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09

我找到我的風格了....

Battery Park‧#1 Love of Young Couple
Love of Young Couple: Two people's intimate world.
Battery Park‧#2 Love of Mid-Age Couple
Love of Mid-Age Couple: Two people + Children + Friend + Dog.
Battery Park‧#3 Love of Old Couple
Love of Old Couple: ZZZZzzzz............................

就是靠杯的幽默。





繼續閱讀...

5.25.2009

America in Photographers' Eyes (Outline)

以下僅為備忘outline供將來為文使用。
0. definition of America?
1. Walker Evans
a. herald
b. candid, against poetic, but indeed poetic to some degree
c. disadvntaged people (portrait)
d. house interior & decoration
2. Robert Franks
a. swiss
b. from clean to casual
c. experience with NYC (from excited to disappointed)
d. the Americans (jukebox, coffin, travel with family, hoover dam picture)
3. Robert Adams
a. the west (Hassy Award)
b. through scenery, house, seldom people
c. lines, shapes, contrast (what kind of west?)
3. Bernice Abbott
a. NYC street
b. architecture (delicate)
c. explanation by himself (kodak films story)
4. Bruce Davidson
a. black civil rights
b. life of blacks
5. Helen Levitt
a. kids on the street
b. graffitti
c. HCB's praise
6. Daido Moriyama
a. blurry, grainy, contrasty
b. casual, ordinary street snaps
c. distinguishable NYC's spirit? (Martin Parr loves his work)
6. Andre Kertesz
a. Hungary, Paris, NYC
b. broker, liked to be rural farmer
c. from close to far behind, high above
d. washington square


繼續閱讀...

5.20.2009

不知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CV Nokton 50/1.1

不管算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先像小林社長致敬!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4565&page=3
RFF上的討論。
http://www.flickr.com/photos/rapidwinder/sets/72157618400098667/
湯姆大叔的測試照。

今天早上就看到有人放出風聲,說根據可靠消息來源,CV即將推出Nokton 50/1.1。很多這種"可靠消息來源"最後往往證明是豪洨,而這是我最希望那只是rumor的一次。而下午湯姆大叔現身證明確實有這支鏡頭,早在今年三月中他就拍了測試照一直隱忍不說,朝日camera雜誌也即將要有相關報導,看來這一切都已成定局了....

好消息是,超大光圈標頭終於有新產品,而不再只是死納粹公司獨大的局面。根據湯姆大叔的說法,CV 50/1.1的表現非常不錯,最大光圈時有暗角,但情形比Noct 50/1輕微,flare情形也很輕微,整體來說最大光圈時銳利度跟對比表現都不錯。一縮光圈,表現就跟一般鏡頭沒有兩樣的好,總體來說,是之每檔光圈都很堪用的鏡頭。至於重量跟大小,比起Noct都稍稍tiny一點,但不是差很多,吃58mm的濾鏡。從湯姆大叔的測試照來看,這支50/1.1帶有35/1.2以及曼德勒鏡的調調。Bokeh似乎方面不像35/1.2那麼柔,比較像50/1.4preA的感覺。大家最關心的可能是價格,目前預估在1100USD左右。

這樣看來,似乎是一支值得試看看的鏡頭。只要它的組裝品質可以跟35/1.2那支一樣扎實就好。CV的QC一直不是很均質,只有少數像是35/1.2那支算是很堅固穩定。1100USD這價格要看相對什麼來說,相對35mm來說,標頭總是比較好做的,光圈差那一點點,還賣的比35/1.2貴,有點不是那麼合理。但CV現在已經打出它的身價了,加上相對其他超大光圈,不管是本來就已經貴的很驚人的noct,或者近來不斷在飆漲不知在跟人家漲什麼的canon或者konica超大光圈,這價格已經漂亮到不行了。

CV總是不斷帶來驚奇,看到價格又帶來驚喜。死納粹公司也是偶爾會帶來驚奇,像是21/1.4這種怪物,但看到價格更讓人驚奇。

不過對我來說,大支是一個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代表Sonnar 50超大光圈已經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了....這是我所謂的壞消息....




繼續閱讀...

5.08.2009

Revisiting Street Photography

剩一科國際人權take home考試,還在等待同學整理好筆記借我,趁機把這幾天思考的心得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吧!

先引一篇有趣的文章從street photography的反思談起。
http://colinpantall.blogspot.com/2009/04/how-not-to-photograph.html

這篇文章作者的blog有一些資訊或心讀可以看,還不錯,這篇文章也很有意思。作者本身也是所謂愛街拍的"street photographer",研究的也都是街拍大師,但他也對一般人的street photography提出了很深刻的反省,跟我這陣子在思考的想法很像,趁機引了過來我就可以偷懶XD....

很多人喜歡會者想要嘗試街拍,拿著台相機,走在路上、坐在車上,在行動中不斷去留意身邊的陌生人或街景,試圖尋找貌似值得記錄東西,嘗試把它捕捉下來,但事實是,在那必然不得已的電光火石的瞬間,問拍攝者為什麼要拍這個,一般程度的人心中的答案多半都是其實也不清楚,很模糊。拍這些東西的背後,其實沒有什麼想法,沒有甚麼意念想傳達,純粹就是看到這畫面好像可以拍就拍。這現象在一般拍街拍的玩家當中實在太普遍太普遍了,看看Flickr上眾多街拍社群,十之八九都是這樣玩。街拍玩家就像獵人一樣得在街上遊走,漫無目的的尋找獵物,看到貌似獵物的景象就開槍,捕捉所謂的人生百態,或者小品街景,但到頭來只是把他們當戰利品,在街拍高度不確定的基礎上計算自己的成功率。

從這層面來看,街拍一都不難,只要臉皮夠厚,技巧練好,然後在路上碰運氣抓影像,街拍反而變成攝影偷懶者的避風港。看看很多一般玩家的街拍照片,是很不錯啦,人的表情舉止是很有趣很生動啦,很多街景光影氣氛的處理是很有味道啦,但是,除此之外,然後勒?然後就沒有了。哪裡有什麼瑕疵,照片沒什麼想法,一句街拍很難完美嘛通通帶過。偏偏這種照片很好吸引人,不管是一般拍攝者觀賞者都很吃這味。你不用訓練出什麼想法或觀點,不用培養自己什麼攝影觀念,光靠這招就能走江湖還走的不錯。就像不用練內力單靠耍招式的劍訣,不用下太多的工夫劍耍起來就如花亂舞煞是好看,騙人騙自己都好用。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很多攝影師不是很承認street photography,甚至很多所謂的街拍大師對自己被叫成street photographer非常反感認為是侮辱,想要被稱作是紀實攝影師。可能會有人看過一種區分法,就是把那種有背後想法的叫street photography,沒想法的叫street snaps,但是看看flickr上那堆充斥著只是單純人類表情舉止紀錄等的street photography社群,然後EE一本攝影集取名叫snaps,就能發現這區分其實也不見得一致。所以我就直接分成有想法的跟沒想法的street photography。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布列松自己都說決定性的瞬間了,很多街拍影像就是發生在瞬間,哪有時間給你在那有什麼想法的。針對這種說法我個人有幾點回應。

第一,要不然攝影師們說街拍最難了是在說假的喔XD....

