時才發現,原廠軟體掃出來的雖然比較難看,但是經過調整可以變得很不錯。vuescan雖然掃出來的顏色比較準,但我覺得還是不太堪用需要後製,用同樣的後製技巧,vuescan的色彩卻無法現Nikon Scan那樣暴力。所以如果你是要大量快掃,那vuescan會比原廠的好用很多,掃出來的品質是比原廠軟體掃得好,速度又快很多。但如果你是一張一張慢慢掃,然後一張一張慢慢調,那Nikon Scan會比較好。至少在SL上是這樣。
一直在考慮要不要用一套vuescan來。網路上說法眾說紛紜。vuescan有可以掃片基鎖定片基色偏的問題,對CN來說應該很有幫助,但也有聽說掃彩色還是Nikon Scan好,黑白的話vuescan反差低,細節保留好。但又有說法說Nikon Scan故意選擇用CN模式去掃黑白可以降低反差效果不錯。都被搞糊塗了,不知道該不該弄一套來。而且一直找不到vuescan的有效序號,雖然看看網路上的評價,它的價錢算划算,但也是八十美金的事。
目前只掃了SL,覺得如果花時間慢慢修,Nikon Scan強很多,沒有用vuescan的必要。明天去拿兩捲送沖的黑白回來以後在試試黑白的。現在最擔心的是CN,不知道掃出來會不會遇到大麻煩。哀,很煩。
有誰有底掃的心得的麻煩分享一下。有vuescan序號的也麻煩一下^^"....
以下先拋磚引玉一下到目前為止的一些小心得。
1.除了ICE去汙點的功能,其他甚麼自動調整的都盡量不要開。只有在極端光線環境下的片子可以開那個修正暗部亮部曝光的功能。為什麼不要開呢?因為一開它就像是自動色階,瞬間把照片變成大眾同俗口味,通常都不會是你想要的感覺。請看以下的例子:
Very digital的味道!看起來像是DSLR拍的照片....
相同場景沒開雜七雜八功能(但有後製調色篇等)的照片。比較喜歡後者的感覺,所以我後來只留ICE其他全部關掉。
2.RGB channel的曲線要一一去拉,不能直接加減整體的RGB。E100VS黃色區域偏藍偏的特別嚴重,要針對這個區域去拉。這樣子找色偏非常麻煩,但用心調好一張,抓出色偏的模式,那幾乎同一捲底片相似的場景都可以套著用。拉R、G、B channel的曲線時要盡量善用定位點,不要整條拉,整條拉不容易拉出最精確的,我是會在各channel的curve圖上的16宮格先定位中心點、中心點右上的點、中心點右下的點,然後分段調整,再不行定位點再細分。如果畫面中有可以確定的中灰點以及黑白場那最棒,滴管滴一滴就好。但我覺得還是在R、G、B channel慢慢在那磨曲線效果最好。請看:
阿里不達功能全開版。
阿里不達功能關掉版。這張由於黃色素區域少,所以掃出來沒甚麼調整已經算很不錯的了。
調整色偏後的版本。但有點點鮮豔過頭了,當天天氣是有夠爛的....
目前只有這些心得分享,希望誰有底掃經驗也能指導一下。
最後來個重口味的照片。
器材那麼貴值不值得呢?從別人那借來一張當天用DC拍的相似場景做比較。跟上一張同樣的後製方式。
繼續閱讀...
10.19.2008
鏡頭真有味? (3)
進入正題之前先說一下閒話。這禮拜先是有朋友很意外的跟我說他要衝徠卡M系@@"!再來就是黃官官跟我說他從京都回來以後被底片俘虜了@@"!本來很得意的跟我女友炫耀說我推了很多人入坑,只見他無奈的回我:你到底要害多少家庭破碎XD....
說真的,我實在不太懂為什麼我會對朋友產生這些影響。一來我這人前科紀錄不良,愛講屁話,credibility很差,二來我也從來沒有正經的慫恿任何人從事敗家行為。我部落格上也都會平衡報導,每每都在文章中講清楚那些東西有甚麼好跟不好。我也從不從事勸敗行為,像是那位要衝M的朋友,跟我說他要進入RF的世界,我一直很衷心的建議他RF其實是很機歪的系統,最好先借一台RF或買一台便宜不能換鏡頭的二手RF來玩一陣子,真的瘋狂喜歡RF再認真考慮,如果不是瘋狂迷戀RF,把錢丟在單眼其實比較合理。黃官官也可以做證,我都是建議他既然他已經有一套不錯的NIKON系統,NIKON不管數位單眼都無可挑剔,要玩就買個NIKON底片機,沒錢買FM2,有錢上F6,然後鏡頭買來數位底片都可以用,除非錢太多,否則沒必要很快就打算擴充一套RF系統。
我自己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差的不良示範。老實說,買之前對底片跟RF一點都不熟悉,而且一開始毋寧只是愛可樂標多一點,莽撞的敗家,只是運氣好,RF剛好很合我胃口,越玩越上癮。但事實上,這世上運氣不好的例子太多了,很多人跟我一樣傻傻的衝M系,最後發現是個難用的爛東西就把它出掉。雖然買進出掉不一定賠錢,只是多兜了一個圈子總是不好,更主要是我不喜歡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被人討厭而拋棄。
或許我的萬惡部落格也要負一些責任。我女朋友每次看完新文章就會跟我說我又再騙人買東西XD....現在冷靜想想,或許我的部落格真的談器材談太多,有誘人敗物之嫌,感到有點罪惡。器材談太多,代表我內涵太少。有些不認識的版友是在搜尋ZM過程連到我的部落格的,剛剛看到徠卡版有人在徵Sonnar,希望在徵的人不要是因為受到我不良的影響XD....
總之,以後我會盡量克制自己少談器材。本來接下來想已經預訂好談談選購打造RF系統的心得跟經驗,但我決定把這系列卡掉了。去拍照掃底片還比較實際。反正經濟那麼差,我也買不起甚麼新寶物,所以再來也沒甚麼器材好談的了。
至於掉入錢坑的兩位朋友,說真的我外表看來有點罪惡感,但內心深處還是很高興。畢竟有多一點的人可以交流總是比較有趣。既然入坑了,就衝到底吧XD....
===================================================
上次談到我得出鏡頭味道比數據重要這個結論的第二個取鏡是現象學上的epoche取徑。我現在很後悔把這東西提出來,因為明明是很簡單的道理,沒事扯到epoche根本是把人搞困惑還自找麻煩。而且這裡的epoche也不完全是現象學上的epoche,而是我台大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李茂生重新詮釋過的epoche。不管如何,簡單的用法官判案的例子如下。
法官判案子總是根據法條、理論,但所有的法律理論,更廣泛一點的說,所有的語言結構,說穿了都是暴力。法官必須認清這一點無奈,最後靠的是自己的司法良心做判斷。說司法良心有點過於美化,我會覺得比較像是法感,是法官內心深處的黑盒子。法官必須要能認清所有語言結構的暴力、矛盾以及先驗之處,懸置他們,把他們"括號"起來,去追尋自己的純粹主觀。很抽象,但我也不知道如果不仔細從背後的哲學裡出發還能怎樣再進一步解釋。
聽起來很難忍受,法官竟然不照法律判。這是誤解。首先,法官要有足夠的分析批判能力去"懸置"語言結構探求內心的黑盒子。光這點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法官就做不到。再來,畢竟你要有足夠的能力去manipulate既存的語言結構讓你的感覺在語言結構中找到定位,卻又能存在結構的空隙之中不被結構所形塑。這些都是功力。曾聽過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官說過,法官當久了,案子判多了,到後來都是看到案件,法感油然而生而得到一個感覺,感覺得到一個結論,然後在想辦法讓這個結論用法律條文的架構跟法律文字呈現出來。
回到鏡頭味道的問題。上述聽起來很玄又亂七八糟,但其實我要講得很簡單。你無法避免,一定會聽到網路上多少關於哪支鏡頭有怎樣特色的資訊,你不可能不看到,不可能不接觸到。但事實上不用聽別人在那怎樣評論,你自己大量的去看某鏡頭的照片,看多了,看久了,就會發現這鏡頭對你來說有怎樣的一個傾向跟特色。看多了,看久了,你就會覺得那支鏡頭真的有一種怎樣的味道。你也說不上來,那是你內心裡黑盒子純粹的感受。
當然過去你只能大量用某支鏡頭拍照才能大量看到某支鏡頭的照片。慶幸現在有網路,也有fickr。有人會說網路照片不準,每個人拍攝風格不同,後製也都會大大影響結果。這當然是沒錯,可是flickr上某支鏡頭的群組裡面,英雄來自四面八方,後製也各自不同,但這麼多複雜的變素參雜在裡面,都還能發現一支鏡頭的某種tendency,這不就是那支鏡頭在你心中存在某種味道最好的證明?渾沌理論要告訴我們的不是這個世界一片混沌沒有秩序,而是為了複雜秩序理論鋪路跟暖身。
所以,為什麼我覺得味道很重要?老實說,第一個取徑只是補充輔助的理論,"選擇相信",也要你真的有那樣的感覺才有辦法選擇相信。選擇還可以說是理性,但相信就很難說單靠理性。第二個取徑才是我覺得鏡頭味道很重要的關鍵。看多了看久了,鏡頭就是有一種fingerprint或者signature。說不上來甚麼具體的標準,但內心就是有一種感覺,一種傾向,可能有點模糊,可能不是具體存在或者非常確信,可能無法讓你看到照片一望即知這是哪支鏡頭,但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每支鏡頭拍的照片感覺起來就是有他的特性。你可能喜歡,可能不喜歡,可能有些鏡頭特性太相近,沒甚麼有意義的差別,有些就是很有特色,就是很不一樣。說不清,可是鏡頭的味道依舊存在,並且大大主宰你的感受。那些迷戀MTF的人,不也可以說是迷戀MTF超強鏡頭的味道。
拋開MTF,拋開網路上的七嘴八舌。大量的去看,即使只是在網路上看也好,看個一百張,兩百張,五百張,一千張,或許你內心就開始能慢慢嗅到鏡頭的味道是甚麼。可能嗅得到,可能嗅不到,但不去嗅絕對是永遠都嗅不到。然後在自己決定鏡頭的味道是不是存在,或者重不重要。當然,你的結論可能跟我不一樣。但這是我的結論。Period。
繼續閱讀...
