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08

Leica Summarit-M 1:2.5/90 mm ─ 存在價值高的Summarit


說實話,我用這支頭的機會實在很少。不是因為它不好,事實上我喜愛它的成像風格勝於Summarit 35,實在是因為90mm對我來說實在需要的機會不多。那為什麼我又下了存在價值高這樣的標題呢?

基本介紹

http://en.leica-camera.com/photography/m_system/lenses/5796.html
原廠網頁介紹。
http://en.leica-camera.com/service/downloads/lenses_for_rangefinder_cameras/summarit-m_family/index.html
原廠下載網頁。
http://www.schmidtshop.com.tw/leica/_detail.php?prodid=322
台灣代理商的介紹網頁。

之前有關於RF的文章就提到過,90mm在RF上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是很好handle,因為框線小,觀景窗放大倍率通常是為廣一點的焦段設計,所以無法精確的掌握拍攝到的細節,也不好對焦。雖然如此,但90這個焦段也是有它經典的意義,因為很多攝影家認為的經典焦段配置就是35跟90,90雖然不是很好掌握,但是還算是能夠駕馭的焦段了,更下去的135mm就已經太過困難了,而拍攝各種主題時難免會有望遠焦段的需要,75mm這焦段與50mm之間又太接近,種種因素下90也是許多人會選擇的一個焦段。徠卡在90mm的焦段上,雖然沒有像35、50這類的焦段那樣百花齊放,但還是推出過不少讓人津津樂道的名玉。不管是光圈2.8的Elmarit,或者是光圈二的好幾代Summicron像是俗稱胖九、大頭九之輩,喜愛者不在少數。甚至現行的Summicron,同時使用了APO以及ASPH高階技術,細節的紀錄能力與銳利度即使在萊卡的鏡頭群中也是屬一屬二。不過呢,這些鏡頭都存在一些令人難以親近的缺陷,就是又大又重。請不要以單眼的觀點來衡量RF,玩RF很大的重點就在於求它的便攜性,即使跟單眼相比或許不算什麼龐然大物,但在RF的世界裡這些90mm的鏡頭都算是巨無霸了,會讓很多RF玩家不太願意帶出門。一支不願意帶出門拍照的鏡頭,就算它再高檔,也是廢物一支。再來一個問題就是現行Summicron 90AA所獨有的。這支鏡頭光學表現之強悍絕對沒有人敢否認,但喜愛厭惡者也很兩極。原因在於90mm這個焦段使用目的上很多都是人像用途,而這支鏡頭過於銳利的風格在拍人像時讓很多人非常反感。

因為這些問題,Summarit 90獲得了它在90mm焦段裡極高的存在價值。

外型手感

在這已經懶的拍什麼開箱照了,外盒包裝都跟Summarit 35一樣,鏡頭套也一樣,只是比較長,外型方面有上述提供的網頁連結可以仔細觀賞。遮光罩一樣是有一個遮光罩螺紋,要旋開遮光罩環套把遮光罩旋上去,要另購,比較便宜,75/90用的遮光罩大概兩千多。外型方面是直筒狀,口徑不太大,是46mm的,看起來很修長,個人覺得裝在黑MP上非常漂亮,是我現今手上所有鏡頭中與MP最搭的組合。

手感方面,一個最大的改變就是第一次在M鏡上出現橡膠材質的對焦環,過去橡膠對焦環只出現在R系鏡頭上。這樣的改變原因之一當然是為了節省成本,可能會讓很多徠卡迷無法接受,但個人覺得其實橡膠材質的對焦還手感一點也不差,甚至視覺效果上軟性材質與硬性材質的搭配有加分的效果。對焦環的阻尼較手上的Summarit 35、Summicron 50重,不過之前把玩過大頭九,覺得90mm的鏡頭對焦都比較重手,應該是為了提升對焦精確度所做的設計。不容易用一支手指調焦,所以使用Summarit 90時必須運用拇指食指兩隻指頭,感覺比較不方便。對焦行程比較短,這是所有Summarit的特色,在廣一點的焦段這是優點,但在像90mm這樣的望遠焦段可能就會影響對焦精準度。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體積重量,在90mm的鏡頭群中真的是小巧的可愛。之前把玩過大頭九,那支真的是龐大到我絕不會想帶出門。再看看現行Summicron AA的重量,500公克,體積也是很驚人,360公克的Summarit 90感覺活脫就是支小精靈。至少,它的大小重量我還願意帶出門,這點就是最重要的。給我昂貴表現又驚人的Summicron 90AA一點用都沒有,因為我壓根都不會想帶它出去散步,只會把它冰在防潮箱....Size does matter,在RF的望遠焦段界中更是如此。這是Summarit 90第一個重要的存在價值:在90mm中非常小巧。

光學表現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38807-summarit-series-35-50-90-images.html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39467-summarit-series-35-50-90-sharpness.html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38846-summarit-series-35-50-90-ugly.html
之前引用過的Leica User Forum網頁,裡面也有Summarit 90的詳細介紹。

依據一開始在Summarit家族系列文章所引用的Erwin Puts老兄測試的報告,Summarit 90的光學表現是所有Summarit家族中跟Summicron老大哥表現差最多的一支鏡頭。當然這不是說Summarit 90是一支狗頭,這也是EP兄一直強調的,而是因為現行的Summicron 90AA表現實在太變態了。太變態的下場就是很多人不喜歡,我已經看過不下五次有人在論壇上表示他的老婆家人不讓他用這支變態鏡頭拍他們的人像。Summicron 90AA絕對是極品好頭,但是在使用上會有一些目的不太合適。就像法拉利是好車,但開去買菜就是難停車又耗油一樣。其實不要跟這支變態頭相比,Summarit 90與pre-ASPH的Summicron表現相似,甚至還好一點。在成像風格上,一般的說法也是認為跟pre-ASPH非常像,提供了不喜歡Summicron 90AA的人一個新選擇。這是Summarit 90存在的第二的重要價值。

個人使用心得是對這個投的成像愛不釋手,因為它在現今高銳度高對比的新鏡群中真的算是很柔和的一支鏡頭,Summarit 35比他還銳利。雖然成像柔和,但是階調的演繹以及過渡都相當細膩,層次也很豐富,所以也不會讓人感覺成像鬆軟。風格比起Summarit 35更是多了些經典懷舊味的氣息,拍攝像是生物這樣的主體,搭配它不凡的階調跟層次,有著一種活靈活現,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壓迫的生命力。

有興趣可以參觀一下我Flickr裡標籤"Summarit 90"的照片,不是什麼好照片,很多張也都有手振,而且之前也有移焦五月底才調好回到手上。

入手指南

說實話,我雖然不願勸敗,但如果你不是很常使用90mm,又真的需要一支90mm的鏡頭,Summarit 90是現在我覺得最佳的一個選擇。首先,既然不常用,實在沒必要花大錢在上面,Summicron 90AA實在很貴,它的成像以肖像的使用目的來說又不見得討喜,重點是很大很重會讓人不想帶出門。就算二手上場上有很多物美價廉的ASPH以前的Summicron,但是他們還是非常沉甸甸的不服手。買鏡頭第一要件就是要買一支會帶出門的鏡頭不是嗎。而差半檔光圈,其實在90mm這樣的焦段劣勢更不明顯。因為90mm景深很淺,2.5的光圈已經非常非常夠用了,2.0的有時候還會淺的太Over。。Summarit 90的價錢優勢在Summarit系列中也是比較明顯的,徠卡自家Elmarit 90光圈只有2.8新品要價都還比較貴,即使Elmarit二手價比較便宜,但還是小半檔光圈,再考慮鏡頭的"味道",Elmarit比較銳利,Summarit比較接近很多人喜愛的pre-ASPH,這些都是優勢。再看看別家廠牌的,只有福倫達90/3.5那支比Summarit便宜,連Zeiss的85mm都因為是在德國製造價格跟Leica的Summicron 90AA比也都不相上下。價格正是Summarit 90第三個重要的存在價值。

Summarit 90或許純就光學表現上並非徠卡的一時之作,但它恰巧處在90mm這個RF裡經典卻又不是很好使用的焦段,以其價格的優勢(偶爾需要一支卻不是很常用,所以一般人會投資少一點在上面),加上體積重量上的輕便(帶的出門最重要,而它是最帶的出門的90mm),配合上它柔和經典的成像(相似於很多人喜愛的pre-ASPH版本風格),相較於35、50,絕對是Summarit系列中比較有存在價值的鏡頭。即使像我這樣的Gear head,讓我重新選擇還是會覺得Summarit 90是我在90mm中的不二選擇,買Summarit 35我還有可能會想要買其他光圈更大的鏡頭,但入手Summarit 90在90mm上就不會再有慾望去追其他更貴的鏡頭了。頂多錢太多時會考慮看看ZM那支Sonnar 85/2,因為用過ZM的C Sonnar 50之後,我徹底被Sonnar的魅力給擄獲了XD....這不單單對我是如此,在我看到的外國論壇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90mm上購買Summarit,Summarit在90mm遠比35、50對於Summicron甚至Summilux在購買意願上來得有抗衡對抗的能力。


繼續閱讀...

6.18.2008

Leica Summarit-M 1:2.5/35 mm ─ 小七妹?新科散景王?


在手上兩支Summarit當中,想先來介紹一下35mm這支Summarit系列裡評價最高,我也最常使用,但也曾經讓我最頭痛的鏡頭....

基本介紹

http://en.leica-camera.com/photography/m_system/lenses/5793.html
原廠網頁的基本介紹。
http://en.leica-camera.com/service/downloads/lenses_for_rangefinder_cameras/summarit-m_family/index.html
原廠網頁的下載區,有這支鏡頭的技術資料以及一些樣圖可以下載觀賞。
http://www.schmidtshop.com.tw/leica/_detail.php?prodid=319
台灣代理商的介紹網頁。

35mm向來是徠卡自豪的焦段,原因無他,在這個焦段徠卡出過太多太多經典的鏡頭,甚至可以說,這個焦段徠卡出的鏡頭,幾乎每一支都是經典,尤其是過去有一系列俗稱八枚玉、六枚玉、七枚玉的Summicron,以及號稱最強35mm現行的Summicron ASPH。曾經有比較誇大的說法是認為,玩徠卡一定要玩它的35mm,沒玩過它的35mm不算是玩過徠卡。當然這樣的說法有待商榷,但也可以證明徠卡在35mm的成就有多麼非凡。所以,這支新的Summarit 35mm,在新Summarit系列中是最多人感到好奇有興趣了解的鏡頭。那究竟這支Summarit的表現對不對得起徠卡35mm的光榮傳統?待我娓娓道來....



令人夢寐以求的銀黑盒子!包裝比ZM高級太多太多了....但想到價錢....可以請徠卡用塑膠泡泡墊幫我包一包就給我然後只賣我二分之一的價錢嘛XD....



保護鏡頭的是硬質泡棉墊,ZM用的是保麗龍XD....隨境附贈布質鏡頭套,長的很可愛。雖然採用布質鏡頭套兒不是以前的皮質筒狀鏡頭套是為了節省成本,但個人其實比較喜歡這種布質的,比較好看也比較方便使用,可以裝著放在攝影包裡保護鏡頭。皮質筒狀鏡頭套就太大太重不方便攜帶了....

外型與手感

外型就是一個小巧,然後新Summarit都只有黑色一款,黑色又長得小巧其實就不會難看到哪裡去。老實說,個人覺得徠卡鏡頭長的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除了50cron現行版有點醜以外(主要是那個難看的內建遮光罩害的),我實在也不太懂很多人所謂好看不好看的差別在哪裡。新Summarit另一個特色就是鏡身字體回復到Leitz時代的字體,不過個人認為字體的不同看起來差別也不大。比較重大的改變就是鏡頭蓋以及遮光罩,鏡頭蓋回復過去的金屬蓋子套上去的形式,而不是現在塑膠卡在鏡頭上的形式,優點是看起來有質感,缺點是不方便。遮光罩不像過去一樣是附贈或內建的,要另購,裝遮光罩的方式將鏡頭前端的一個遮光罩環套轉開,然後將遮光罩旋上螺紋。這樣的改變目的無他,就是為了節省成本。另購的遮光罩貴得離譜,35/50共用,一個要四千多塊,我實在不能接受用一只鏡頭十分之一的價格買一個檢簡單單金屬罩子,所以就去網路上購買副廠製造徠卡最早期旋在濾鏡螺紋上那種形式的遮光罩,加運費不過300多塊。鋁合金製,質感普普通通,但復古的視覺效果很不錯,又請女友幫忙在遮光罩內質上一層絲絨吸光,感覺整個提升了起來。

遮光罩要另購又昂貴事小,最主要是遮光罩環套的設計有存在幾個大問題。第一,就是裝遮光罩必須將環套拿下來,拿下來的環套保存就是一個問題,可能很容易就遺失。如果用自己去買的旋在濾鏡螺紋上的遮光罩就不用把環套拿下來,可是壞處就是沒有遮光罩蓋來保護鏡頭。第二個缺點,是我自己遇到的。裝上濾鏡後,遮光罩環套與濾鏡之間幾乎是沒有間隙,有一次我在轉濾鏡時,竟然濾鏡帶動環套一起轉動,然後濾鏡跟環套就都突然完全卡死了@@!怎樣都無法處理,只好拿去給台中老賴修理,折騰了許久還是無解,只好破壞濾鏡來解套。過程驚險一不小心就傷到鏡頭不說,我還損失了一片一千多的B+W保護鏡....這樣的設計根本是一個BUG,有Summarit的人實在要小心。 這是它曾經讓我頭痛的第一件事。



自行選購加工旋在濾鏡螺紋上的復古遮光罩,視覺效果不錯,至於實際效果,以Summarit的抗耀光能力來說應該感覺有限....