第二,決定性的瞬間不是說一切都發生在瞬間,而是說要抓住那瞬間,而誰說抓住瞬間的準備時間也是瞬間?事實上準備時間只有瞬間的瞬間多半都不是決定性的瞬間,大家都把"決定性的瞬間"解讀成一個點,這我個人是覺得很奇怪的說法。"決定性"一定是相對的,相對於什麼,是相對於在一個事件的timeline當中的其他時間點嘛,"決定性的瞬間"是要我們在一條timeline中找到一個"決定性"的"點"抓下來啊,不是在一堆仙女散花的瞬間點上隨手抓一個。舉個例子好了,很多人拍街拍就是在路上隨便看到一些好像比較特殊的人物景象就拍,比如說我在路上看到一個戴墨鏡的時尚乳溝辣妹走過來就想辦法把她拍下來,拍下來放flickr大家也都愛看,但這是什麼狗屁瞬間?相較於此,我看到一個在路邊等人的暴牙雀斑女,很心急的不時在看著她的手機,可能是在等男朋友,終於她在等的剛從工地下班全身還髒兮兮的禿頭男朋友出現了,她迎上去擁抱或者只是牽牽小手,那擁抱或牽手的瞬間就是這條timeline上"決定性的瞬間"。而一條timeline的組織跟出現,並不是憑空浮出的,而是拍攝者去找出來解讀的,這過程就是想法。決定性的瞬間跟有趣性、特殊性的瞬間是兩回事,但多數人都把有趣性特殊性的瞬間當成是決定性的瞬間了。

第三,從第二點可以得出,所為決定性的瞬間也不用要是什麼大事件,又不是每天都能拍到UFO還是飛機撞大樓,大樓就那麼幾棟飛機就那麼幾台哪有天天撞的(不過是希望哪天來一台撞掉醜不拉嘰的101),只要是在一條timeline上相對決定性的瞬間都是。Timeline,也就是想法,故事性可大可小,有比較精彩比較乏味的,timeline上決定性瞬間的點的選擇也是有比較精妙比較平庸的,但這些就真的只是天分、培養跟訓練。但不管如何,只要方向正確意思就到了。還記得聽過一位歌唱好手講過,每個人音色音感技巧都不同,但唱歌嘛,只要節拍對音準不要差太多,那意思就到了,其他就看先天還是後天隨緣了。

第四,有timeline這種直向式的發展線,當然也可以有thematic link這種橫向式的連結。回到戴墨鏡的時尚乳溝辣妹的例子,假如說我現在想要拍一個主題,是想表達現代女性的獨立自主(或者囂張跋扈),我在路上看到那位一臉酷酷的墨鏡時尚乳溝辣妹拍下來,雖然沒什麼timeline上決定性瞬間可言,但是在橫向的thematic link中,她也會是決定性的瞬間。Thematic link也是一種想法。

不過,雖然決定性的瞬間不是那麼瞬間,但我也不認為我們有時間在街上那發展些什麼timeline還是thematic link。先講一個打棒球的例子。一位我很敬佩的學長在詮釋後現代倫理學時舉了一個我覺得很棒的例子。比如說彭政閔打擊很好,隊友都向他請教,他也會教得頭頭是道,說要怎麼握棒怎麼釘球怎麼揮棒擊球等等,還可以分解動作一檔一檔教。但問題是,彭政閔上場打擊時,他腦中會想著他教人那些技巧以及分解動作嘛?會的話他打擊率就會是百分之三而不是三成。事實是,他上場打擊擊球時靠的真的其實就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但他打擊感覺好不是說他不用練,事實上他練習時都會照著他教人那套去操作,但他練得也不是那一個一個的動作,而是從操做那些動作去練習一種打擊的"感覺"。再換一個例子,張三豐教張無忌打太極,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教他,是要他練那些動作嗎?不是,事實上最好是他能忘記那些動作,那些動作的目的只是要幫助他練出太極的那種感覺跟精神而已。

一樣的道理,我不認為攝影大師按下快門那瞬間靠的是技巧跟經驗,而是從技巧跟經驗中生出來的"感覺",也就是說,他們拍照也是順著一種感覺。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他們那種感覺是天分、是訓練、是經驗慢慢累積出來的。天分是幫人拍出經典照片,但沒天分還是能拍出好照片。我們可以訓練、可以累積經驗,但問題是我們要清楚認知到拍照看的是經過訓練跟經驗淬鍊之後的"感覺",而不是訓練出來的技巧跟累積出來的經驗"本身"。所以說,想法本身需要訓練跟經驗累積,但拍照要有想法,是要把想法已經內化成一種"感覺"。這跟構圖曝光什麼的技巧是一樣的。看過很多說法,很多玩攝影的人一開始拍的東西反而還比較有意思,因為玩久了開始變得很匠氣。構圖非常和諧,曝光非常準確,整張照片非常的穩,但也很死。構圖跟曝光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是希望透過構圖的和諧、曝光的控制來傳達影像的生命力,關鍵在那個生命力,而不是為了構圖和諧而構圖,為了曝光準確而曝光。曝光構圖就是棒球擊球的每個動作技巧,就是太極拳的每個招式,而影像的生命力是擊球的那種感覺,是太極的那種精神。拍照要的是生命力的那種感覺,而不是你技巧動作的精確完美。

所以,至少就街拍而言,我不認為拍照當下在那想東想西想timeline想thematic link想構圖想曝光是正確的做法,拍照的當下,一切就交給感覺。看到一個景有拍的衝動就拍,想怎樣拍就拍沒關係,不要去汲汲營營想著timeline, thematic link, composition, exposure的問題,感覺到了就拍。但這也不是讓人偷懶的藉口,事實是,拍照當下以外的時間,你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很多知識跟資訊,好好檢討反省自己的影像,不斷問自己為什麼別人拍得好,自己拍得爛,這張拍得好,那張拍得爛,為什麼我要選擇這個時間點這個景按下快門,這張怎樣拍會更好,等等等等的東西有帶你去研究,等等等等的問題有待你去尋找解答。我相信除非很有天分否則一般人一開始拍應該有一堆問題。這個過程很辛苦也很花時間,但這些就像是場下的訓練,盡量要求自己每個動作做到精確去慢慢培養出一種擊球的感覺。上場時,就憑著感覺揮棒就對了。打不好,就是訓練不夠,感覺沒培養出來,那就繼續往正確的方向訓練培養感覺。等到哪天即使打的不夠好但感覺對了自己也會知道,那時意思就到了。我們也不是靠這吃飯,意思到了就好。而且我相信一但意思到了,也夠打趴一堆連方向都不正確的人。