說真的,我實在不太懂為什麼我會對朋友產生這些影響。一來我這人前科紀錄不良,愛講屁話,credibility很差,二來我也從來沒有正經的慫恿任何人從事敗家行為。我部落格上也都會平衡報導,每每都在文章中講清楚那些東西有甚麼好跟不好。我也從不從事勸敗行為,像是那位要衝M的朋友,跟我說他要進入RF的世界,我一直很衷心的建議他RF其實是很機歪的系統,最好先借一台RF或買一台便宜不能換鏡頭的二手RF來玩一陣子,真的瘋狂喜歡RF再認真考慮,如果不是瘋狂迷戀RF,把錢丟在單眼其實比較合理。黃官官也可以做證,我都是建議他既然他已經有一套不錯的NIKON系統,NIKON不管數位單眼都無可挑剔,要玩就買個NIKON底片機,沒錢買FM2,有錢上F6,然後鏡頭買來數位底片都可以用,除非錢太多,否則沒必要很快就打算擴充一套RF系統。
我自己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差的不良示範。老實說,買之前對底片跟RF一點都不熟悉,而且一開始毋寧只是愛可樂標多一點,莽撞的敗家,只是運氣好,RF剛好很合我胃口,越玩越上癮。但事實上,這世上運氣不好的例子太多了,很多人跟我一樣傻傻的衝M系,最後發現是個難用的爛東西就把它出掉。雖然買進出掉不一定賠錢,只是多兜了一個圈子總是不好,更主要是我不喜歡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被人討厭而拋棄。
或許我的萬惡部落格也要負一些責任。我女朋友每次看完新文章就會跟我說我又再騙人買東西XD....現在冷靜想想,或許我的部落格真的談器材談太多,有誘人敗物之嫌,感到有點罪惡。器材談太多,代表我內涵太少。有些不認識的版友是在搜尋ZM過程連到我的部落格的,剛剛看到徠卡版有人在徵Sonnar,希望在徵的人不要是因為受到我不良的影響XD....
總之,以後我會盡量克制自己少談器材。本來接下來想已經預訂好談談選購打造RF系統的心得跟經驗,但我決定把這系列卡掉了。去拍照掃底片還比較實際。反正經濟那麼差,我也買不起甚麼新寶物,所以再來也沒甚麼器材好談的了。
至於掉入錢坑的兩位朋友,說真的我外表看來有點罪惡感,但內心深處還是很高興。畢竟有多一點的人可以交流總是比較有趣。既然入坑了,就衝到底吧XD....
===================================================
上次談到我得出鏡頭味道比數據重要這個結論的第二個取鏡是現象學上的epoche取徑。我現在很後悔把這東西提出來,因為明明是很簡單的道理,沒事扯到epoche根本是把人搞困惑還自找麻煩。而且這裡的epoche也不完全是現象學上的epoche,而是我台大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李茂生重新詮釋過的epoche。不管如何,簡單的用法官判案的例子如下。
法官判案子總是根據法條、理論,但所有的法律理論,更廣泛一點的說,所有的語言結構,說穿了都是暴力。法官必須認清這一點無奈,最後靠的是自己的司法良心做判斷。說司法良心有點過於美化,我會覺得比較像是法感,是法官內心深處的黑盒子。法官必須要能認清所有語言結構的暴力、矛盾以及先驗之處,懸置他們,把他們"括號"起來,去追尋自己的純粹主觀。很抽象,但我也不知道如果不仔細從背後的哲學裡出發還能怎樣再進一步解釋。
聽起來很難忍受,法官竟然不照法律判。這是誤解。首先,法官要有足夠的分析批判能力去"懸置"語言結構探求內心的黑盒子。光這點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法官就做不到。再來,畢竟你要有足夠的能力去manipulate既存的語言結構讓你的感覺在語言結構中找到定位,卻又能存在結構的空隙之中不被結構所形塑。這些都是功力。曾聽過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官說過,法官當久了,案子判多了,到後來都是看到案件,法感油然而生而得到一個感覺,感覺得到一個結論,然後在想辦法讓這個結論用法律條文的架構跟法律文字呈現出來。
回到鏡頭味道的問題。上述聽起來很玄又亂七八糟,但其實我要講得很簡單。你無法避免,一定會聽到網路上多少關於哪支鏡頭有怎樣特色的資訊,你不可能不看到,不可能不接觸到。但事實上不用聽別人在那怎樣評論,你自己大量的去看某鏡頭的照片,看多了,看久了,就會發現這鏡頭對你來說有怎樣的一個傾向跟特色。看多了,看久了,你就會覺得那支鏡頭真的有一種怎樣的味道。你也說不上來,那是你內心裡黑盒子純粹的感受。
當然過去你只能大量用某支鏡頭拍照才能大量看到某支鏡頭的照片。慶幸現在有網路,也有fickr。有人會說網路照片不準,每個人拍攝風格不同,後製也都會大大影響結果。這當然是沒錯,可是flickr上某支鏡頭的群組裡面,英雄來自四面八方,後製也各自不同,但這麼多複雜的變素參雜在裡面,都還能發現一支鏡頭的某種tendency,這不就是那支鏡頭在你心中存在某種味道最好的證明?渾沌理論要告訴我們的不是這個世界一片混沌沒有秩序,而是為了複雜秩序理論鋪路跟暖身。
所以,為什麼我覺得味道很重要?老實說,第一個取徑只是補充輔助的理論,"選擇相信",也要你真的有那樣的感覺才有辦法選擇相信。選擇還可以說是理性,但相信就很難說單靠理性。第二個取徑才是我覺得鏡頭味道很重要的關鍵。看多了看久了,鏡頭就是有一種fingerprint或者signature。說不上來甚麼具體的標準,但內心就是有一種感覺,一種傾向,可能有點模糊,可能不是具體存在或者非常確信,可能無法讓你看到照片一望即知這是哪支鏡頭,但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每支鏡頭拍的照片感覺起來就是有他的特性。你可能喜歡,可能不喜歡,可能有些鏡頭特性太相近,沒甚麼有意義的差別,有些就是很有特色,就是很不一樣。說不清,可是鏡頭的味道依舊存在,並且大大主宰你的感受。那些迷戀MTF的人,不也可以說是迷戀MTF超強鏡頭的味道。
拋開MTF,拋開網路上的七嘴八舌。大量的去看,即使只是在網路上看也好,看個一百張,兩百張,五百張,一千張,或許你內心就開始能慢慢嗅到鏡頭的味道是甚麼。可能嗅得到,可能嗅不到,但不去嗅絕對是永遠都嗅不到。然後在自己決定鏡頭的味道是不是存在,或者重不重要。當然,你的結論可能跟我不一樣。但這是我的結論。Period。
繼續閱讀...
10.18.2008
Scanning is cool!!!! ─ Nikon Coolscan VED
今天不介紹徠卡,也不介紹蔡司,而是要介紹Nikon;今天不就紹機身,也不介紹鏡頭,而是要介紹掃描器。今天的主角換人做,Nikon Coolscan VED!
http://www.fuji.com.tw/products.asp?PNO=104
產品網頁介紹。
在數位時代,即使你還是不放棄玩底片的原始人,總還是要跟那些個由零跟一組成的現代人溝通交流。底片拍完洗出來,多半就是給店家掃描。但你以為丟給店家掃,世界就一切美好嗎?錯!店家掃問題多才讓人困擾。
照相館多半不是富士系統就是柯達系統。根據我多次不信邪的慘痛經驗,掃描絕對不要交給富士系統的FDI!還記得我用徠卡拍的第一捲底片(彩負)交給家裡附近一家富士系統沖洗掃瞄,沖洗是做得很棒,但回家一打開掃描的光碟片,靠!我的Leica組麼變成Lomo了XD....沒錯,FDI就是那麼爛,說多爛有多爛,免費幫我掃送我我都覺得佔位子看了又不順眼!唯一的好處是甚麼?就是FDI掃正片的水準跟負片一樣,沒有落差,因為爛到底了你是怎樣能更爛。我不懂富士怎麼能忍受這樣的產品掛上自己的名字。
柯達系統就好多了。柯達那台Noritsu的機器,品質保證信用好。只要認明Noritsu,通常彩負掃出來的水準都不會差太多。遇到有功力的老闆,那顏色更是暴力,看了讓人直呼過癮。問題是,遇到正片即使是彩負掃的絕頂的店家,幾乎也都吃鱉。正片的鮮豔度立體感全部流失,還有著嚴重的色偏,大家看我相簿裡正片的圖片就知道。原本看起來很不錯,比彩負都還要鮮艷,但一掃成檔案看起來還以為是過期的底片拍的。正片到現在,覺得acceptable的只有一家金緯,還遠在高雄,台中沒一家能看。水沙連是不及格當中最高分的無奈選擇。黑白也是問題。還白沒有顏色的干擾,個人的意念跟風格很重要,偏偏店家黑白掃的就是那種大眾黑白照。這年頭還會玩黑白的人哪能接受大眾黑白照XD....
迷上正片之後,我就決定來美國要買一台底掃自己來。台灣掃描器不知道在貴甚麼,尤其是專門針對底片的底掃,價格比國外多好幾翻。在台灣就決定好,反正我也不掃甚麼文件,只掃底片,沒必要去用掃底片效果比較差的平台式掃描器,所以要買一台專門掃底片的底掃。而專業的底掃,自從minolta、epson退出賽場以後,幾乎就是Nikon獨霸,至少就規格上來說。Nikon的coolscan底掃,本來有VED、5000ED、9000ED三台,其中VED是便宜又大碗的代表,表現一等一,如果不是專業人士也不是需要大量掃描的人,這台對業餘玩家來說是強到有剩。5000ED基本上是VED的進階版,多了一些功能,最主要是掃瞄速度變快,也能一次掃比較多張。9000ED看型號就知道一定最高檔,簡單的說就是5000ED擴張版,連120底片都能掃,前兩者只能掃135。不過9000ED的錢也大概可以買一支徠卡大光圈鏡頭了XD....
對我這種不專業的窮人來說,當然是VED就很夠了。查了一下,台灣一台要兩萬六以上,美國不到六百美金,六百美金台灣只能買到好一點的平台掃瞄吧,當然是來美國買。誰知道,就在我赴美前夕,Nikon決定停產VED!把存貨賣完就不再製造,以後只有五萬塊的5000ED跟九萬塊的9000ED XD....太賊了,跟徠卡一樣擺明把想要品質好一點的窮鬼玩家誅殺XD....二話不說,馬上上網到B&H買一台,寄到當時已經在美國唸書的大妹那,然後等我跟他都去美國以後,她再拿給我。誰知道,短短一個半小時的火車車程,VED被羈押在她那一羈押就是快到羈押的期限。終於在昨天到手了T_T....我在部落格上從不勸敗,但這次,對VED有興趣的人,快衝!
VED長的像桌上電腦主機,但體積只有四分之一,很可愛,外型質感也不錯。一到手馬上試玩了一下,連說明書都沒看過,憑直覺傻瓜掃一下,第一張出來的圖片普普通通。有想說是不是原廠掃描軟體不夠好用,趕緊問了一位VED高手ES哥,這位老哥最近已經昇華到在打造自己的暗房,放大機都弄來一大台擺在家裡XD....他說他也是用原廠掃描軟體拉拉曲線而已,他用過很多人推薦的vuescan,發現功能太多反而太麻煩,所以他就只用原廠的軟體,連後製都用原廠掃描軟體紛爭一次解決。
今天趁中午上contract課之前的空檔稍微翻一下說明書,下午去完中國城採買回來馬上又試試。原來我好多功能都沒調整或打開啊^^"一調整打開之後,VED掃正片還真可說是一台傻瓜掃^^"....再用滴管點了兩下,就是上面的成品了。去大瀑布當天天氣非常之差,原片本身都不是很好看,然後E100VS在天氣差的時候好像會有偏藍的色偏。交給VED,掃完滴管點個兩下,輕輕鬆鬆,變得比原片還鮮艷XD....照片左下方的石頭跟草鮮艷到太不自然了一點XD....