手感方面,維持徠卡一貫的柔順,甚至因為有提供大小剛剛好的對焦撥桿,比起其他沒有撥桿的徠卡鏡頭,或者是只提供小家子氣撥桿的ZM鏡頭,對於習慣一支手指調焦的我來說,感覺更是舒服。新Summarit的鏡頭比起過去的徠卡有個特色,就是對焦行程變短,白話的說,就是對焦距離從最近調到最遠所要調整對焦環移動的距離比較短。這有好有壞,好處當然是對焦變快而便利,但壞處就是對焦比較不精確。不過這點在Summarit 35上應該是好處大於壞處,畢竟以35mm光圈2.5的景深,實在也沒需要多精確的對焦,快而便利反而更重要。

成像表現以及風格

新Summarit再怎麼節省成本,只要成像維持一貫的徠卡水準,那它就應該能被人接受,這也是大家最有疑慮、最擔心、也最期待的問題。徠卡在35mm的焦段上太經典了,尤其是在光圈2的Summicron系列,先是有日本人最愛的八枚玉,因為它是由八片鏡片構成,日文的鏡片用的漢字就是玉,所以就俗稱它為八枚玉,我們這邊又更進一步親切的稱它八妹。這支應該是35mm中經典的經典,運用了昂貴的螢石鏡片技術,光學表現在當時相當驚人,以現今技術檢驗也是相當不俗,更重要的是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韻味,喜愛者眾,尤其是日本人,所以即使已經是五十年的老骨頭,二手價也是驚人的五六萬塊。

由於八妹的螢石鏡片成本實在太高昂了,之後接手的是六枚玉。相較之下六枚玉沒有八妹這麼轟動,但還是有它獨特的風格,也是有不少喜愛者。之後徠卡進一步改良設計出七枚玉,光學表現傑出,但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散景,非常柔順,所以被封予"散景之王"這樣崇高的殊榮。七妹最近被炒作的很兇,尤其是在中國,價格也是在五萬塊左右。而在七妹之後,徠卡進入了非球面技術的新紀元,推出運用ASPH技術的現行版,光學表現更進一步,甚至有史上最強的35mm鏡頭之稱。不過進入ASPH新紀元以後,徠卡玩家也開始出現不同的反應,不少人抱怨ASPH新鏡成像雖然優異,但沒什麼特色,跟日本大廠生產的那些鏡頭風格沒什麼兩樣,失去正統的徠卡味。但不論如和,徠卡在35mm焦段有太多輝煌的歷史跟記錄了。

因為這樣的緣故,Summarit 35可以說是新Summarit系列中面臨最多關愛、質疑眼神的。手上沒有徠卡那些個六七八妹可以做比較,以下的說明只是我從網路上搜集下來的。到底Summarit 35對不對得起徠卡35mm的光榮歷史?或許在徠卡中國論壇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負面評價,但好笑的是這些人多半只是看看網路上的資訊就可以評論鏡頭好壞。所以當他們看到新Summarit光圈小,售價較便宜,甚至是節省成本的產物,就直覺得說它表現不行。但如果進一步看一些外國的論壇甚至專業的測試,新Summarit的表現沒什麼人說不好的,頂多只是認為它賣太貴還不如買二手的其他鏡頭。

前面在介紹新Summarit系列的文章中有提供Erwin Puts對新Summarit的測試報告,其中他就給予Summarit 35極高的評價,甚至認為Summarit 35在光學上會比現行的35cron ASPH來得好一點。而且抗耀光方面的能力也超越35cron ASPH,唯一美中不足的是Distortion比ASPH稍稍嚴重。當然徠卡又生產出什麼MTF上很漂亮的鏡頭已經不值得大驚小怪,而且以徠卡的光學技術及累積的經驗,要生產出表現超傑出的小光圈球面結構鏡頭一點都不是問題,很多人關心的也不是這個,而是期待新Summarit 35回歸傳統的球面結構以後,是不是能讓玩家重溫經典徠卡味呢?答案很令人振奮,結果卻令人失望。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38807-summarit-series-35-50-90-images.html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39467-summarit-series-35-50-90-sharpness.html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38846-summarit-series-35-50-90-ugly.html
Leica User Forum上一位網友對於新Summarit系列所做的詳細測試,有35、50、90三支鏡頭,很值得一看。這篇文章在論壇上造成一小陣Summarit炫風,那一陣子關於Summarit的討論有增加,不過一下就消退了....也是在這篇文章中跟七妹(pre-ASPH)的比較出現了Summarit 35的Bokeh比散景之王七妹更好的說法。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leica-m8-forum/39767-summarit-35-sean-s-review.html
Sean's Review是一位專業攝影師的測試報告網頁,要付費才能看文章,這篇是論壇上有人提到Sean對於新Summarit的測試報告的討論。
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forum/other/50763-35-summarit-bokeh-imgs.html
有人附和新Summarit 35是新科散景王的說法。

令人振奮的是,Summarit 35的確具有經典徠卡的風格,一些專業的測試以及論壇上網友的討論,多半認為Summarit 35的風格接近pre-ASPH的七妹,而不是走ASPH的新鏡風格。發色偏暖調,在解像力及銳利度上有經過改良,比七妹好,對比比七妹稍高一點點,但不像ASPH風的高反差。手上沒有35cron ASPH,但曾經借來很典型新鏡風格的ZM 35/2做過粗略的測試比較,Summarit 35跟ZM 35/2之間在發色偏暖以及反差較低上的確具有可以觀察的出來的差異(至於詳細的測試較報告,以後有空再說)。概略的一點說,可以說是光圈小一點的七妹,所以我標題稱它小七妹。最驚人的是,對於焦外的處理上,很多人認為它比七妹更柔順。這為什麼驚人呢?別忘了,之前提到,七妹可是散景之王啊,如果新Summarit的Bokeh真的比七妹強,那不就代表King of Bokeh的寶位換人坐了!我是沒有七妹無從比較,但在跟ZM 35/2的比較測試中,Summarit 35的Bokeh真的有比較柔順,而且差別還滿明顯的。從以上的這些測試討論來看,的確是令人振奮,雖然回復經典韻味並不是徠卡工程師的本意,只是為了節省成本回歸球面結構時的一個美好的"副作用",但是畢竟也是提供了一個不同於ASPH風格的鏡頭選擇,對很多喜愛老徠卡味又不太想購買或找不到好的二手老鏡的玩家來說,實在是一大福音。

令人失望的是,新的Summarit 35明明是一個可以很有賣點的好產品,但結果卻不算成功。一方面是徠卡自己銷售策略的問題,一直不斷在那強調Summarit是一個平價系列(但個人覺得跟平價根本搆不上邊,之前已經提過),甚至還大喇喇的明白表示拎北這系列就是玩cost-down。如果是別的廠商這樣宣稱,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偏偏這是徠卡,而徠卡迷某程度上是很怪的一個族群,賣的平價他們不會高興到哪去,反而會因為平價讓他們覺的一定是哪裡有問題。君不見中文論壇上一堆徠卡迷根本沒玩過Summarit鏡頭只看到徠卡的表示就已經判決新Summarit作工很差。此外,徠卡還有一點沒摸清楚他們顧客的習性,一直表示新Summarit是ASPH的一個延續,是在研發ASPH技術生產出來的幾支名鏡中得到的知識跟經驗,拿來用在新Summarit上,一直強調它們光學表現有多優異。問題是,就算它們真的都比ASPH鏡表現優異,但如果風格跟ASPH鏡一樣,徠卡迷也會去追大光圈的ASPH鏡,沒錢的就買二手,再怎樣也不會買一個還是很貴的Summarit球面鏡。簡單的說,都願意花四五萬買鏡頭了,還有多少人會在乎多花那幾萬塊買光圈更大一點的ASPH鏡?更不用說有一堆價格差不多的好二手品可以撿的情形了。徠卡真的是很蠢,這應該是高傲得不肯用心去了解顧客的下場。它要是主打新Summarit是重溫過去徠卡韻味風格的鏡頭,尤其是Summarit 35,大可以宣傳它是個小七妹,而不是在那一味的強調Summarit的賣點就是平價,我相信銷售絕對是會增加不少,甚至會吸收到一些二手老鏡的交易市場。這是徠卡的問題,但一體兩面的,這也是很多徠卡消費者的問題。光圈不夠大價格不夠貴好像就不會是好鏡頭似的。

入手指南

再次的,我又要不勸敗。在提出建議之前,要先講一個我自己的悲慘故事,也是這支Summarit 35曾經讓我最頭痛的事。一買進Summarit 35的時候馬上就照了一捲,不過多半都是小光圈,然後有一兩張大光圈的有點糢糊,當時心想應該是自己還不熟兮RF沒對好的問題。但隨著使用的增加,開始感覺有點不對勁....怎麼在4x6的照片上看起來照片有時候會有點糢糊,感覺像是移焦ㄟ....終於無法再忍受自己測了焦....媽啊,真的有移焦!送回台灣代理興華檢測,不只是Summarit 35有嚴重移焦,連自覺沒有移焦的Summarit 90都有移焦的問題。要求興華換貨,結果因為過了七天所已不行,只能送回德國原廠,一去就是快兩個月....去年底才買的新產品,買兩支兩支都移焦,本來以為應該是新Summarit為了省成本品質有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網路上也沒看到有人反應這個問題,看來真的是我太衰了T_T....不過不管如何,請大家買回來後,即使貴為徠卡,也一定要在七天內測焦!

至於Summarit 35是否值得一買,個人分享一下心得。如果,你真的想要有一支萊卡35mm的鏡頭,而且你也只打算買一支鏡頭,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沒有其他選擇,就是Summilux 35 ASPH了。就算不買Summilux,也要買光圈大一點的Summicron為宜,半檔光圈的差距還是有差,Summarit 35絕對不會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因為難保不會有遇到需要大一點光圈的時候,而你手上又只有一支鏡頭而已。但如果,你打算擁有超過一支的鏡頭,而其他的鏡頭當中又已經有大光圈的了,那麼買一支Summarit當作輕巧卻又優秀的隨身旅遊境其實是很好的選擇。像是可以買一支50mm的大光圈鏡頭,大光圈的標準鏡,不管是哪一家生產的,通常都是較便宜表現也較好的,然後搭配一支Summarit 35趴趴走。又如果,你跟我一樣,非常喜愛35mm,想在35mm這個焦段收兩支以上的鏡頭,個人覺得配置上可以把Summarit 35當作一個輕便、經典韻味的鏡頭,另外再去搭配光圈較大、成像較現代風格的鏡頭,等於是一網打盡。當然有人會說買Summarit 35的錢不如去買二手的35mm鏡頭,但如果你想要經典風格,畢竟ASPH以前的鏡頭距今都在十幾二十幾年以上,有點年紀了,而且品質也很參差,所以Summarit 35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前提是預算夠而且真的想要擁有一支35mm的徠卡。如果預算不夠,而且不侷限於徠卡,其實還有很多很棒很棒的他廠35mm鏡頭適合入手。Summarit 35真的一點都不便宜,不管是跟 他廠比較,還是相對於徠卡自己的產品或是二手市場。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我的Flickr搜尋標籤"Leica Summarit 35"。不過其中六月以前的照片因為當時有移焦的問題還沒調整回來,所以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

6.17.2008

Leica Summarit-Ms ─ We Are Family!(2)

Leica宣稱新的Summarit-M Family是一系列平價、實用、輕巧、品質好的產品。是否真是如此?有需要進一步的來檢驗一下。

平價的Summarit-M Family?

對於平價這樣的說法,我只有一個感想:Bxxxxxxt!!!!新的Summarit跟平價一點都扯不上邊。當然我們不可以拿單眼的鏡頭,比如說Canon 50/1.8,只賣三千多,Summarit 50/2.5就要四萬多塊,來說它很貴,應該拿來一起比較的是RF的鏡頭,並且比較時也要考量比較的鏡頭所提供的品質是否相當。但即使是從其他表現相當的RF鏡頭來比較,甚至拿Leica的二手鏡頭來比較,怎麼看新的Summarit的價位跟其他徠卡鏡頭一樣都還是高的不合理。

新的Summarit鏡頭,在我購買當時,35mm、75mm、90mm的售價相同,定價都是接近五萬,經銷商賣大概是四萬初頭,50mm則是定價四萬左右,經銷商賣三萬多。現在徠卡又調高售價以後,前者定價皆提升為接近六萬,後者則是五萬左右。這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數字,新的Summarit當初為了壓低成本,並不像其他徠卡鏡頭一樣有內建或者附贈遮光罩,必須另購。遮光罩賣多少呢?35/50共用的那個,當初問賣三四千,75/90共用的賣兩千多。有沒有搞錯?一個遮光罩,不過就一塊金屬,竟然要價鏡頭十分之一?這就是萬惡徠卡。就算我有錢,我也不願意花一個鏡頭十分之一的價格去買一個遮光罩,所以我後來就去網路上買超便宜替代品,感覺起來也沒有哪裡不好。

把新Summarit的售價加上遮光罩的售價跟徠卡其它的鏡頭比較,再考量它小半檔的光圈,以及一些cost down所省下來的材料,其實它的售價還是一樣很"徠卡"。如果跟二手徠卡鏡頭或者其他廠牌的鏡頭相比,它價位的不合理性又更明顯了。拿蔡司Biogon 35/2 ZM這支鏡頭來跟Summarit 35相比,前者的表現有目共睹,跟徠卡Summicron 35/2 ASPH亦毫不遜色,網路上的風評幾乎都是有口皆碑,要賣多少呢?26000左右。結果Summarit 35現在要賣快六萬。當然我們也可以說Summicron 35/2 ASPH現在要賣九萬多ㄟ,更誇張。但別忘了,好歹人家也掛著ASPH的Mark,而且市場上也可以找的到五六萬的二手品。以Leica鏡頭的耐用程度來說,其實買二手也沒有很大的差別。

總之,新的Summarit一點都不平價,徠卡只不過運用一下手法壓低售價標籤上的數字,只能騙騙朝三暮四的小猴子。打個比方好了。一家高級車廠本來都出3000CC的車,性能其實也沒比其他同等級商品好多少,別人賣一百五十萬,它就是賣三百萬,讓人高不可攀。後來它推出2000CC的車,再在一些小地方上省一點料,然後賣個一百八十萬,但是其他性能差沒多少同等級的車只賣不到八九十萬,你會說它是一台"平價"的入門車款嗎?

