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009

Winogrand

Winogrand也算是街拍宗師之一,雖然他好像是掛掉後才變得更有名XD....

其實本來是完全不知道有這號人物的,只是好像在RFF的導論上瞄過他的名字。是在紐約的現代美術館(MOMA)看到不少他的作品,才開始對這號人物有點印象的。最近RFF突然討論起他來,趁機學習了一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rry_Winogrand
WIKI上的介紹。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16076
RFF上關於Winogrand的一些討論。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photo/essays/vanRiper/030131.htm
一篇關於Winogrand的報導。
http://www.photogs.com/bwworld/winogrand.html
一位攝影師對於Winogrand的報導。
http://2point8.whileseated.org/2007/03/23/garry-winogrand-with-bill-moyers/
一個有關Winogrand的短片,裡面可以看到他的手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m927v_kpo&feature=related
一個Winogrand的訪談。

其實街拍(street photography)這詞真的太含糊,要把Winogrand或HCB這些人物歸為街拍大師也怪怪的。現在的街拍真的已經被濫用到包山包海,大家看看Flickr上有關街拍的群組裡面的照片就知道。反正只要你是走在路上,拍路旁的野草特寫也是街拍,很孬的掛上長焦躲得遠遠的拍人也是街拍。其實也不是這些人的不是,因為街拍本來就沒有明確定義,只能一個街拍各自表述,只不過多數人都把他定義包得太廣,讓我覺得失去了這個詞的意義。所以為了不要貶損這些大師級人物的名,我覺得稱他們紀實攝影大師可能比較精確。

HCB跟Winogrand應該算是風格不太一樣的紀實攝影師,這從他們喜歡使用的焦段可以窺知一二。HCB出生於法國一個優渥的家庭,有人說優渥的家庭背景讓HCB會很習慣於用50mm,因為這樣的背景會無意識中讓他習慣跟死老百姓保持一些距離,當一個靜靜埋伏在旁邊默默記錄的觀察者。而Winogrand則是NYC Bronx長大的,大家都知道NYC是一個甚麼樣的鬼地方,Bronx更是鬼地方中的鬼地方。可能是NYC這樣的一種Hustle and Bustle的環境,讓Winogrand很習慣跟人直接去contact。這點從出身Brooklyn之前提供超暴力街拍連結的那個攝影師(忘記名字了,因為我對他沒甚麼感覺)也可以得到一些映證。所以Winogrand喜歡用的是28mm,有在玩的人就知道當你在街上要用28mm拍人那個contact要有多近,我光是用35偶爾拍拍就已經常常覺的很壓迫了。總之,這種廣角焦段讓Wino要跟拍攝的人靠得很近,近到讓人一時間很難意識到他在拍你,都要拍完以後才開始懷疑:他剛剛是在拍我嘛?這個從上面有他拍攝情形的那個短片就可以得知,被拍的人都是傻傻的被拍完以後愣了一陣子,才開始半查覺半懷疑自己剛剛好像被偷拍了....簡言之,Wino比較像是在人群中流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觀察者。

但不管風格上的差異,HCB跟Wino都有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共同點。第一,他們都有美術畫畫的背景。說甚麼街拍時機稍縱即逝所以很難有怎樣多優美的構圖,這是我們這些遜咖在說的。整天在街上到處亂拍自以為就是街拍自Hi的人多的是,但為什麼人家就是大師?稍微仔細看看他們的照片就可以發現,構圖一點都不含糊。一般人會懷疑像Wino那樣電光火石間隨手一晃為什麼構圖都還是很有水準,我覺得可能就是繪畫藝術的底子讓他們把這些構圖觀念早就內化在每一次眨眼之間。說真的,我不覺得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有那些機會從頭開始學畫畫然後又有時間心力大量練習練就一身速拍的好本領,我覺得我們光是能抓住那瞬間就很不錯了。像我今天,頂著零下十幾度在中央公園閒晃,又錯失好幾個鏡頭,其中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走到一個人較少的地方有一個媽媽幫一個小女孩穿褲子,我懷疑是她忍不住尿媽媽就讓她就地解決XD....那是一個上坡,遠遠的看不到,等到我一走近發現愣了一下開始要調整光圈快門距離時早就拍不到她的小褲褲了。所以我現在學乖了,每次拍完一個景色馬上重新光圈快門景深調回街拍準備狀態。算了,反正美國這國家現在對於這類東西管制變態的很,即使我動機良善是為了捕抓小女孩天真趣味性的一面,但是被發現我搞不好就要給美國納稅人養到死了XD....我發現天氣太冷也會造成人腦袋跟手腳的運轉都不太順....