雖然離高手的水準還差很遠,但已經比店家掃的正片好多了。不過底掃自己掃會出問題的反而是店家最沒問題的彩負,容易有色偏,彩負一般人又沒辦法光看底片就能調色。還有的搞了....這捲正片掃完先試試黑白再說。VED一來,就有忍痛花錢洗照片的動力了^^....VED到手,下一個就是螢幕校色器了....
NYC入秋,葉子開始變色,這是台灣少有的景色。往返中國城途中,發現本來看到要爛掉的街景風貌變得很不一樣。該是找機會出動相機的時候了。
以前香港旅遊廣告台詞說"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休息是不得已的!"接下來我要"拍東西掃東西,拍東西掃東西,唸書是不得已的!"XD....
繼續閱讀...
10.12.2008
鏡頭真有味? (2)
雖然是很奇怪的開頭方式,但現在就幫大家回憶或者簡介一下黃榮堅老師對於自由意志的看法XD....
黃榮堅老師某次上課提到刑法是建立在自由意志存在的基礎之上,他進一步闡述他關於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的看法。他說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爭論了很久,兩邊的論點可以說都很有道理,也可以說都不夠有道理。這個問題不太可能會有一個結論,也沒有人敢說自由意志一定存在,或者自由意志一定不存在,至少,他說他自己真的不知道到底自由意志存不存在。既然無法確定,實在也沒必要去繞著自由意志是不是真實存在這個問題打轉,反正永遠也轉不出來,所以他轉而問自己一個問題:"選擇相信自由意志存在"會過得比較快樂,還是"選擇相信自由意志不存在"會過得比較快樂。請注意,關鍵字在:"選擇相信"。
雖然對於最後選擇相信哪一個比較快樂的看法我跟黃榮堅老師是不一樣,但我覺得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務實的approach。這個approach從他這個留德的學者口中說出來特別詭異,卻特別有說服力。如果是從盎格魯薩克遜法系出身的老師口中講出這個學生的反應可能就會是:靠,又來這套了。
如果宙斯說"認為鏡頭味道很重要的人請舉手",我一定是前幾個舉手的,還會舉得很高。但如果宙斯繼續說"舉手的這些人如果心中有些許的懷疑,我就會用我手上的閃電劈你的小雞雞喔"(對不起,為了迎合賴小馬這類人的口味只好使用這種低俗的語言),那我一定是第一個把手放下來的人。
認為鏡頭的客觀數據比較重要的人有其道理。你要評判一個東西,總要憑藉著一個客觀的標準,講什麼主觀感覺,根本無從驗證,是要怎樣去評判?鏡頭是記錄影像的工具,如果一個鏡頭能最不失真最詳細的將影像記錄下來,它當然就是最好的工具。從這點來說,在光學六大像差裡取得最佳均衡,最大光圈就能有極佳表現的徠卡ASPH鏡還有甚麼好挑剔的?你們那些個味道論者是還要不滿些什麼?其實說的很有道理。但真的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一樣是拍照片,有時候怎麼看還是表現差的鏡頭看起來順眼。這又該怎麼說?
認為鏡頭味道很重要的人也有其道理。攝影是一種影像的藝術,不純然只是影像的紀錄,更不是在實驗室裡拍直線橫線。六大像差修正得最均衡,大光圈就很清晰有很高的對比,但影響畫面美感的因素太多了,那又能保證什麼?那只能保證影像最清晰,跟影像最美卻是不太相干的兩件事。但若真是如此,味道很重要,看鏡頭要看味道,為什麼從沒幾個讚揚某某鏡頭很有特色味道也很好的玩家,敢接下從一群同樣場景的測試照片中指認出好味鏡拍的作品的戰書,然後少數接下戰書的人,卻常常也不見得闖關成功?鏡頭的味道真的這樣明確具體的存在嘛?又怎樣才叫做好味道?
事實是,這問題根本理不清。這世上有太多問題本來就應該理不清。所以應該理不清的問題不是在那無限迴圈沒意義的一直理啊理啊理,即使你在網路上吵架吵贏了,除了證明你耍嘴皮很強,其實也沒有證明你想證明的東西。所以不如把問題放在:"選擇相信"哪一種,你會感覺比較快樂。而怎樣覺得快樂是自己的感覺,這樣一轉念,你就又不用陷入孰優孰劣無止境的世俗紛擾。
我自己覺得,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我會過得比較快樂。
首先,一個很實際的點,就是經濟因素的考量,讓我覺得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比較快樂。我不是甚麼好野人,想要哪幾支鏡頭就能有哪幾支,看到許多徠卡迷收集鏡頭跟收集麥當勞快樂兒童餐玩具一樣輕描淡寫實在讓我瞠目結舌,讓我好想趁金融秩序崩壞的時候吹起無產階級革命反攻的號角。從一些常被拿來做為評斷鏡頭好壞的客觀數據上來說,雖然正常人應該沒能力分辨出來,但徠卡應該真的是最強的,偏偏越強的鏡頭它的開價越像是羞辱我這樣的窮人,嘲笑我們趕快去每天燒香拜佛看看下輩子投胎有沒有機會買得起我徠卡的高檔貨。但如果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成像完美重要,那那些標價對我來說"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哈哈哈哈!"我手上的C Sonnar就是比你50luxA好味道,我承認你的是最強的,但對不起,我實在比較不喜歡你的調調。心裡感覺買到自己最滿意的寶物,卻只用花三分之一的價錢。這感覺真的還滿爽的。如果我是窮人,選擇相信味道比較重要,我會比較快樂。當然很不幸去喜歡上一支超貴鏡頭的味道時,問題就還是一樣麻煩^^"(拜託一下,誰來勸我35luxA是個壞東西啊XD....)
而即使我很有錢,我還是選擇相信味道很重要。否則,當我把徠卡最強的鏡頭都收齊了,然後勒?如果我是覺得成像完美就是一切的人,然後,我從玩器材可以得到的樂趣就沒了....有人愛說不要談器材去拍照,非常看不起談器材的人,但我不懂的是,為什麼玩器材變成一種罪惡?只是一種興趣,能得到樂趣就好,玩器材也是攝影樂趣的一種,為什麼是罪惡?那些"不要玩器材去拍照"糾察隊的嘴臉給我感覺起來比滿口器材的人更厭惡。他們是在什麼地方糾正別人?器材討論區上。那他們上器材討論區幹嘛?怎麼不給我去拍照?人家想怎麼玩是他的是,他買鏡頭來是當積木疊,雖然讓人看不爽,老實說我也看不慣這樣的人,但又是什麼公理還是正義讓我們可以有恃無恐的在討論區上公開當糾察隊?我討厭真小人,我更討厭偽君子。扯遠了。
總之如果我很有錢,我還是會選擇相信鏡頭味道很重要。一位攝影精的朋友告訴過我,這世界上好玩的好東西太多了,沒必要只抱著徠卡。如果我選擇相信鏡頭成像完美最重要,那我就會只死抱著徠卡,然後錯過太多太多有趣好玩的東西,也就是錯過太多太多樂趣。
樂趣,正是我第二個選擇相信鏡頭味道重要的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
為什麼我改玩底片,之前說過,底片影像多好多好倒是其次,是因為玩底片能學到玩到的東西比較多元,從樂趣的角度出發,底片比較好玩也可以玩比較久。而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重要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看看MTF等等的客觀數據也有他的樂趣,我至今仍無法忘記第一次學會看MTF時感到的樂趣。但如果我相信鏡頭成像完美最重要,我的樂趣來源永遠都只是一套不變的公式所導出數據跟圖表。而如果我選擇相信味道最重要,我就會相信每個鏡頭都有它的一個味道,味道怎麼形成,因素眾多,是一種說不出來神秘的美感經驗,這種追尋神祕美感經驗的過程對我個人絕對遠比數據圖表來的有樂趣。
太玄了,舉個簡單的例子。那些客觀的數據圖表就像是一個人AGTC的基因密碼,而味道就是一個人給人整體的感覺,包括肉身跟靈魂。請問大家看潔西卡艾芭,是看她的AGTC解碼在電腦上跑啊跑啊跑看得很爽,就覺得她很正,這樣很有樂趣,還是是因為覺得她整個人,雖然說不出甚麼具體理由,但整體看起來給人感覺起來就是又正又可愛?至少我個人是覺得對我來說後者比較有樂趣。但我要澄清一點,我覺得看我女朋友比看潔西卡艾芭更有樂趣,因為她更正更可愛。(請問這樣我能多買一支鏡頭嘛^^"?)
比較多的樂趣,當然就是比較多的快樂。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會帶給我比較多樂趣,讓我覺得比較快樂。這是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最重要的理由。
所以不是我"真的確信不疑"鏡頭味道比較重要。而是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觀察角度的本身就是改變、決定結構的力量。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真的會讓我覺得比較快樂。
這就是黃榮堅老師論自由意志取徑的說明。至於第二個取徑本來是不太想講的,因為太麻煩了,但是又事關我怎麼覺得怎樣味道比較好的問題,所以之後還是會胡亂謅一下。
然後這系列結束可能會在部落格休息一陣子。這陣子文章多是因為擋甲造成行動力受限,加上NYC開始冷了但我的冬衣還在海運途中只好少出門。擋甲在一位是醫師也是律師,過去一到五開庭,六日開刀的奇人學長(現NYU LLM同學)施展他開心的妙手幫我取出可惡的指甲屑之後已經好轉,衣服應該也是即將要運到,加上下禮拜我妹會把我訂購已久寄到她那的Coolscan VED拿到NYC給我,接下來可以拍拍照或者玩玩底掃,很多好玩的事等我去做。只是到了期末考就不好玩了XD....
繼續閱讀...
黃榮堅老師某次上課提到刑法是建立在自由意志存在的基礎之上,他進一步闡述他關於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的看法。他說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爭論了很久,兩邊的論點可以說都很有道理,也可以說都不夠有道理。這個問題不太可能會有一個結論,也沒有人敢說自由意志一定存在,或者自由意志一定不存在,至少,他說他自己真的不知道到底自由意志存不存在。既然無法確定,實在也沒必要去繞著自由意志是不是真實存在這個問題打轉,反正永遠也轉不出來,所以他轉而問自己一個問題:"選擇相信自由意志存在"會過得比較快樂,還是"選擇相信自由意志不存在"會過得比較快樂。請注意,關鍵字在:"選擇相信"。
雖然對於最後選擇相信哪一個比較快樂的看法我跟黃榮堅老師是不一樣,但我覺得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務實的approach。這個approach從他這個留德的學者口中說出來特別詭異,卻特別有說服力。如果是從盎格魯薩克遜法系出身的老師口中講出這個學生的反應可能就會是:靠,又來這套了。
如果宙斯說"認為鏡頭味道很重要的人請舉手",我一定是前幾個舉手的,還會舉得很高。但如果宙斯繼續說"舉手的這些人如果心中有些許的懷疑,我就會用我手上的閃電劈你的小雞雞喔"(對不起,為了迎合賴小馬這類人的口味只好使用這種低俗的語言),那我一定是第一個把手放下來的人。
認為鏡頭的客觀數據比較重要的人有其道理。你要評判一個東西,總要憑藉著一個客觀的標準,講什麼主觀感覺,根本無從驗證,是要怎樣去評判?鏡頭是記錄影像的工具,如果一個鏡頭能最不失真最詳細的將影像記錄下來,它當然就是最好的工具。從這點來說,在光學六大像差裡取得最佳均衡,最大光圈就能有極佳表現的徠卡ASPH鏡還有甚麼好挑剔的?你們那些個味道論者是還要不滿些什麼?其實說的很有道理。但真的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一樣是拍照片,有時候怎麼看還是表現差的鏡頭看起來順眼。這又該怎麼說?