輕便的Summarit-M Family?

說平價是騙人的,但是徠卡輕便實用的宣稱則不是無的放矢。

先從輕便來說好了,四支Summarit,與同焦段其他的鏡頭相比,客觀數據上的確稱的上是體積小重量輕。當然有人會質疑這是因為四支Summarit的光圈不大,這有其道理。因此本人認為所謂輕便,還要納入實用性的考量,應該是指在同樣實用的情形之下,是不是真的比較輕巧。比如說,有一支光圈2的鏡頭,比一支光圈2.8的鏡頭只不過多重了二十公克,多長了一公分,這是很驚人的成績了。但它是否輕便?如果使用者帶著那支光圈2.8的就能應付他所需要拍攝的多數場景,那麼即使那支光圈2的鏡頭多了一檔光圈只多了50公克跟一公分,這多的一檔光圈所帶來的50公克以及一公分其實也是累贅。相反的,一支光圈1.4的鏡頭,足足比一支光圈2的鏡頭多了一百多公克,長了三公分。但是如果一個人常常真的需要拍攝用到光圈1.4的場景,然後其他光圈1.4的鏡頭都比他體積大而且重,那麼這支1.4的鏡頭還是一支輕便的鏡頭。所以我打算從這樣納入實用性考量的角度來檢驗新的Summarit-M是否輕便。

當然,實用性也是因人的拍攝題材以及拍攝習慣而異。有人就喜歡在低光環境下不上腳架手持拍攝,那勢必只有大光圈鏡頭對他來說才是實用的。在這裡只能針對一般正常使用的情形來評斷實用性。如果個人有什麼特殊的喜好或習慣,要自行評估斟酌。不過,也必須謹記,不要落入對於大光圈的迷戀以及迷思,要客觀的正視面對自己真正的攝影習性審慎評估。

究竟新Summarit-M 2.5(2.4)的光圈夠不夠用?個人認為,Summarit不夠大的光圈正是它在台灣,甚至中國,被打入冷宮的主因。但問題不在於它光圈太小,而在於我們臺灣人跟中國人的攝影能力太強,強到光圈不大就變的不太會拍照,至於國外那些美佬歐佬攝影技術太差,小光圈鏡頭就可以玩的很開心....

醒醒吧!光圈到底要多大才夠用!大家都愛玩變焦鏡,變焦鏡目前最大光圈也不過給你做到2.8,怎麼用變焦鏡時最大光圈只有2.8玩得好好的,一碰到定焦2.8卻突然不夠用,然後2.5也不夠用,2也不夠用,甚至1.4都還不夠用?其實我真的不太懂那些一天到晚在宣揚光圈大就是好的人腦袋到底在想什麼。事實上,一般人會拍照多半都是出外旅遊的時候,在這些場合中,光線多半都還算充足,光圈2.8往往已經很夠用,而且戶外人像用大於2.8的光圈拍,景深往往已經有點太淺不適用,所以可以說,光圈2.8已經足以應付一般人所需多數的場景。當然有些時候光圈2.8真的還是不夠用,像室內或夜晚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這些時候多半需要的是更高速的底片或者三腳架甚至閃燈,高速鏡頭並非真正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好了,很多人可能愛在昏暗的室內像是餐廳裡拍照,這時候就會發現光圈2.8真的不夠用,內心就會暗自在想要是有大光圈鏡頭就好了。但大光圈鏡頭真的是這時候的解決方案嗎?使用大光圈,勢必會有極淺的景深。在這些昏暗的室內,光圈2可能都不夠,需要用到1.4左右。如果,你現在要拍的是昏暗餐廳裡坐在裡對面的可愛情人(大家多數時候會想要在昏暗室內拍照的情形),當你這時候手上常用的35mm或50mm光圈調到1.4,對準她近在咫尺水汪汪的大眼睛按下快門,洗出來就會發現她握著咖啡杯的手已經落在焦外糊掉了....在昏暗的室內,我們很多時候要拍的是近距離的景物(室內通常不大),大光圈的淺景深效果卻常常會造成我們想要清楚紀錄的東西無可避免的落在焦外。這時候的解決方案絕對不是大光圈鏡頭,而是更高速的底片(正如徠卡宣稱的,現在的底片技術非常進步,高感度底片品質已經非常令人驚艷),或者上腳架閃燈。總之,絕大多數我們覺得手上鏡頭光圈不夠大的時候,並不真的就是我們手上的鏡頭太慢,而是所裝的底片太慢,或者我們該考慮腳架跟閃燈的存在價值。真的真的需要用到大光圈鏡頭的場合,跟一般人想像中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

由此可以得知,新Summarit的光圈雖然不算大,但是就一般人使用不外就是外出旅遊拍照而言,其實算是非常實用的了。在看看目前坊間光圈2.8以上的鏡頭,新Summarit系列在體積上或者重量上絕對稱的上屬一屬二的輕巧。當然我也不否認,光圈2.5可能有時候真的不是那麼夠用,因此,如果你打算在某個焦段只擁有一支鏡頭,一支大光圈的可能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你無法避免的會遇到一些需要大光圈的場合,即使機會很少。但如果你在某個焦段打算擁有兩支以上的鏡頭,那除了一支大光圈的鏡頭以外,Summarit絕對是非常實用又輕便,並且能提供徠卡品質會讓人很樂意帶出門的旅遊鏡,雖然,它的價錢已經可以抵別人的大光圈鏡了。

徠卡品質的Summarit-M Family?

這應該是所有徠卡迷最最最關心的焦點,最最最關心的焦點本來應該要很客觀的去討論的,無奈徠卡迷是很特殊的一個族群,他們其中的很多人自尊心強的可怕,下場往往就是流於主觀意識論鏡、嘴砲論鏡。看看徠卡中國論壇吧,不過看個一兩張網路上Summarit的樣片,就能下結論說徠卡無弱旅,或者是說平價的徠卡表現就一定平庸。我不想在那嘴砲論鏡,可惜的是我玩過的鏡頭太少也沒有能力真的去做出怎樣深入了評論,不過我會搜集篩選資訊。以下就附上一些較專業測試的連結,多半都是國外論壇的,不是崇洋媚外,但至少就我看到國外的論壇老外討論徠卡的玩家水平普遍比中國高多了....必須承認中國徠卡論壇內容很豐富,常常有很多好資訊,但也不能否認論壇裡很多人的素質實在是奇差無比,這樣的人玩徠卡,他的徠卡機鏡會暗夜在防潮箱哭泣吧....

http://www.imx.nl/photo/lenstest/summarit_lenses_part_one_no.html
http://www.imx.nl/photo/lenstest/summarit_lenses_part_two_ja.html
http://www.imx.nl/photo/lenstest/summarit_lenses_part_three_.html
Erwin Puts這位老兄一系列關於Summarit的文章,測試的非常詳細。說到EP這位老兄,過去曾是徠卡工程師,具有相當深厚的光學專業,不過攝影不只是單純的光學公式,他什麼都以光學數據分析以及對於徠卡的過度偏袒讓他也遭致不少批評,很多人認為他根本只是個私下收徠卡錢幫萊卡說好話的徠卡捍衛者,所以評論常常被認為沒有公信力。個人認為這樣否定他很可惜,他真的很專業,雖然一面倒的偏向徠卡,但他幾乎都有客觀數據來證實他的說法,只能說他對於鏡頭好壞的評論太過於狹隘的限制在客觀數據上的著墨。

http://www.rogerandfrances.com/photoschool/ps%20firstlook%20summarit.html
另一位老外Roger Hicks對於Summarit的簡評。在國外的RF論壇上這位老兄的評論就比較有公信力一點。

http://leica.org.cn/bbs/thread-4825-1-1.html
徠卡中國論壇上的測試,有實測照片,不過沒有做出什麼評論。至於文章後面一些鄉民們七嘴八舌的討論,看一看就好....

以上的這些測試報告已經都很詳細了,我也不想再多說,只簡單整理一下:四支鏡頭都很輕巧,但表現也都很令人激賞,其中35mm、75mm從MTF這類客觀數據來看是Summarit家族中表現最優秀的,甚至35mm這支EP認為比徠卡的Summicron 35/2 ASPH這支還好,至於50mm跟90mm與現行徠卡光圈2的鏡頭相比,比較差一點,尤其是90那支。抗耀光能力極佳。發色除了75那支都偏暖。總歸一句,雖然是較"平價"的徠卡,但表現上還是貨真價實的徠卡。

數位或者底片的Summarit-M Family?

因為新的Summarit是接著M8後推出的大動作產品,徠卡自己也在那宣稱新的Summarit有針對數位的M8機身進行優化,不會有其他鏡頭使用在M8機身上時表現未達最佳的疑慮,甚至還自曝新Summarit大光圈有暗角,縮光圈才會改善,但用在M8上暗角剛好被處理掉。所以徠卡迷就產生了以下的疑問:新Summarit到底適不適合使用在底片機身上?我覺得這樣的疑慮根本是徠卡自找的。哪支鏡頭大光圈不會有暗角?徠卡說的新Summarit好像暗角很嚴重,但是經過一些人的測試,發現新Summarit的暗角雖然可能沒有ASPH鏡來的出色,但還是展現了相當高的水準。徠卡這麼做可能是要吸引M8的用戶關愛一下新Summarit,但個人覺得這是很蠢的作法,無端讓人懷疑新Summarit裝在底片機身上的合適性。事實上,個人覺得新Summarit還是為底片機量身訂做的,只是有針對數位化增加一些調整,像是出廠就有6-bit。怎麼說它們是為底片機量身訂做?看焦段就知道。35、50、75、90,全都是徠卡的經典焦段,如果用在必須要乘以1.3倍的M8上,35差不多變成標準鏡,50變成80,75變成100,90甚至變成快120。Summarit用在M8上,不僅缺少了35這個經典焦段,甚至還將一些經典焦段變成RF上很難使用的焦段,明顯不是專門針對M8設計的。

Summarit-M Family的定位

個人覺得,徠卡對於Summarit-M的定位明顯有誤,造成它們變成不是非常成功的產品。原因在於,徠卡沒有認識到自己顧客的特性。玩徠卡的人,要馬就錢多到爆掉,要馬就是有點錢但不是很多卻又很有興趣的。對於第一種人,他們根本不會被新Summarit較便宜的價格給吸引,這些人要買,當然就是光圈越大運用徠卡最自豪的ASPH技術越貴的鏡頭,即使他們可能根本用不到發揮不到。對於第二種人,新Summarit還是太貴,他們也不會有新品情結,二手市場上一堆品質好相對於新品又很低廉的好物可以撿,買新Summarit的錢貼一點就可以買到光圈大半檔還有ASPH的二手好鏡,那幹麻買你Summarit。甚至這些第二種人很多也沒什麼品牌迷思,如果別家廠商能做出一樣好卻便宜很多的好鏡,他們也不會吝惜改投其他廠牌。錯誤的定位造成失敗的策略。

事實上,Summarit是有他的賣點的,但是徠卡並未好好強調利用。徠卡自從瘋狂的追求ASPH以後,在徠卡迷之中開始產生了新舊鏡風格之爭。有人認為新鏡成像完美,但也有人認為新鏡高銳利高反差的成像根日戲鏡頭風格一樣沒特色,失去了過去的徠卡味。新Summarit因為採用回球面結構,連帶使得新的Summarit在某些方面風格其實會不同於新鏡,反而會有點近似過去一些令人回味不已的舊鏡。可以說,Summarit可以被塑造成在舊鏡風格上加以改良的新產品。在現在這樣的時局還會玩RF的,很多都是懷舊的硬漢,經典老鏡風格在RF圈中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蔡司夠聰明,看到了這一點,推出了掛C字頭的系列鏡頭來搶這塊市場。徠卡迷本該是懷舊的本格硬漢最多的一群人,但蠢笨的徠卡公司過於高傲並沒有聽見很多玩家的心聲,至今仍未重視這塊市場。其實Summarit本來可以是徠卡開發這塊經典老鏡風格市場的好契機,比如說,Summarit 35在很多測試者眼中被認為風格近似許多人為之傾心的散景王七枚玉,甚至散景上可以幹掉七枚玉當上新科散景王,或者說,Summarit 90近似於pre-ASPH的Summicron,許多無法忍受銳利如刀割的新Summicron 90 AA的玩家就非常懷念Summicron pre-ASPH。如果當初徠卡打著這樣的廣告大肆宣傳,我相信Summarit的熱度不會只有現在這樣冷清。

這點徠卡真的該跟蔡司學習。徠卡大可以一方面繼續發展他的ASPH大光圈鏡,提供玩家最佳大光圈品質的現代鏡風格的鏡頭,但另一方面又可以生產不用ASPH、光圈小一點、便宜一點、充滿經典韻味的改良版老鏡味新鏡 ,兩者都很有賣點,兩者都很吸引人,甚至會讓人想盡辦法兩者都收。可惜徠卡太愚笨了,對不起自己就算了,也對不起他所生產出的好鏡頭,更對不起徠卡忠心的玩家們....