另一個共同點是他們總是能出現在具有重要或者歷史意義的時空中。像Wino我覺得他死後更有名的一個原因是他記錄下了很多幾十年前NYC的人文珍貴畫面,像他在MOMA的展出很多是一些當時的群眾運動畫面。在當時看可能就覺得就那樣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畫面在現代就變得很有意義。常常有人在RFF上汶說他又想買鏡頭要買哪支好,偶爾就會有人回應你手上的東西很夠用了,把錢投資在一趟旅行或一個project上吧。這是真的。管你在怎麼愛拍照,如果每天的生活永遠就是在那幾個圈子裡兜,那要弄出多少不管是對自己或別人有意義的畫面都很有限。就是要出去多玩多晃多看看一些東西才會更豐富,即使是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拍拍美美的旅遊照,都比整天窩在家裡拍酒杯酒瓶bokeh照有意義多了。當然,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沒有時間啦XD....總之只是想強調,器材夠用就好,除非你錢多到爆可以收集,否則把那些器材錢換成旅行基金會有意義的多。

其實Wino給我們最大的反省應該是:他主要是用Canon 28/2.8,連徠卡都不是。我沒那麼遜的又再老調重彈器材無用論的陳腔濫調,我只是想提出一個有趣的想法。大家都說RF適合街拍人文,M機又是其中經典,安靜輕巧。但拿來街拍,會發現事實上街拍真得充滿許多不完美。常常是估焦,不能慢慢對焦,移動或者晃到,沒時間慢慢準確測光等等等等因素,對畫面品質的影響都遠大於鏡頭的素質。舉例來說,我以前超愛用超焦的,但後來發現用超焦其實我要的遠方的景物就變得不是像你直接對他對焦那樣清晰,所以現在比較少用了。Chris Week在他的電子書上也提到street photography充滿著不完美,但,so what?所以很有趣的是,光學品質最優良的徠卡M鏡最適合的戰場竟是一個充滿著抵銷他優勢的因素的地方XD....這有點像是徠卡無人能敵的是最大光圈時的表現,但如果你習慣在低光時才開大光圈又用手持低速拍攝,那其實這個優勢也會被許多大大小小的因素給吃掉。提出這觀點也不是要建議甚麼,像我,能的話還是會盡量買徠卡,不過這道提供是一個解構的想法基礎。

好幾天前跟一位朋友聊到,說我喜歡Flickr上一位前輩的照片,我認為他人文記錄拍得很好,那時候對他照片下得稱讚是:不花俏的默默深刻記錄+老婆長的不錯。結果該友人回了一句:這也適用在你身上啊XD....對後者我當然是大表贊同(耶!又多一支鏡頭!),但對前者我倒是會解讀為觀點平庸XD....好吧,這真的是我的大問題。可能我才氣不足,藝術的薰陶又不夠,實在不太有辦法把攝影當成一種創作。所以我沒辦法拍出甚麼耍氣氛的,就我看到甚麼我覺得想記錄下來就把他老老實實的記錄下來,也就是一看照片就知道我照這要幹嘛,完全沒有甚麼可供慢慢玩味的韻味。或許就是這樣沒深度所以我才愛看街拍人文照跟生活照吧XD....好吧,以後要練習改走文藝風XD....不過我也很不解的是,即使在怎樣沒深度,有時候仗著景色、器材、底片等等一些優勢,也是能弄得出一些還OK的風景照,至少是旅遊照啊。可是偏偏這些在flickr上都沒人點來看。反倒是亂拍甚麼大合照女同學照測試照,一堆人點。我自己覺得不錯的都沒人看,我覺得很普通的一堆人看。我到現在還參不透修雞眼為什麼是我flickr檢視最多的照片,還150幾次XD....真不知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flickr上其他那些看照片的人的口味有問題XD....越來越覺得是我的問題,我覺得我的眼光跟口味好像跟常人都不太一樣XD....

這學期要唸的assginment竟比上學期多,我到現在還想不透國際人權竟是一門操課。可能我來自台灣,台灣的人權都是在扯屁話就覺的人權這種東西都是這樣,冠上國際又更嚴重吧XD....事實上這東西現在很多人重視,尤其是歐洲國家因為歐盟得一些關係,所以上課的歐洲學生超級多,然後亞洲學生都是很集中上一些商法的課。唉,我生錯地方了....總之就是開學之後會比較忙,還要一邊整理照片上flickr,所以部落格文章數相較於假期時會銳減。不過預告一下,下一篇是關於preA的瘋狂面目,有興趣可以先上flickr看一下preA的瘋狂表現,會陸陸續續把它整理上去XD....


3 則留言:

Data 提到...

flickr...我的點閱率靠我嘴炮的功力遠遠比我影像傳達的有效很多Orz

雖然說應該讓觀看者自行體會影像傳達的意念...不過在flickr上,有標題,敘述 更容易讓人進來一探究竟.

SixWingAngel 提到...

感謝你惠賜的最新回應程式碼^^
我以後要學台灣媒體標題來的聳動些!
比如說拍了一隻馬就要下"什麼!小馬哥脫了!"這類的XD....

Data 提到...

其實我也是因為看你的BLOG才發現comment壞掉,雖然我自己也有裝但是沒人來留言所以我一直都沒發現XD

一開始下猛藥,久了就會有故定會來看的朋友,就可以開始"從良"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