認為鏡頭味道很重要的人也有其道理。攝影是一種影像的藝術,不純然只是影像的紀錄,更不是在實驗室裡拍直線橫線。六大像差修正得最均衡,大光圈就很清晰有很高的對比,但影響畫面美感的因素太多了,那又能保證什麼?那只能保證影像最清晰,跟影像最美卻是不太相干的兩件事。但若真是如此,味道很重要,看鏡頭要看味道,為什麼從沒幾個讚揚某某鏡頭很有特色味道也很好的玩家,敢接下從一群同樣場景的測試照片中指認出好味鏡拍的作品的戰書,然後少數接下戰書的人,卻常常也不見得闖關成功?鏡頭的味道真的這樣明確具體的存在嘛?又怎樣才叫做好味道?
事實是,這問題根本理不清。這世上有太多問題本來就應該理不清。所以應該理不清的問題不是在那無限迴圈沒意義的一直理啊理啊理,即使你在網路上吵架吵贏了,除了證明你耍嘴皮很強,其實也沒有證明你想證明的東西。所以不如把問題放在:"選擇相信"哪一種,你會感覺比較快樂。而怎樣覺得快樂是自己的感覺,這樣一轉念,你就又不用陷入孰優孰劣無止境的世俗紛擾。
我自己覺得,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我會過得比較快樂。
首先,一個很實際的點,就是經濟因素的考量,讓我覺得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比較快樂。我不是甚麼好野人,想要哪幾支鏡頭就能有哪幾支,看到許多徠卡迷收集鏡頭跟收集麥當勞快樂兒童餐玩具一樣輕描淡寫實在讓我瞠目結舌,讓我好想趁金融秩序崩壞的時候吹起無產階級革命反攻的號角。從一些常被拿來做為評斷鏡頭好壞的客觀數據上來說,雖然正常人應該沒能力分辨出來,但徠卡應該真的是最強的,偏偏越強的鏡頭它的開價越像是羞辱我這樣的窮人,嘲笑我們趕快去每天燒香拜佛看看下輩子投胎有沒有機會買得起我徠卡的高檔貨。但如果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成像完美重要,那那些標價對我來說"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哈哈哈哈!"我手上的C Sonnar就是比你50luxA好味道,我承認你的是最強的,但對不起,我實在比較不喜歡你的調調。心裡感覺買到自己最滿意的寶物,卻只用花三分之一的價錢。這感覺真的還滿爽的。如果我是窮人,選擇相信味道比較重要,我會比較快樂。當然很不幸去喜歡上一支超貴鏡頭的味道時,問題就還是一樣麻煩^^"(拜託一下,誰來勸我35luxA是個壞東西啊XD....)
而即使我很有錢,我還是選擇相信味道很重要。否則,當我把徠卡最強的鏡頭都收齊了,然後勒?如果我是覺得成像完美就是一切的人,然後,我從玩器材可以得到的樂趣就沒了....有人愛說不要談器材去拍照,非常看不起談器材的人,但我不懂的是,為什麼玩器材變成一種罪惡?只是一種興趣,能得到樂趣就好,玩器材也是攝影樂趣的一種,為什麼是罪惡?那些"不要玩器材去拍照"糾察隊的嘴臉給我感覺起來比滿口器材的人更厭惡。他們是在什麼地方糾正別人?器材討論區上。那他們上器材討論區幹嘛?怎麼不給我去拍照?人家想怎麼玩是他的是,他買鏡頭來是當積木疊,雖然讓人看不爽,老實說我也看不慣這樣的人,但又是什麼公理還是正義讓我們可以有恃無恐的在討論區上公開當糾察隊?我討厭真小人,我更討厭偽君子。扯遠了。
總之如果我很有錢,我還是會選擇相信鏡頭味道很重要。一位攝影精的朋友告訴過我,這世界上好玩的好東西太多了,沒必要只抱著徠卡。如果我選擇相信鏡頭成像完美最重要,那我就會只死抱著徠卡,然後錯過太多太多有趣好玩的東西,也就是錯過太多太多樂趣。
樂趣,正是我第二個選擇相信鏡頭味道重要的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
為什麼我改玩底片,之前說過,底片影像多好多好倒是其次,是因為玩底片能學到玩到的東西比較多元,從樂趣的角度出發,底片比較好玩也可以玩比較久。而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重要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看看MTF等等的客觀數據也有他的樂趣,我至今仍無法忘記第一次學會看MTF時感到的樂趣。但如果我相信鏡頭成像完美最重要,我的樂趣來源永遠都只是一套不變的公式所導出數據跟圖表。而如果我選擇相信味道最重要,我就會相信每個鏡頭都有它的一個味道,味道怎麼形成,因素眾多,是一種說不出來神秘的美感經驗,這種追尋神祕美感經驗的過程對我個人絕對遠比數據圖表來的有樂趣。
太玄了,舉個簡單的例子。那些客觀的數據圖表就像是一個人AGTC的基因密碼,而味道就是一個人給人整體的感覺,包括肉身跟靈魂。請問大家看潔西卡艾芭,是看她的AGTC解碼在電腦上跑啊跑啊跑看得很爽,就覺得她很正,這樣很有樂趣,還是是因為覺得她整個人,雖然說不出甚麼具體理由,但整體看起來給人感覺起來就是又正又可愛?至少我個人是覺得對我來說後者比較有樂趣。但我要澄清一點,我覺得看我女朋友比看潔西卡艾芭更有樂趣,因為她更正更可愛。(請問這樣我能多買一支鏡頭嘛^^"?)
比較多的樂趣,當然就是比較多的快樂。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會帶給我比較多樂趣,讓我覺得比較快樂。這是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最重要的理由。
所以不是我"真的確信不疑"鏡頭味道比較重要。而是我"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觀察角度的本身就是改變、決定結構的力量。選擇相信鏡頭味道比較重要真的會讓我覺得比較快樂。
這就是黃榮堅老師論自由意志取徑的說明。至於第二個取徑本來是不太想講的,因為太麻煩了,但是又事關我怎麼覺得怎樣味道比較好的問題,所以之後還是會胡亂謅一下。
然後這系列結束可能會在部落格休息一陣子。這陣子文章多是因為擋甲造成行動力受限,加上NYC開始冷了但我的冬衣還在海運途中只好少出門。擋甲在一位是醫師也是律師,過去一到五開庭,六日開刀的奇人學長(現NYU LLM同學)施展他開心的妙手幫我取出可惡的指甲屑之後已經好轉,衣服應該也是即將要運到,加上下禮拜我妹會把我訂購已久寄到她那的Coolscan VED拿到NYC給我,接下來可以拍拍照或者玩玩底掃,很多好玩的事等我去做。只是到了期末考就不好玩了XD....
繼續閱讀...
10.10.2008
鏡頭真有味? (1)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一意二境三技術,四看底片五鏡頭"
這系列要討論的東西有讓人走火入魔的危險性,所以要先來個行前說明。
老祖宗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讀書是相對不重要的,只是我們從小就被騙到大,所以一直認為讀書最重要。我就是參透了這一點,所以現在才放下手邊一本本的casebook在這扯淡XD....
同樣的,拍照的時候,要傳達的意念,現場的氛圍,拍攝者的技術,使用的底片及其沖洗後製,都遠比鏡頭的影響來的大,鏡頭其實是相對較不重要的,特別是在現今光學水平大致都有一定水準的時代,但我們從一開始接觸常常就被排山倒海的勸敗文荼毒,所以一直認為鏡頭非常重要。就算有人嘴巴上說說鏡頭後面那顆頭比鏡頭更重要,多半也都是口是心非。
所以在繼續閱讀這系列文章之前,要先有有一個認知,"一意二境三技術,四看底片五鏡頭",請把這十四字真言謹記在心。記不起來沒關係,至少要記得起讀書是人生相對不重要的這件事。這件事應該很好記XD....
=================================================================================
鏡頭的味道簡單的說就是每支鏡頭不同的風格跟特色,國外是用signature或fingerprint來稱之。老實說其實也沒有人敢否定鏡頭有它的特性或者風格,連EP這種光學技術魔人都不敢否定鏡頭味道的存在,差別只是在於它有多重要。簡單的說就是分兩派,一派當然就是看鏡就要看它的味道,另一派當然就是鏡頭的味道這東西淡得很,所以幾乎不太重要,MTF表這些客觀數據才是王道。當然有人會說怎麼沒有折衷派,老實說,當然是有,而且應該是最多人的一派,反正沒甚麼立場的人就是折衷派。以前唸法律時本人最看不慣折衷說,所以乾脆就不說。
很有趣的是,這東西的爭論會開始激烈起來,正反方的捍衛者都是徠卡迷。背景很簡單,以前也多少提過,就是徠卡全面走向非球面技術(ASPH)以後(summarit這種像我這樣裝有錢的人用的便宜爛貨除外XD),追求最大光圈就能有最佳成像,銳利清晰高反差,每支鏡頭規格都漂亮得很。照講這是好事,偏偏就有些機機歪歪的人說規格漂亮是漂亮,但感覺就是少了些甚麼。徠卡過去的老鏡頭每一支都有它獨特的韻味,值得再三玩味,但新鏡感覺調調都很像,是很完美,但太完美了沒特色。這些機機歪歪的人多半都是些老玩家,這麼講當然會觸怒一些買新鏡的人,畢竟是花大把鈔票買回來的。人類都傾向於合理化自己手上的東西,尤其是越貴的東西這傾向越明顯,明顯到無法容忍批評。請看網路上吵最兇的論壇除了政治就是一些名貴物品的討論區。會說什麼支持自己的東西不一定就要批評別人的東西這種天真的說法簡直是把人性看得太單純了,你要合理化自己的東西,總是要說它哪裡好,好這個觀念是相對的,總是要踩在別的東西頭上啊,實在很難不吵嘴。不過其實看大家這樣吵吵鬧鬧還挺有趣的,就像去動物園看看猴子打架挺好玩的,不要出猴命就好。
這場大亂鬥在CV跟ZM加入戰局後更是精彩。因為他們的表現實在很不錯,差徠卡沒太多,偏偏價錢差很多很多。有些CV跟ZM迷抱著多少有點酸葡萄心裡嘲笑徠卡迷說花大筆的冤枉錢,東西還不是差不多,所以徠卡魔人們盛怒之下再次召喚"徠味"神獸出來捍衛正統地位,管他新鏡派老鏡派,這時候要團結起來打倒這些"福記滷味"還是"蔡頭味"的革命分子。頓時之間各種味道四溢,聞得大家都昏頭了....
