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009

原點 & Saul Leiter: Early Colors

14th


跟王建民一樣經歷過很掙扎的一段日子,現在感覺又回歸平靜。一開始考BAR,只是抱著都來了就考一下順便認識一下美國法,LLM那種可笑的東西根本無法讓人認識美國法。但隨著時間金錢青春的投注,加上我損失工作機會的成本,越來越覺得不考上實在很噢,嚥不下那口氣。所以當正確率很掙扎時心情會起起伏伏。現在正確率還是掙扎,但剩下的時間也只夠我保持手感不可能再提升正確率了,反而又回歸平靜,當成去考氣魄,去把一件事做完盡責任跟義務對自己負責。

攝影的路上也是一樣。一開始只是想說培養一個嗜好兼記錄生活而已(其實是迷上萊卡的虛榮XD),直殺萊卡,功力從近乎零開始,拍一些破爛芭樂旅遊照也覺得只要手握萊卡按快門就很爽,只要玩高級器材,上網扯扯蛋就很爽。後來旅遊照拍膩了,也看起了攝影集,開始拍一些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東西,發現自己進步了,很開心。但慢慢有了底子以後,又開始覺得,器材那麼好了,基本水準有了,該是要發展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的時候了。街拍的攝影集怎麼看都是那樣,看起了fine art,發現fine art每個畫面都超吸引人,開始矢志要練出很吸引人的照片。但亂中有序的街上跟井然有序的studio根本是兩個世界。連Bill Brandt都自承他是在Documentary跟Poetic之間轉變,而不敢宣稱自己集兩者大成。喜歡拍很documentary的東西,但又希望能是吸引人討喜的poetic,連大師都做不到的事,我又怎麼可能做到。中間產生的落差就是失落。

最近又看回去了街拍documentary風格的攝影集了。不是那些經典大師的,而是一些現代一點的街拍,然後是在一般城市裡的街拍。忽然發現,看經典大師的作品,一來他們功力世界頂級,但二來也是他跟我們身處不同的時空背景會給我們一種很新鮮陌生卻又懷舊的吸引力。而看看現代一點的街拍documentary作品,除了少數像森山這種個人風格很強烈的,會發現他們其實不是那麼"搶眼",比較平實。比如說我就覺得把Depardon的作品丟上flickr,受歡迎的程度一定遠遠不如稍有水準的玩家透過Noct拍的暗角Bokeh poetic街景照。除非是能深入去拍一些人文紀實的,或者能捕捉到什麼經典畫面,否則很documentary的東西實在是比較不討喜。就像我一直覺得Rally的車手須要的技術層面應該比F1高,但一但你選擇去看Rally,註定會受到比較少關注的目光。Documentary的東西不是主打視覺經驗的美感,只能訴諸觀賞者對影像內容的共鳴。除非是很深刻的人文紀實或者很經典的畫面,能產生廣泛的共鳴,否則一般來說頂多只是小小的共鳴。既然是共鳴,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還需要觀看者的頻率(就是生活經驗背景等等)能夠合調。紀實攝影要達到能產生廣泛共鳴的,說真的不是吃攝影這行飯的可能很難達到這境界。那一般選擇這條路的人事實上該做的變的很單純:多觀察接觸人生社會百態,尋找路上讓你共鳴的影像,技術練好能作最佳程度的捕捉下來呈現出來,剩下它會得到多少共鳴,就不是能決定的事了。

要努力的方向不是讓自己的照片更討喜更吸引人,而是要讓自己眼睛更亮,心胸更廣,能在路上感受更多到讓我共鳴的影像,按快門時只是直覺單純的回應共鳴,像是影像找到我而不是我而不是我在後面苦苦追求(Kertsz的名言)。然後技術練得更純熟能更佳更有效率的捕捉呈現,剩下的就不是我該關心在意的了。沒人關注,不是我太爛,只是別人沒有跟我一樣的經驗背景產生共鳴。

1 Av. & 15th‧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這是最近很喜歡的一張照片。美國是一個很多老人獨自生活的地方,現在住的社區Stuyvesant Town,就有很多老人,老人再一起常常有很多有趣的老人經可以聊。照片中對街那台長眼睛的貨車,是這附近很有趣的"景點"。幾乎都停在一大道跟十四五街上。一直想說要怎麼好好記錄那台車但都沒有看到什麼很有感覺的畫面。然後,有一天,Stuytown聊老人經的老人跟那台車的眼睛相遇了,直覺的按下快門,說真的拍了以後也都忘了有這張。有些照片你拍了會一直記得有拍過,有些拍了就忘了,但拍了會記得的往往看到結果都很失望,拍了就忘記的卻三不五時能撿到寶。這張我覺得很有趣,也很能呈現現在住的地方的一些感觸,但我知道這張一定不會很吸引人。因為多數的人沒有跟我相同的經驗產生共鳴。這是屬於這個社區的照片。