從這點要好好來勉勵一下咱們東亞國家的street photographer們。一直以來一般印象應該都是東亞社會比較單向性,不論是文化人種或者建築風景,可能只有中國某程度上稍微多元一些,所以相較於歐美這種文化很多元的地方,street photography更難討生活一點。但從flickr上東西方的玩家照片看來,我個人真的覺得某程度上東方玩家們有一種不同的特色。所為意境意境,或許因為我們的環境單調些,激發大家"意"方面的功力,多半意濃於境。相較於歐美國家,環境很適合街拍,隨便在路邊拍一隻小狗背景都是古色古香的磚道建築隨便拍都不難看,所以他們的照片多半都是意境交融,差一點的境壓於意。平心而論在東亞社會要練得好是更難一點的,所以造成整體印象來說歐美街拍比較好。但如果一但練起來,我覺得東亞玩家影像的深度應該是可以更容易超越歐美玩家。這五千多年的文明跟文化有值得很多很該死又狗屁的地方,過度單向性就是一個,但同時可以延續五千多年也有它深邃的一面,這是優勢,當五千多年的基礎跟西方現代文明碰撞擦出火花,又更是優勢。前幾天特別研究一下flickr上台灣街拍群組,討論區下方有很多精選照片,深白兄跟莉莉兄都有照片被選中,從那些照片我看到了很樂觀的希望,以及自己回台灣以後應該努力的方向。

說這麼多,我有什麼立場說這些話?其實沒有。我該練的地方可能比大家都多。只是我可能沒什麼攝影天份,但我不得不承認我有很強的出一張嘴的天分XD....總之這也不是什麼說教,我不是"前輩",也沒那個屁股吃這個瀉藥。這純粹只是個人近來的一些心得想法,哪裡有問題歡迎指正互相交流討論,個人不是很贊同各大網路上普遍的拍手部隊風氣,我是真的很希望有不同意見的交流。關於我flickr照片也是。那如果真的還是聽不下去看不下去笑笑就好^^"....

最後問一下,我回台灣後有沒有人有興趣共組街拍暴走團的XD....
我已經取好團名叫草泥馬街拍暴走團,象徵草泥馬堅忍不拔的精神,也找好專屬暗房師同樣有暴走傾向的黃官官。個人深信黃官官有一天會把起訴書還是判決書寫好後拍下來放相出來當正本然後被免職跟我合開事務所的....


繼續閱讀...

5.03.2009

50 is the MMan!!!!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來,一直以來我都錯怪50mm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標頭是50mm,主因是它的視角跟人的視角很相似(但其實好像是因為135底片對角線是47mm接近50mm之緣故),但在很多玩RF的人心中認為35mm才是標頭。我以前也是屬於35mm幫的。其實我覺得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我個人的心得是,以前可能分享過了,就是35mm比較像是人旅遊時一邊走一般看看四周風景的視角,因為這時候人的眼神會比較自由的四處飄移不會比較集中;而50mm比較像是人正常看前方時的視角,比較稍微集中一點。所以說這兩個焦段都是標頭也是沒錯,主要是看是人在怎樣的狀態下的視角而已。

因為這樣,很多RF新手入門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第一支鏡頭35mm好還是50mm好?常常有人分享的答案不外就是35mm廣一點一機一鏡比較方便,或者說50mm是標頭,先從標頭練起。我覺得這種答案根本是狗屁,會回答這答案的人代表根本沒有很用心去玩RF。層次高一點的,會表示說看你主要拍什麼題材,如果是旅遊趴趴走的,那35mm比較好,如果是比較一些生活小品的,那50mm比較集中。這答案某程度上是很合理的,但我覺得也不夠完全。要我還會在這答案上補充一點:看你的個性是什麼。

35mm簡單說就是小廣角,有一點廣角的變形效果,但也不會太誇張。拍風景建築雖然不是頂好用張利也稍嫌不足,但稍微退一下或橋一下角度或者框一點原則上都還能勝任。50mm如果要說針對旅遊目的真的就不是那麼方便。要入風景建築全景並不方便,也沒有廣角變形效果製造一些畫面張力,但這也是他"特色"之所在,一般來說50mm的鏡頭好設計,相較於其他焦段,可以以比較低的成本就製造出高品質的鏡頭。俗又大碗,正是很多人第一支會入手50mm的原因。尤其是像萊卡M鏡有著一支二手價兩萬多就有的超高素質50/2(雖然很多人早就指出更便宜的ZM Planar 50比50cron表現好),當然很吸引許多入門者。但事實是,這支會便宜好買也是因為很多人賣。因為很多人也是搞不清楚狀況就傻傻入手(嗯?好像在說誰啊XD....),發現不好用就賣....

總之,35mm跟50mm各有特色,該入哪支真的就是要先考量拍攝題材。主要目的是什麼?旅遊拍照用?那35mm就會比較方便合適一點。主要是拿來拍人文小品?那就還要在納入一項考量,你的個性。這點我幾乎沒看過什麼人提出來建議,但這次我自己從很多攝影師以及自己的心得來的看法。有些人個性比較敢跟人去正面接觸,或者,喜歡跟拍攝主體有一些互動然後擷取影像,那35mm會非常適合。只要敢靠得進,35mm有點廣但又不會太誇張的廣角效果剛好幫畫面提供一些張力,對於人文小品題材來說會更增加一些吸引力。而如果是個人比較害羞,不太敢去跟人直接接觸,但後覺得被人發現在拍很不好意思的人,那50mm提供的距離感,反而給你了幾分自在,幫助你勇於按下快門。不幸得是,很多人不見得體會到這些點,常常會有人用50mm在拍該35mm拍的東西,或者用35mm在拍該是50mm該做的工作。我就是最明顯後者的例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是35mm幫的人。這樣的認知其實也沒甚麼大錯,因為我之前真的就是拍旅遊照為主,相較於50mm,35mm真的好用很多很多。不過一直以來,我最想拍的也都不是旅遊照。因此之故,我常常都是拿著35mm玩耍,然後偶爾心血來潮就直接用35mm上玩個街拍,但又因為生性害羞不敢靠得很近,所以我35mm街拍真的拍的很糟糕。廣角效果是兩面刃:如果你靠得夠近,變形效果可以提供張力,但一但你距離稍微遠了,主體反而會比用50mm拍起來更沒力,形成反效果。偶爾想說50mm太少用來用一下,但又把它拿來主要拍旅遊照,變得也沒去好好感受體驗一下50mm真正的用法。

最近的一屘反省開始讓我真正做出一些committment,因為我認知道如果我在NYC這樣的一個地方都沒辦法練到一種程度,那回去台灣那種單調乏味的街道上我更不可能拍出什麼水準。搞到後來又淪為拍拍靜物這種我不是很愛的題材,那我花大錢買這些M鏡M機搞屁啊?還不如賣掉買台萬惡DSLR討生活就好。因為這樣的覺悟,前陣子常常會自發的上街去體會,先是用35mm,後來用50mm,然後就在上上禮拜周末冒著期末考將近但都還沒唸的生命危險,帶著sonnar去了lower manhattan晃了一個下午....我發現我好像終於醒了@@!我好像終於弄清楚自己喜歡拍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到原來我適合用50來拍我喜歡拍的東西,又或者說,用了50我才比較容易看到我喜歡拍的東西!