在這必須強調我這是誇張戲謔的說法,事實上這年頭還在玩RF的很多都是得道高僧,根本不在乎這些塵世的紛擾繼續修道。但總是會有一些像我這樣格局低的小屁孩就是愛吵嘴,或者被一些其實很OK的言論激怒,吱吱亂叫打成一片好不熱鬧。老實說我讀書讀得很悶時最希望看到這種小猴子摔角來解解悶。
交代一下背景,扯遠了。回到正題。
老實說,我是哪一派,看到現在大家也清楚得很。我也說過最看不起折衷說,所以我也不會在那遮遮掩掩我的意向。我過去一直在兩派之間搖擺,為了正當化買徠卡的理由,所以相信有徠味;為了正當化買新鏡,所以相信客觀數據最重要;再次為了正當化手上的廉價徠卡,又回歸老鏡味說;實在蠢得可以。回首來時路,我現在覺得鏡頭方面,看它的味道還挺重要的,比看MTF表、各檔光圈測試照重要多了。至於我是怎樣得到這樣的結論,有兩個取徑(approach),第一個應該比較好懂,叫做黃榮堅老師論自由意志取徑,第二個理論很玄虛,但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叫epoche(現象學用語,好像翻做判斷終止,很爛的翻譯)取徑。太棒了,看到這裡很多人一定已經關閉視窗了XD....好啦,我敢發誓,只是名詞用得很炫,事實上內容非常淺顯易懂。
第一個取徑比較好理解所以先介紹,咱們下回分曉。有興趣的人可以複習(預習?)一下黃榮堅老師對於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的看法。
繼續閱讀...
"一意二境三技術,四看底片五鏡頭"
這系列要討論的東西有讓人走火入魔的危險性,所以要先來個行前說明。
老祖宗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讀書是相對不重要的,只是我們從小就被騙到大,所以一直認為讀書最重要。我就是參透了這一點,所以現在才放下手邊一本本的casebook在這扯淡XD....
同樣的,拍照的時候,要傳達的意念,現場的氛圍,拍攝者的技術,使用的底片及其沖洗後製,都遠比鏡頭的影響來的大,鏡頭其實是相對較不重要的,特別是在現今光學水平大致都有一定水準的時代,但我們從一開始接觸常常就被排山倒海的勸敗文荼毒,所以一直認為鏡頭非常重要。就算有人嘴巴上說說鏡頭後面那顆頭比鏡頭更重要,多半也都是口是心非。
所以在繼續閱讀這系列文章之前,要先有有一個認知,"一意二境三技術,四看底片五鏡頭",請把這十四字真言謹記在心。記不起來沒關係,至少要記得起讀書是人生相對不重要的這件事。這件事應該很好記XD....
=================================================================================
鏡頭的味道簡單的說就是每支鏡頭不同的風格跟特色,國外是用signature或fingerprint來稱之。老實說其實也沒有人敢否定鏡頭有它的特性或者風格,連EP這種光學技術魔人都不敢否定鏡頭味道的存在,差別只是在於它有多重要。簡單的說就是分兩派,一派當然就是看鏡就要看它的味道,另一派當然就是鏡頭的味道這東西淡得很,所以幾乎不太重要,MTF表這些客觀數據才是王道。當然有人會說怎麼沒有折衷派,老實說,當然是有,而且應該是最多人的一派,反正沒甚麼立場的人就是折衷派。以前唸法律時本人最看不慣折衷說,所以乾脆就不說。
很有趣的是,這東西的爭論會開始激烈起來,正反方的捍衛者都是徠卡迷。背景很簡單,以前也多少提過,就是徠卡全面走向非球面技術(ASPH)以後(summarit這種像我這樣裝有錢的人用的便宜爛貨除外XD),追求最大光圈就能有最佳成像,銳利清晰高反差,每支鏡頭規格都漂亮得很。照講這是好事,偏偏就有些機機歪歪的人說規格漂亮是漂亮,但感覺就是少了些甚麼。徠卡過去的老鏡頭每一支都有它獨特的韻味,值得再三玩味,但新鏡感覺調調都很像,是很完美,但太完美了沒特色。這些機機歪歪的人多半都是些老玩家,這麼講當然會觸怒一些買新鏡的人,畢竟是花大把鈔票買回來的。人類都傾向於合理化自己手上的東西,尤其是越貴的東西這傾向越明顯,明顯到無法容忍批評。請看網路上吵最兇的論壇除了政治就是一些名貴物品的討論區。會說什麼支持自己的東西不一定就要批評別人的東西這種天真的說法簡直是把人性看得太單純了,你要合理化自己的東西,總是要說它哪裡好,好這個觀念是相對的,總是要踩在別的東西頭上啊,實在很難不吵嘴。不過其實看大家這樣吵吵鬧鬧還挺有趣的,就像去動物園看看猴子打架挺好玩的,不要出猴命就好。
這場大亂鬥在CV跟ZM加入戰局後更是精彩。因為他們的表現實在很不錯,差徠卡沒太多,偏偏價錢差很多很多。有些CV跟ZM迷抱著多少有點酸葡萄心裡嘲笑徠卡迷說花大筆的冤枉錢,東西還不是差不多,所以徠卡魔人們盛怒之下再次召喚"徠味"神獸出來捍衛正統地位,管他新鏡派老鏡派,這時候要團結起來打倒這些"福記滷味"還是"蔡頭味"的革命分子。頓時之間各種味道四溢,聞得大家都昏頭了....
在這必須強調我這是誇張戲謔的說法,事實上這年頭還在玩RF的很多都是得道高僧,根本不在乎這些塵世的紛擾繼續修道。但總是會有一些像我這樣格局低的小屁孩就是愛吵嘴,或者被一些其實很OK的言論激怒,吱吱亂叫打成一片好不熱鬧。老實說我讀書讀得很悶時最希望看到這種小猴子摔角來解解悶。
交代一下背景,扯遠了。回到正題。
老實說,我是哪一派,看到現在大家也清楚得很。我也說過最看不起折衷說,所以我也不會在那遮遮掩掩我的意向。我過去一直在兩派之間搖擺,為了正當化買徠卡的理由,所以相信有徠味;為了正當化買新鏡,所以相信客觀數據最重要;再次為了正當化手上的廉價徠卡,又回歸老鏡味說;實在蠢得可以。回首來時路,我現在覺得鏡頭方面,看它的味道還挺重要的,比看MTF表、各檔光圈測試照重要多了。至於我是怎樣得到這樣的結論,有兩個取徑(approach),第一個應該比較好懂,叫做黃榮堅老師論自由意志取徑,第二個理論很玄虛,但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叫epoche(現象學用語,好像翻做判斷終止,很爛的翻譯)取徑。太棒了,看到這裡很多人一定已經關閉視窗了XD....好啦,我敢發誓,只是名詞用得很炫,事實上內容非常淺顯易懂。
第一個取徑比較好理解所以先介紹,咱們下回分曉。有興趣的人可以複習(預習?)一下黃榮堅老師對於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的看法。
繼續閱讀...
10.07.2008
How good is Leica?
Very very good, maybe the best. But not that good.
很矛盾弔詭的一句話,但我真是這麼覺得。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reviews/lenses/fastlensreview.shtml
這是一篇很長很詳盡的35、50mm大光圈鏡頭測試文。測試者是之前提過的Sean Reid。這位老兄是一位玩fine art跟商業攝影的攝影師,然後自己有一個ReidReview的網站,專門測試器材,評價很高,可惜要付錢訂閱,而且很不便宜,一年要三四十美金的樣子。有別於另一位評價兩極的"專業"測試者Erwin Puts,Sean身為一個攝影師他測試強調的是real world photography時的表現。也就是把鏡頭放在很多真實世界的場景去做比較。在這個網頁開頭Sean就開宗明義提到他測試的特色與EP之間的方式不同。EP是徠卡工程師的背景出身,所以他做測試很就是大量的圖表數據。總知他們測試的風格剛好反應他們的背景,很有趣。
從這個詳盡的測試結果,我們確實可以發現徠卡在大光圈時整體畫面的解像力表現確實就是比較好,這我一點都不覺得訝異。我訝異的是,原來他只比那些價格只有它零頭的鏡頭好那麼一點點。徠卡CP值很低早就是至明之理,但我驚喜的是它廠鏡頭CP值之高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說真的,要不是有Sean很詳盡的說明,絕大多數的地方我還真看不出來差別在哪裡。這真的發人深思....