總之經歷過一陣子的自我批判現在又回到原點比較平靜了。不再去care照片吸不吸引人、討不討喜、多少人檢視的問題了。開始翻起了之前買的Elliott Erwitt的Snaps。這是我一開始看的幾本攝影集之一,也是我買的第一本攝影集。之前借來看的時候都只有看照片,沒有很認真看看裡面的文字。文字是EE請一位合作過的作家幫寫的。一開始就提到為何要取名叫Snaps。EE的說法很簡單,他十四歲就買了第一部相機,當時當然就是snap,而事實上他一生都一直在snap。他對於攝影"藝術"這概念一直不能認同,還出過一本叫anti photography的書。

終於我又回到原點了。重返原點不代表是浪費時間精力,因為每次重返都會有不同的經歷跟感受。
想說選一張照片來記錄回到原點,不知為什麼開頭那張讓我最有感覺。

最後介紹大家一本不錯的攝影集,Saul Leiter: Early Color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ul_Leiter
http://www.wretch.cc/blog/whale543/11001957
http://www.steidlville.com/books/145-Early-Color-Second-printing.html

這是一本很poetic風的彩色街拍攝影集。現在聽起來沒什麼,但當我看到照片幾乎都是3、40年帶我嚇了一跳。要知道那年代,一來主流還是很寫實的風格,二來彩色底片技術還是很不成熟專業攝影師很少人在用的。因為貴,品質不穩定,又只能交給photo lab處理,處理也很不穩定,充滿變數。但這剛好是Leiter的風格。雖然我是anti-photography的,但這本攝影集真的不錯。再想到這是三四零年代的作品,真的讓我很佩服Leiter。

下禮拜二三就要去貫徹我的氣魄了獲得我的解脫了。
要解脫了很高興,但要離開這城市很不捨。我覺得我已經愛上這城市了。加上台灣實在已經被搞得太爛,實在很不想當台灣人想當紐約人。還記得不過十幾年前覺得當台灣人是很驕傲光榮的事。現在....唉....但我也不想當美國人只想當紐約人就是了。之後會在用圖文緬懷這城市的點點滴滴,順邊很無奈得痛批一下蠢笨的台灣人。

7.12.2009

Txema Salvans & The Dogs, The People #2

3 Av.‧The Dogs, The People #2A
3 Av.‧The Dogs, The People #2B


一般的印象都是,小女人會養很可愛的小小隻的玩賞狗,大男人就會養很壯碩的大狗。不過走在紐約街頭,卻常常看到很纖細的咩仔牽著一支,甚至數隻,大到走在台灣街頭會嚇跑一堆人的那種狗;或者很Man很酷的大男人,適合去跳Man Power那種,牽著甚至抱著金法尤物布魯斯跟布魯斯媽般大小的玩賞狗壓馬路。不是說沒有養小狗的咩仔或者牽大狗的牛仔,但就是比例沒有想像中高。

走在路上常常在想這個有趣的現象。咩仔養大狗一般人或許都大概能夠理解,可能就是追尋一種安全感、信賴感。但大男人養小狗呢?因為它們很可愛?這答案一般人就會覺得很不搭軋。可能是一種互補,就是心理上會去尋找一種跟自己形象不太一樣的來達到某層面滿足。可能是一種投射,就是將住在形象屋簷下被隱藏起來的內心的某些層面投射在一些事物上達到某層面的滿足。事實上,互補跟投射或許都是一樣的東西。

那造成互補跟投射之間語意跟概念上斷裂的原因是什麼?答案或許就是那條既是連結,又是區分的狗繩。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人與狗,我想到了傅柯的權力觀。權力不是誰掌握著什麼,而是一種關係。不管你是權力的擁有者還是被掌握者,我們都是權力關係的奴隸。

一直想拍這種小女人大狗,大男人小狗之間那種有趣的矛盾。但看來看去,總覺得大男人跟小狗的畫面比較有感覺。或許這種感受又是一種父權、人類中心主義權力關係下的產物吧。事實上拍攝這兩張照片時還有一個很細微的小地方,那就是黑人跟白狗,白人跟黑狗。但大概只有我覺得有意義吧XD....

最近翻到一些比較生活照的攝影集,看到一本很喜歡很有感覺的。攝影師是Txema Salvans,書名是"Nice to Meet You"。瞄過這本書皮好幾次,一直以為是跟德州有關的攝影集(我看成Texas XD....)。結果實上是西班牙攝影師,拍的照片多半也都是在西班牙。他的照片很一般生活場景,但卻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染力。這本攝影集其實拍的是各種不同的團體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互動,但攝影師想傳達的正是彼此之間都有一種大家都是家人的連結。他有個人網站有一些他的照片,推薦大家有興趣有機會可以看看。我想這本書台灣可能不好找,因為台灣攝影人只愛看什麼"風景全攻略"、"構圖決定一切"、"完全曝光手冊"那類的而已。

http://www.txemasalvans.com/eng/index.html
http://www.amazon.com/Txema-Salvans-Nice-Meet-Spanish/dp/8495951703

另外推薦Mi兄一本佐藤玲的"Sun",也是生活照,應該是您的風格。看完以後我一直猜不透書名為何要叫Sun,也不是拍太陽的書。有研究出來的話再跟我提點一下^^"....