當天拍的感覺不錯,手風很順,回來難得很積極的把照片拿去洗。洗完以後,檢視底片,一開始只是抱著掃個幾張就好的想法,越掃越驚奇,又冒著期末考的生命危險把底片通通掃完了....掃完以後第一個想法是:我是不是拿錯拿到別人的底片了@@?這不太像是我的水準啊XD....並不是說像較於其他人水準多高啦,而是相較於自己過去的水準。當然也可能是當天有趣的景比較多,但問題是那些地方我也曾經去過,多少跟當天眼睛變得比較利有關。我一直相信,凡夫俗子會被器材所形塑。選對器材,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我還是一直玩DSLR,我根本不會找到對攝影的熱忱。如果我沒好好跟50mm對話,那我根本不會有醒的一天!

但50mm也不是那麼容易玩的。因為你的畫面真的真的要很有內容,一但沒什麼故事性,那真的就跟我現在的上海小馬哥室友煮的菜一樣,都不加鹽的。他煮的菜我都從來不偷吃的XD....50mm也不是那麼容易選的,我覺得選50mm的頭特別重要。以現在的光學水準,真的還找不到表現不行的50 RF頭。基本上所有50頭都在水準之上。但因為50頭沒什麼特色的特色,除非說你已經練到EE那種等級,光靠影像內容就豐富到爆炸,盡量挑一支有自己喜歡的味道來加味、以及順手的鏡頭。這點我是過來人啊,可以說50cron讓我睡得久了點,而sonnar讓我早醒了點。大家都知道我嫌它醜,但這不是我不愛用它的主因,而是它真的太重。當有了輕巧的35mm,我真的很懶的用它。此外,50cron給我的感覺就是除了利還是利,然後一切都很乖。如果這是一支旅遊鏡,這是好事,但就如同我說的,50mm不太應該是一支旅遊鏡。所以50之前最好要先弄清楚自己在意什麼點,喜歡什麼味。

在這又要大大推銷sonnar 50。請問現在市面上,有哪支50頭,價位合理,拍彩色讚,黑白也有韻味,要耍氣氛可以,要表現好也行,重點是,輕巧到只要250公克,光圈就能上到1.5,然後遮光罩只是裝好看的?真的只有sonnar了。50/1.4A光重量在該把它丟到大海裡了,更不用說那價格。除非你是北港六尺四,否則那種大支佬實在不是掃街利器,比較像是公子哥遊江南拍拍風花雪月的"品味"象徵。不過有機會我一定要進一支,然後一直數落他的不是再把它賣掉,這樣以後批評它,就可以說老子這神兵利器玩過了啦,變成"前輩"了啦,"前輩"講話,菜鳥們都給我跪著聽!

對不起,又不由自主想到太空搖滾者熱血沸騰了XD....總之,就是最近的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雖然可能只是野人獻曝,但對我自己倒是有很大的省思。總之,就在我要畢業離開NYC時,感覺自己好像有點醒了....不知該高興還難過....

另外,最近看我相簿的人可能會有是不是跑錯地方的錯覺....總之就是不太像是我過去會拍的題材跟風格。雖然可能還是很不怎樣,不過我想那些是我覺悟跟醒過來後的方向,以後就會朝那方向練習。雖然我也很擔心,回到台灣以後那種無聊的街道可能又會讓我睡著,但也可能因為這樣更艱難的環境有不同的覺悟,或者說其實台灣街道很有趣只是我過去沒醒所以都看不見....

最後說明一下,我現在相簿都只限定一天放五張,用大圖給大家看。很多照片有興趣可以的話點大圖看可能會比較知道我想幹嘛,因為經歷過之前crop的練習跟發現,我現在都是以flickr上大尺寸的角度去思考。此外,看了很多攝影集,發現其實哪些照片放在一起很多都有它的原因跟故事。我以前都是照底片順序放,我現在都打散挑出兩張三張我認為可以放在一起的做練習,練習思考影像跟影像間的連結看會不會有不同的體會。

好吧,因為今天幹掉一科所以才上來扯蛋。明天開始又要唸最後一科玄虛的國際人權了/_\....


繼續閱讀...

4.28.2009

學期總檢討

今天下午六點上完最後一堂死刑課,也是我在NYU的最後一堂課了....

八月剛來的時候總覺得時間很長,但轉眼間,就這樣結束了....

首先先來檢討輔修法律的部分。最大的感想就是:更!大把鈔票就這樣燒掉了!拿來買萊卡,我什麼神兵利器都收齊可以在LFC上當"前輩"嗆菜鳥了!雖說來之前就知道,但一唸之後更覺得真的就是買學位。但現在就是這樣競爭,唸了不見得吃香,不唸卻吃虧....越想越傷心,不提了....

再來是主修攝影部分,四個字,一蹋糊塗。來之前一直預期NYC會是很好的學習磨練機會,沒想到,一來輔修雖鳥但說真的也會吃掉很多時間,四處悠遊NYC的機會比想像中少很多很多,但關鍵還自於自己給自己的限制啦!真的想練的東西覺得很難上手有點逃避,就儘拍一些easy job,自己都為自己感到可恥。到最近才大徹大悟,都快畢業了....在這個孕育許多偉大街拍攝影師的搖籃待這麼久,我卻還是在爛泥中打滾,輔修鳥就算了,主修更鳥。只能期待畢業準備考BAR時每天來回圖書館的途中,在苦悶的激發下,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發了,唉....法律這條路我這輩子大概就這樣了,也不會有甚麼大成就,反正對我來說,就是找份工作混口飯吃而已。攝影是我唯一的寄託了,希望攝影路上我不要也落得跟法律一樣大概就是這樣的下場....黃官官,你當官當幾年培養人脈後退下來我們一起在台中合開事務所啦,利用事務所空間搞一個暗房,就這樣終了一生啦!

這一學年下來有什麼成就?想想就是部落格到訪人數破一萬,瀏覽頁面快三萬。唯一的成就只有這個還真的有點悲哀....更悲哀的是談攝影談到說的比拍的好....實在是無言以對....自我批判完了,來點有建設性的。

其實很多心得已經陸陸續續在部落格文章中跟大家分享了,在這只想提一些想法。

第一,器材靠緣分,有緣的你在怎樣拒卻它它還是會跑到你手上賴著不走,沒緣的怎麼求它就算求到了也留不住。什麼叫是和你的器材?其實也就是跟你有緣的器材而以。跟你有緣的器材,到你手上你就會慢慢知道它跟你有緣。緣分儘了,你也會慢慢知道。今天你在你手上的器材,就代表今天它跟你有緣。它今天跟你有緣,就代表他今天適合你。既然它今天適合你,那你也沒甚麼好想的,帶它上陣就是了。我不是很虛偽得像某些"前輩"在說器材無用論或者不要玩器材好好拍照然後自己卻玩器材玩的不亦樂乎。器材,是一定要玩的,一來玩器材也是一種樂趣,二來玩器材某程度可以幫人保持對攝影的熱忱,三來,玩器材也是一種探索攝影的過程。但是,也不要玩的走火入魔,我真的覺得玩器材,就抱著緣分的心態去跟手上的東西盡盡你們的緣分,你再不喜歡他或者在喜歡別的,只要它還在你手上一天,就是緣分未盡,你討厭他想丟棄他也沒辦法,那不如轉換心態當做大家好好相處把該盡的緣分盡完。反之,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亦然,抱著緣分看待。器材是一定要玩,但就抱著緣分的心態去玩。抱著緣分去玩器材,即使最後換掉手上東西,那也只是緣份盡了,而不是走了冤枉路。