徠卡真的很好,甚至或許是最好的,但真的也沒那麼好,或者應該說其他廠牌真的也沒那麼差,甚至非常強。甚至如果我們更仔細去思索是不是resolution好就是好,那徠卡地位又更受挑戰。早期我都整天窩在Leica User Forum,現在我很少去那,多半都泡在Rangefinder Forum。其實LUF裡面有很多高手,甚至Sean本上就常在LUF波文回應文章,但更多的是徠卡紅衛兵。雖然會稱讚別廠鏡頭,但什麼還都是徠卡最好。如果有人敢波說徠卡哪裡不好,瞬間被一堆人嗆聲質疑。Sean的網頁或許說明了徠卡的確是the best,但我很懷疑那些紅衛兵真的看得出差距嘛。
相較之下RFF溫馨多了。大致來說,LUF裡徠卡迷的成分大於RF迷或者攝影迷。RFF裡,則是在RF迷以及攝影迷中夾雜一些徠卡迷。這樣說有點不公平,畢竟LUF標明的就是說我是徠卡迷的地盤,但如果以資訊的多元性來說,我覺得RFF價值上遠大於LUF。LUF裡太多為了器材玩攝影,RFF則多半是為了攝影玩器材。所以RFF是很實用導向,資訊多半是圍繞在real world photography上表現得好不好,好用的就是好,掛的mark倒是其次。所以才會搞出一些結果有趣的poll,像是選Biogon 35/2比35/2 ASPH的人還多這種令人意外的票選。因為真實世界的攝影拍的不是MTF表的那些直條橫條,然後拍得越清晰就越好,太多的因素匯聚形成一種整體感覺,這種感覺有主觀也有客觀層面。攝影畢竟不是科學,所以這種著重在真實世界感覺的取向或許應該是比較正確。
RFF裡面有很多公信力很高的"大師"。這些大師什麼器材都玩過,徠卡也是要玩幾支有幾支。但當你看看他們愛用的器材配置會嚇一跳,怎麼放著一堆徠卡不用儘派一些二軍。對於他們這些見識多的人來說,可樂標的吸引力其實不是很夢幻。用起來感覺對了最重要。很多徠卡迷會說等你玩多了,玩久了,照片放很大用幻燈機,或者玩黑白,就會知道徠卡比其他強多少。但我還從來沒聽過RFF上的哪一位大師講過類似的言論,而我也不相信這些徠卡迷會比這些大師眼光更精要求更高。
RFF裡最大的兩位大師應該是Tom A跟Roger Hicks。個人比較愛看湯姆大叔的意見。其實嚴格來說湯姆大叔不是攝影為生的攝影師,他是賣自製把手跟快門鈕那類小配件的,不像RH真的就是靠拍照吃飯的,RH跟他老婆都是攝影師,也有一個攝影資訊網站,有些文章是要交錢才能看的。不過湯姆叔對於RF的支是跟熱情應該是RFF上屬一屬二的,說的話也很有份量。他跟Sean又更不同,他不是純攝影師也不是靠測試器材賺錢的,所以他對鏡頭的評價方式又更不一樣,基本上我很喜歡他的一些觀點。他不太愛玩那種比較測試照然後放很大張去那檢驗,他喜歡大量拍照,然後分享他使用的經驗跟感覺。因為他注重實際使用的感覺,所以他愛用的器材配置最令人感到訝異。你可以說他的測試最不精確,但我反而覺得他這樣的方式最實際。
比如說,大家無不為之瘋狂的Summilux 35 ASPH,他個人就不愛。他從不質疑它的表現,但他認為它比較容易flare,縮光圈還會有可以察覺的輕微移焦。他實際的使用經驗就是認為它比其他鏡頭厲害的地方我們不見得看得出來,但它的一些小缺點反而容易看出來,表現再好的鏡頭一flare還是大受影響。又或者他很在意帶出去舒不舒服,他喜歡那種帶出去背一天不會感到很累的器材,所以他不迷信大光圈,然後非大光圈鏡頭其實別家也做得很好,所以他常用的有很多是CV的鏡頭,而且是那些你根本不太會在意的鏡頭。你說他這樣的測試不精確?偏偏他感覺很準。比如他說的一些被低估的好物在之後都有一些更客觀的測試出來證實他所言非虛。
總之我還滿喜歡他評論的觀點的。沒必要盡信,但很有參考價值。重點是他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哲學。凡夫俗子坐在電腦前論鏡的時間遠比真的去拍照的時間多得多,這有時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可能平常要上班什麼的,這無可厚非,門檻又低,只要有錢買器材就好。玩器材也不是什麼罪過。只是至少要督促自己往一個方向邁進,就是有一天境界能提高到開始care自己的實際日常生活拍攝的使用經驗跟感覺,說更玄一點,就是能跟自己手上的鏡頭對話。那時候就不是為了器材玩攝影,而是為了攝影玩器材。
Roger Hicks說過,當他跟他老婆玩過測試過的器材越多,越覺得其實鏡頭就分兩類,整體表現在門檻以上的跟整體表現在門檻以下的。整體表現在門檻以上的鏡頭,彼此之間會有的差距遠不及於人技術對於結果的影響來的大。幸運的是,我們處在一個光學技術進步的時代,湯姆大叔曾說他覺得至少現在的RF鏡頭沒有一支是表現不好的。鏡頭的實力遠超過我們這些凡人的攝影能力,就像給我們開法拉利F1我們也是只能打到一檔跑到底。而且,鏡頭的實力就是他的resolution嘛?布列松說過,sharpness is a bourgeois concept。許多real world photographers,不像EP這種工程師,都覺得鏡頭真的有味道這種事(這改天有機會再談)。再說真要一味追求這種resolution,把瘋狂追求徠卡的心血投資在一些即使是平價的中片幅器材上都比徠卡來的強。因為它紀錄影像的底片就是大張,這是無可奈何的事。135相機郵票般大小的底片鏡頭再怎樣強意義都很有限。
說一句不中聽的話,買徠卡對我們這些遜咖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就是讓我們不會再懷疑手上的器材而已XD....我決定砍掉重練,把我手上的徠卡都很便宜賣給我女朋友,然後簽一個她一百年內不能轉手還要無償借給我的契約,算是我虧了,然後賣得的錢拿去買Bessa R4M,ZM 21/4.5還有CV鏡頭XD....
好吧,吾輩凡夫俗子們,現在就上一個我們最愛看的EP文XD....介紹徠卡三神獸的....
http://www.imx.nl/photo/Analysis/page122/page122.html
繼續閱讀...
很矛盾弔詭的一句話,但我真是這麼覺得。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reviews/lenses/fastlensreview.shtml
這是一篇很長很詳盡的35、50mm大光圈鏡頭測試文。測試者是之前提過的Sean Reid。這位老兄是一位玩fine art跟商業攝影的攝影師,然後自己有一個ReidReview的網站,專門測試器材,評價很高,可惜要付錢訂閱,而且很不便宜,一年要三四十美金的樣子。有別於另一位評價兩極的"專業"測試者Erwin Puts,Sean身為一個攝影師他測試強調的是real world photography時的表現。也就是把鏡頭放在很多真實世界的場景去做比較。在這個網頁開頭Sean就開宗明義提到他測試的特色與EP之間的方式不同。EP是徠卡工程師的背景出身,所以他做測試很就是大量的圖表數據。總知他們測試的風格剛好反應他們的背景,很有趣。
從這個詳盡的測試結果,我們確實可以發現徠卡在大光圈時整體畫面的解像力表現確實就是比較好,這我一點都不覺得訝異。我訝異的是,原來他只比那些價格只有它零頭的鏡頭好那麼一點點。徠卡CP值很低早就是至明之理,但我驚喜的是它廠鏡頭CP值之高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說真的,要不是有Sean很詳盡的說明,絕大多數的地方我還真看不出來差別在哪裡。這真的發人深思....
徠卡真的很好,甚至或許是最好的,但真的也沒那麼好,或者應該說其他廠牌真的也沒那麼差,甚至非常強。甚至如果我們更仔細去思索是不是resolution好就是好,那徠卡地位又更受挑戰。早期我都整天窩在Leica User Forum,現在我很少去那,多半都泡在Rangefinder Forum。其實LUF裡面有很多高手,甚至Sean本上就常在LUF波文回應文章,但更多的是徠卡紅衛兵。雖然會稱讚別廠鏡頭,但什麼還都是徠卡最好。如果有人敢波說徠卡哪裡不好,瞬間被一堆人嗆聲質疑。Sean的網頁或許說明了徠卡的確是the best,但我很懷疑那些紅衛兵真的看得出差距嘛。
相較之下RFF溫馨多了。大致來說,LUF裡徠卡迷的成分大於RF迷或者攝影迷。RFF裡,則是在RF迷以及攝影迷中夾雜一些徠卡迷。這樣說有點不公平,畢竟LUF標明的就是說我是徠卡迷的地盤,但如果以資訊的多元性來說,我覺得RFF價值上遠大於LUF。LUF裡太多為了器材玩攝影,RFF則多半是為了攝影玩器材。所以RFF是很實用導向,資訊多半是圍繞在real world photography上表現得好不好,好用的就是好,掛的mark倒是其次。所以才會搞出一些結果有趣的poll,像是選Biogon 35/2比35/2 ASPH的人還多這種令人意外的票選。因為真實世界的攝影拍的不是MTF表的那些直條橫條,然後拍得越清晰就越好,太多的因素匯聚形成一種整體感覺,這種感覺有主觀也有客觀層面。攝影畢竟不是科學,所以這種著重在真實世界感覺的取向或許應該是比較正確。
RFF裡面有很多公信力很高的"大師"。這些大師什麼器材都玩過,徠卡也是要玩幾支有幾支。但當你看看他們愛用的器材配置會嚇一跳,怎麼放著一堆徠卡不用儘派一些二軍。對於他們這些見識多的人來說,可樂標的吸引力其實不是很夢幻。用起來感覺對了最重要。很多徠卡迷會說等你玩多了,玩久了,照片放很大用幻燈機,或者玩黑白,就會知道徠卡比其他強多少。但我還從來沒聽過RFF上的哪一位大師講過類似的言論,而我也不相信這些徠卡迷會比這些大師眼光更精要求更高。
RFF裡最大的兩位大師應該是Tom A跟Roger Hicks。個人比較愛看湯姆大叔的意見。其實嚴格來說湯姆大叔不是攝影為生的攝影師,他是賣自製把手跟快門鈕那類小配件的,不像RH真的就是靠拍照吃飯的,RH跟他老婆都是攝影師,也有一個攝影資訊網站,有些文章是要交錢才能看的。不過湯姆叔對於RF的支是跟熱情應該是RFF上屬一屬二的,說的話也很有份量。他跟Sean又更不同,他不是純攝影師也不是靠測試器材賺錢的,所以他對鏡頭的評價方式又更不一樣,基本上我很喜歡他的一些觀點。他不太愛玩那種比較測試照然後放很大張去那檢驗,他喜歡大量拍照,然後分享他使用的經驗跟感覺。因為他注重實際使用的感覺,所以他愛用的器材配置最令人感到訝異。你可以說他的測試最不精確,但我反而覺得他這樣的方式最實際。
比如說,大家無不為之瘋狂的Summilux 35 ASPH,他個人就不愛。他從不質疑它的表現,但他認為它比較容易flare,縮光圈還會有可以察覺的輕微移焦。他實際的使用經驗就是認為它比其他鏡頭厲害的地方我們不見得看得出來,但它的一些小缺點反而容易看出來,表現再好的鏡頭一flare還是大受影響。又或者他很在意帶出去舒不舒服,他喜歡那種帶出去背一天不會感到很累的器材,所以他不迷信大光圈,然後非大光圈鏡頭其實別家也做得很好,所以他常用的有很多是CV的鏡頭,而且是那些你根本不太會在意的鏡頭。你說他這樣的測試不精確?偏偏他感覺很準。比如他說的一些被低估的好物在之後都有一些更客觀的測試出來證實他所言非虛。
總之我還滿喜歡他評論的觀點的。沒必要盡信,但很有參考價值。重點是他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哲學。凡夫俗子坐在電腦前論鏡的時間遠比真的去拍照的時間多得多,這有時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可能平常要上班什麼的,這無可厚非,門檻又低,只要有錢買器材就好。玩器材也不是什麼罪過。只是至少要督促自己往一個方向邁進,就是有一天境界能提高到開始care自己的實際日常生活拍攝的使用經驗跟感覺,說更玄一點,就是能跟自己手上的鏡頭對話。那時候就不是為了器材玩攝影,而是為了攝影玩器材。
Roger Hicks說過,當他跟他老婆玩過測試過的器材越多,越覺得其實鏡頭就分兩類,整體表現在門檻以上的跟整體表現在門檻以下的。整體表現在門檻以上的鏡頭,彼此之間會有的差距遠不及於人技術對於結果的影響來的大。幸運的是,我們處在一個光學技術進步的時代,湯姆大叔曾說他覺得至少現在的RF鏡頭沒有一支是表現不好的。鏡頭的實力遠超過我們這些凡人的攝影能力,就像給我們開法拉利F1我們也是只能打到一檔跑到底。而且,鏡頭的實力就是他的resolution嘛?布列松說過,sharpness is a bourgeois concept。許多real world photographers,不像EP這種工程師,都覺得鏡頭真的有味道這種事(這改天有機會再談)。再說真要一味追求這種resolution,把瘋狂追求徠卡的心血投資在一些即使是平價的中片幅器材上都比徠卡來的強。因為它紀錄影像的底片就是大張,這是無可奈何的事。135相機郵票般大小的底片鏡頭再怎樣強意義都很有限。
說一句不中聽的話,買徠卡對我們這些遜咖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就是讓我們不會再懷疑手上的器材而已XD....我決定砍掉重練,把我手上的徠卡都很便宜賣給我女朋友,然後簽一個她一百年內不能轉手還要無償借給我的契約,算是我虧了,然後賣得的錢拿去買Bessa R4M,ZM 21/4.5還有CV鏡頭XD....