接下來會針對我手頭上有的兩支Summarit做出較詳細的介紹。


繼續閱讀...

6.12.2008

Leica Summarit-Ms ─ We Are Family!(1)

雖然第一支介紹的是Sonnar,不過事實上最早擁有使用最久的其實是兩支Leica Summarit系列的鏡頭。我這人說話很保守,但我有自信表示在台灣對於新Summarit系列所投入的關注,尤其是對於35mm、90mm兩支,現階段我可能是屬一屬二。這不是因為我厲害,而是因為一來這一系列新鏡頭並未在台灣造成熱烈的討論,更不用說會有很多人敢入手,像我這樣一次入手超過一支的又更少了,二來這段期間我實在是太閒了有時間到處逛網站....

基本介紹

照慣例,還是上幾個連結。
http://en.leica-camera.com/news/summarit_sets_m/
原廠網頁對於新Summarit家族的簡介。
http://en.leica-camera.com/photography/m_system/summarit_lenses/
原廠網頁對於新Summarit較詳細的介紹,還請來攝影師發表使用過後的感言,不過不是非常言之有物就是了。
http://www.schmidtshop.com.tw/news_detail.php?msgid=30
台灣代理商網頁對於新Summarit的簡介。
http://www.schmidtshop.com.tw/leica/_m.php?prodsid=52&mtype=%E9%8F%A1%E9%A0%AD
台灣代理商的產品介紹網頁。
http://leica.org.cn/bbs/viewthread.php?tid=2735&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2
阿共那邊的介紹網頁,個人覺得內容較豐富較值得一看。說實話徠卡中文論壇實在比台灣的有內容,故意把論壇搞的有聲有色,這一切攏是阿共啊ㄟ陰謀啊!

Summarit-M Family誕生背景

2007年Leica在M8之後接著以大動作推出一系列四個焦段分別是35mm、50mm、75mm、90mm的新鏡頭,並且皆以Summarit-M為名,展現這一系列鏡頭的家族性。照講Leica每次推出新鏡頭都是讓人充滿無盡的期待,但新Summarit系列所受到的期待可能還沒有對它的質疑以及觀望來得多。原因從徠卡迷普遍存有的主觀心理以及徠卡對於這一系列的設計所做的設計製造上的改變並不難理解。

先從徠卡對於這一系列鏡頭所做設計製造上的改變來說好了,這是徠卡稱它們為Summarit-M "Family"的原因。徠卡這近來推出的鏡頭就兩大特色:全面使用ASPH非球面的加持,以及越來越貴。這兩點是有相關的,因為ASPH仍然是很昂貴的技術。然而,Leica意外的竟然在2007年推出並未搭載徠卡傲人ASPH技術的"平價"(相對於徠卡其它鏡頭而言,若跟其他廠鏡頭相比仍然是貴的驚人)入門新鏡頭新Summarit系列。而且,徠卡向來在推出新鏡頭上腳步非常之緩慢及保守,通常好幾年才會推出新鏡頭,而且一年內頂多只能推出一兩支,像這樣一年內推出四支鏡頭的紀錄過去數十年的歷史裡只有一次。還是以徠卡鏡頭裡較少被使用的Summarit為名。徠卡向來的命名原則多半都是以光圈值的大小來決定,比如說現在的Summilux就適用在光圈1.4的鏡頭上,Summicron用在光圈2的鏡頭上。Summarit的名字過去曾經用在一支光圈1.5的50mm鏡頭上,那是在大家瘋狂競爭高速標準境的時代,這支50/1.5的Summarit的表現毀譽參半。之後Summarit的名字就只用在徠卡便攜式傻瓜相機所搭載的40mm鏡頭上,光圈則是2.4。可能就是延續光圈2.4時的命名標準,全系列光圈2.5的新鏡頭群就全部都以Summarit為名。(新Summarit雖然光圈標2.5,實際上原廠都承認是2.4,原廠是表示基於保守實際使用可能會有的誤差所以標2.5,但有謠言指出鏡頭推出時徠卡當時的決策者Lee是一位華裔,認為4不吉利,所以....)

為什麼徠卡要有別於他近來的走向,一次推出四支光圈不大的平價球面鏡呢?徠卡自己的說法很簡單,它說不管是現今的底片技術還是數位科技,大光圈鏡頭的存在已經不再是那麼必要。現在的底片技術,感光度400的底片成像品質甚至比過去感光度100的底片還好,而數位機身則可以隨時調動改變感光度,所以2.5的光圈已經足以應付絕大多數的場合。因此徠卡沒有必要再一直不斷設計大光圈的鏡頭,而以徠卡現今鏡頭設計的功力,設計這一系列實用的中等光圈鏡頭綽綽有餘,又可以避開使用昂貴的ASPH結構的需求,還可以減輕鏡頭的體積跟重量。

徠卡轉性不再迷戀ASPH跟大光圈已經夠讓人驚訝的了,但它的另一個宣稱更讓人吃驚。徠卡表示,對於這一系列的Summarit鏡頭,它們採用了全新的生產製造方法來壓低成本。過去的徠卡鏡頭,每一支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材料以及零件,但這一系列的Summarit鏡頭,雖然有四個焦段從35mm到90mm,但彼此之間共用了很多材料跟零件,因而可以降低成本。此外,它們也採用了很多節省成本的手段,像是遮光罩不再內建或隨鏡附贈,而是改採螺紋旋入式,要另購,並且35/50、75/90共用;或者鏡頭尾部接環的材料從過去厚重扎實的黃銅改成輕質合金等等。非ASPH的中等光圈鏡頭設計,加上一連串過去很少使用過的cost down技巧,徠卡表示新的Summarit鏡頭最大的好處就是實用、輕巧以及便宜,卻又未犧牲徠卡向來所提供的卓越光學品質,較低的價格可以跟其他廠牌的鏡頭競爭,降低門檻吸引更多入門玩家。徠卡開始在生產製造上採取cost down的作法?這是所有徠卡迷最期待卻也最擔心的事。

此外,徠卡另表示在M8誕生徠卡終於不再逃避迎接擁抱數位時代後,新Summarit鏡頭在設計時已經考量到對於數位機進行優化,而不會有像之前生產的一些鏡頭在M8上有人抱怨未能完全發揮鏡頭實力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很讓徠卡迷,尤其是M8玩家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

徠卡說的當然是很動聽,但徠卡迷真正在意的只有一個:那些動聽的話是否真的可信?


繼續閱讀...

6.11.2008

Zeiss C Sonnar 1,5/50 ZM ─ 暖暖的太陽


怪了?怎麼我第一支介紹的鏡頭不是Leica家族的,反而是一支Zeiss ZM系列的?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愛死這支鏡頭了,當我想到要介紹鏡頭時,第一個想拿出來說嘴炫耀的就是它,雖然它是我上禮拜才剛入手的寶貝,才剛測試完,使用時間最短,根本還沒好好用過。話不多說,趕快請它粉墨豋場。

基本介紹

Zeiss在2004年又開始重新設計生產過去擁有輝煌歷史但停產很久的IKON RF相機,亦陸續推出一系列用在M接環(IKON採用M接環)上的ZM系列鏡頭。鏡頭都是德國Zeiss設計,但為了節省成本,除了最近才推出的15、85是在德國生產以外,其餘都交由日本Cosina公司代工。這個Cosina就是買下Voigtlander(福倫達)然後以其名重新推出一系列RF相機與鏡頭的Cosina。Zeiss此舉實在是RF玩家的福音,讓人可以在高價的Leica與低價的福倫達中間多了一個中價位的選擇。事實上,ZM這一系列鏡頭的表現都很令人激賞,許多玩家都給予高度評價(除了台灣跟中國這類有著很強又無謂的品牌迷思的國家以外),說它們在光學表現上威脅甚至挑戰Leica的地位都不為過。重點是,價格一般都只有Leica的三分之一不到(除了15、85兩支德國生產的價格跟徠卡不相上下以外)。

一開始推出的ZM鏡頭,風格都很相似,在強調銳利、高反差的現代鏡風格之上,保有Zeiss一貫發色濃艷的特色。不過Zeiss接下來出了一個高招,陸陸續續推出幾支掛著字母"C"的鏡頭。"C"代表的是"C"ompact,"C"代表的是"C"lassic。掛C字頭的除了強調它們的輕便以外,也在標示著它們的風格不是現代鏡風格,而是過去一些Zeiss膾炙人口經典老鏡的浴火再生於延續,它們是向這些老銘鏡致敬工藝結晶。C字頭的鏡頭目前有C Sonnar 1,5/50、C Biogon 4,5/21以及最近才出的C Biogon 2,8/35。前兩支確實重現了過去老銘鏡的風華,吸引了許多Zeiss迷,而最後一支是否真的有Classic風格還待進一步驗證。本篇的主角就是C Sonnar 1,5/50。以下是一些基本資料的連結:
http://www.zeiss.com/photo
Zeiss官方網站的說明,還有一些資料可以下載。
http://www.cosina.co.jp/seihin/co/c-s-50/index.html
代工廠商Cosina官方網站的說明,記得要點網頁上方的"作例寫真",有咩咩圖可以看喔!
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1794762&userid=42211567&pri=&n=0
老共那來的一篇有趣文章,Sonnar的介紹在最下面。

Sonnar結構的背景、介紹與說明

http://www.photo611.net/dvbbs7/dispbbs.asp?boardID=10&ID=8787&page=10
網頁中段有Sonnar的簡介。
http://hk.geocities.com/wong_fu_wa/sonnar.htm
Sonnar結構圖以及特色說明。
http://www.leicafanclub.org/report/noct1.htm
好文一篇,值得細讀。Sonnar的介紹在網頁中段。

Sonnar結構過去因為能克服大光圈遭遇的許多問題,早期非常多高速鏡頭採用Sonnar結構,Zeiss生產的Sonnar 1,5/50更是經典。但隨著鍍膜技術的發展,雙高思結構終於跨過大光圈的門檻,並從Sonnar手中搶走大光圈鏡頭結構霸主的地位,Sonnar轉而在望遠焦段大放異彩。Zeiss願意選擇在雙高思、ASPH當道的大光圈標準鏡中讓Sonnar還魂真的讓人激賞。

C Sonnar 1,5/50 ZM的試用報告

http://www.rogerandfrances.com/photoschool/ps%20firstlook%20sonnar%2050.html
有料的好文,對於移焦的問題有詳盡的解說。
http://tw.myblog.yahoo.com/lespresso-lucio/archive?l=f&id=47&page=2
有看頭的部落格,Sonnar的愛好者,對於Sonnar有一些介紹說明。

C Sonnar 1,5/50 ZM,暖暖的太陽

老實說,剛開始玩RF入徠卡M時,有很強的品牌迷思,從來沒想過這輩子會優先選擇入手非徠卡鏡頭。Sonnar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它幫助我打破徠卡迷思,更重要的,是幫助我了解到,鏡頭成像"完美"跟"美"是兩回事。

老實說,一開始在50mm大光圈一直想要收的是徠卡Summilux-M 50/1.4 ASPH(以下簡稱50luxA)。沒為什麼,年輕不懂事。50luxA號稱史上最強的50mm鏡,成像幾近完美,有著怪物般的MTF,有著魔獸般從中心到邊緣都很一致的高解像力。一開始見識淺薄,又中了徠卡迷思,這個徠卡迷人人口中都稱讚的夢幻逸品當然會想收一支。看過網路上50luxA的照片,也被它的完美所震攝。但後來研究的多了,慢慢接觸到Sonnar,一開始不是很驚艷,但卻越看越喜歡Sonnar呈現的感覺。反倒是50luxA,剛看很完美很吸引人,看就了卻覺得完美的很不自然,沒有那種可以細細品嚐,越嚐越香的韻味。連我沒有在玩鏡頭的女友,第一眼看到50luxA也是被它的完美驚艷,但多看了幾張卻也說到這鏡頭拍的照片好像是把主體貼到背景上,太銳利太硬了,這說法與許多玩家反應50luxA像是用細鉛筆畫畫的評論不謀而合。終於,我實在無法逼自己去喜歡50luxA,也實在無法逼自己不愛Sonnar,剩下的只是等待資金到位的問題了。曾經滄海難為水,買過徠卡再買ZM都感覺便宜到是不是自己被詐騙....還是是我過去被徠卡詐騙XD....



這外盒包裝,跟徠卡差好多....甚至福倫達外盒包裝的紙盒紙都還比較厚XD....



保....保麗龍@@!我好懷念徠卡的包裝啊XD....但想到要得到那包裝要花三倍以上的價錢....我寧肯徠卡也包的很窮酸但賣我三分之一的價格....遮光罩是另購的。


先從外型來說好了,一貫的ZM鏡頭外型,但有點肥....手頭上的鏡頭,Summarit 35、Summicron 50都是39mm口徑的,Summarit 90是46mm口徑的,雖然Sonnar同是46mm口徑,但Sonnar看起來就是肥肥的。因為它短短的,不像長長的90,所以看起來肥肥的。視覺上肥肥的,但事實上它只有250公克不到。這是很驚人的數字,因為我的銀色Summicron 50超過300公克,即使是黑色的Summicron 50也要250公克。雖然說50cron的遮光罩是內建的,Sonnar實際上還要加上遮光罩的重量,但別忘記,Sonnar可是1.5的大光圈。去比看看同等級他廠的大光圈鏡,他的Cfor compact還真不是亂蓋的。很多人不喜歡ZM原廠的遮光罩,但我個人其實很喜歡ZM遮光罩復古的感覺。不過,好看是好看,但也很bulky就是了,這大概就是很多人不喜歡的原因吧。附帶一提,黑色ZM的紅白字體,跟也是紅白字體的黑色MP根本是絕配,比LEICA自家的鏡頭還要配。總之外型上,因為肥肥的加上bulky的遮光罩,實在稱不上優美,不像小巧的35rit或者修長的90rit那樣令人愛不釋手。不過比我那銀色50cron好看多了。50cron已經不是很好看,拉開內建遮光罩更醜,銀色的裝上黑MP更是突兀的醜....