7.05.2009

Master Data & The Dogs, The People #1

Washington Square‧The Dogs #1

拍狗的人很多,但也因為這樣要拍得好很難,所以拍得有味道的人還真的不多。說到拍狗,攝影界最有名的人大概就是EE了。EE本身很愛狗,攝影功力很強,又很幽默,拍出來的照片當然不同反響。為什麼他的狗照片這麼好?一般人拍狗,就是看狗可愛就拍,拍得主題是狗,但也就只有狗而已。如果只是這樣,其實大家都會拍,用DC的也會拍,用相機手機的也會拍,搞到後來不就比誰的相機鏡頭好而已,搞不好小相機因為機動性還拍出更有意思的影像。EE的照片利害在於,他能拍出狗的個性,而狗的個性,其實就是人性。EE說過他喜歡狗的一個地方在於,狗的個性其實跟人性很像,表情也跟人很像。而EE最高境界的狗照片,則是讓人可以從主體的狗當中看見EE的個性。非常推薦愛狗的人看EE 2008出的那本它一生狗照片的集結之作。

不過EE有傳人了。這天看到一張大師級的作品。除了它是彩色以及用的是超廣角以外,跟我說是EE拍的我不會有懷疑:http://www.flickr.com/photos/datatw/3684318365/

暫且不論廣角效果的掌握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16mm能掌握利用成這樣實在沒話說),這張照片經妙之處一來在於很傳神的表達出狗的個性,而且不是只有主體那隻狗,右後方戴領巾那隻我覺得是成功的關鍵,兩隻表情個性的對比,剛好達到畫面的均衡。更成功的地方在於傳達出了拍攝者的個性。是一般玩家中拍狗少見的佳作。

其實這陣子陸陸續續都有目標的拍一些狗狗,不是一般那種看到可愛狗就開槍那種,而是想去強調人狗關係,尤其是跟主人間關係的那種。我一直有構想想把這個做為我一生的主題,慢慢收集人狗關係的照片。本來是打算晚一點才放的,但Master Data的照片讓我決定提前陸續慢慢放向拍狗大師們致敬。當然我沒有功力向大師們一樣圖一放就讓人看到狗跟人的個性,所以我會透過文字說明。

這是一支很醜,但也很可愛的狗。好像有矛盾,但其實不會。因為就跟小孩可不可愛,關鍵在於有沒有人愛,而不是他本身長得可不可愛。有人愛的狗,即使長得很醜,也是很可愛。這是一個很有趣開朗的主人,也很愛他的狗,不願讓他趴在地上睡覺,而是把他抱起來讓他睡。很多遊客路過都會去看看牠,這主人也會很熱情得跟大家開心的聊他的狗。在我前面的是一批亞洲妹在看這隻狗,主人還詳細的解說這隻狗喜歡這麼睡。我過去以後客氣的問說我可以拍照嘛,他也很大方的說Sure,還說了一句"Nice camera!"

這隻狗真的長得很醜,但也真的很可愛,尤其是睡得這麼爽的樣子,看起來更可愛。不是上帝厚愛牠讓牠長得很可愛,而是上帝厚愛牠給了牠一位愛牠的主人。可不可愛的關鍵在於有沒有人愛,有人愛的就會看起來可愛,看起來可愛的就會討人喜歡。所以,我們在喜歡可愛的事物的時候,其實是在追尋映射在它上面的愛。

此外還想強調一下Sonnar有多好。我覺得Sonnar的散景比相類的鏡頭都還要多散一個光圈,也就是說它光圈2.8散的程度是人家光圈2散的程度,所以它最大光圈時散的程度就是Noct了,很有生命力,卻又不會跑出coma或漩渦。我實在想不出不去擁有它的理由。

所以Sonnar也是可愛的鏡頭。

王建民又受傷了。我無言了。帶賽的人永遠都不可愛,所以馬桶一點都不可愛。當然這句話會得罪幾百萬人就是了。

7.01.2009

Stuyvesant Town

"Hi, nice to meet you."

Multi-State Bar Exam答題正確率一直很低迷。NY Testing什麼都背不起來。
台中最大的事務所徵人透過104寄履歷過去兩個多禮拜了連一封客套的謝謝再聯絡信都沒有。
NYC街頭還是一樣有趣,但最近已經認清事實開始承認是我這人攝影觀點太無趣。
這輩子還有機會跟所有小朋友一樣,連看到鴿子都很好奇嘛?
很想知道透過這位底迪看到的世界是怎樣。
但這輩子大概都回不去那個時候了。

該是負責任的面對法律才是我的本業的時候了。
該是將相機跟鏡頭好好收起來保存等待二手市場回溫,然後回國買一台小DC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