好吧,吾輩凡夫俗子們,現在就上一個我們最愛看的EP文XD....介紹徠卡三神獸的....
http://www.imx.nl/photo/Analysis/page122/page122.html
繼續閱讀...
10.01.2008
Zeiss C Sonnar 1,5/50 ZM ─ 六味一體追追追
之前已經介紹過這支鏡頭了,接下來是後續追蹤報導。之前提到過有人說C Sonnar(以下簡稱CS)一支鏡頭在不同光圈下會有不同味道,甚至多達六種。前幾天循線追查到一個網路連結疑似找到這種說法的出處來源了....
有人會問,不同光圈有不同味道不是很正常嘛?早期可能是如此,由於早期光學技術的問題,在大光圈時成像可能會變得很鬆軟,對比變低等等,要縮光圈才會呈現出最好的成像,所以說好聽一點在大光圈會呈現不同的味道,說難聽一點就是技術不夠好無法將大光圈的成像做得很好。這樣的問題在現今光學技術之下已經大有改善,各廠各家無不追求大光圈時仍有極佳的成像表現,徠卡一系列ASPH的新鏡賣點正是最大光圈時已經能展現優越的成像品質,它這麼貴賣的就是這一丁點的差距,否則光圈一縮比起他廠他也沒佔什麼太大的便宜。但有趣就有趣在當現代鏡已經能大幅提升大光圈的成像的同時,卻有不同的聲音表示這樣的矯枉過正讓現代鏡失去了"味道"。在這不想去對於這是"缺陷"還是"味道"多所著墨,那是我接下來的文章才想談的,在這就先基於味道存在論的假設前提之下,繼續說下去。如果你不爽這種味道存在論,那就自動把以下的"味道"一詞全部改成"缺陷"或者"瑕疵",這樣應該也可以讀得很爽。總之,現代鏡因為大光圈時也都矯正的很棒,所以不同光圈的清晰對比等等都相差不大,唯一比較能觀察到的不同就只是景深的不同。但CS應該是現代鏡裡面的特例,它擺明就是老酒用新瓶子裝,根本不太care大光圈時成像清不清晰的問題。
不多說,上上CS有六種味道可能出處的連結:
http://www.flickr.com/photos/59177039@N00/sets/72157602216140269/
這是一個RF論壇上CS愛好者的Flickr,裡面有對於CS在不同光圈下得比較測試。這是一位妙人,對於分析CS不遺餘力,之前提到過CS有光圈1.5、2.8兩種優化的版本,這位老兄喜愛到兩支都有,然後還做了兩種版本的移焦測試。總之應該是CS界的智多星。
其實,我自己是看不出來有六種不同的味道^^"....原則上我個人是覺得有1.5, 2, 2.8 & 4, 5.6, 8以上對我來說已經沒有甚麼味道上決定性的不同了。而這位老兄的一些評論跟另一位老兄對這一系列照片的評論有一些跟我自己的觀察不謀而合。以下針對不同光圈的味道詳述。
1.5
請點以上連結光圈1.5的照片做參考。CS在最大光圈1.5時的表現,被很多人評為不堪用,這檔光圈根本是做假的。一部分問題可能是如果你拿到的是光圈2.8優化版,在近距離光圈1.5時,因為景深太淺加移焦,常常就是形成脫焦。不過我的使用經驗是,即使你對到焦了,當你看到照片時還是會覺得是脫焦,只有在你仔細研究照片發現怎麼沒一個地方對到焦時,你才會恍然大悟時對焦的地方已經算是整張照片裡最清楚的地方了....就像回應光圈1.5的那位老兄說的,他感覺照片中好像沒任何一個地方對到焦....
接下來的問題就會是,更,那要這支鏡頭幹嘛?很有趣的是,大光圈這種表現正是它的賣點之一。這種大光圈時軟趴趴的表現其實很多老的大光圈鏡頭都有啊,這算是哪一國的賣點。不過我自己個感覺是,CS這類鏡頭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特色在於,一般這些老鏡最大光圈時成像鬆軟外,連對比都流失了很多,但CS這類鏡頭卻還是保有一定程度的對比,不會強烈到給人鮮明的感覺,卻也不會流失到畫面整個散掉的感覺。當然回應光圈1.5的老兄直接了當的說這對比根本不行,但我覺得實在不能以現代鏡的標準來衡量它的表現。那根本不是CS的訴求。你會因為喬登棒球打得差就說他是個爛運動員嘛?所以雖然解析度變得非常差了,但保留住的對比還是讓畫面具有可看性,甚至會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就像印象派的畫一樣,你看不到現條的構成了,但靠著光影還是表達了另一種特殊的美感。只是CS沒有印象派這麼粗曠的感覺,因為它巧妙的保留住一些對比卻又能讓它們融化在一起,應該算是柔美風的印象派吧XD....還有,如果你是bokeh論者,那你一定不會沒注意到CS超級賣點之一的bokeh在最大光圈之下是怎樣的化到極致然後跟柔焦般的焦內交融....
在這要附帶說明一點。在數位時代,許多人把照片放很大,然後坐著盯著螢幕看。你要真是這種觀看方法的使用者,那可能沒幾支現代鏡以外的鏡頭在大光圈下會讓你覺得acceptable的。真這樣玩,當然會覺得CS在1.5是垃圾。放大不就是為了要站遠一點觀賞享受那種視覺效果。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去了解CS在1.5時的特性,請把圖放大後站遠一點看,欣賞它那種有點迷濛的視覺效果,喜歡不喜歡是一回事,但不要用錯誤的觀賞方式就下評論。
蔡司一直強調這是一支特殊性質的鏡頭,適合拿來拍攝肖像還是藝術創作,也因為這樣蔡司才會認為讓最大光圈時移焦,呈現一種柔焦或者glow的感覺正是CS的特色,一開始才會都製作2.8優化版。但順應民意之下現在都開始做1.5優化版了。如果你手上拿到了2.8版的也不用難過,我一開始想要1.5版,後來卻想要2.8版,最後拿到的是疑似隱藏版XD....為什麼我會想要2.8版,因為一來有時候1.5移焦那種柔焦glow的感覺還滿好玩的,二來調整也不難,網路上流傳三種說法來調整:一種是說調整一個景深,比如光圈1.5,對好焦以後,再將刻度往左移到左邊1.5的刻度。但這有一個問題,就是景深表只有到光圈四,因為CS 50mm的景深關係沒有做到四以下的景深表,只能推估。但1.5實在很難估,因為只有一點點,所以跑出來說往左移一度的說法,也就是360度的一度。再另一種說法就是一律往左移到景深表左邊刻度四的地方。個人覺得這些都只是參考,重點是買回來要自己測焦看看自己的鏡頭是怎樣跑的。我自己是在光圈1.5時,對焦點會落在景深範圍的最後方,應該算是還在景深中,但實際拍攝時自己多少會移動,在近距離一點五景深那麼淺時那一點點的移動就影響很大,所以我還是會往左移一點,習慣是移到左邊刻度四的一半。只不過常常會忘記要補償而已XD....
贊助一張光圈1.5近距離拍攝的照片。不知為什麼部落格都沒甚麼人氣,原因一可能是因為光出一張嘴沒有技術支撐沒什麼權威的說服力,原因二可能是因為不像別人的部落格一樣圖都一大堆,黑底白字的頁面怎麼看都像已故刑法碩儒林山田教授的黑白講教科書。原因一短期是練不出來的,原因二倒是很好改進XD....為了速度的關係放小張的,看起來還是很清晰,而且很立體,這應該就是對比保留得還OK的證明,但點大張的話你就會知道CS在最大光圈是什麼德性了XD....這張忘記做補償,好像也手振,所以特別禁不起近距離檢視,觀賞時請謹記我剛剛說的方式:站後面一點,你就能領略它的特色。喜不喜歡另一回事....
2.0
再參考以上連結的光圈2照片。縮光圈到2.0,除了景深的差異,清晰程度跟對比馬上提升一個檔次。不過用現代鏡的標準檢視可能還是不及格。個人覺得2.0有一點過渡性質的感覺,等下看到2.8就知道,它不像2.8開始CS給人那種refresh的感覺,卻又不像1.5那種柔和慵懶的氣氛,變得有點卡在中間。我會覺得他比較像是一種1.5的替代,如果說你真的很不能忍受1.5的那種品質,或者說不想玩那樣的氣氛玩得太過頭,那就可以選擇2.0試試看。上一張2.0,也是小圖,有興趣可以點大圖。想要比較跟1.5的差別,不支薪模特兒手上餐具handle的方式可以比較看看,1.5的餐具有一點glow的味道。當然也可能是景深影響的關係。
2.8 & 4.0
請參考連結照片2.8、4的部分。蔡司會選擇針對2.8優化可能是有原因的,我覺得這是CS的sweet point。銳利度對比已經來到了喜好現代鏡的人應該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柔美的調調卻還是原汁原味的保留。bokeh還是化得很油很開,對比上已經開始銳利清晰的主體,CS本來就已經讓人感動的立體感來到了巔峰。就是這樣的立體感讓我毫不猶豫心滿意足的省下跟買徠卡之間的差價XD....50/1.4A主體清晰銳利不用說,bokeh也是很不錯,但總覺得把兩個搭在以後有一種很突兀的把主體剪貼在背景上的感覺,而不是CS這種比較自然的立體感。我承認我只是看看網路上的照片做比較,但至少bokeh特色上的不同讓我還是喜歡CS勝於50/1.4A。與其把那個錢拿去買50/1.4A,我到寧肯換成CS+50cron+CV 50/1.5,你要什麼風格感覺廠牌全都有,不會只有一種調調,還可以省下一些錢買底片拍照。不要小看CV 50/1.5,過幾天有空會上一篇文章,有名的測試家Sean Reid,以前是玩fine art的,把35、50的大光圈鏡頭拿來比一比,他CV 50/1.5是向一個店家借的,測試完之後,他花錢把CV 50/1.5買下來留在身邊使用....然後當你發現CV 50/1.5的售價之後,你會不自主呼喊小林社長的名字....不多說,上照片,都是2.8或4.0的。想要被CS的立體感震撼,點大圖。
5.6以上
基本上我覺得光圈5.6以上整體畫面的風格就變得很清晰銳利,就像一般的現代鏡一樣。所以如果想拍風景,其實CS也是能勝任的。上兩張照片,人像那張是5.6,建築那張是8.0。記得點放大來看一下鏡頭的表現。
結論
小弟眼拙,無法細分到六種,但至少CS風情萬種總是很難否認的。喜不喜歡,見仁見智,但從趣味性來說,這支鏡頭真的是很有趣。老話一句不勸敗,這支鏡頭會評價兩極不是沒有原因,如果你只打算有一支鏡頭,或者打算入手第一支鏡頭,實在不太建議找CS下手。光圈要求不大,二手50cron還比CS便宜,光圈要求大,便宜大碗的CV 50/1.5也不錯,錢多甚至可以考慮買50/1.4A。但如果你打算找第二支鏡頭或第二支標頭來玩,這支絕對值得納入名單考慮。
繼續閱讀...