第二,影像也是靠緣份。有些畫面該是你的,你那天閉著眼睛走路跌倒都會不小心按到快門拍下它。不該是你的,你在那千等萬等終於等到按下快門時也會剛好有一支鴿子大便滴在你鏡頭。吾輩凡夫俗子常常羨慕專業攝影師,事實是,我們有一點比他們幸福:我們玩攝影只是殺時間,或者放鬆休閒,不用靠它混口飯吃。什麼東西,一但你要靠它混口飯吃,它就變得不再是那麼快樂,至少對我這種一直有強烈不務正業傾向的人。今天要是我來唸攝影,我想我就可能會很熱衷於唸法律。總之,影像是靠緣份的。我發現當我越有目的想去拍照,都看不到好畫面。但當我拋開"老子今天就是要來拍照"的想法走在路上,在人群中流動,你就會看見緣分,即使它稍縱即逝。有緣的畫面,你看到自然而然不會多想什麼就會想去拍下它,無緣的畫面怎樣也是留不住,所以與其在那像是記錄擊落戰鬥機那樣還刻符號計算今天抓到幾個畫面錯過幾的,不讓就抱著一切隨緣的心態。現在想想,位什麼攝影會吸引我?不是因為我拍出讓我很有成就的照片,事實上我常常想燒掉我的底片。而是自從開始真的用心投入以後,我發現,在生活中我會更用心的觀察一些過去不會留意的人事物,發現這狗屁爛世界更多有趣的一面。留下影像,只不過是享受可以跟大家、跟以後的自己分享我現在看到的東西的喜悅而已。

但重點是,緣分是可以修的。修器材的緣分,就多吸收相關資訊,抱著緣分的心態去使用手上的器材,久了你就會知道什麼跟你有緣份,什麼跟你沒有緣份。修畫面的緣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多看攝影集!攝影師拍出好照片靠的不是什麼知識經驗的思考,而是知識跟經驗培養出來的直覺跟第六感,或者sense。拍出好照片靠的不是理性的計算思考,而是一種主觀感覺讓他們有衝動想要拍下它。培養這種sense,沒有比多看攝影集更好的方式了!我之前一直覺得是我玩攝影玩太晚所以技術沒練好來NYC才搞不出名堂,但事實其實是我看攝影集看太晚sense培養得太晚。或許我現在的照片給大家看到的還是一樣鳥,但我自己很清楚,只不過短短兩三個月的看攝影集,自己的sense已經差很多。攝影集也不是亂翻就好,而是要每張都花些時間看看。不要只是你覺得好看的才看得久一點,越是你覺得不好看的,越要仔細欣賞。人家靠這賣錢吃飯,還選出這張放在裡面騙你錢,一定有它的原因。為什麼他要這樣拍?位什麼他會選這張放在攝影集的這個地方?這些是培養sense最關鍵的所在。看十張大師攝影集的照片,比你上街掃一千張來的更有意義跟幫助。多看攝影集是培養跟影像緣分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就是練。練第一個是練技術,看到畫面也要有足夠能力抓下來。這種練重在質,不在量,否則mobile01那一堆炫耀自己快門破多少萬的DSLR玩家每個都比EE還是SS強了。質的關鍵在於好好去感受好好去想,只要認真感受過想過,即使最後沒按下快門,那也夠了。技術不是亂拍一堆東西能練出來的,但也要勇於嘗試。我就是因為一直不是很敢於勇於嘗試所以才搞到今天這步田地。如果我打從踏進NYC第一天起較開始試著對著人厚臉皮的去拍,那我今天也不會在這看不起自己。另一個要練的是sense,難攝影集只是幫你培養sense,但sense也是要練。練sense最方便了,即使不用拿著相機,上課發呆、通勤發呆、走在路上發呆時,都可以四處看看留意世界如何在你身邊運轉。你不用相機也可以練習如何看世界的sense。sense練得好了,技術再練好,就是跟很多影像的緣分修足了,等你手上有相機就修成正果了。

我沒資格教導大家什麼,以上只是小弟浪費了這麼多青春後的大徹大悟跟大家分享一下。明天去brooklyn botanic garden拍完櫻花之後就要開始唸期末考了,期末考玩到開始準備考bar前會有幾天假期,看看能不能再為大家整理一些攝影師,接下來到七月底我就要搞失蹤了XD....如果七月底之前現身,不是已經放棄,就是疫情太嚴重我已經躲回國XD....

最後再為大家分享三點E哥跟我說張乾琦講得剛好跟我想法很相似的。第一就是,多用景深。因為我這人超懶的,連對焦都懶,所以一直以來一直這樣搞。這樣的影像或許不是最銳利,但畫面絕對堪用。從瑞利又扯到第二點,其實銳利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大家看看攝影集多少很棒的照片從一般影像標準來說都是不及格的。甚至很多時後我覺得太銳利反而讓這些照片少了不少味道。從這又扯到第三點,至少對我而言我覺得只要成像有基本水準,小支很重要,張錢琦最常用的是M6加上光圈只有二的Summicron 35,他說小小支的,E哥在猜是六七八妹之一。這些很多我以前也提過,但我講沒公信力,現在張大師開示了,眾多萊卡迷也該醒醒了....不過從問他會不會用50/0.95A這個問題我的直覺是很多萊卡迷應該就像被冰凍住的猛瑪象萬年冬眠不會醒了XD....

最後感謝大家這一學年來對小弟部落格的支持!等我變萊卡CEO一定讓大家一人選一支當做給大家試用研究客戶反應評價的市場調查計畫!


繼續閱讀...

