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egglestontrust.com/
1. William Eggleston: William Eggelston's Guide
2.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3. RD1-X
4. 開卷有益:Magnum Degree, Photojournalism
5. Sonnar's Magic & Bokeh
再次新成立一個Photography Hall of Fame的新系列,主要就是一些攝影師攝影集的介紹。網路上搜了一下才很驚訝的發現,中文關於攝影師攝影集的介紹實在不多,然後內容也都不是很充實。相較於器材的研究跟討論那種百家齊放,實在覺得有點可笑。不過要不是板上高人指點,我也還是繼續當可笑的一群。回想一開始多半都是寫Gear Haed,但後來I Luv Photography越來越多,現在終於又到了開始寫攝影師攝影集的文章,內心不覺有一種成長的欣喜(事實上是沒錢買器材的愁苦啊XD....)
咦?那為什麼突然跑出William Eggleston這陌生的名字而不是我提過得像是Winogrand等的其他人?其實就是去借書時,找到自己要的書以後,看看滿架的攝影集沒幾個名字是熟悉的,就這個Eggleston有聽過,所以就借了一本他在MOMA展出作品的攝影集,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來瞧瞧。而這本書是在另一間圖書館借的,兩個禮拜就要還,不像學校總圖的可以借四個月,就先把這本幹掉。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Eggleston
Willaim Eggleston的介紹。基本上這個介紹已經很詳細了,我就不再對WE生平多做任何說明,直接進入WE的攝影作品跟這本攝影集的介紹。
http://www.egglestontrust.com/
一個非常完整詳細有關於WE的網站,點進去monograph裡面,有WE的每本攝影集,以及一些攝影集的圖片跟開頭的介紹文字。第一本就是我這次閱讀的William Eggleston's Guide。對WE有興趣的人,這是個非常好的基礎網站。網站做得好最大的好處就是我話可以講得少^^
我想對攝影有點認識,但對WE沒甚麼認識的人,看了一些他裡面的圖片以後,一定會有一個疑問:這老兄怎麼多半都拍彩色的啊?You got it,這就是WE很大的一個特色。他這個特色的重要性,可以從WE's Guide這本書前面的文字介紹,一樣是由MOMA以前館長John Szarkowski撰寫,當中前半部多半圍繞在討論彩色攝影的故事可以一窺究竟。
在WE的時代,雖然彩色底片已經出現一段時日了,品質也都做得不錯了,但一般觀念中都還是認為彩色底片是給一般大眾用的小玩意,玩正經攝影是絕對不屑去用它的。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其實也很值得探究,但或許某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攝影師對於彩色底片的沖洗控制都不是很熟悉上手,而用彩色記錄觀點跟黑白很不同,他們也不是很習慣有關。總之,不管如何,在當時彩色是很少被拿來當作正經題材的。而WE在攝影殿堂上一個重要的地位就在於他是大量使用彩色底片從事攝影創作的宗師之一。
不過這不是WE這個怪咖唯一的怪點。雖說他是看到HCB一些人文攝影師而受到啟發的,但他另外一個怪點在於,他喜歡拍一些奇奇怪怪的靜物。廢輪胎、空瓶子、生鏽的烤箱、髒掉的外套等等,總之他愛拍靜物就算了,還專挑一些一般經驗中一點都不美的靜物拍。怪靜物是他最擅長的題材。當然他也不是不拍生物,他也拍了不少動物或者人像,但我覺得它拍生物時也是把生物當成靜物拍,這等下再詳細說明。此外,他還有一個特色是,他喜歡記錄影像的地點不是人來人往五花八門的大城市,而是典型的美國城鎮,像他的這本攝影集,拍攝地點都是曼菲斯、田納西等等地方。或許跟他出生於田納西然後生活圈多圍繞在那類的地方有關。
基於以上這些怪點,WE一開始在攝影圈也沒有引起什麼太大的注意,彩色、靜物、小城鎮,並不是那個時代會吸引人的題材,事實上在這個時代應該也不是XD....他會開始被人注意,其實也跟Winogrand很像,經過MOMA招牌的加持,就漸漸被捧起來。他在MOMA的展出被收錄成這本攝影集,算是他一生中比較重要經典的作品。其實還是很多人不喜歡WE的作品,他展出以來就一直被不少人批評他的作品平淡乏味。有些持較正面的觀點,認為他的作品雖然轉換成黑白一定會很悶,但是他對色彩的掌控能力非常好,所以即使只是拍一些簡簡單單的靜物,他的作品還是有相當的可看性。又有人更進一步指出,從WE的作品中,透露著一種"Withering South",甚至是"Withering America"的意味。
對於色彩方面,我覺得這點WE的功力是不用什麼懷疑。他對於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均衡掌控進而吸引人觀看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有水準,所以雖然她拍得很多題材說實話實在是有點單調不太看得出他的意義,但透過色彩他的畫面還是有相當可看性。雖說我個人認為要不是MOMA的展出他不太可能會紅,但要紅除了機運也是要有一定實力,我的照片拿去MOMA展出也不可能會紅,比較適合拿去Natural History,展示一下原始人智商般的攝影觀點。他的色彩掌握鮮明搶眼卻又和諧不膩,不需要靠什麼超鮮豔底片還是超暴力蔡司鏡頭,就單純善加運用顏色之間的搭配跟對比,就可以讓各個顏色以及主體背景之間都交代的鮮明清楚。