手感上,因為之前手上有跟人借來的Biogon 35/2 ZM,我發現ZM系列比起Leica在手感上,光圈環感覺比較札實,至少我手上的Leica鏡頭光圈環不是那麼緊密。不過對焦環上來說,個人覺得萊卡對焦手感大勝出,Leica對焦環的阻尼做的恰到好處。我習慣用用手托著相機再用一支手指調對焦環,Leica不會重手,卻也不會輕到太輕不方便精確對焦,簡單的說,就是輕重剛剛好。ZM的鏡頭個人覺得就比較重。最大的問題是玩過的兩支ZM鏡頭,對焦環去跟回來的行程阻尼不太一樣,去的時候阻尼較輕,回來的時候阻尼較重,感覺不是很順暢。而且Leica每個鏡頭對焦手感都差不多,但ZM就不是那麼一致。雖然都比LEICA重手,但SONNAR比起Biogon 35/2,還是比較輕,雖然感覺沒有Leica這麼柔暢,但大致上還算是順手。Biogon 35/2那支的對焦個人就覺得重到不能算是順手了。當然有可能是鏡頭的個案情形,不過之前看文章就看過說ZM有些款鏡頭(Biogon 35/2、Planar 50/2)對焦環質感上就有差,也可能是當初設計時就有的問題。

再看看鏡片,Sonnar的鍍膜是黃紫綠色。很期待蔡斯T*鍍膜幹掉Leica抗耀光的驚人實力。據說ZM的遮光罩視覺效果遠大於抗耀光的效果,如果ZM出現耀光,那其他家鏡頭在那個場景也不可能更好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光圈形狀,10片葉片,ZM系列幾乎都是十片,不算什麼,重點是它的光圈形狀,是很有趣的星型光圈,或者像是卡通化的小太陽的形狀,非常之特殊。如此設計用意為何我是沒看過說明,但是Sonnar名字由來有一說認為就是德文的太陽Sonne演變而來(但有一說認為這是誤會一場,Sonnar其實是地名),光圈形狀像小太陽,是有趣的巧合^^....


Show Off一下我的小太陽光圈^^....

不過我並不是因為它的光圈像太陽才下這樣的標題,而是因為它的成像風格。Sonnar向來的風格就是,中心主體銳利,邊緣成像偏軟,然後大光圈時成像柔和,一縮光圈卻也是非常銳利。雖然大光圈時Sonnar表現不如雙高思結構清晰銳利,但它吸引人的本來就不是銳利。Sonnar的賣點是散景,化的非常開、非常油潤,重點是從焦內到焦外、主體到前後景之間的過渡,非常的細膩豐富,銳利的主體、柔化的背景加上過渡層次的豐富細膩,Sonnar讓其他鏡頭難以望其項背的就是它的立體感。

這些風格,這支Sonnar都繼承了。雖然這支Sonnar跟以前的Sonnar相比,結構上有稍微更動(不過據說現在的結構才是最原始的設計圖的設計),光學上也經過重新計算,鍍膜技術也不同了;一般認為,這支Sonnar比以前的Sonnar銳利些,尤其是大光圈時的表現不像過去那樣鬆軟,但這些毋寧是改進而不是改變,這支Sonnar仍保有所有過去Sonnar吸引人的特色。現在的新鏡都走銳利高反差的路線,沒掛C頭的ZM如此,Leica ASPH亦是如此。新鏡的風格就像夏天普照的陽光,讓人一看到就精神抖擻想衝到海灘去玩,但曬了久一點,又覺陽光強烈的讓人曬了難受。Sonnar卻像冬天暖暖的太陽,毫不耀眼,但柔柔的讓人越曬越舒服,不禁想要在陽光下躺著打個小盹懶懶的充分享受陽光。

說了這麼多嘴砲,但因為鏡頭才剛到手,沒有照片可以放上來,有興趣可以上Flickr搜尋C Sonnar的群組欣賞一下Sonnar的魅力。我是有做了Sonnar跟50 cron的比較,之後可能會有PK文及PK照。先說一下結論,很多人詬病Sonnar大光圈太軟不夠銳,個人覺得並不存在ZM的C Sonnar上,這樣的評論可能是受到移焦的影響(待會說明)。對我來說這支C Sonnar銳得剛好,雖然可以察覺出的確沒有50cron銳,但應該是50cron太銳了。大光圈Sonnar成像的確比較軟,但這正是Sonnar柔和的特色,一縮光圈到八,除了發色不同,跟50cron的風格就很類似。有人說這支Sonnar隨著光圈不同,一支鏡頭就有六種調性。不知真假,倒是很期待。發色上,C Sonnar明顯偏暖很多。Bokeh上,Sonnar跟50cron根本是不同世界的東西,"松那油潤",可不是浪得虛名。從網路上的照片來看(當然我必須承認這樣得到的觀感不見得就是準確得),Leica那支夜之神鏡Noctilux 50/1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比較接近Sonnar而比較不像徠卡的ASPH新鏡。其實我不太懂的是大家拜Noctilux拜到天上去了,若真喜歡Noct的風格應該也會比較喜歡Sonnar,怎麼Sonnar推出這麼久好像還是乏人問津,多半都還是追逐著50luxA,就像我過去一樣?還是很多人愛的其實都只是徠卡?

最後,本人本著絕不勸敗做良心事業的精神,又要當一下烏鴉。Sonnar結構有個問題,大光圈時無法避免會移焦。這個問題甚至在新設計的ZM C Sonnar還比過去那些老Sonnar嚴重。詳細說明可以看一下前面提到的連結。Zeiss當然知道這個問題,所以一開始生產C Sonnar的時候,就針對光圈2.8以下進行優化,讓光圈2.8以下準焦,光圈2.8以上就讓它移吧,然後Zeiss宣稱這是Sonnar的特色,大光圈會有柔焦效果。很多人不能接受向Zeiss反應,所以後來就免費幫保固內的人調整對大光圈進行優化,但光圈2.8以下就犧牲了。反應的人太多了,從善如流,2007初期以後出廠的就直接是對大光圈優化。如果你對移焦問題很在意,就不要碰Sonnar了。事實上我認為會對移焦很龜毛的人也不會喜歡Sonnar的風格。如果你對移焦不龜毛,那其實Sonnar的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因為這種結構性的移焦,移得量都是固定的。就像固定慢五分鐘的錶,只要你知道他固定慢的是五分鐘,然後自己加上五分鐘,其實也是一支算準的錶。花點時間累積經驗,就會慢慢知道要如何做移焦補償。甚至網路上已經有人try出來補償的方法,不管你是大光圈優化版還是2.8優化版都有秘訣供你參考。

至於我的感受是如何?其實一拿到我就做了測試,還請高手幫我評估測試結果....照講我是上上禮拜才從日本調貨,應該是大光圈優化版。可是我發現我在光圈2.8以後主體都準焦,但光圈1.5雖然看的出有焦點前移,但主體也剛好落在景深範圍內。測了幾張大光圈近距離人像照,對著眼睛對焦結果出來眼睛還是炯炯有神不渙散。網路上也有Sonnar玩家表示他從沒感覺有移焦。難道我是少數拿到隱藏版的幸運兒?當然還要更多的樣本來確認啦,但我覺得真的實在沒有網路上渲染的那麼嚴重。數位時代很多人都太無聊,都把圖放的超級大在那挑毛病,移焦這問題,反正就是使用目的範圍內看不出來就好不是嗎?


繼續閱讀...

Leica MP ─ M for.... "Purity"!

其實我搞不懂在這樣的時代徠卡願意繼續出產MP這樣的機械機有什麼好爭議的,不過MP雖然喜愛者多,批評的也不少。或許就是因為不管是徠卡自己在行銷上還是很多徠卡迷對於MP的"P"所代表的實質意義詮釋上都不夠實際有關吧....

基本介紹

關於MP的一些介紹,網路上已經有很多資料了,我也不太想在這浪費時間篇幅說明。以下提供幾個連結供有興趣者參考:
http://www.schmidtshop.com.tw/leica/_detail.php?prodid=122
徠卡台灣代理商的介紹網站,不過做的實在很沒誠意....
http://en.leica-camera.com/photography/m_system/mp/
徠卡全球網頁的介紹,圖片比較多比較詳細,還有一些MP的技術資料跟手冊可以下載。
http://leica.org.cn/bbs/thread-766-1-1.html
徠卡中國論壇的一篇介紹文章,是屬於MP愛好者對於MP的讚揚。

MP...."P" for....?

從以上的介紹文章看起來MP在現在這個時局無疑是極少數仍走在回歸傳統本質路線的好機器,就算不選擇這個路線的人,雖然不會喜歡它,但也不致於討厭它。偏偏MP就招致了很多批評,而且批評還來自於那些走在回歸傳統本質路線的老徠卡迷。

這些批評大致就是MP是一個不厚道的商業策略下誕生的產品,這產品跟徠卡過去的經典相比,特別是M3,實在是差得多。這些批評確實有部份事實基礎。MP真的是一個高明的商業策略,只是高明的商業策略是否就一定不厚道就見仁見智了。MP的用料比起像M3這種劃時代的經典真的是有比較差,出現毛病跟瑕疵的案例不少(是否確實是因徠卡品質下降還是網路時代這類資訊很容易流通感覺起來出問題的案例很多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他有一些M3沒有的優點(像是內建測光),而且用料比以前差但整體來說品質還是有相當水準,實在也沒差到被討厭的程度。

究其原因可能在於徠卡以及很多玩家將MP的"P"做了一個會觸動很多老玩家神經的詮釋吧。

MP的"P",普遍認為P所代表的是"P"rofessional專業、"P"erfection完美。徠卡過去也曾經生產過以P為名的機器,設計目的是要給專業的攝影記者或者工作者使用,所以冠上"P"表示Professional。這次徠卡試圖重新生產以MP為名的機械機來接長壽的M6的棒,又另外生產搭載光圈先決以及電子快門的M7提供較具便利性的產品,讓MP重現機械機的經典抓住本格派玩家,M7提供現代電子功能的便利性吸引需求便利性的玩家,個人覺得要不是因為數位狂潮其實是很不錯的商業想法。可是當MP的"P"被渲染成Professional跟Perfection,問題就不是那麼單純。

敢掛上這兩個字,註定會被嚴格檢視。敢掛上這兩個字,擺明就是宣稱自己在經典的徠卡M系中更是經典,是經典中的經典。這樣的宣稱就挑戰了真正的經典M3的地位。M3在徠卡M系以及老玩家的眼中,一直是經典寶座的霸佔者,因為他確實是有實力一直霸佔這個位子。M3是個劃時代設計,M3一出,RF的發展跟榮耀幾乎就已經推到了巔峰極致,已經想不出更好的設計了,之後推出的RF,只是在M3的基礎做一些小地方的更動或改良,無法超越,也無法挑戰M3所樹立的基礎典範。M3劃時代的設計讓它無疑是經典,這種劃時代的意義也讓M3在徠卡玩家的心中變得比經點還要經典,是無法也不可被挑戰的經典。一台RF,除非它有辦法開創另一種劃時代的意義來遠遠超越M3,否則經典的宣稱在霸氣的M3面前、在很多老玩家面前,只會被打趴在地上。M3太強了,現階段沒有RF的設計能超越它,只能延續它,MP怎麼看也都只是在延續M3,所以一但MP的"P"被渲染成專業與完美,試圖僭越M3經典中的經典寶座,下場就是被當成令人做噁的商業策略,MP也無端波及被厭惡。

M for "Purity"!