有人會問,不同光圈有不同味道不是很正常嘛?早期可能是如此,由於早期光學技術的問題,在大光圈時成像可能會變得很鬆軟,對比變低等等,要縮光圈才會呈現出最好的成像,所以說好聽一點在大光圈會呈現不同的味道,說難聽一點就是技術不夠好無法將大光圈的成像做得很好。這樣的問題在現今光學技術之下已經大有改善,各廠各家無不追求大光圈時仍有極佳的成像表現,徠卡一系列ASPH的新鏡賣點正是最大光圈時已經能展現優越的成像品質,它這麼貴賣的就是這一丁點的差距,否則光圈一縮比起他廠他也沒佔什麼太大的便宜。但有趣就有趣在當現代鏡已經能大幅提升大光圈的成像的同時,卻有不同的聲音表示這樣的矯枉過正讓現代鏡失去了"味道"。在這不想去對於這是"缺陷"還是"味道"多所著墨,那是我接下來的文章才想談的,在這就先基於味道存在論的假設前提之下,繼續說下去。如果你不爽這種味道存在論,那就自動把以下的"味道"一詞全部改成"缺陷"或者"瑕疵",這樣應該也可以讀得很爽。總之,現代鏡因為大光圈時也都矯正的很棒,所以不同光圈的清晰對比等等都相差不大,唯一比較能觀察到的不同就只是景深的不同。但CS應該是現代鏡裡面的特例,它擺明就是老酒用新瓶子裝,根本不太care大光圈時成像清不清晰的問題。
不多說,上上CS有六種味道可能出處的連結:
http://www.flickr.com/photos/59177039@N00/sets/72157602216140269/
這是一個RF論壇上CS愛好者的Flickr,裡面有對於CS在不同光圈下得比較測試。這是一位妙人,對於分析CS不遺餘力,之前提到過CS有光圈1.5、2.8兩種優化的版本,這位老兄喜愛到兩支都有,然後還做了兩種版本的移焦測試。總之應該是CS界的智多星。
其實,我自己是看不出來有六種不同的味道^^"....原則上我個人是覺得有1.5, 2, 2.8 & 4, 5.6, 8以上對我來說已經沒有甚麼味道上決定性的不同了。而這位老兄的一些評論跟另一位老兄對這一系列照片的評論有一些跟我自己的觀察不謀而合。以下針對不同光圈的味道詳述。
1.5
請點以上連結光圈1.5的照片做參考。CS在最大光圈1.5時的表現,被很多人評為不堪用,這檔光圈根本是做假的。一部分問題可能是如果你拿到的是光圈2.8優化版,在近距離光圈1.5時,因為景深太淺加移焦,常常就是形成脫焦。不過我的使用經驗是,即使你對到焦了,當你看到照片時還是會覺得是脫焦,只有在你仔細研究照片發現怎麼沒一個地方對到焦時,你才會恍然大悟時對焦的地方已經算是整張照片裡最清楚的地方了....就像回應光圈1.5的那位老兄說的,他感覺照片中好像沒任何一個地方對到焦....
接下來的問題就會是,更,那要這支鏡頭幹嘛?很有趣的是,大光圈這種表現正是它的賣點之一。這種大光圈時軟趴趴的表現其實很多老的大光圈鏡頭都有啊,這算是哪一國的賣點。不過我自己個感覺是,CS這類鏡頭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特色在於,一般這些老鏡最大光圈時成像鬆軟外,連對比都流失了很多,但CS這類鏡頭卻還是保有一定程度的對比,不會強烈到給人鮮明的感覺,卻也不會流失到畫面整個散掉的感覺。當然回應光圈1.5的老兄直接了當的說這對比根本不行,但我覺得實在不能以現代鏡的標準來衡量它的表現。那根本不是CS的訴求。你會因為喬登棒球打得差就說他是個爛運動員嘛?所以雖然解析度變得非常差了,但保留住的對比還是讓畫面具有可看性,甚至會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就像印象派的畫一樣,你看不到現條的構成了,但靠著光影還是表達了另一種特殊的美感。只是CS沒有印象派這麼粗曠的感覺,因為它巧妙的保留住一些對比卻又能讓它們融化在一起,應該算是柔美風的印象派吧XD....還有,如果你是bokeh論者,那你一定不會沒注意到CS超級賣點之一的bokeh在最大光圈之下是怎樣的化到極致然後跟柔焦般的焦內交融....
在這要附帶說明一點。在數位時代,許多人把照片放很大,然後坐著盯著螢幕看。你要真是這種觀看方法的使用者,那可能沒幾支現代鏡以外的鏡頭在大光圈下會讓你覺得acceptable的。真這樣玩,當然會覺得CS在1.5是垃圾。放大不就是為了要站遠一點觀賞享受那種視覺效果。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去了解CS在1.5時的特性,請把圖放大後站遠一點看,欣賞它那種有點迷濛的視覺效果,喜歡不喜歡是一回事,但不要用錯誤的觀賞方式就下評論。
蔡司一直強調這是一支特殊性質的鏡頭,適合拿來拍攝肖像還是藝術創作,也因為這樣蔡司才會認為讓最大光圈時移焦,呈現一種柔焦或者glow的感覺正是CS的特色,一開始才會都製作2.8優化版。但順應民意之下現在都開始做1.5優化版了。如果你手上拿到了2.8版的也不用難過,我一開始想要1.5版,後來卻想要2.8版,最後拿到的是疑似隱藏版XD....為什麼我會想要2.8版,因為一來有時候1.5移焦那種柔焦glow的感覺還滿好玩的,二來調整也不難,網路上流傳三種說法來調整:一種是說調整一個景深,比如光圈1.5,對好焦以後,再將刻度往左移到左邊1.5的刻度。但這有一個問題,就是景深表只有到光圈四,因為CS 50mm的景深關係沒有做到四以下的景深表,只能推估。但1.5實在很難估,因為只有一點點,所以跑出來說往左移一度的說法,也就是360度的一度。再另一種說法就是一律往左移到景深表左邊刻度四的地方。個人覺得這些都只是參考,重點是買回來要自己測焦看看自己的鏡頭是怎樣跑的。我自己是在光圈1.5時,對焦點會落在景深範圍的最後方,應該算是還在景深中,但實際拍攝時自己多少會移動,在近距離一點五景深那麼淺時那一點點的移動就影響很大,所以我還是會往左移一點,習慣是移到左邊刻度四的一半。只不過常常會忘記要補償而已XD....
贊助一張光圈1.5近距離拍攝的照片。不知為什麼部落格都沒甚麼人氣,原因一可能是因為光出一張嘴沒有技術支撐沒什麼權威的說服力,原因二可能是因為不像別人的部落格一樣圖都一大堆,黑底白字的頁面怎麼看都像已故刑法碩儒林山田教授的黑白講教科書。原因一短期是練不出來的,原因二倒是很好改進XD....為了速度的關係放小張的,看起來還是很清晰,而且很立體,這應該就是對比保留得還OK的證明,但點大張的話你就會知道CS在最大光圈是什麼德性了XD....這張忘記做補償,好像也手振,所以特別禁不起近距離檢視,觀賞時請謹記我剛剛說的方式:站後面一點,你就能領略它的特色。喜不喜歡另一回事....
2.0
再參考以上連結的光圈2照片。縮光圈到2.0,除了景深的差異,清晰程度跟對比馬上提升一個檔次。不過用現代鏡的標準檢視可能還是不及格。個人覺得2.0有一點過渡性質的感覺,等下看到2.8就知道,它不像2.8開始CS給人那種refresh的感覺,卻又不像1.5那種柔和慵懶的氣氛,變得有點卡在中間。我會覺得他比較像是一種1.5的替代,如果說你真的很不能忍受1.5的那種品質,或者說不想玩那樣的氣氛玩得太過頭,那就可以選擇2.0試試看。上一張2.0,也是小圖,有興趣可以點大圖。想要比較跟1.5的差別,不支薪模特兒手上餐具handle的方式可以比較看看,1.5的餐具有一點glow的味道。當然也可能是景深影響的關係。
2.8 & 4.0
請參考連結照片2.8、4的部分。蔡司會選擇針對2.8優化可能是有原因的,我覺得這是CS的sweet point。銳利度對比已經來到了喜好現代鏡的人應該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柔美的調調卻還是原汁原味的保留。bokeh還是化得很油很開,對比上已經開始銳利清晰的主體,CS本來就已經讓人感動的立體感來到了巔峰。就是這樣的立體感讓我毫不猶豫心滿意足的省下跟買徠卡之間的差價XD....50/1.4A主體清晰銳利不用說,bokeh也是很不錯,但總覺得把兩個搭在以後有一種很突兀的把主體剪貼在背景上的感覺,而不是CS這種比較自然的立體感。我承認我只是看看網路上的照片做比較,但至少bokeh特色上的不同讓我還是喜歡CS勝於50/1.4A。與其把那個錢拿去買50/1.4A,我到寧肯換成CS+50cron+CV 50/1.5,你要什麼風格感覺廠牌全都有,不會只有一種調調,還可以省下一些錢買底片拍照。不要小看CV 50/1.5,過幾天有空會上一篇文章,有名的測試家Sean Reid,以前是玩fine art的,把35、50的大光圈鏡頭拿來比一比,他CV 50/1.5是向一個店家借的,測試完之後,他花錢把CV 50/1.5買下來留在身邊使用....然後當你發現CV 50/1.5的售價之後,你會不自主呼喊小林社長的名字....不多說,上照片,都是2.8或4.0的。想要被CS的立體感震撼,點大圖。
5.6以上
基本上我覺得光圈5.6以上整體畫面的風格就變得很清晰銳利,就像一般的現代鏡一樣。所以如果想拍風景,其實CS也是能勝任的。上兩張照片,人像那張是5.6,建築那張是8.0。記得點放大來看一下鏡頭的表現。
結論
小弟眼拙,無法細分到六種,但至少CS風情萬種總是很難否認的。喜不喜歡,見仁見智,但從趣味性來說,這支鏡頭真的是很有趣。老話一句不勸敗,這支鏡頭會評價兩極不是沒有原因,如果你只打算有一支鏡頭,或者打算入手第一支鏡頭,實在不太建議找CS下手。光圈要求不大,二手50cron還比CS便宜,光圈要求大,便宜大碗的CV 50/1.5也不錯,錢多甚至可以考慮買50/1.4A。但如果你打算找第二支鏡頭或第二支標頭來玩,這支絕對值得納入名單考慮。
繼續閱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