4.25.2009

What is photography

1. What is photography ─ frame & crop的藝術
2. What is photography ─ 享受RF的孤獨?
3. What is photography ─ 不是在網路上獵巫


1. What is photography ─ frame & crop的藝術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這系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節目一開始看門見山的就說:攝影就是framing的藝術,也就是把放眼望去的一切景物,巧妙的框起來。這句話真是越玩味越有道理。什麼時機要框,要怎麼框,都是一種很微妙的美感經驗。不過最近在高人提點下讓我想到,其實crop也是frame的一環或一種,甚至是比frame更高深的技術。

一直以來我都很無知的信仰一種沒有根據的事實,就是說拍下來以後都不用crop這才是王道,所以一直以來我對照片crop的處理都很隨便,就交給VueScan自動裁切然後微調一下,偶爾把雜物雜景裁掉一點點,盡量讓一個frame裡面塞越多東西越好。我這人一直有一種胡亂信仰誤以為這才叫本格熱血的傾向。但這禮拜感謝flickr上自己人in sympathy with you(好像也是本版板友,收到請回答,讓大家膜拜一下^^")的提點,讓我從新思考到crop的問題。

Philadelphia‧Old City Hall
這是一張在費城自由鐘老市政廳附近拍到的景色,個人是還滿喜歡的,就一輛停在路邊的馬車,然後看到遠方有一輛馬車要過來,當下趕緊橫越馬路到對面等,等到馬車一出現在VF按下快門。本來只是要拍這樣而已,結果停在路邊的馬很好女色,轉頭過去看看馬中辣妹,加了一些趣味,雖然,美國馬好女色,絕對比不上台灣馬好巧克力色有趣就是了XD....原始畫面只有稍稍裁掉一點邊邊,不過ISWY兄提到用50mm拍會更好的問題,讓我發現到這張畫面確實有沒什麼張力的問題,當下玩心四起,於是想說crop看看....

Re-crop
這張是第一crop,想強調的是兩隻馬的心靈交會,所以裁了以後讓它更集中一點。不過後來黃官官提出另一種建議,是xpan格是的裁切,讓畫面更徹底的集中....

Re-re-crop
這張是根據黃官官建議的第二crop,ISWY兄也比較建議這種裁切。不過個人感覺是張力很集中,但變得有點緊湊壓迫了。Mi提出第一crop當中色馬跟邊框之間太近,也有點緊湊壓迫,我也有這樣的感覺,於是根據Mi兄的建議裁第三版....

集各家智慧Re-crop版
這張算是相對個人覺得比較平衡一點的版本,但我相信還可以有更好的版本,可是我這人就是懶又沒耐心,所以就玩到這而已XD....

在這樣的crop嘗試中有幾點體會,我覺得這些體會可能比最後的成果更寶貴。第一,crop其實就是frame,frame其實就是crop,只是使用的時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名稱。像是在亞洲叫颱風,在美洲叫颶風,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東西。所以其實去區分兩者說一個比較高級一個比較低級好像也沒甚麼太大的意義。事實上,用RF要抓時機拍,先天框線就不准,後天又要搶時機,你也很難好好在那精美的frame,所以是必要常常運用到crop的技術來彌補。特意回去翻了一些攝影集,發現crop在大師手上也滿普遍的。所以只要能讓畫面更好的呈現,也沒必要矮化crop。當然有人會說crop過就變小張啦,放大時倍率要更大,所以會影像成像品質。這剛好要連結到第二個體會,就是你要用怎樣的大小去呈現也要納入思考。首先,其實如果不是拍那種風景氣勢照,其實真的沒必要放太大張,太大張反而怪怪的。最近得很多攝影集喜歡把照片放超大張的,這有點蠢,跨頁問題姑且不論,光觀賞上就會造成困擾,因為在閱讀的距離無法一眼望盡整個畫面。所以我反而喜歡很多早期攝影集的編排,不求大,不求多,一頁就放一張,大小在閱讀距離看起來剛剛好一眼望盡但畫面的細節也都能一覽無遺,真是是很愉悅的觀賞經驗。所以,一般來說照片真的也不用放太大張,而135底片適度的裁切其實要放到一般使用目的的大小其實畫面都不會很嚴重的劣化。其次,在思考frame跟crop時,其實畫面大小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比如說在原始畫面那張中,在flickr上用中等尺寸檢視,畫面張力不夠,但當用大尺寸檢視,雖然稱不上張力很足,卻也不至於像中等尺寸畫面有點鬆散。而中等尺寸檢視起來比較平衡的最後一版,用大尺寸檢視,就稍微壓迫一點。

這讓我也想到最近看大師級的Andre Kertesz的攝影集時的一些想法(巧合的是,Genius of Photography開頭介紹攝影就是frame的藝術時,就是用Kertesz的照片來說明)。Kertesz有時候喜歡躲在遠方高處拍下面的景物,甚至他到NYC以後更愛這樣搞(他住的地方就在敝學店附近,常常會拍到學校附近的景色,從他照片看到現在生活的這一塊地方幾十年前的樣貌還挺有趣的)。這樣搞當然主體佔畫面比例都小小的。但就算主體小,如果整張畫面夠大張,小主體大到夠pop出來,其實也是張力夠主體鮮明的好畫面。但同樣的畫面小小張的檢視,主體小到不夠pop出來,乍看之下就會很鳥。所以說,視覺經驗真是微妙的東西,連帶的攝影也是。

再來一個crop的演練。
Philadelphia‧Old City Hall
這張即使用大尺寸檢視,也是沒什麼力。
Re-crop
稍微crop一下改善一點。

最後來個有趣的討論時間。
東軍
b17a
西軍
Virginia‧Shenandoah Caverns
先不要看flickr上雙方的論述,ご注文は, どっち?

2. What is photography ─ 享受RF的孤獨?

一直以來都在思索,用RF到底是為了什麼?

最近因為照片很屎的被選中,被一些同學詢問是哪一張,然後也提到有位中國同學也有在玩攝影。這位同學用D40x,在中國同學間玩得很有口碑,有人給我看了他的部落格相片,拍得著實不錯,但也讓我再次思索這個問題,用RF所為何事?

我最近已經決定放棄任何跟沒玩RF的人解釋RF是什麼的意圖了。而且RF其實是一個很難討好人,也很難討好自己的系統。因為它好用的時候,都是符合人的視覺習慣跟經驗的時候,而不是人一般視覺習慣跟經驗的時候,大廣角、長望遠、微距等等,沒一樣是RF好用甚至還根本不能勝任的時候。單眼就不一樣了,它強大的功能性,讓它可以很方便的記錄下人一般視覺習慣跟經驗以外的影像。這是我對"大景"的定義,大景不一定要是壯闊的風景,超出人可以清楚辨識的望遠,或者微距,都是人一般視覺習慣跟經驗以外的影像,都是大景。大景因為不符合人一般的視覺習慣跟經驗,要吸引人比較事半功倍,加上功能強大方便使用的特性,也很容易討好自己。

RF就剛好相反。因為它的侷限,你也只能在一般視覺經驗範圍能去使用它,簡單的說,就是小景。小景看起來比較普通,很難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你只能靠小景裡的故事以及安排去讓畫面吸引人。要達到讓小景能吸引人,要眾多因素匯聚,拍攝者的觀點、技術等等,也要靠觀賞者的心領神會。我給我室友看過EE我覺得很精妙的照片,反應是....他在拍什麼小....朋友....