個人覺得,很多不管是MP的愛好者或者厭惡者,受到來自於過去以及各方面對"P"這個字的解讀所影響,對於MP的"P"都有點過度的詮釋。MP是經典的延續,它沒有辦法超越經典,不過,它的格局應該可以比單純的延續經典跟尊王(M3)更大。如果我們仔細去探究MP的本質,思考MP所處的現在這個數位時代、科技時代的背景,以及它在這個時代所能代表的地位以及意義,最充份說明它本質、做大它格局的詮釋,或許應該是M for "P"urity。MP幾乎是這個時代,還在生產中的135相機中,碩果僅存幾近純機械(因為還是有測光的電子功能)的工藝品。當然福倫達也是有生產機械RF,而且是很棒的機器,但它的地位可能還只是幾近純機械的工具,還沒昇華到工藝品的境界。

當然,必須說明白,這只是我個人自己的詮釋,徠卡自己可能都不見得是這樣解讀。但從徠卡對於MP的介紹或許也透漏著這樣訊息的端倪:「回歸攝影本質:所有的功能都以最簡化的方式呈現,能夠讓攝影師以最直覺的方式操作,所有被保留下來東西對攝影家來說,都是最重要的。」(詳見上述台灣代理商的介紹網頁文字)。

M for Purity,象徵著它的本質,象徵著它的地位與格局。或許這樣的詮釋更能幫助MP愛好者看清它的本質,不會流於膜拜,也會讓MP厭惡者承認接受它的地位與格局,不會搔動他們敏感的神經。

I Love My MP!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我實在也沒閒情雅緻玩那種勸敗網站的開箱照,頂兩張意思一下吧。選的是黑MP,觀景窗放大倍率0.72版。本來是覺得黑的好看,但聽說容易受傷,買的時候問老闆,老闆建議買銀色,說銀色比較經典。不過訂貨時發現都沒銀色了,就改回買黑色。幸好是買黑色的,後來仔細看了看銀色的MP,銀色的MP沒有紅可樂標點綴長的還真醜。據說銀色MP沒在生產了,因為買的人不多所以乾脆不生產了,不知這說法真假如何。0.72應該是最萬用的觀景窗,而且當時只有0.72有現貨,0.58、0.85好像要特別去訂。想看細部照片上面的連結都有,絕對比我用400D Kit鏡拍的好看多了。

分享一下至今的使用心得。

外型,鋼琴烤漆的黑MP實在美到沒話說,黑色機身配上紅白字體是絕妙的搭配。但是,真的非常容易有小刮傷,我算是小心使用的人,但在強光照射下可以發現已經有一些細小的刮痕。尤其是原廠附的背帶實在有問題,會刮傷機身兩側。之前試著把我爸打在腳踏車上的蜜蠟打在機身上,打了很多層,機身有變亮,但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比較不會刮傷。至於背帶的問題,在找到中意的皮背帶之前,現在先把背帶黏上一層布隔絕背帶與機身兩側的摩擦。黑MP最有魅力的就是隨著使用會漸漸露銅,目前只有快門撥桿末端有一點很輕微的露銅,還要加緊努力操它。

操作上,徠卡機身的質感跟手感真的是沒話說。尤其是那個布幕快門簾的游絲聲,光衝著這點就有購買的價值。不過MP執意恢復老MP設計有個壞處,快門轉盤太小,無法一邊握著相機一邊調整(像M6那樣),手一定要離開才能調整,有點麻煩。徠卡獨家的底部底片蓋設計也很有趣,對底片的保護性非常高。徠卡很久以前為了宣傳他這樣的設計裝底片容易還讓人帶著厚重的手套裝底片作為廣告,不過實際使用其實沒有宣稱的那麼好裝,底片要往上推到底往往都會被小卡住,要把機背蓋整個掀開調整。

很多人擔心純機械的MP使用上會很麻煩,當初我從400D跳MP也是有這樣的疑慮,一度想要買M7。幸好有堅持住買機械機,因為真的沒想像中麻煩,用上手了還覺得光圈先決實在很多餘。就找到測光區測好光固定光圈快門,頂多偶爾再調動一下光圈或快門補償,光圈先決會一直不斷測光改變反而麻煩,沒有曝光鎖定就更麻煩了。

我該不該也來買一台MP?

我不想亂勸敗,MP不便宜,我去年底買的時候前一個月才剛漲,結果現在上個月才又剛漲價,而且漲勢超驚人。如果你對徠卡M有興趣,想體驗看看,或者預算有限,建議先購入二手機種,上一代的產品M6最適合,機齡不會太老,還很好用,又不會像MP這些M7這一代的產品二手價這麼貴,說實話,M6有測光的跟MP幾乎一模一樣,只是MP小台一點觀景窗防眩光好一點。要真的很有決心玩徠卡M,預算又OK,倒是可以衝MP。M7個人覺得就不要考慮了,電子化稍多了一點,外型也遜色了一點,基於經典以及一生一機的考量,MP是首選。純機械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麻煩,花些時間上手其實也是一氣喝成的動作。如果,你被我Addicted to Rangefinder的Simplicity觀點打動,那更是沒有不選MP的理由。

要二手要新品?純粹是個人感受以及預算考量。本人基於一生一機的想法,想要跟一台自己喜歡的機器一起從頭打拼,看著它從盒子裡剛爬出來亮晶晶的,一直陪著我慢慢露銅展現歲月的美,然後跟我陪葬,所以牙一咬買新品。當初買新品某部份原因是考量Leica撐的很辛苦,不幫它買新品它賺不到錢,給他賺一點讓他生存下去,但現在我只能說,不要再存有這種天真的想法了。以後有機會會說說我的遭遇。買新品或二手,只要考量預算跟奇檬子的問題就好。

但不管如何,如果真有意玩徠卡M,有能力儘早買才是王道。因為徠卡只會越來越貴,越來越不平易近人,越來越走向好野人的玩具而不是攝影器材的路線....

不過既然要經典,我怎麼不玩個M3。M3我將來有錢一定會想收一台,不過主要是收藏性質,而不是實際使用。因為真要實際使用,一個好幾十歲的老骨頭可能無法陪我一生一機啊。光是壞掉維修就是問題。MP至少放話停產後還會備料30年(前提是Leica沒倒的話XD....),到時我的MP應該要差不多給我陪葬了....


繼續閱讀...

Addicted to Rangefinder (5) ─ 魅力!!!

長篇大論終於要到結尾了,老實說這一系列文章我也寫到快沒耐心了。這種東西就是這樣,文字敘述在多也是無法真正理解跟體會,要玩過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但玩過了,縱使不看這一系列文章也會知道那些道理,頂多就是拿來呼應映證而已。我這樣的敘述也有意達不到勸敗的效果,所以整個系列就是一整個沒實益XD....

前面提到RF的侷限跟缺點其實不見得是缺點,因為它們都指向了操作上的Simplicity、觀點上的Simplicity。而RF本身具有的一些優點,更是對這些Simplicity的強化。

之前談到過一般認為RF的優點,不外是體型輕薄短小長得巧、光學品質好、沒有反光板震動聲音都很小、快門沒遲滯要抓住瞬間沒煩惱。光學品質好這點個人持較保留的意見,因為見識過的東西不夠多,不敢確定,而且現在的光學技術鏡頭的素質其實都很不錯了,在一般使用目的之下好壞差距可能也不是那麼明顯,所以這優點實益可能不大。至於震動小所以可以手持應付較慢的快門這點過去的確是事實,但現在單眼的防手震科技讓RF的這個優勢在慢慢消失。但剩下的優點就很值得一提。

RF體型輕巧的優點,不要以為只是方便攜帶而已。我一直深信像我這樣的一般人絕對會被器材型塑攝影方式跟習慣。一般認為RF體型輕巧以及聲音小的最大優點,在於讓RF變得比較隱密、比較不引人注目、也比較不會讓被攝主體感受到"我正在被一個龐大的專業器材仔細的檢視紀錄",總歸一句,就是比較不會製造與被攝主體之間的隔閡跟疏離,或者比較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偷拍別人。當你舉起機身大聲音大鏡頭更大的單眼對準你想拍的主體時,特別是像陌生人這類的,對方很容易發現而有警戒心,即使對方有意讓你拍攝,但龐大看似專業的器材也會讓人不自然作做起來。這是許多人文紀實攝影家愛用RF的一個重要原因,輕巧無聲可以幫助紀實攝影家無聲無息的取得最自然的畫面。當然,這不是絕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家絕大部分用的都是單眼,但他們的人文照片在當今的出版品水準絕對是屬一屬二。只是他們必須花費很多時間融入拍攝主體的生活,消弭隔閡,以取得自然的照片。像我這樣的一般人絕對沒有那種熱忱跟時間去消弭隔閡,所以當我們拿著龐大"專業"的單眼相機時,我們絕大多數的時候都不太有去捕捉陌生主體的勇氣。配合上沒有快門遲滯,RF會讓人更容易去捕捉人生百態,而這種容易性,對我這樣的一般人來說,就會是to do or not to do的關鍵。當然不是說一定要捕捉人生百態才是攝影,有人愛照動物花草,愛照風景建築,各有所好,冠希哥照的那些東西也都拍的很好。只是RF在街拍、人文紀實以及捕捉人生百態、決定瞬間方面,存在有它相當大的優勢,這優勢對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來說,就會是決定做與不做的關鍵。

好吧,講到什麼人文紀實攝影或者捕捉決定瞬間可能太沉重,凡夫俗子根本不太會去從事那樣嚴肅的工作。就像我,雖然一直很喜歡那樣題材的東西,不過目前還是新手還在摸索手上器材的潛能以及自己的潛能,所以現在多半都還是出遊在拍"到此一遊"照。要拍那樣題材的東西可能比較適合一個人孤單的帶著相機趴趴走的時候。但即使如此,RF的輕巧還是有很大的好處。RF輕巧讓人可以比較方便的尋找、鑽出自己覺得較佳的拍攝角度,因此也較容易得到自己覺得最佳的觀點。因為它太輕便,管你要爬要趴要翻要滾甚至要後空翻,都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玩單眼,尤其是架上了又貴又重的好鏡頭時,這一切就都不是那麼輕描淡寫的一回事。老話一句,對我這樣的一般人來說,容易性決定了to do or not to do。拿著火箭筒式的機鏡讓人要爬要趴要翻要滾要鑽都很不方便時,就很容易流於待在自己覺得最輕鬆的位置跟角度按快門而吝於移動自己觀察不同的視野觀點,因而錯失了一些東西。錯失了一些東西,很可能就錯失了自己真正的觀點。

還是回到了Simplicity。RF的優點也是指向操作上的Simplicity,讓人不會被器材阻礙隔閡與自己觀點之間的距離,進而實現觀點呈現上的Simplicity。

RF侷限與缺點,會幫助人培養出的熟悉焦段特色、預視、抓距離、利用景深、直觀快速對焦等等的攝影基本功,而一切都操作也都回歸這些基本功。操作上的單純,讓一切可以回到純粹的觀點問題上。RF的優點,也都指向操作上的單純,也指向讓問題回歸到純粹的觀點上。熟練的RF玩家,總能一氣呵成的瞬間捕捉想要的眼前景象,也就是呈現出他的觀點。RF器材的特性,不管是他的侷限(像是難以精確構圖)或是優點(輕巧),無形中會讓人不再只距焦於大景的拍攝,只想把景物美美的記錄下來,因為精確的拍攝優美的景物不是它的強項,而會使人無意中養成注意小景補抓瞬間感動以及感覺的習慣。RF很多照片,如果你以那種嚴謹的構圖觀念去分析去觀看,一定是哪裡又入了雜景,哪裡主體沒放在黃金交叉,哪裡又沒有構圖的平衡等等。但我一開始會被RF深深吸引,就是看到許多RF玩家拍的照片,明明只是身邊小小的人事物,然後構圖也不精準,常常主體就擺在正中間,但給人的感覺卻很有震撼力。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照片以自己的觀點捕捉了瞬間的感覺,照片裡有他要訴說的小小故事,有他要表現的內涵。他呈現的是他觀點的本身,而不是景物的本身。我絕對不是在說玩單眼就不能做到這種能力,但是RF的特性不適合玩大景,拿著他自然而然會偏向關注小事物,讓它非常適合從事這種捕捉瞬間感覺、呈現自己最純粹的觀點的工作。再次強調,我這樣的凡夫俗子,絕對會被器材型塑習慣、態度跟方式。要我拿著高度精確、功能太強、優點太多、體積太大也太重的單眼,我很難不會時時想著要拍什麼大景。一但心中有大景,注定會錯失很多小事物。如果喜歡拍大景當然另當別論。但我喜歡小事物,小事物的Simplicity背後其實都是大大不平凡的內涵。

RF的魅力,不過就是Simplicity,但對我來說,Simplicity就是一切的魅力。

最後附上一個值得一看有點相關的文章,就是之前提到Erwin Puts的文章作結。
http://www.imx.nl/photo/viewpoint/the_case_for_simplicity_and.html


繼續閱讀...

6.10.2008

Addicted to Rangefinder (4) ─ 魅力!!

RF一般認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所見非所攝,觀景窗就是一個固定的放大倍率,因而廣角需要外接取景器,望遠難對焦,造成RF能設計的長焦段非常有限,就算有些焦段望遠難對焦的問題可以透過觀景窗放大器來克服,換成非望遠的焦段還是要把它拿下來很麻煩。此外,構圖框線往往又不太精確。事實上,個人認為這或許是單眼的發展可以走向大眾而RF只能走向小眾的主因。

確實,RF的確存在上述問題。但上述問題其實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嚴重,而且有些問題換個角度思考反而還是一種樂趣的來源。

RF在望遠焦段或許真的非常侷限,但如果,你不打鳥,也不偷窺住在對面的大姐姐,更不會偷看住在對面的大姐姐打鳥,這方面的侷限影響還真的有限。至少RF在一些常用的焦段,都能提供素質相當不錯,甚至超越單眼鏡頭的好物供人使用。尤其,在廣角端方面,扣除掉外接取景器的麻煩,RF的廣角能提供比單眼廣角更好的成像品質以及變形控制,絕對是強項。我個人就是評估自己對打鳥毫無興趣,然後女朋友又比對面大姐姐好看的多,而且又懶,打死我都不可能願意帶著單眼那種長焦大砲去遊山玩水,反而是廣角或標準焦段比較適合我想要拍的東西,所以一點都不會在意RF的這個缺點。

當然,所見非所攝以及構圖框線不夠精確這一點或許不是三兩句就能帶過的缺點。我還是個新手,自己也是不斷在克服這方面的問題。但這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很多樂趣,也學習到很多經驗。因為不能即拍即知會逼的人去培養預示想像的能力,在按下快門之前,腦袋裏必須要思考很多東西,才能讓拍出來的跟自己預期的相去不遠,過程中才會讓人進而增進對攝影的想像力。這是底片樂趣遠勝於數位的一個好處(關於勸玩底片文有空在聊)。RF底片機比起單眼底片機更所見非所攝的問題更大,更難以精準構圖,但也因此更會逼人去培養預示想像的能力,讓人有機會享受攝影想像的樂趣及魅力。就是要多用心去想,才會學到更多東西,體驗到更大的樂趣。

而且,RF也是培養對於各種不同焦段視角熟悉度最好的工具。因為你就是固定看著同樣一個固定放大倍率的觀景窗,然後隨著不同焦段的鏡頭切換各種不同焦段的框線,可以常常看到不同焦段視野範圍的比較與不同,所以久而久之你從框線的變化中會培養出對於焦段視角的熟悉度。這意義不只在於你可以預先就選定好差不多的角度位置拍攝,不用再對著框線慢慢移動來移動去尋找拍攝的立足點,也在於你能熟悉好焦段的視角特色,熟悉才能善加利用進而創作。此外,RF就固定那個觀景窗望出去,無法從中看出不同焦段視覺效果的特色,所以你也會逼著自己要去累積經驗,學習熟悉不同焦段的視覺效果,像是如何掌握某廣角焦段誇大的效果到什麼程度,或者某望遠焦段壓縮的效果到什麼程度。從這樣的學習熟悉過程中,能好好幫助人培養掌握進而善用視覺效果的能力。

又有人會質疑RF機身功能實在搭載的都少的可憐。舉個例,測光模式都只有一種。但老實說,我到現在都還不太能理解測光模式要這麼多種幹麻。自從了解測光原理後,我的400D都只用局部測光一種(可憐的小400D沒有點測光T_T....)。或許在質疑RF功能少的可憐的時候我們要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那些五花八門玲瑯滿目的各種功能,真的是更讓你在攝影的時候趨近單純?還是更讓你像是在操作電子遊戲機?