至於他作品有沒有"withering"的意味?Szarkowski認為其實他沒有那個意思,他只是單純的記錄他的周遭生活。我不知道WE本人有沒有這個意思,但從他的作品當中個人覺得withering的意味相當濃厚,而所謂作者已死,重點已經不是WE本人有沒有這個意思了,個人覺得withering會是比較好的解讀。事實上個人看了Szarkowski在Wino跟WE書中的介紹,雖然他善加利用MOMA的資源跟招牌對於推動NYC成為世界攝影重鎮絕對是有相當的功勞,但我個人覺得他的評論實在是一沒邏輯二無聊三沒深度,觀察得很淺,比較偏於客觀資料的堆砌。當然,也可能是他故意的,不想說太多去影響讀者。
為什麼我說他有withering的意味?其他攝影集我不知道,單純從他MOMA的展出這本攝影集來說,withering意味相當濃。首先,他的靜物題材多半都是跟廢棄、生鏽、破舊有關。這是最明顯的一個指標。再從景物方面來看,他非常常使用一種構圖方式,就是水平線將畫面切割成平均的上下兩半,然後講主體放在正中間。你沒聽錯,放在正中間。這兩種做法一般而言都是會讓畫面乏味的大忌。乏味這點在WE的作品上倒是還好,不清楚原因,但可能跟他色彩的掌控功力夠高以及題材實在有點怪負負得正有關,個人是認為不是太有趣,但也不至於乏味就是了。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構圖讓畫面呈現一種停住靜止的感覺,但又巧妙的透過顏色等讓畫面不至於太無趣,所以呈現出一種有點蕭條寂寥的意涵。這點又因為他拍景物時畫面中很少會有生物主體,整個畫面有著很明顯的空曠感,更加深了這種意味。
但最詭異的是,他給我最有withering感覺的作品,正是他拍攝生物的時候!除了還是喜歡把主體放正中間,最關鍵的在於他拍攝的生物,尤其是人,都面無表情,動作都很硬,有表情的,表情也都很僵硬,雖說是生物,但總透露出一股說不出的死氣。這就是我前面說他拍生物也是把生物當靜物拍的原因。這點最好的例證就是連結中有的三個小孩在萬聖節夜間的路上拍的那張照片,一點都沒有萬聖節小孩可以打扮成妖怪到處討糖吃的雀躍,反而活脫就是三隻小妖怪站在深夜的路間。基於這些理由,個人認為WE作品的withering意味非常濃厚。
老實說,個人對於WE的作品其實沒有太大的喜好,不是我的味。但我看得出他的一些市場,一定會有一些喜好者,事實上Eggleston是網路上僅次於Wino最近最常被提到的美國作古攝影師,不少人喜歡甚至會學習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以他的地位跟意義來說,喜不喜歡一回事,還是有了解的必要。故在此提供我粗淺的介紹,當作一個引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再進一步去了解研究,希望能對大家多少有點幫助。
2.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http://www.youtube.com/profile?user=Rangefindergeneral&view=videos&start=20
一個BBC製作全長有六個小時有關攝影的節目,BBC出品的節目品質都很有保證很有質感,小弟下周逢一門課的期末考以及MPRE美國律師倫理考試,可能無法如期推出周記,為了彌補大家不能聽到瘋言瘋語的空虛以及寂寞,上這六個小時的連結夠頂了吧!大家請慢慢享用^^
3. RD1-X
http://www.epson.jp/products/colorio/photoviewer_digitalcamera/rd1xg/
官網。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0556
RFF上討論。
官網是標要3000USD,但一直有流傳實際售價是2000USD左右,是有差這麼多嘛XD....目前二手RD1也要1500USD,加五百就可以買新機都是還合理。但說穿了,這價格會合理也是因為相同市場上只有更瘋狂的徠卡。其實跟M8.2一樣都是一個有點可笑又無奈的過度品。種種跡象顯示,數位RF的市場完全還不夠成熟,不管真的是因為技術上無法突破,還是整個業界投入的資源跟心血就只有那些。當DSLR已經越做越小,而M鏡的實力又會被拘禁在那塊小小的CCD上時,或許玩數位還是玩DSLR才是王道。我想等到數位全幅RF已經做到平價化的時候,搞不好數位就已經超越底片了。
不管如何,知道還是有黑心徠卡以外的廠商有心這個市場總是好事。傳聞說NIKON一直有意DRF市場,希望是真的。但我一直覺的,真正的最終解決方案應該是數位底片,為什麼當時跟現在都沒有人繼續投入呢?唉....
4. 開卷有益:Magnum Degree, Photojournalism
簡單報告,這禮拜也有翻翻借來的Magnum Degree跟一本Kobre教授撰寫的Photojournalism那本書。Magnum Degree翻個幾頁我就決定不看了,不是因為不好,而是一翻就知道這本值得買也應該買,反正要買了,就先不急著看。Kobre那本是Photojournalism界的聖經了,我看的是二版,現在是六版,內容不錯,但是很偏專業,簡單的說就真的是寫給要以photojournalist為職業的人看的。借得到翻看看很不錯,借不到倒也不用買來看,不是他不好,是他的方向比較不一樣。Kobre教授也是一個妙人,自己研發出一種叫lightscoop的玩意,簡單的說是裝在單眼內建閃光上透過反射讓光變得很自然的裝置,不是柔光罩,有興趣可以上網搜這個商品看看。
5. Sonnar's Magic & Bokeh
沒錯,Sonnar又來了!又有人在RFF上問到為什麼很多人喜歡Sonnar結構了。關注後續的討論看看大家會有甚麼心得分享吧!這禮拜看攝影集時一直有個想法,要是這些照片是用徠卡ASPH鏡拍下來的感覺會怎樣?我越來越知道為什麼一堆人迷那些老味道了,一種人味,是那些個人文照片的要素之一。
http://www.rangefinderforum.com/forums/showthread.php?t=70567
http://www.rickdenney.com/bokeh_test.htm
上述討論中的一個連結,主要不是他的測試結果,而是他對於評鑑Bokeh的測試解說,非常詳細很有參考價值也很有趣。