當然RF有它的優勢,不幸它的優勢就在幫你更方便抓住小景方面。小景的觀點敏銳度、技術挑戰等,難度都更高,更高就代表更難上手,更難上手就代表,非常長時間的摸索跟挫折,或者,開始選擇拍攝那種封印RF優勢的東西。這樣說太抽象了,以街拍人文來舉具體的例子。RF一般都認為適合街拍,因為這真正是它優勢所在,但他的優勢要你夠強到一定程度才能發揮出來。你怎麼很敏銳的狩獵到小景獵物?你怎麼抓住那瞬間即逝的小景剎那?更重要的是,你怎麼克服,你要跟你得拍攝主體面對面的議題,不管是使用偷拍技,還是練就跟人面對面拍她毫不恐懼毫不覺得不好意思的心理素質?我認為最後一點是最難的。結果就是,要馬一直嘗試一直失敗一直挫折,要馬縮回去拍一些建築風景,要馬兩者兼有。用單眼的,大可躲得遠遠的在街上用長一點的焦段狙擊克服這問題。雖然RF練成之後,那種離主體非常近拍出來的畫面那種魄力,跟長焦那種畫面魄力,實在是LP比雞腿,但在你非常辛苦練成之前,單眼更容易拍出好很多的照片。

我在說的其實就是我自己。不敢被人發現我在拍他,只好很孬得一直用廣角一點得盲拍賭看看,但也沒種離夠近,才會常常出現需要crop畫面很沒張力的結果。搞到後來,偷懶一直拍建築景物,因為雖然不會太好,也不會太糟,就靠這樣跟別人,最糟糕的是跟自己交差。當初是被RF的小景特色所吸引,結果搞到後來又盡是做一些單眼能做得更好的easy job,我堅持玩RF是為了什麼?

我相信每個人選擇RF的原因都不太一樣,有人就是習慣用RF拍大景,或者有人就是不喜歡街拍這種題材。但對我而言,玩RF是為了什麼?到頭來搞不好就是為了可樂標的虛榮,甚至我個人更在意的,老子就是不爽跟大家一樣的脾氣。那我用這樣的器材意義又何在?甚至,我也必須自白,或許到現在,我對攝影本身的committment,可能還不如對器材的committment。認識很多人,都是對攝影很有committment的,看得出來就是很喜歡拍照,質量兼具,尤其是那種即使工作很忙,都還能持續一直常常拍照的人。我老實承認,至少到很最近以前,我都不是那種人。如果要出去什麼地方玩,我會很喜歡拍照,但如果我沒出去玩,我就不會想拍,也很少為了想拍照所以出去玩。這種半調子的committment,實在是個笑話。好在最近進步一些,但開始工作後我會不會又以太忙什麼的為藉口?我一直認為,攝影其實是非常好利用時間從事的休閒,有心的話,上班途中多看看這世界,拍下一兩個frame,根本不花任何時間。會有藉口說很忙沒時間去玩去拍的,問題絕不出在時間,而在那顆心,因為攝影真的不需要花什麼時間。

所以我玩RF為了什麼?跟萊卡公司一樣無恥,不斷操弄的那種虛榮品味?或者自以為享受RF那種獨特性帶來的孤獨,在這孤獨中不斷意淫欺騙自己我跟別人不一樣?如果只是為了這樣我何必繼續玩下去?

所以該是我認真的做出對攝影的committment的時候了。而這committment最好的表現之一,就是敢厚著臉皮,去跟人面對面confront而不害羞恐懼。這是我接下來的課題。對我這種害羞的人(真的,在網路上越猖狂的人四下都越害羞的)這或許是很漫長的心理建設過程。盲拍練再好,也沒有直接contact來的有魄力。或許當我夜路走多了搞到被人揍或者被拖進警察局,就是我夠格去訂一台a la carte的時候了....

至於多少人能心領神會,就看造化了....前幾天上傳一些同學生日趴的照片,當我聽到壽星跟我說如果用彩色的拍更好,我只能呵呵乾笑。那些照片用彩色,就算不去論室內光源白平衡色偏的問題,也一定很鳥的....

或許有一天,我會很孬得背棄RF,或者淪為多數萊卡器材奴的一員吧。不過希望其他玩RF的朋友能繼續堅持下去守住這塊聖地XD....

最後,給堅持玩RF的朋友一個堅持下去的燈塔!
http://www.flickr.com/photos/mojokiss/sets/72157616873292565/
這是老米拍的ㄟ!我的媽啊!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服人器材不是想像中那般重要!
只有像我這種蠢蛋才會怪他老了!老米我對不起你>_<....

3. What is photography ─ 不是在網路上獵巫

LFC又開戰了....壞年冬,出一個陳水扁就夠受了,沒想到大家還是特別容易血液沸騰。先是RFF,後是LFC....

我認為RF博大精深,RF的路上能有前輩分享經驗我覺得很好也很有幫助,事實上也真的有很多前輩都很熱心很願意幫人解惑分享經驗,但不管是哪個論壇,總是會有一些所謂的"前輩",擺一種姿態去對很多他認為道行不夠的人"說教"。這些所謂的"前輩"中有一種類型很愛獵巫,專獵器材巫。反正他們眼中,很多嫩咖就是器材控,有一點關於器材的疑問或動靜,他們全部都很敏感,認為誰又著了器材魔道,他們就一定要挺身而出,厲言以正視聽。白話文就是,態度很差的嗆你們這些嫩咖。

說穿了,不管是LFC、RFF等,都是器材為主的討論區,有些人很清楚的認清這點,有些人卻總是無來由的一種使命感驅使他們停不住的要去獵巫。我不是說提醒大家不要只注意器材不好,事實上個人認為副站長的發文很得體。首先輕輕的點出兩造對於事件的發生都有責任,但很快的轉而很和氣得提醒大家可以多多注意器材以外的資訊,淡化被批為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之嫌,也轉移議題到一個不錯的省思。不過,無奈的是LFC一位skywalker天行者的胞弟太空搖滾者還是堅持他的jihad聖戰。

殊不知這類在器材板打這聖戰的,剛好跟中世紀歐洲獵巫行動那些神職人員的問題是一樣的。在器材板獵器材巫,代表這些人在器材板的參與不會少的,這樣的人自認是在器材板行天道?我只能搖頭....再次強調,不是說不能在器材板適時釋放一些GAS(Gear Acquisition Syndrome)的中和劑言論,我覺得能像副站長一樣,一方面有著副站長的權能,一方面也有前輩的身分,很客氣得去提醒大家是很不錯的。但像太空搖滾者那種姿態,我真的覺得很有趣....就算人家真是器材控,甚至靠器材謀利,這種人我也看得很不爽,但是誰有立場跟資格在公開的器材討論區以那種口氣跟態度去擺那種姿態?我還真的沒辦法那樣理直氣壯的擺出來....

不過這串討論最爽的是看到一位francowang2002板友一句話點出真正深層的問題,萊卡這品牌的問題與危機。
如果,再看看溫心溫暖而富有人性的蔡司迷板,或許也可以發現到LFC的一些問題跟危機。

本來還想在說說台灣萊卡器材殺價文化的問題,因為之前跟E哥有聊到這話題有些感觸,但想想還是算了吧。


繼續閱讀...