先來個小總結。RF上述的種種"缺點",反而會幫助人培養出熟悉焦段特色、預視、抓距離、利用景深、直觀快速對焦等等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攝影馬步中的馬步,並且讓人可以徹底丟棄掉基本功以外阿里不達的玩意。可能會有人想說練這些基本功這麼麻煩,哪裡跟Simplicity扯的上邊。這樣的想法就誤會了我所謂Simplicity的意義。Simplicity並不是說RF會讓攝影一切都變的很容易,一個很容易的東西,註定不會讓人有持久的樂趣。Simplicity指的是讓你在拍攝過程中一系列的動作都回歸單純,而這樣的單純要透過扎實的基本功鍛鍊,一點都不簡單,但這也是一部分樂趣的來源。而當操作一切都回歸單純,操作本身就成為一種純然的樂趣,器材也將變成眼睛及身體的延伸,讓人更能面對面直接透過他的觀點貼近他所觀察的主題,而這樣觀察的主題也更能直接feedback為拍攝者最純粹直接的觀點與呈現。這是操作上的回歸Simplicity,而這樣的Simplicity進而成就了觀點上、呈現上的Simplicity。為什麼要用"Simplicity"這個字並非賣弄洋文,這個字的使用是受到Erwin Puts的一篇文章所啟發(之後會提到),因為英文的這個字有著華文上的多重意義。

To be Continued...

繼續閱讀...

Addicted to Rangefinder (3) ─ 魅力!

從上一篇來看我好像都在做RF的反宣傳,一直說RF有哪些哪些缺點,然後它的優勢好像也在漸漸消失,對照我放棄DSLR毅然決然跳RF的坑實際舉動好像有點矛盾,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一來我這人是做良心事業的,生平最大的樂趣就是扶老太婆過馬路,雖然三不五時會誤把只是在路邊看風景的歐巴桑拖到對面被湊幹譙。我不會因為自己喜歡就在那隨便吹捧RF,RF會只是小眾其來有自,我必須老老實實的告知RF有哪些侷限。我一位攝影老手同學看到我才剛接觸攝影沒多久就敢頭也不回轉投RF,讚我有膽識(愚勇?)。一位高中同學兼大學室友看到之前我在個人版對RF的說明想法只有一個,玩RF根本是自找麻煩。所以很多話要先說說請楚講明白,花大錢投入RF之前真的要想清楚。雖然我個人當初也是糊里糊塗懵懵懂懂就跳坑了XD....

二來個人認為前面所提到一般人認為RF的缺點,其實並不算是什麼缺點,反而提供了很多樂趣,配合上RF仍具有的一些優點,共同構築了RF的魅力所在。所以一般人可能認為是在反宣傳,但事實上我不過是在一步步描述RF迷人的個性。

RF的魅力到底是什麼?COSINA小林社長在關於福倫達發展的專訪中提到,RF提供了一個跟單眼非常不一樣的觀察角度(詳參http://www.leicafanclub.org/report/b-intvw.htm);而Leica一句經典的Slogan為"My Point of View",表達以RF為經典的徠卡意在幫助人展現他自己的觀點。究竟RF為什麼會有一種與單眼完全不同的視野?個人認為原因在於不管它的缺點以及優點,都同樣指向一個特性:Simplicity。

RF的一個缺點就是只有定焦鏡,沒有變焦鏡,但我認為這根本不是缺點,反而應該說是優點。定焦鏡有許多迷人的地方,在此先不贅述免得文章開花,這以後再談。雖然定焦鏡很迷人,但看看身邊有多少人是以玩定焦鏡為主的?因為大家總絕得定焦鏡很麻煩,讓人要自己去移動位置跟角度,然後焦段固定,常常要因為需要去更換鏡頭,很不方便。總歸一句話,大家先天性的懶配合上先入為主的認定定焦一定麻煩,所以會以定焦為主力充分去享受領略它迷人之處的實在沒幾個。我一直深信,就像我這樣的一般人而言,絕對會被所使用的器材決定拍攝的習慣。一但有方便的變焦鏡可以使用,就很難不偷懶常常用它。

定焦鏡的優點很多,個人認為它最大的優點在於因為他會逼得人人不得不去移動自己位置跟角度,在這過程中往往會一點一滴的培養選擇較好的視野觀點的能力。而當手上的鏡頭是變焦鏡,常人就會習於僅轉動鏡頭上的焦段即止,而吝於移動他的腳步跟身體,無形中錯失了體驗各種不同視野觀點的機會。RF雖然侷限的沒有變焦鏡供人選擇,但也逼得使用者只能乖乖的認命使用定鏡。但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其實最能有所收穫,而且,會讓人很熟析各個不同焦段的視野範圍跟視覺效果是什麼,像是哪個廣角的誇大效果是怎樣,哪個望遠的壓縮效果是怎樣等等。在試著去掌握每個焦段特性的過程中,體會每一種可能的位置跟角度,長期累積經驗下來,才能最大程度的創作、表達出自己的Point of View。而且一但習慣了定焦鏡,其實比變焦鏡更單純的多。你只需要去適應了解手上幾個焦段的特性,出門往往帶個一兩顆鏡頭就能行遍天下趴趴走。

RF還有個局限,就是只有手動鏡(指市面上仍在販售的,Contax G已經停產了,雖然二手市場還很夯),但我認為這其實也是優點,因為同樣的它會逼人去玩手動鏡。自動對焦方便歸方便,但它也是有一些侷限性,比如說低光環境下常常會難以對焦。但我認為這些還不是自動鏡最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只玩自動對焦會無法讓人培養估測距離、景深範圍的能力。雖然很多自動對焦鏡頭上面也是會標示對焦距離以及景深刻度,但平心而論,哪個只用自動對焦的人會去留意那些東西?手動對焦就不一樣了。一開始玩手動對焦一定很不適應很痛苦,通常都要花上好些工夫摸索適應,但正因為如此,為了更快的對好焦,會開始培養出去留意對焦距離景深關係的習慣,以幫助自己能在一看到被攝主體的時候就估好大概的距離,先調好之後再微調,或者好好去學習焦段與景深的關係,善加利用對於景深的認識,讓即使不仔細對焦也能拍出主體清晰的畫面。老話一句,常人會被器材型塑習慣。一但手上拿的是自動對焦,就很難要求自己不偷懶不去使用它,RF在這方面又讓人沒得偷懶。手動鏡還有個Bonus,就是那種自己手動調整的感覺,跟電子設備幫你調好的感覺,就樂趣方面而言,根本就LP比雞腿,是兩個境界的事。而且玩手動鏡,RF有一個勝過單眼的優點,就是RF直觀的疊影對焦方式,會比單眼快(如果你都已經熟悉的話),而且在50mm焦段以下的對焦準確度,一般來說會比單眼來的高。RF那種疊影對焦的方式真的就是很直觀單純,玩起來就是爽快。

有人會想說手動怎麼會說是比較簡單單純。不熟悉的時候當然手動是很麻煩的事。但是一但經過練習,手動鏡反而是一氣呵成,很流暢很舒服的動作。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一但已經習慣RF的手動對焦,當我重拾400D時,發現調光圈不再是一手托著鏡頭用手指輕輕轉動,而是要在機身上彆扭的轉動調整光圈;發現對焦不再是單純的回歸最基本的原理,亦即找出與被攝主體的距離,而是要在機身上調整選擇五花八門的對焦點,或者讓電子設備幫我完成一切工作,讓我脫離了與主體間的距離感,一切都是那麼疏離,那麼沒有樂趣。感覺起來我好像不是在拍照,而是向操作手機或MP3一樣在玩電子產品。非常不適應,也非常沒有Fu。當你同時都將自動以及手動對焦上手了,我實在想像不出來自動對焦還有任何吸引人使用的魅力與動力,尤其是對上RF那種吸引人直觀單純的疊影對焦方式。

To be Continued....

繼續閱讀...

Addicted to Rangefinder (2) ─ 魅力?

平心而論,單眼會那麼普及而RF變得小眾不是沒有道理的。兩種系統當然都有他的優缺點,但很不幸的RF相對於單眼的發展讓它在一般大眾眼中人感覺起來實在難以親近,所以不得已走向了小眾的市場....

RF因為功能上存有相當的侷限性,會讓很多人感覺它難以親近而無法忍受。

首先,RF沒有一般意義的變焦鏡頭可供支援,要玩RF,就只能玩定焦鏡。或許有人會提出說LEICA有TRI-ELMAR這類同時具有三個焦段的變焦鏡頭,但我個人認為那不是嚴格意義的變焦鏡頭。以16-18-21 TRI-ELMAR為例,該鏡只能切換成16、18、或21三個焦段,並不是像一般認為的變焦鏡那樣,可以從16~21不受限制的調整。所以幾乎可以說,RF只有定焦鏡頭可以支援。

其次,大概是RF最大的缺點,就是觀景窗所見與實際所攝不一致。單眼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你觀景窗看到的幾乎就是你實際拍到的,但RF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不管你用哪個焦段的鏡頭,觀景窗看到的都是固定的放大倍率,你只能從觀景窗的框線得知哪個焦段的鏡頭拍攝的範圍大概是哪裡。從這個缺點衍伸出去,就會產生致命的侷限性。

因為當你的焦段越長,在觀景窗固定的放大倍率下,出現在觀景窗的框線勢必就會越小,而長焦段景深又比較淺,會造成長焦段很不容易精準對焦。一般而言RF在50以下的對焦準確度就會開始產生難以精確的問題,到了90、135,已經有很多人無法掌握對焦,而超過135,人眼幾乎已經無法對焦了,所以RF的鏡頭目前也只生產到135。很久之前LEICA有出什麼200、400之類的,但那個鏡頭必須配合上一種讓RF變成單眼結構的有趣裝置Visoflex來使用。現在也早就都停產了。缺少135以上的焦段,大大限制了RF的使用。你想要拍遠景、想要打鳥,甚至偷拍對面大姐姐洗澡,都沒辦法(看到這點很多男性同胞對RF就提不起勁了)。遠的不行,近的也不行。RF的微距能力比起單眼時在是在比心酸的,Leica出了一支90mm的鏡頭,可以加裝一個環變成Macro,多Macro?從70mm變成50cm。根本就是雞肋嘛....

長焦段難對焦,廣角端雖然沒這方面困擾,但當你用的鏡頭比較廣時,又因為固定放大倍率的觀景窗之故,觀景窗塞不下全部的景物,就只能外接額外的取景器。外接取景器不僅貴,重點是又不能直接透過外接取景器對焦,還是必須要在原來的觀景窗對焦,外接取景器只能用來構圖,拍個照,眼神還要在觀景窗與外接取景器之間忙碌的飄來飄去,非常之麻煩。

好吧,缺點多歸多,但框線會準就算了,偏偏RF框線又並不是很精準@@"....實際攝入的範圍跟框線之間都會有一定程度誤差,至於誤差多少....經驗累積XD....然後呢,觀景窗的右下角,通常都會被鏡頭遮到,越長越大支的鏡頭遮越多,加上遮光罩也遮更多。總歸一句話,RF不像單眼,長焦段能精確對焦,廣角還需要外接取景器輔助很麻煩,又很難精確構圖。

或許就是因為RF的這些侷限性,讓人覺得它實在很不方便使用,進而影響它的發展以及普及,各家廠商幾乎都把關愛的眼神投注在單眼相機上,消費者也多半選擇單眼相機來玩,所以單眼相機在功能的進步上也比RF大的許多,更進一步拉開單眼與RF之間便利性的差距,使得RF越來越小眾。而一但RF進入小眾市場,市場的結構又只會讓他更小眾。我們看看現今RF相機的功能,多半比起單眼都非常陽春。其實並不是RF不能搭載這些功能,問題是搭載了這些功能,不還是不能吸引大眾拋下單眼改投RF,甚至也無法受到原本RF玩家的青睞。會堅持繼續玩RF這個小眾市場的玩家,多半都有著本格派的牛脾氣,對於這些反於傳統的改變並不是很難被他們廣泛接受。最好的例子就是具備自動對焦功能的Contax G系列,當初推出甚至還以是單眼與RF之間的最終解決方案自詡,也推出許多便宜又大碗的經典鏡頭,無奈最後是敗的一蹋糊塗,只好停產收了起來。結果過去長久以來能生存下來的RF就只剩Leica這個反動的特例。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數位時代RF更是跟不上單眼的腳步,連Leica撐到了數位時代終於也快撐不下去,迫不得已做出改變。

當然RF愛好者會提出一些RF的優點來捍衛它存在的價值。RF當然具有它的優點,但有些優勢也慢慢消逝。

RF第一個優點是輕薄短小。輕這點不一定啦,MP扎實的用料比我塑膠玩具般的400D還重,不過普遍來講RF還是比較輕盈,而且薄短小是一定的。不只是機身,鏡頭比起單眼更是非常輕巧。600多克已經是RF鏡頭中的巨人哥利亞了龐然大物,會讓RF使用者非常在意很難忍受,但去哪找幾支好的單眼鏡頭重量不到600克的?很多人會認為又沒差多少,大一點重一點只是背起來重一點。但事實上沒這麼單純。RF的輕巧正是讓他能發揮魅力的所在。之後會再說明。

第二的優點,成像品質較優異。因為沒有反光鏡的結構,光線透過鏡頭直接就打在底片上,光線行進的越短耗散就越多成像當然越好。而且RF鏡頭的設計比起單眼變形控制好很多,這在廣角端讓RF有著很大的優勢。但這優點實益有限?如果你的眼睛不是處女座,或只是拍拍正片負片不用把像片放的超級大,其實真的沒有太大的意義,一般眼力實在沒這麼強。曾看過網路上一位攝影師稱讚萊卡鏡頭比CANON L鏡好,他說當你放大到16x20,就可以發現差別。言下之意在那以下其實看不太出來@@"....而且決定鏡頭成像品質的因素非常多,單純的少了一個反光鏡結構是否就能讓鏡頭設計有著決定性的差距?個人持非常保留的態度。

第三個優點,RF沒有反光鏡,所以拍攝時減少了反光鏡震動,可以用更低的快門速度手持拍攝,聲音也比較小。某部份是真的,RF,尤其是徠卡,真的是很安靜,安靜到我近距離拍完我女友他都還定在那裡擺POSE不知道我已經按下快門。每講到這徠卡RF玩家一定又要吹噓一下萊卡M可是唯一能進歌劇院拍攝的相機,因為快門聲音為小到不會打擾到別人欣賞音樂。致於震動小可以用更低速手持這也是事實,但這個優勢已經被現今的防手振技術給吞噬。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測試萊卡RF、防手振單眼鏡頭在低速快門下對成像的影響,結果,兩者之間已經沒有多大有意義的差距....

第四個優點,RF快門釋放沒有遲滯,不像單眼還有反光鏡翻起來的問題。這優點在Snapshot的時候非常有意義。

總之,RF當然還是有它的一些優點在,但在某些優點上的優勢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個人覺得,試圖從這些優點去捍衛RF的存在價值,某程度上只是讓RF更不具魅力。RF註定是一個小眾市場了,它存在的價值實在不能從大眾市場的判斷標準去尋求證明。正是RF那些仍僅存的優點,以及它那難以馴服需要使用者用心花時間累積經驗克服的缺點,交互作用之下讓RF得以一直保持著一種深層而又單純的攝影魅力。

繼續閱讀...

6.09.2008

Blogger縮短文章顯示長度的方法

Blogger頁面文章都完整顯示實在很冗長,在網路上找到好用的小撇步^^....

http://gclayli.blogspot.com/2007/07/blogger.html

這是網路上找到最詳細完整的說明了,不過程式碼太多還是不太好搜尋。而且以前的文章要一篇一篇去改,有點麻煩。但辛苦一下看到清爽的版面是值得的^^....

繼續閱讀...

Blogger最新回應程式產生器

簡單好用的最新回應程式產生器....

http://jinyaolin.blogspot.com/2007/08/blogger8242007.html

很方便,只要依照網頁的只是輸入一些資訊,將產生的程式碼儲存在新增"網頁元素"裡的"HTML/JAVA",儲存以後就可以了。不過有發現一個小BUG,就是在產生器網頁裡的Feeds Type要設成Full,然後也要將自己Blogger的"網站提供"調整成"完整",才可以正常顯示。雖然有小瑕疵,但對我這種網頁白痴有人家現成提供的簡便方法就心滿意足了^^....

繼續閱讀...

6.08.2008

Addicted to Rangefinder (1) ─ 緣起

本來對攝影沒有任何興趣。不過在台中高等法院服替代役時許多法院的公務員都很喜歡攝影,加上同梯同學的慫恿,約莫在一年多前,也就是2007年過年期間,入手一組CANON 400D KIT,想說剛好可以拿來紀錄跟剛交往的女友一同出遊的點滴。一開始就自己亂看書亂摸索,興致是有一陣沒一陣,要等到快退伍,開始拍RAW檔認真一點的玩起來,才對攝影開始有持續性的興趣。退伍後打算添購一支好一點的鏡頭,一開始都是在研究CANON那幾支大小三元,還天真的在規劃他們的入手時間表,想說這輩子能收完這幾支"銘鏡"就夫復何求了。誰知,一次無意中點進一個介紹徠卡M8的網頁,想說什麼數位相機為什麼沒什麼功能還這麼貴,一點進去....就在劫難逃了XD....

老實說對M8實在沒什麼興趣,因為我真的搞不懂如果不是為了特殊目的,像是專業攝影師工作的需要,花十幾二十萬買一個五年後一定會面臨淘汰命運的電子產品有任何意義。看看五年前的5D跟現在5D的價值就是最好的証明。但M8到是勾起了我對Rangefinder(以下簡稱RF)的興趣。在看到M8前根本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種玩意,看了一些說明還是搞不太懂這到底是啥東西,只知道這東西能換鏡頭(本來以為能換鏡頭的都是單眼),但是整個對焦、結構、操作都跟單眼大相逕庭,看了一堆介紹,沒看到實機還是半知半解。總覺得這東西好像很有趣,但又是只有手動鏡,機身功能又少,幾乎都是底片機(除了M8這種有錢人的玩具以外,可惜我是務實又沒有錢的人),應該跟我八竿子打不著,還是繼續做著自己CANON L鏡的夢....

然後,一台老古董的現身成為了關鍵的轉捩點....

首先,先是得知一位有玩攝影的高中同學手上有一台不能換鏡頭CANON的RF,CANONNET QL17。跟他借來把玩以後,感覺那種對焦方式,整個機身的操作手感非常有趣,愛不釋手。開始漸漸忘了CANON的L鏡,開始認真研究起RF,尤其是徠卡,因為還在生產RF的廠商中名聲最響亮的就是徠卡,RF一直是徠卡最經典的工藝。沒看過徠卡也聽過METROSTAR可笑的廣告提過徠卡,讓大家嘲笑說只有瞎子才會把METROSTAR錯當成三芒星。然後,因為開始對攝影有興趣,我媽得知以後,想起我外公曾經玩過攝影,買過一台昂貴的相機。我外公是陝西的北方漢子,年輕時加入國民政府軍然後跟著展轉來到台灣在此生根成家。擔任軍人時當的是偵查機上空拍的攝影兵,拍回來還要自己洗相片。因為工作的機緣,所以對攝影有點興趣。所以在幾十年前,花了一筆在當時不小的錢購入一台MINOLTA HIMATIC 7s。這台在當時也算是超強的機種,以我外公的收入,甚至以當時一般民眾的收入而言,都算是貴重的玩物。不過後來外公就很少在拍,收在一個裝了防潮包的密封塑膠桶裡,幾十年不見天日。我媽想說既然我有興趣,外公也沒在玩,就請我舅舅拿了回來給我。我媽也搞不懂那是什麼,跟我說那是一台可以換鏡頭的單眼,等我到手才驚喜的發現:原來也是一台RF!!!!

就這樣,把玩了一陣子RF,從愛不釋手變成上癮,研究了一陣子RF,腦海裡都是可樂標,CANON的L鏡早被我拋到九霄雲外....所謂一陣子,其實應該只是很短的一陣子XD....但不知怎麼的就是無法忘懷RF,RF中最魂牽夢縈的就是可樂標。不過這種東西不是說入手就入手的。首先,徠卡的RF,也就是M系,以相機來說,真的是貴到天頂去了(當時見識少,現在見識廣了,才知道中大片幅,像是ALPA之流,才真是貴到外太空去了)。其次,其實我認真的玩攝影也沒多久,用的也是DSLR跟KIT鏡,而要玩RF幾乎就只能玩底片機身跟定焦手動鏡,真的玩了之後我能適應嗎?

要做入手徠卡M的決定,最不需要的正是理智,最需要的就是衝動跟勇氣。雖然抱著要把攝影當一生的嗜好培養的決心(律師實習的工作經驗讓我深信如果我不想要得肺癌英年早逝,就必須培養一個真的能讓我調劑的一生嗜好),以及一股來自內心深層慾望的衝動,但也要對抗是否真的可以在年紀輕輕入手這樣一個昂貴玩物的疑慮,我提起勇氣試探性的向我媽詢問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我手邊有過去存下來的壓歲錢投資的基金,如果我把它贖回拿去買徠卡M這樣的東西,對像我這樣的一個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觀是不是不太好....

沒想到我媽給了我預料之外的回答:如果你真的有興趣,很早就開始投入,有什麼不好!前提是你要真的有興趣,而且你要有信心之後不會三心二意,玩一下就不想玩想玩別的。你是真的有興趣嗎?我想了想,內心自覺:
我有決心,買了徠卡這種東西,沒興趣也要努力培養出興趣!所以就跟我媽做出了保證。她接著說:年輕人手邊總是要留著一些錢,不要都空空的,你基金先不要賣繼續放著,錢我先借你吧!將來你工作在慢慢還給我。有了這句話,拼上了購買徠卡M的最後一塊拼圖。

老實說,從決定到下訂到正式拿到東西前(為什麼要買新品之後有機會會說明),內心一直很忐忑,擔心會不會後悔。但這擔心似乎都是多餘的。因為當我手上把玩著RF,尤其是徠卡這樣的工藝品,我根本不用擔心會對他沒興趣,只會擔心沒足夠的時間跟機會把玩它(必須強調,我現在已經進入了徠卡除魅化的階段,甚至因為實在看不慣號稱史上最強標準鏡的Summilux 50 ASPH的風格在大光圈標準鏡上改投ZM C Sonnar 1,5/50溫柔的懷抱,不過徠卡很多方面真的還是經典,很難讓人不去迷戀)。現在要我回去玩我的400D,反而會一陣手忙腳亂很不習慣。每次在網路上看到又有人中途退出拋售他們的全套系統內心就不自主的感到難過....

與其說我迷戀徠卡,不如說我迷戀RF。徠卡只是把RF的魅力推到極致而成為經典而已。下次談談RF到底有什麼魅力吧!

繼續閱讀...

6.06.2008

重返部落格─ SixWingAngel Returns!!!!

天啊!上次PO文章已經是快一年前的事了....

想來這部落格真是命運多舛,進出冷宮好幾回了....

第一次是研究所都快畢業時心血來潮,想說個人版玩膩了改玩部落格好像比較雅痞一點。後來發現自己實在不適合部落格這種比起BBS與觀看者互動不強的網路空間,還是BBS個人版這種可以跟人打打鬧鬧拌嘴嬉笑的比較符合我的格調。就像我去法國餐廳喝紅酒全身會不自在的發癢,還是去熱炒攤喝高粱才舒暢。所以PO一兩篇文章就荒廢了....

第二次重拾部落格也實在是很戲劇化。都是因為交了女朋友帶上台北見老同學,哪知殺出一個白目仔又是報料我曾經抽菸,又是報料我過去在人版的瘋狂言行。實在是不敢讓女友看我過去個人版的"奇幻文學",又不想說不給她看我過去的個人版好像在排擠她,所以又開始回到部落格上寫文章讓她可以參與。這一寫,不知不覺也搞出了好幾萬字的"電車役男"系列....花這麼多時間寫這個一點都不轟動的東西沒犧牲掉我托福成績也真是奇蹟....本來還期待會在網路上流傳,連"十把槍"的筆名都想好了說....誰有興趣出版歡迎找我接洽....隨著電車役男系列的落幕這部落格又回歸死寂....

這次,打算又回部落格了。原因就在於BBS的侷限性。比起部落格BBS給觀看者參與的空間強多了,可以PO文,可以回文,可以推文,但就是不能貼圖片。本來也一直沒有運用圖片的習慣,不過,前陣子做了一筆一生重大的投資─ 開始玩攝影,玩的還是徠卡M系,想把它當一輩子的嗜好培養。但攝影這種東西的分享,光用文字講的嘴角全沫,沒有圖片感覺還是很空虛。前幾天在個人版上發表幾支鏡頭的測試,被一位板友說這種東西光看文字也很難想像到底是怎樣....突然我想起了這個深宮怨婦部落格....

所以,我終於又回來了。因為接下來我有興趣分享的很多東西應該會需要圖片的輔助。這次部落格會玩多久,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在我的個版開的賭盤看這次會玩多久吧^^應該會玩一段時間了,畢竟個人版上已經有一堆現成的資料要轉過來,那些東西修一修嘉個幾張圖就是一篇文章....

也希望個板的舊雨,部落格的新知可以多多支持回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