4.18.2009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咦?為什麼我今天突然心血來潮介紹起幾百年前去玩的大瀑布?其實沒為什麼,因為剛好這張照片被旅遊網站選中而以,事實上我對這張照片甚至我的大瀑布系列都很不impressive。但就像律師放榜,放榜前一天跟後一天明明都是同一個人,但只因為放榜後你過了,自己就有信心了起來,學弟妹也開始會問你怎麼考準備得啊什麼的。又或者唸LLM,唸過的都知道擺明就是花錢買學位的笑話,但你拿個LLM回去好像就不一樣,連黑心商務事務所都比較想僱你。

回到正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很有名的尼加拉瓜大瀑布。要我簡單說這景點,我會說,其實沒有電視上照片上看到的這麼壯觀,玩相機以後讓我知道那都是廣角的效果,真得其實沒有想像中那樣壯觀。不過,這已經是世界最大的了,而且其實也還不錯啦,所以是有機會一定要來參觀看看的景點。

我跟的是NYC中國城旅行團,不為什麼,就因為他便宜,兩天一夜包車包住(這得還不差)但不包吃不包小費不包門票,100幾十多USD,然後買二送一,整趟玩下來一個人應該是200USD有找。大瀑布是跟縱橫旅行社,波士頓跟DC是跟天馬旅行社,相較之下,縱橫比較爛,我比較推天馬,反正中國城旅行社每間價格都一樣。不過有兩點要說明一下,第一,我去的時候已經快十月,已經很冷了,我覺得夏天去比較好,因為坐船時他會故意開進大瀑布讓你"沖涼"一下,但我這季節還讓我們沖涼,船長絕對被暴民丟下船。第二,我是坐車去的,要有心理準備,會做到你想殺人。兩天坐車加上塞車坐了二十個小時,玩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五個小時。坐飛機當然快很多,但貴多了。這是去之前要先知道的。

原則上中國城旅行團去大瀑布有兩種路線,一種是第一天去參觀千島湖(不是那個死一堆台灣人的),然後隔天去大瀑布;第二種是第一天去參觀康寧玻璃博物館,第二天去大瀑布。感覺起來第一種好像有趣一點,不幸的是我是第二種。不過其實玻璃廠也算OK啦,特別是你喜歡買一些玻璃製品的話,不過,實際上能參觀得時間很短很不爽....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中午吃飯的休息站,吃的都是速食。出了NYC就好像到了另一個國家....

下午到達康寧玻璃博物館(Corning Museum of Glass)。Corning是一個小鎮,造啟發展起玻璃工業,沒想到弄得有聲有色遠近馳名,搞到後來家家戶戶都是做玻璃的,甚至還有一間玻璃大學。就順勢發展成觀光景點,也算小有規模。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外觀。Summarit 35顏色實在是不錯。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內裝。

裡面比較值得一看的是帥哥示範做玻璃秀,由兩位年輕帥哥做玻璃給你看(很怪的介紹詞XD....)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發爐啦!以發爐做結祝大家生意興隆旺旺旺,器材買到爽爽爽。不要小看解說的那位老杯杯,他可是全程用流利的華文介紹!還有,野人包走天涯總是要硬扯到器材,帥哥做玻璃是由Sonnar擔當記錄工作,請看看它迷人的調性!

接下來是裡面的一些展示品。有一區在講解鏡頭鏡片的製作的,可惜沒時間好好參觀。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這片玻璃有趣,詳細成因請點照片觀看Flickr上的說明。這張用蠢笨的自動對焦應該是抓不到焦的。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這張用蠢笨的數位系統是拍不出晶瑩剔透的立體感的。

結束了玻璃博物館的參觀行程,又是痛苦的坐到屁股疼形成....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遊覽車要吃飯,人要尿尿,中間停一下休息站。Reala不愧是我最愛的彩負。最後一張是同行的中國同學合照,裡面可是有一位大有來頭喔....嘖嘖....
On the way to the Niagara Falls
第一天我最快樂的時光。十塊美金菜色不錯的中餐buffet,NYC要是有一家這種得該有多好。

終於,早上八點集合上車,晚上九點多十點到達瀑布區....
The Niagara Falls‧Night
請大家一定記得要帶腳架XD....晚上的大瀑布別有風情。

晚上住的是那種INN,其實都還滿不錯的啦。隔天一大早五點多就要起床趕去大瀑布....大瀑布公園裡有一部大瀑布的IMAX電影,導遊說全世界只有美國跟加拿大的大瀑布公園有在放映。結果....更,我小時候在科博館太空劇場就看過這部片了XD....看過的不要再花十美金進去了,把時間拿來逛公園比較實際。要不然電影一看坐玩船就回程了,很浪費。

美加邊境的尼加拉瓜(中國香港那邊叫尼阿加拉)大瀑布其實是由三個瀑布組成的,最有名的是馬蹄瀑布,名稱來自於它的馬蹄型,也是最大電視上最常看到的那個。還有一個美國瀑布,另一個忘記名字了,因為美國這邊看不到,要從加拿到那邊去才可以飽覽三個瀑布。而且加拿大那邊曝部的旅遊品質跟水準比美國這邊好多了,連導遊都說,有機會一定要從加拿大那邊去。所以可以的話請從加拿大那邊過去。

The Niagara Falls
被選中的照片。近的那個是美國瀑布,遠方快看不見的是馬蹄。馬蹄通常是要坐船去參觀的,瀑布的遊船叫迷霧少女(Maid of the Mist)。由於公園在瀑布上方的平面,而坐船的地方在瀑布底下的河岸,要乘坐很高的電梯下去。其實我覺得這張構圖天空留多了點,裁掉會更好。
旅遊網站的連結:
http://www.schmap.com/niagarafalls/tours_tour1/p=306595/i=306595_132.jpg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這張因為我有嚴重懼高症所以拍得很隨便XD....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Elevator Building
電梯。
The Niagara Falls‧Dock
船塢。
The Niagara Falls‧The Bridge
The Niagara Falls‧Maid of the Mist
迷霧少女。

The Niagara Falls‧Time to go!!
出發了!很不幸的好位子被那些死阿三卡掉了,我只能在後面,然後也只能高舉相機盲拍,當天天氣差快門又慢,所以實際上大瀑布景色拍得亂七八糟。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大瀑布的特色之一:藍色小雨衣。這是美國瀑布。
盲拍開始!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American Fall
The Niagara Falls‧Leaving the American Fall
接下來進入馬蹄瀑布!
The Niagara Falls‧Heading 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The Horseshoe Fall
The Niagara Falls‧Leaving the Horseshoe Fall
這張應該是盲拍中最好的一張XD....
The Niagara Falls‧Bye, the Horseshoe Fall
歡樂時光特別快,大概才不到半小時而以....
The Niagara Falls‧Land!!!!
The Niagara Falls‧Maid of the Mist
The Niagara Falls
The Niagara Falls
瀑布上游:
The Niagara Falls‧Upstream
The Niagara Falls‧Upstream

坐玩船就回程,很虛....而且回程特別痛苦,一直塞車。有錢要再來好好玩一趟。
用圖片灌文章真是太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